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正常化

更新时间:2023-11-21 11:31

中苏关系正常化,是中国八十年代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

背景

友好合作

中苏两国、中共与苏共两党曾有过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新中国一成立,出于对国际形势和国内需要的考量,就开始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对外政策。苏联也因内政外交上的需要,给了中国多方面的支持和援助。中苏两党、两国经历了一个将近10年的友好合作时期。

中苏交恶

从50年代末开始,中共与苏共两党在国际共运、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等原则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展开了论争。接连发生的“长波电台”、“联合舰队”、“金门炮击”等突发事件,使得中苏两党之间关系骤然起了变化。从意识形态方面的论争扩大到国家关系方面逐步恶化。1966年3月,中共与苏共两党关系中断。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到了1969年春夏,在中苏边界珍宝岛等地区多次发生了武装冲突,双方都有伤亡。本是“鸡犬之声相闻”的两个社会主义邻国,却“老死不相往来”很长一段时间。

中苏关系恶化,使双方都付出沉重代价。后来的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曾提到了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仅仅在资源方面,苏联自身就消耗掉了至少5000亿卢布,按当年的汇率算,相当于9000亿美元。

经过

改革开放

中共与苏共两党关系中断影响了中国国内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但是,中苏关系的紧张仍然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苏联入侵阿富汗、支持越南出兵柬埔寨,严重地影响着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

苏联改变

1982年3月24日,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讲话,向中方发出了改善关系的信号。他在讲话中仍对中国进行攻击,但明确表示,从未否认过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完全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反对“两个中国”的提法;表示准备就改善中苏关系问题与中方举行谈判。

1982年3月26日,在外交部中苏谈判办公室工作的李景贤一上班就得知,“邓办”来过电话,说邓小平指示外交部立即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作出反应。当日上午,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举行了一个新闻发布会。他说注意到了勃列日涅夫的讲话,表示坚决拒绝其对中国的攻击,强调要看苏联的实际行动。三句话一讲完,发布会就告结束。当时记者们的脸上都露出惊讶的神情。有外电评论称,对抗的中苏两党两国“似有和解的可能”,事情果真如此的话,“世界面貌就会为之改观”。勃列日涅夫发表讲话230天之后就去世了,所以这篇讲话就被人称为勃氏“绝唱”。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开始调整对外战略与对外政策,才为中苏关系的改善带来了转机,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不仅实现了正常化,而且基本上解决了两国东段边界问题。在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中,戈尔巴乔夫对外战略与对外政策的调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了1988年秋天,戈尔巴乔夫出于内政外交的需要,终于决定迈出实质性一步,借此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实现与邓小平的会见。于是,历时6年,在莫斯科、北京两地举行过12轮的中苏政治磋商,终于画上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

结果

1989年5月15日,戈尔巴乔夫以“苏共中央总书记”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双重身份,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4天的正式访问。这是苏联最高领导人30年来首次踏上中国的领土。

1989年5月16日上午,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宣布,中苏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邓小平说希望中苏之间能够消除三大障碍,早日实现两国之间的见面和对话。这次会晤,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他回顾了中苏两国、两党关系过去所走过的一段曲折历程,说中国不会侵略别国,对任何国家都不构成威胁。

戈尔巴乔夫说,对以前双方关系恶化的历史,苏方认为自己方面也有过错,但苏方还有一些不同看法。

两位领导人表示,过去的事过去了,重点在于应该向前看。在发展两国关系上,多做实事。

李鹏同戈尔巴乔夫举行了正式会谈,双方就国际问题、发展双边关系问题以及其他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轶事

影响

1989年,中苏两国历经了30余年的对立、对抗后终于实现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关系正常化。这一重大的外交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建立起了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睦邻友好关系,同时为苏联解体后的中俄关系的开展铺平了道路。作为中苏(俄)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载入史册。

评价

邓小平、戈尔巴乔夫会见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它结束了中苏间长达二十多年不堪回首的过去,开始了两国间一种新型的关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