䢺江

更新时间:2021-03-01 13:04

䢺江,也作䣢江,《方舆胜览》:䣢水,因字库问题,常作出江,长江支流岷江支流南河的支流。䢺江发源于大邑县西岭镇(原双河乡)西岭雪山白杉岗北端的九龙池,于跃进堰口(白岩湾)处入邛崃市境,称西河。由石灰包入南河。䢺江全长81.8公里,流域面积440.13平方公里。雨季山洪陡涨,两岸常遭淹没;与南河洪峰相遇时,水位急剧上升,对县城威胁尤大。因其为砂砾河底,浸漏力强,冬春季节,常干涸断流。

干流概况

䢺江,《大邑县志》记作䣢江,《方舆胜览》卷56邛州:䣢水“在临邛”。《方舆纪要》卷71邛州:䣢水“在州西。源亦出大邑县凤凰山,流至州西南,合于邛水“。《志》云:”䣢水发源处,亦曰䣢坝”。发源于西岭镇(原双河乡)白杉岗北端(九龙池),经打索厂至天车坡受小河子水西南流,在双河场与源于白杉岗南端的经红椿坪、大飞水、小飞水的一支流相汇,始称䢺江。䢺江在西岭镇双河场东流,经栗子坪、花水湾至老鹰岩纳大龙溪水,至安顺乡的花碑坊纳小龙溪水,至天宫庙纳杨沟、川帮水,至川溪口纳黎家沟、黄家坡、戴家沟水,至䢺坝场纳鱼泉、华山、田园水,至三坝乡的上坝,纳马桥、潘山、李坪水,经三坝场、高坝和新场镇的川王宫、头堰、新场,于五潼庙出境,至邛崃市。䢺坝场以上为上游,䢺坝场至新场镇小岩子为中游,小岩子以下为下游。

䢺江于跃进堰口(白岩湾)处入邛崃市境,称西河。历史上的䢺江,“正流南至邛崃王沱东,别为县之东河。明末清初,东河淤塞,此水(主流)遂由石灰包入南河。”䢺江全长81.8公里,流域面积440.13平方公里。平原河长19公里。境内河段右岸17公里,左岸9.75公里,河床宽坦达200~300米,雨季山洪陡涨,两岸常遭淹没;与南河洪峰相遇时,水位急剧上升,对县城威胁尤大。因其为砂砾河底,浸漏力强,冬春季节,常干涸断流。东河故道一带,间有地下水溢出地面,形成泉凼。

水文特征

䢺江在大邑县县境主河道长60公里,虎跳河以上集雨面积403平方公里,从大飞水至新场河段,多年平均流量1531.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4967.亿立方米。河床高差900米,水能蕴藏量406.万千瓦,可开发量314.万千瓦。江历来为县境主要灌溉河流,中、下游兴建有多处水利工程设施,引水灌田。

䢺江全长81.8公里,流域面积440.1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5.7立方米/秒,最枯月平均流量4.07立方米/秒。历史上最大洪峰流量1840立方米/秒。县境河段17公里,砂砾河床,河宽300米以上。从茶园乡肖林林至城郊石灰包,平均河床比降为2~3‰。湾多滩多,河水流向紊乱,冲刷严重,桑园王沱(老东河口)在民国23年和1955年,两度溃缺,致成巨灾。民国23年䢺江洪水与南河洪峰相遇,县城西、南、北三门进水。约有4700余亩可开发利用。

主要支流

䢺江的主要支流有:小河子水、大飞水、小飞水、杨沟、川帮水、大龙溪水、小龙溪水、黎家沟、黄家坡、戴家沟水等。这些河流源短流急,无详细水文资料。

小河子水较长,在主源东侧,发源于西岭雪山东段,经南当子、小河子、青石坪,在双河场与主源相汇。

治理开发

水库

三坝水库,位于大邑县新场镇虎跳河水电站上游约1.5公里处,距下游䢺江堰引水渠首7.5公里,距大邑县约15公里,距成都市约56公里。三坝水库坝址控制集雨面积38平方公里,坝址多年平均流量13.78立方米/秒,天然多年平均径流量4.34亿立方米。水库正常蓄水位691.0米,死水位640.0米,总库容15978万立方米,死库容118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2809万立方米。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包括沥青混凝土心墙石渣坝、溢洪道、泄洪洞、供水灌溉发电洞及电站厂房等。

三坝水库工程任务以城乡供水、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并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创造条件。水库多年平均供水量1.74亿立方米,其中天府新区生活工业供水量1.01亿立方米,大邑县生活工业供水量0.46亿立方米,䢺江河灌区灌溉供水量0.27亿立方米;结合邛崃市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可将下游邛崃市防洪标准从20年一遇提高至30年一遇;电站装机容量18.9MW。

水电

大飞水电站,1964年,1965年1月破土动工。此站是䢺江梯级开发的第1级电站,位于双河场大飞水,利用䢺江上游海拔1456米的白雀山腰天然溶洞飞水发电。此站水头345米,丰水期引用流量19.2立方米/秒,装机2台,容量5000千瓦。1970年8月投产。1979年,被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80年被水电部授予全国小水电管理和建设的先进单位称号。1985年发电量2437万度。

大邑县安顺乡电站,1974年动工。此站是䢺江梯级开发的第6级电站,位于刘家河。县水电局负责勘测设计。引水渠长1700米,水头18米,丰水期引用流量8立方米/秒,装机4台,总容量1000千瓦。1976年9月至1978年4月,4台机组相继投产。1985年发电537万度。

大邑县双河电站,1974年,双河公社请冶金部609地质勘测队设计建电站,四川省水利局批准了设计方案,6月开工兴建。此站是䢺江梯级开发的第3级电站,位于赵坪,从双河大桥下取水,引水渠长1600米,水头225.米,丰水期引用流量8立方米/秒,装机4台,总容量1280千瓦。1978年12月至1979年6月,4台机组相继投产。1985年发电802万度。

大邑县䢺江乡水电站,1976年5月开工。此站是䢺江梯级开发的第7级电站,在䢺江水系的郑家河筑9米高拦河重力滚水坝取水,在䢺江大桥头牟河碥落水建站。水头21米,丰水期引用流量11立方米/秒,装机5台,总容量1600千瓦。1983年10月至1985年10月,5台机组相继投产。1985年产电能680万度。

大邑县三坝水力发电站,是䢺江梯级开发的第8级电站,在支锅石拦河筑坝引水,在胡田坝落水建站。1976年底,此站破土动工。混凝土重力拦河坝最大坝高25米,水头102米,丰水期引用流量125.立方米/秒,装机3台,总容量8200千瓦,工程浩大,27个公社投工,高峰时13000人。1982年9月,地方国营改为县社联办。同年10月,2台1600千瓦机组投产。1984年9月,1台5000千瓦机组投产。1985年发电量4121万度。

河道治理

上游治理

民国25年,新场扇子街在驻军的协助下,浆砌堤岸约300米。次年,䢺坝场修建两道河堤,29年被洪水冲毁一道。解放后,1950年,新场筑河堤4处,长488米,淘河191米。1956至1958年,头堰堆砌石埂。1975年,䢺江完成浆砌护岸510米,1976年完成167米,1978至1980年共完成2569米。䢺江从头堰铁杆桥起,到五童庙与邛崃交界处止,应治理河堤全长1076.公里,至1985年已完成浆砌护岸3.88公里,沙堤钉卵石护岸2.62公里,铅丝、竹笼护岸0.97公里,还有护路护堰保灌工程1.12公里。

下游治理

䢺江茶园乡马河坝、肖林林、刘河坝,桑园乡大桥上下、李染房至伍墩子、黑虎滩、西河坝左岸拱辰文脉堰至城西石灰包右岸西桥上下,堤防工程共8处。左岸4890米,右岸2643米,总长7533米。其中文脉堰至石灰包段堤防工程,长4085米(左岸2955米,右岸1130米),包括西桥右岸石衬砌工段,顶宽1米,无砂砾堤保护,属险要工段,长574米。西河坝是县堤防重点。通过规划治理,不仅保证了文脉堰进水口正常取水,而且由于文脉堰至石灰包堤防连成一线,使城西720亩沙滩建成厂矿单位33个,建房面积20.1万平方米的工业区,沿河西岸1.18万亩农耕地,以及临邛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均得到了保护。此处尚有待开发的宜渔面积115亩、宜林面积299亩。西河坝堤防,于1972年12月动工,次年7月竣工。左岸文脉堰堤防,于1981年元月动工,4月竣工。

灌溉渠道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旧式渠堰,引䢺江水系的堰,左岸主要有头、二、三、四、五、六堰和长流堰,统称榔江堰。右岸有高、王二堰。由于头、二堰进水位置好,三、四堰次之,五、六堰居末,故民谣说:“天生头堰,铁铸二堰,水冲三堰,纸糊四堰,干死五、六堰。”

1951年,川西区水利局确定两县用䢺江水比例:大邑73%,邛崃27%。1953年统计,䢺江堰控灌大、邛两县农田共26万亩,内大邑152575亩。152575亩中,头堰灌溉24867亩,二堰27251亩,三堰95350亩,四堰4807亩,五堰300亩。但受三堰灌溉的有70000余亩缺水,靠泉、凼、塘补充。

1953年,䢺江堰灌区改革用水规章,推行量田分水、轮流灌溉的制度,扩大了灌溉面积。同年岁修期中,灌区建水平、制口126处,分水口101处,合并大小沟46条,凿通灰浆拦水埂30处,把渠、塘、堰连同起来。三堰下游的鸭蛋塘、闵泉堰等27个塘堰都引入三堰水源,使10万余亩农田用上三堰的水。同年,头堰渠首进行建设,将连山石进水口深挖和扩宽,通水流量变为8立方米/秒。

1954年,贯通二、三、四堰的全长3公里的干渠扩建工程完成,二、三、四堰的堰口废除。1955年,三合堰建成后,䢺江堰灌区两县灌面划入三合堰灌区18万余亩,剩下8万余亩,其中大邑6万余亩,邛崃2万余亩。1956年、1957年,头堰的支渠三龙堰两次进行扩灌建设,改善了敦义、团结两乡灌溉面积12500亩,旱地变水田1200亩。

1964年春,温江专区水电局调解分水比例为:大邑70%,邛崃30%。同年,头堰口向铁杆桥延伸120米,建节制闸、暗渠、导洪埂,改善了进水条件,解除了淤沙塞堰的威胁。

八和堰,始建于清代。1953年将䢺江右岸的8条小堰联合组成的一个灌区,改、扩岩堰作总进水口,称八和堰。是灌面万亩以上的中型渠堰之一。此堰水源最枯流量0.8立方米/秒,渠首设计过水流量1.8立方米/秒。进水口在茶园乡小岩子下,在铁索桥下与大邑分水,邛崃占1/3(包括左岸五堰)。1957年冬,将渠首上移,改为无坝引水。同时延伸干渠,连通小堰,形成以八和堰水为主体的灌区。此堰干渠长11.38公里,支渠5条长8.2公里。现灌溉茶园、桑园、西河、白鹤等乡农田1.59万亩,其中地0.18万亩。

五堰,渠首位于大邑县新场公社五童庙后侧,䢺江左岸,篾笼低埂拦水进沟。民国27年修建桑园机场,老干渠改线,严重缺水。灌区人民将介于四堰、五堰间的高堰(建国后称长流堰)扩大,以补充水源,但成效不大。1951年,将堰口上移,降为无坝引水。1955年,三合堰建成,原五、六堰灌区农田大部引三合堰水灌溉。1956年,六堰废除,其承灌的少量农田,由五堰分水。1990年代,五堰纳入八和堰灌区,灌溉桑园乡(包括机场)农田共0.33万亩(地0.05万亩)。

文脉堰,渠首在拱辰乡晨阳村金灰窑和文脉村箭道子之间。1953年将同在䢺江河左岸引水的文脉堰、张公堰和灌区内15个泉凼堰合并组成。曾名三泉堰。原为竹笼扎堰,敞口进水。三合堰建成后,文脉堰仍保留独立进水,张公堰于1956年废弃。1984年调整灌区,灌面从三合堰划出,重新整治渠首,建成灰浆卵石截流拦河堰埂,灌溉临邛镇、宝林乡农田0.4万亩。3.毛堰是由同在斜江

航道航运

䢺江水路起点在双河场,大邑县西山区木材全部由此漂运而下,至新场分为两路,一路顺正流入邛崃市南河,一路经二、三堰正渠,过王泗、飞羊铺,至苏场入斜江河。解放后,水路继续使用。1959年9月,大双公路建成通车,水路停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