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揆

更新时间:2023-03-11 17:57

一揆(いっき),日文词汇。原本为一个中文词,字面解释为“团结一致”,如范晔后汉书·荀爽传》:“天地《六经》,其旨一揆。”苏轼 《醉乡记》:“其气和平一揆,无晦明寒暑。”在古代日本引申为团结而起义。白话的说法就是民变、民乱。原意是指在神明的面前立誓要团结的团体或其所发起之战斗,而且一揆不一定要武装起义,他们多是为了本身的要求来进行谈判,当谈判破裂时才武装起义。一揆最早发起于室町幕府时代。

内容简介

古代日本人民反抗领主统治的行为称为「一揆」,在日本十五、十六世纪很盛行。一揆原先的意思是指团结,到後来泛指农民对统治者的反抗,通常在歉收的时节,或者是人民苦于高利贷的剥削会发起暴动来要求取消年贡,或是要求借贷契约无效的「德政令」。农民的斗争称为「土一揆」。如果是一向宗教暴动的话称为「一向一揆」。在京都兴起波及到近畿一带後来甚至还有驱逐国主的「国一揆」。第一次大型的抗争是在1428年的正长德政一揆。在战国时代的话有 1563 年天文元年兴起的三河一向一揆;1570元龟元年的伊势长岛一向一揆,1572年对抗谦信的越中一向一揆而摄津的石山一向一揆则延续到 1580年。

日本战国时代的一揆多为宗教势力(日莲本愿寺等)为了自己的利益所发起的农民战争,让许多大名头痛不已。

详述

土一揆

土一揆是日本室町时代中后期的一揆民变,主要是受不了苛捐杂税的农民或小商人,为了要求政府实行免去高利贷债务的“德政令”进行的政治请愿或起义,此类土一揆称为德政一揆或德政暴动。室町时代中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但贫困农民也随货币经济发展而增多,经营高利贷业的机关以抵押土地和动产为条件实行高利贷,造成大量农民和小商人倾家荡产,矛盾逐渐激化,产生农民要求政府取消高利贷的德政令而发动的一揆。著名的土一揆有1428年正长土一揆、1441年嘉吉德政一揆、1457年长禄土一揆,1478年及1480年的山城土一揆等。幕府基本答应了一揆者的要求,足利义政执政年间便颁布德政令13次。

国一揆

室町时代,十五世纪畿内、近国出现的国人与土豪阶层的统一行动或武装暴动。

大都波及一郡或数郡,反对守护的斗争居多,要求多种多样,也有以土豪为媒介,代表农民利益的。著名的有1485年(文明17年)要求畠山政长、义就两军撤退的南山城国一揆,1429年(永享元年)、1480年(文明12年)与要求德政结合的播磨国一揆,以及1487年(长享元年)要求阻止守护家臣进入采邑的山城国乙训郡等的国一揆。文明、长享年间加贺国反对守护富樫氏的一向一揆也可以说是以一向宗为媒介的国一揆。

一向一揆

一向一揆是日本战国时代净土真宗一向宗)本愿寺派信徒所发起的一揆之总称。

一向宗门徒素来以强大的宗教向心力、舍命杀敌的圣战模式著称,甚至曾经形成过自治组织,自成一国(例如:1488年一向一揆杀死加贺国大名富㭴政亲)。到了战国末年,一向一揆的首领势力甚至可以与各地大名们匹敌。有名一向一揆有:石山本愿寺(一向宗大本营)、伊势长岛愿证寺。

百姓一揆

江户时代的百姓要求幕府和藩国减免过重的年贡而进行的暴动。虽然百姓一揆发生的次数相较于前三者更频繁,但由于战国末年“刀狩令”的发布,武器取得不易;加上幕府成功的分化政策,使得百姓一揆们往往牺牲首领向幕府换得请愿的成功,以致于群龙无首、后继无力。因此情况多能在江户幕府控制之中,也使江户幕府难以动摇,维持二百余年的统治。据昭和初年黑正巖统计,整个江户时代共有一千二百四十次;太平洋战争后,对百姓一揆的研究有显著进展,据青木虹二综合,已达三千二百余次,以后又积累了各地的新事例。许多一揆提出减免年贡、更换代官、反对专卖等目标。在幕府体制形成时期,多发生类似中世当地土豪领导的、具有土一揆性质的反对丈量土地的一揆,以及躲避新领主掠夺的逃散,但不久随着本百姓身份的确立,百姓一揆就消失了。接着开展非合法的请愿运动,如村吏阶层代表村民进行的直诉,称代表越诉型一揆。佐仓惣五郎对老中的控诉就是一个典型。享保年(1716-1735年)前后,称为全藩一揆那样波及整个藩领的大规模、有组织的群众斗争日益增多,特别是在天明饥馑时期,各地连续发生这类斗争。不久,一揆超越幕藩领域,广大的一般农民阶层都积极参加,形成惣百姓一揆。捣毁运动普遍发生,对于地主、富农豪商等勾结领主左右当地经济的高利贷资本进行袭击,进而发展为要求改变世道的斗争。尤其是1866年(庆应2年)长州战争时期,江户、大坂周围发生的一揆震撼了幕府领主。明治时期,有反对征兵令和地税改革的大规模的一揆,1884年(明治17年)连续发生民权派领导的农民暴动,以后转变为佃农争议。

相关参考书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