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

更新时间:2024-09-19 18:37

乳糖不耐受,通常指的是乳糖不耐受症,英文名为lactose intolerance,由于人体的小肠黏膜存在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低而不能分解乳糖,使乳糖不能被消化吸收,所产生的反应。

分型

乳糖不耐受可分为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原发性乳糖酶缺乏

原发性乳糖酶缺乏是一种最常见的类型,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疾病,一般这类的病人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的乳糖酶比较少,喝含有乳糖的乳制品就会导致腹痛、腹泻等情况的发生。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是由于某些肠道炎症性反应所导致的乳糖酶分泌减少,比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进而导致乳糖不耐受性的腹泻。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由于一些基因突变所导致的乳糖不耐受。

病因

发病原因

乳糖不耐受症多是由于乳糖酶缺乏导致的,其与遗传因素、小肠黏膜病变、发育性乳糖酶缺乏等有关。

一般在孩子断奶后,开始逐渐减少乳糖酶的合成。但是当母亲和父亲都存在相同的基因变异时,孩子可患有乳糖不耐受症。

乳糖酶主要分布于肠黏膜表面绒毛的顶端,当患有克罗恩病、肠道感染、放化疗肠炎等肠道疾病时,会对肠黏膜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乳糖酶的分解,乳糖不能被消化吸收,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现象。

乳糖酶是胎儿发育时期最晚达到成熟水平的酶,胎龄24周时,乳糖酶的活性仅为足月儿的30%,足月娩出时才达高峰,所以早产儿乳糖酶活性较低,易发生乳糖不耐受。

诱发因素

发病机制

乳糖酶缺乏、先天性乳糖酶低分泌、成人型乳糖酶缺乏、小肠黏膜损伤、慢性胰腺炎等病因引起的肠道内乳糖分泌减少导致的,体内乳糖不能被吸收引起的。

流行病学

发病率

可在个年龄段普遍存在,但多见于儿童。

流行情况

通常可发生在任何的年龄段,但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的儿童、有家族遗传史的小儿、发生肠炎后继发出现的儿童常见。

死亡率

该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经过积极治疗后,多可改善症状,一般不威胁生命。

治愈率

一般对于先天性乳糖不耐受者通常情况下不能够治愈。而对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者在原发性疾病到了控制之后,而且小肠绒毛受损及个人修复情况不同,一般多需要数周至数个月可恢复正常。

症状

早期症状

一般患者可能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等。

典型症状

一般会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其他症状

部分严重病例容易出现脱水、恶心、呕吐、生长发育落后等。

就医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儿科

诊断依据

一般可以通过喂养方式、症状、相关检查等综合诊断。

实验室检查

可能包括乳糖负荷试验、尿还原糖检测等。

相关检查

医生还可能建议进行血常规、腹部B超等项目检查。

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肠炎、牛乳蛋白过敏等。

起病急、症状重、常伴发热,精神萎靡等感染中毒症状,大便有黏液,可能带脓血,大便镜检下检查有脓细胞和红细胞,大便常规可鉴别诊断。

有些病人可能会在食用牛奶制品或者其他乳制品后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消化道症状,可伴有呼吸道症状、皮肤症状等,比如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咳嗽、湿疹等。

治疗

一般可采取饮食调节、药物治疗、对症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饮食调节

平时应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对于存在乳糖酶基因突变病人,建议终身禁食乳糖及含乳糖的食品,但可以选择优质牛乳蛋白配方的无乳糖或低乳糖牛奶或奶粉代替,以确保蛋白质的足量供应和良好利用。

药物治疗

有些病人可能会出现腹泻的症状,可遵医嘱采用乳酸菌素片、双歧杆菌活菌胶囊等益生菌制剂治疗,可改善症状。

有些病人出现了乳糖不耐受,是因为乳糖酶缺乏所导致的,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乳糖酶胶囊,从而补充所需的乳糖酶。

一般对于乳糖不耐受的病人在饮用牛奶等乳制品后,由于不能完全消化吸收食物中的乳糖,可导致部分乳糖被分解成乳酸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而乳酸会刺激胃肠道,促进胃肠道蠕动,进而引起大便稀散或呈水样、蛋花汤样大便,粪便中可见泡沫、奶块等,酸臭味明显。此外,患者还可出现腹胀、肠鸣音亢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

中医治疗

目前该疾病在中医方面暂无论证支持,但有些患者所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后,也可寻求中医师的帮助,进行相应症状的改善。

物理治疗

对于患有该疾病者,所出现的症状不同,采用的物理治疗方法也存在差异性,比如:出现腹胀等症状,可以通过顺时针按摩腹部等方式改善,从而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改善不适现象;出现胃疼的时候,可以使用毛巾包裹着热水袋或者直接使用毛巾对腹部进行热敷。

预后

治愈性

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可控制病情,但不能完全治愈。

严重性

当患病之后,尤其所出现症状比较明显时,需要尽早的积极配合治疗,如果不及时的进行治疗,有可能会影响到生活的质量。

并发症

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能引发发育迟缓、慢性腹泻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

乳糖不耐受症是由于体内乳糖酶分泌少,或者是缺乏,不能够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者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一般非感染性的腹泻。如果想要预防乳糖不耐受,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摄入含量乳糖高的食物,如乳糖酶奶粉、牛奶等。

日常护理

乳糖不耐受的日常护理一般需要从休息与运动、饮食、注意用药等方面着手。

除了上述方法外,建议乳糖不耐受的患者及时就医,根据医生指导进行规范化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发展史

乳糖不耐受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因为全人类大规模饮用牛奶是一件很晚期的事情。直到20世纪,随着牛奶成为全世界普遍接受的食物,学者们开始意识到服用牛奶及相关制品后出现肠胃不适是广泛存在的,从而引发了对乳糖不耐受的研究。1963年,隆德大学的Arne Dahlqvist开始对牛奶中引发人不适的物质进行探究,意识到引发人体对牛奶不适的因素主要是牛奶中的乳糖‌。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乳糖不耐受症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早期,由于对乳糖不耐受症的发病机制了解不足,治疗方法相对单一,效果有限。随着研究的深入,治疗后的疗效也比较的显著,降低了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针对乳糖不耐受症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二目前最新的进展成果为RP-G28、基因治疗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参考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