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

更新时间:2024-09-06 15:23

上海城隍庙(Shanghai City God Temple),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方浜中路249号,原为金山庙(又名霍光行祠),供奉西汉大将军博陆侯霍光。上海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供奉敕封上海城隍神秦裕伯,紧邻豫园,总面积约三千余平方米,是道教正一派的宫观,与老城隍庙小吃、荷花池、湖心亭及九曲桥组成了独具特色的上海“老城厢”旅游文化名片。

命名

城隍神,即城市的守护神,其名源于城墙与护城河。“城”,就是城墙;“隍”是护城河,两者均为古代军事设施用以保护城市。据《礼记》记载,古代天子祭祀的“水墉”神,具有维护水土平衡的职责,可视作城隍神的原型。南北朝时期即有城隍神的祭祀记录,至明代,随着城市繁荣,城隍神崇拜更为普遍。

城隍神职责涵盖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监察万民等,被誉为公忠正直的神灵。《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赞其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上海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神为秦裕伯,元代进士,因道德高尚、仗义执言,被民众尊崇。虽曾拒绝朱元璋的招揽,但后为国请命而入朝为官。羽化后,朱元璋赞其生不为臣、死当卫土,民众遂奉其为上海城隍神,期望其守护上海安宁。

历史沿革

邑庙初建

自唐代起,上海地区已有城隍庙的存在。当时,上海被称为华亭县,其西面建有华亭县城隍庙。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级为华亭府,次年再更名为松江府,而原华亭县城隍庙也随之更名为松江府城隍庙。然而,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松江府城隍庙中供奉的城隍神身份已无从考证。根据民间传说,华亭县城隍庙内曾供奉的是汉代刘邦大将纪信的塑像。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县正式成立。鉴于当时上海县城的规模较小,县内并未单独设立城隍庙,居民们祭拜城隍神的活动通常会在城郊的淡井庙(现位于上海市永嘉路十二号)进行,那里供奉着松江府城隍神。

随着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上海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居民人数的增加,出城祭拜城隍神变得越来越不便。因此,当时的上海知县张守约决定将城内供奉金山神主博陆侯霍光的金山神祠改建为上海城隍庙,并供奉上海城隍秦裕伯,以满足城内居民祭拜的需求。

清朝及民国期间

自道光时期起,中国社会因内忧外患而进入动荡的百年。在此期间,上海城隍庙也遭受了重大挑战,多次经历兵燹和火患。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占领上海城,并将上海城隍庙作为驻地,占据五日,期间庙宇遭受严重破坏。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起义以城隍庙西园(豫园)为指挥所,持续占领十八个月。清军随后攻破上海城,城隍庙及其西园再次遭受严重损失。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进攻上海城时,外国军队进驻豫园,导致园内兰景遭受破坏。英法军队撤出后,城隍庙内破败不堪。

同治年间(1865年和1868年),鉴于城隍庙经多次战乱后损失巨大,上海知县王宗濂、巡道应宝时等人倡导捐款修葺,经过十个月的修复,城隍庙得以恢复。光绪十九年(1893年),上海知县王承暄募捐修复了庙宇的主要建筑,如头门、二门、辕门大殿等,使城隍庙更加壮观。同时,随着庙宇重建和城市人口增加,城隍庙地区的商业繁荣,成为当时上海最为繁华的地带。

然而,民国时期(1922年和1924年),城隍庙两次遭受大火,庙宇再次受损。经过重建,特别是1926年至1927年的全面修复,城隍庙以钢骨水泥仿古大殿的形式重新亮相,展现了其辉煌壮丽的一面。

然而,随着上海地区人口的增加和商业的繁荣,一些不法商人试图通过重修城隍庙大殿来控制庙宇。加之历史动荡和火灾的影响,庙宇管理面临困难。1926年,邑庙董事会成立,负责城隍庙的管理,撤销了传统道士管理制度。随后,董事会采用雇佣道士担任住持和“投标”方式交各个中标人承包经营各殿,城隍庙在管理体制上暂时失去了道观的特点。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城隍庙成为难民区,接受难民入住,庙内再次遭受严重破坏。随着上海局势逐渐稳定,难民开始离开,城隍庙的香火逐渐恢复。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城隍庙进行了系统性的整顿。1949年上海解放后,除城隍庙大殿外,其他各殿陆续关闭,但神像得以保留。1956年,上海市宗教局启动城隍庙整治工作,撤销了邑庙董事会和包殿制,关闭了玉清宫和文昌殿,并减少了庙内人员数量。

1965年,上海城隍庙后殿部分房屋因配合商场与安仁街道路建设,被用作花鸟商店。1966年4月,市宗教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宣布停止城隍庙的宗教活动。随后,“文化大革命”导致城隍庙内部严重受损,神像全部被毁。同年8月,红卫兵擅自焚烧了封存的宗教用品。城隍庙的大殿、中殿等建筑及部分公共区域,共计约1200平方米,被上海市百货公司小商品批发部占用。星宿殿和十王殿最初作为展览大厅,后转为豫园商城使用。

1994年,上海城隍庙恢复开放并启动修复工作。7月7日,上海市道教协会在豫园商城成立修复委员会,由陈莲笙道长领导,包括古建筑专家、学者等二十三人,负责修缮工作。修复过程中,城隍庙保持开放。

1994年11月28日,豫园商城与上海城隍庙修复委员会在城隍庙内举行了使用权交接仪式,归还了包括庙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和庙内天井在内的部分庙产,总面积为1216.4平方米。

1995年1月26日,城隍秦裕伯塑像及城隍夫人储氏塑像安放到上海城隍庙。同年1月31日,上海城隍庙正式对信徒开放,开放区域包括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总面积为1216.4平方米。

1995年8月,上海城隍庙为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举行了斋醮大会,祈愿世界和平。1996年4月,城隍庙管理委员会成立,陈莲笙道长任主任,负责日常管理。

2000年2月,城隍庙首次举行“拜太岁”仪式,祈求神灵护佑。同年11月,陈莲笙道长成为首任住持。2001年,城隍庙首次举行“迎财神”仪式。。且自2001年起,上海城隍庙开设了自己的网站,对外宣传本庙及上海其他道观的各种道教常识和宗教活动。

2015年,上海城隍庙收回厢房使用权,进行了修缮,布局更完整,功能更完善。如今,该庙拥有十二个殿堂,总面积超三千平方米,包括霍光殿、元辰殿等。

景区布局

城隍庙紧邻豫园,是上海“老城厢”的一部分,其坐北朝南,悬山式屋顶,飞檐耸脊,彩椽画栋、翠瓦朱檐,为南方红墙泥瓦的典型大式建筑,总面积三千余平方米。

城隍庙沿中轴线依次排列有大门、二门、戏楼、大殿、寝宫、东西廊庑,主体建筑有大殿、元辰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等9个殿堂。其中,大殿、二殿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庙门处,有东班房供奉财帛司,西班房供奉高昌司;再往里走,便是天庭,东侧即是岳王殿,供奉关帝、鄂王和雷祖。从天庭直向里走,就是大殿,前面供奉金山神主霍光;经过元辰殿,即太岁殿便进入城隍庙的第二进,即城隍殿前的天井,天井的左边是关帝殿,右边是文昌殿;最后一进殿为城隍殿,城隍殿西面为娘娘殿,东首为父母殿。

该庙二楼是接待厅、会客室、会议室、图书馆和电脑房等。

重要景点

山门照壁

山门,是庙观的大门,在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造的,已经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了。山门的柱子是石柱,山门的横梁是木材制作的。上面有四个金色大字“保障海隅”,原来是由明代上海县知县冯彬题写的。现在的字是在1994年上海城隍庙恢复开放的时候,根据历史照片重新书写的。山门前面有二个石狮子。

在庙门的对面有个照壁,照壁前面还有二根旗杆。旗杆上平时挂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旗帜。在旗杆前面就是照壁。照壁是用青灰色的青砖雕刻而成的。对着大门的一面中间是一只神兽的图样。

仪门

走过上海城隍庙的山门便是仪门,仪门是过去官衙的第二道正门仪门前面有二副对联。一副是:阳世之间积善作恶皆由你;阴曹地府古往今来放过谁。另一副是:世事何须多计较;神界自有大乘除。对联的后面挂着一只很大的算盘,算盘上刻着四个字“不由人算”,算盘上的算珠有上有下,象征神界正在进行“大乘除”。算盘的旁边立了二块巨额。巨额上写的是:为善者昌,为恶者亡。意思是:做好事的人,在神界计算中一定会兴旺发达;做坏事的人,在神界计算中一定会衰败灭亡。

城隍庙大殿

城隍庙大殿正门上悬“城隍庙”匾额,并配以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大殿内供奉金山神主汉代博陆侯霍光大将军坐像,左首为文判官,右首为武判官,次为日巡与夜查,日巡、夜查以下为八皂隶。在大殿里挂有“牧化黎民”匾额,此外还有二副对联,其中第一对立柱悬有对联“威灵显赫护国安邦扶社稷,圣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以赞扬城隍神的功绩,该对联由香港圆玄学院赵镇东先生于1994年捐助。第二对立柱上悬“刻薄成家难免子孙浪费,奸淫造孽焉能妻女清贞”的对联以警示世人,该对联由民国时期上海慈善家、书法家王震(即王一亭)书写。

太岁殿

太岁殿,又称元辰殿、六十甲子殿。元,为“善”,元辰,就是指吉利时日的意思。太岁神是中国的年岁神灵,与每一位中国人的年运有关。中国古代子以天干地支循环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结束,以六十为一周,故也称六十甲子,后道教以六十甲子配以神名,从而形成了道教元辰信仰。因六十甲子神灵是星神,故也称太岁神。在民间,指人们把某年在六十元辰中所对应的太岁神称为当年的值年太岁,本人出生之年的所对应的太岁神称为本命太岁。信徒礼拜本命太岁,祈求年年平安,吉祥如意的仪式,就称为顺星。

三官殿

三官殿中供奉的是主管天上事务、地上事务和水中事务的神灵,号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称三官。因为他们的诞辰分别为上元、中元、下元节,所以被称为三元三官大帝。

中间的那位是天官,是主管天上事务的神仙,生日在农历的正月十五日,称为元宵节,主要职司是赐予人们幸福。左边的这位是地官,主管地上和地下幽冥世界的事务,生日是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节,职司是赦免罪过让人解脱,鬼魂得以改善处境,出离幽冥。右面的这位是水官,是主管水界的事务,生日在农历十月十五,就是下元节,职司是解厄,就是解除生活中的种种厄运、困难。

月老殿

月老殿内供奉月老(主姻缘)、药王爷孙思邈(主身体健康)、车神(主路途平安)。

中间的这位是月下老人,又叫月老,是专管爱情和婚姻的神。右边这位是药王,名孙思邈,南北朝至唐代初年人,是长寿老人,活了一百多岁后才证道成仙。左侧的这位是车神,最早担任的是路神一职,又称行神,是人们行走道路的保护神,后来车辆成了路上来往的主要交通工具,便成为车辆的保护神,职责是保佑车子运行的平稳安全,使车辆和其主人,逢凶化吉,如意安康。

慈航殿

慈航殿内供奉眼母娘娘(主治眼疾)、慈航大士(主平安)、天后娘娘(主出海平安)。慈航殿门上悬有对联“善恶到头总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匾额“慈航普渡”。

其中,中间是慈航大士,佛教称观世音菩萨,是救苦救难的神灵;左面是眼母娘娘,主管人的眼睛和视力;右面是天后娘娘,就是天后妈祖,原名林默娘,福建莆田人,是海上的保护神。

财神殿

财神殿门口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兴家立业财源主,下联是:治国安邦福缘神。殿内供奉有五位财神。中间是赵元帅,就是赵公明,全身是古代军人的装束,掌管人间的公平买卖和财富分配。赵公明元帅的左面和右面是他的部下招宝天尊萧昇和纳珍天尊曹宝,都有招纳财富和珍宝的职能。在财神殿两边的是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他们都是掌管人间买卖的神灵,也是赵公明元帅的下属。

城隍殿

城隍庙内最后一进殿为城隍殿。城隍殿两侧悬有对联以赞扬城隍神公正无私“祸福分明此地难通线索,善恶立判须知天道无私”,上悬匾额“威灵显赫”。殿内另有一幅赞神对联“天道无私做善降祥预知吉凶祸福,神明有应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横批“燮理阴阳”。

城隍殿供奉的就是明代敕封的上海县城隍秦裕伯,其神像按照明代官吏的服装雕塑,头戴官帽,身穿官袍。在秦裕伯神像前面,是明代官府办公用的桌子。上面安放有笔墨、砚台、官印、令箭等。在桌子前面还有二个小童,小童手捧案卷,专为城隍神办公服务。城隍殿的二侧,有大锣、行灯和香炉,旌节幢幡和十块警示牌,是城隍神出行时的仪仗。城隍殿的神龛全部由木雕组成,使用的花纹由牡丹花纹组成。

城隍殿西面为娘娘殿,供奉上海县城隍神夫人储氏。

父母殿

城隍殿东首为父母殿,殿内供奉上海县城隍神父母。

文昌殿

文昌殿前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帝乃诞敷文德,下联是:天之报施善人。文昌殿内供奉文昌帝君,左右二童子称天聋、地哑。文昌帝君,即梓潼帝君主管人的功名和禄位,因此做学问、写文章和参加考试的人都祭拜文昌神。

关圣殿

上海城隍庙的天井左边是关帝殿。关帝殿前有一副对联:忠义盖世护社稷,威武不屈传华夏。关圣殿内供关圣帝君,左右供周仓、关平二位将军,其中关帝具有管理命禄、保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庇护商贾、招财进宝的职能。

文化活动

“祭城隍”大典

上海城隍尊神秦裕伯,自明洪武年间被敕封为“上海县城隍正堂显佑伯”以来,广为民间所尊崇,为表酬神之心,按传统仪制,每逢农历二月廿一城隍尊神华诞,上海城隍庙都会举行“祭城隍”大典。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城隍庙将免票向市民游客开放,并置备城隍寿面向来庙信众、游客及周边社区居民、商户免费派发。

其中,2023年的“祭城隍”大典中,由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上海城隍庙住持吉宏忠道长行“三献礼”主祭上海城隍尊神秦裕伯。活动中,上海城隍庙向上海市红十字会捐款100万元,分别用于黄浦区红十字会“梦想起航”助学项目和黄浦区“红十字千万人帮万家”迎春帮困等项目,并向上海火焰蓝消防救援公益基金会捐赠66万元,用于支持消防救援公益事业等。

拜月老法会

上海城隍庙于七夕佳节当日(2024年8月10日)举行了“拜月老•顺姻缘”祈福活动,众道长开坛做法,遍洒净水,现场祈福,为参与信众虔诚回向。

在道教及传统文化中,桃花通常指的是八字中特定组合所代表的异性缘或情感经历。人们常用“正桃花”来指代自己的真命天子,形容那些理想中的、能够带来积极影响的正面感情关系或异性缘;用“烂桃花”形容那些不理想的、可能带来麻烦或不良影响的负面感情关系或异性缘;而通过某种方法来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异性缘,特别是那些可能会带来麻烦或不良影响的桃花运,便被称为“斩桃花”。

中元节法会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又被称为“鬼节”。道教宫观和民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民众主要祭祀自己的祖先,而宫观主要祭祀那些在灾难和战争中死去无人祭祀的孤魂,为其消灾灭罪、拔苦予乐,以使人界平安祥和,因此道教宫观的中元节祭祀也称“中元平安醮”。

上海城隍庙曾举办“中元普度消灾平安大醮”、赠“平安米”活动等。

国学班

免费公益系列国学班由上海慈爱公益基金会主办、上海城隍庙慈爱功德会承办,长期招生教授茶道、太极拳、十二段锦、书法、《道德经》启蒙等课程,其中茶道启蒙班的上课时间是19:00-21:00。

春节庙会

在城隍庙看庙会,是上海人过年具有仪式感的传统活动。庙会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其中展示民俗一直是庙会最主要的特色,内容有舞狮、民间手工艺展武术、杂技专场等。

三巡会

三巡会指的是城隍主神每年清明、中元和十月朝的三次出巡,意在“保境安民、赈济孤魂”。出巡时,城隍老爷面擦彩漆,身穿蟒袍,坐八人大轿,前呼后拥,还有高昌司、长人司、新江司和财帛司四司陪同。城隍每到一处,均设五牲酒筵,请他“饮酒啖肉”;经过闹市时,金鼓齐鸣、鞭炮竞响。

三巡会是祈福的日子,也是白相的日子,有舞龙舞狮的队伍定时表演,有濠乐坊的滑稽戏表演,有飞丹阁的书画家们聚会,此外九曲桥边聚集了各色风味小吃摊,炒田螺、油豆腐细粉、鸡鸭血汤、面筋百叶等。

开发与保护

1988年,落实宗教政策,城隍庙产权重新归还给上海市道教协会。1994年,上海城隍庙逐渐恢复开放,并于同年7月7日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成立以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陈莲笙道长为主任,苏宗赋道长,张文希道长为副主任,古建筑专家陈从周,学者胡道静,笑星王汝刚,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等二十三人为委员组成上海城隍庙修复委员会,负责城隍庙的修缮事宜,并且随后专门成立了上海城隍庙修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城隍庙修复的日常工作。

在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贯彻落实之际,上海道教协会的上海城隍庙道教音乐团录制了中国第一盘道教音乐带《迎仙客》。

2021年,上海城隍庙发起成立了民非组织黄浦邑庙慈爱为老社。

为宣传国学经典文化,上海城隍庙在上海慈爱公益基金会的主办下,承办了免费的国学班,通过教授茶道、太极拳等科目进行启蒙。

2023年3月30日在上海城隍庙主办的“海上论道·道教:新时代道教教义思想阐释——早期道教经典义理研究工作坊”开幕,主要目的在于阐述新时代教义思想,走中国化道教之路。

相关文化

城隍文化

所谓“城隍”,据《辞海》的解释为“护城河”,“城”原指挖土筑起的高墙,而“隍”是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时人们认为与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灵护佑,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始称“城隍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城隍文化。

据记载,自周朝始,人们在除夕之日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也就是“城隍神”。三国时代,民间开始兴建城隍庙或城隍祠。有据可查的最早的城隍庙是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立的。唐代,城隍已相当普遍,形成了用动物祭祀城隍的风俗。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自此城隍由自然神演化成为人神。同时,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也如雨后春笋般修建起来,最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城隍文化现象。

城隍文化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其原因还在于它“劝人为善”的警世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隍文化在民间也行生出多种和民俗活动,流传至今的城隍庙会便是民间艺术和传统民俗文化的展现平台。

道教音乐

在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贯彻落实之际,上海道教协会的上海城隍庙道教音乐团录制了中国第一盘道教音乐带《迎仙客》。其中,上海城隍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道教音乐和江南丝竹音乐的保护传承基地。

相关人物

上海城隍庙大殿在明代永乐年间已经存在,当时的上海知县张守约将供奉金山神主霍光的金山行祠改建为上海城隍庙大殿,殿内依旧供奉金山神主霍光。霍光是西汉权臣、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汉昭帝皇后上官氏的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霍光爵封博陆侯,曾辅佐幼主,实现“昭宣中兴”,与伊尹并称伊霍。

上海地区的城隍神是元末明初的上海地区名人秦裕伯。秦裕伯(1295–1373年):字景容,号蓉卿,元末明初大名府人,宋龙图阁学士秦少游七世孙。明初洪武年间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后任治书侍御史。洪武三年,明王朝设科取士,秦裕伯与御史中丞刘基为京畿主考官。洪武六年(1373年)秦裕伯去世,与夫人储氏合葬与上海。朱元璋得知秦裕伯去世的消息,悼曰:“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即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县城隍正神。

晚清张鹤是上海城隍庙道士,其好琴、善书画,琴学上受业于浦城祝桐君,并在其师的影响下撰辑《琴学入门》。为方便古琴教学,在减字谱旁附上工尺、点拍。张鹤对琴曲题材的选择以传递淡泊之志为主,并且强调弹奏的过程中须“依永和声”与“合其板拍”,时时观照呼吸气息,以达到“心手相应”的境界。

重要事件

2012年1月,中央文明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授予上海城隍庙道观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013年,上海城隍庙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9年,上海城隍庙获“五星级文明和谐寺观教堂”称号。

旅游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