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勇

更新时间:2022-05-22 17:14

乡勇,汉语词汇。

引证解释

乡兵,地方武装。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 飞 ( 张飞 )曰:‘吾颇有资财,当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

梅曾亮 《总兵刘公清家传》:“散捕馀匪,裁撤乡勇,公功为多。”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是时各路官军临阵,辄令乡勇居前,绿营兵次之, 满 兵 吉林 索伦 又次之。”

清 《睢州志·袁枢传》:“枢挟矢登陴,倡先固守。悬金城上,募乡勇。”

徐特立 《国际和国内的政治形势》:“所谓乡勇,就是地方武装,为保卫自己家乡而战、保卫桑梓而战。”

历史发展

雍正八年(1730),鄂尔泰镇压西南少数民族乌蒙部落时,就利用过乡兵,一般认为这是清代使用乡兵之始。乾隆末年,由于八旗兵业已腐朽,不堪战斗,绿营兵也暮气日深,渐趋腐败,福康安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时,不得不招募地方“义勇”,与官兵并用。

以后镇压湘黔苗民起义及嘉庆年间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时,朝廷除了命地方举办团练外,都招募乡勇,官给口粮,在绿营之外别自成营,随军战守,时称“勇营”。从此相沿成例。但在咸丰以前,勇营额数之多寡不定,武器之良窳不一,没有创建营制,有事招募,事后即予裁撤,不过是一种临时性质的非正规部队。太平军起义后,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在原乡勇基础上创建营哨之制,编练了一支有独特制度的正规军,称为湘勇,通称湘军。咸丰十一年(1861)李鸿章遵照湘军的营制、营规组建了淮军。随后其他各省也相继招募乡勇,仿照湘军营制编练部队,使勇营成为镇压太平军和捻军起义的主力军。太平军、捻军失败后,部分勇营改为防军,后又改为巡防队,直至清末被编为陆军。由乡兵到勇营,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变化后,最终代替了经制的绿营兵,成为清代后期镇压反抗和维护统治的极为重要的武装力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