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洞流泉图

更新时间:2024-06-07 20:02

《云洞流泉图》是清代画家髡残创作的一幅的纸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云洞流泉图》下部画草阁数栋,临溪而建;一道流泉由右侧山间,层层跌落而下,注入横过画面的溪流中。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座小村落。更深远的幽谷之间有一组建筑,高耸的屋脊、翘起的飞檐,像是寺庙的殿堂。左侧一条蜿蜒的山道,若隐若现,似是通往幽谷间的寺院,一老者行走其间。

画面上作者自题诗:“端居兴未索,觅径恣幽讨。沿流戛琴瑟,穿云进窈窕。源深即平旷,巘杂入霞表。泉响弥清乱,白石净如扫。兴到足忘疲,岭高溪更绕。前瞻峰如削,参差岩岫巧。吾虽忽凌虚,玩松步缥缈。憩危物如遗,宅幽僧占少。吾欲饵灵砂,巢居此中老。”署款:“甲辰仲春作于祖堂。石溪(谿)残道人。”钤“介丘”朱文印、“石谿”白文印、“白秃”朱文印。无鉴藏印。

创作背景

《云洞流泉图》作于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髡残时年五十三岁,表现的是髡残晚年居地南京郊外的祖堂寺一带的风光。由画上的题诗可知,《云洞流泉图》是髡残为觅咨幽,身临云洞流泉,心境为之升华之后有感而作的。

艺术鉴赏

技法

《云洞流泉图》以高远法构图,近景苍松古木耸立崖畔,水榭数间错落溪边,右侧溪水流淌,承接中间的飞泉。中景为画的主题所在,奇石峻峰,云岚流转,流泉直泻溪涧。左侧有石阶上盘,右侧有流泉下注,二者相互对比成趣。以云雾遮掩的楼阁古木为转承,形成远景的危峰突石。以云雾遮掩的楼阁古木为转承,形成远景的危峰突石。

风格

《云洞流泉图》的画风法元人黄公望“浅绛”山水笔意。以赭石色连皴带染山体,以盘曲短线勾勒山石,以浓墨润笔点苔。注重虚实对比,以繁复叠嶂的岩石和华润蓬勃的草木为实景,以云雾、泉水为虚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相映成趣,益显生动灵秀。山体布局,自坡脚起势,经苍松转承到中景和远景的高山危崖,层层蓄势,有如蛟龙腾起。更因云岚流泉下沉下坠之对比,益添山体腾空跃起的恢弘气势。

作品评价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王克文:章法繁复,写丛岭叠嶂,境界幽深……在笔墨运用上,《绿树听鹂》运用淡皴浓点,皴笔淡而疏松,近皴似擦;而此图则以重墨线骨来确立形象骨体,用笔“脱头落攀”迹断意连,秃笔取姿,磊落不拘;笔意《绿》图偏巧而虚;《云》图偏拙而实;前者多干笔皴与擦;后者多千湿并用,勾与皴相融;《云》图突出云、洞、飞泉主体,奇在近景松树等丛木作极度夸张的强化处理,与中景山体在布局上浑然一体,云烟掩映处虚实相映成趣,使画意灵动而特具魅力。(《南画山水技法》)

作者简介

髡残(1612年-约1672年),俗姓刘,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幼年失怙,青年出家为僧,法名髡残,字介丘,号石豀、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等。明亡后寓居南京,修禅弘佛之暇潜心于山水画的创作。他承袭元人王蒙,明人沈周、文征明诸家笔法,结合自身的感悟,形成独特的山水画风。善用秃笔渴墨,以线造型,在深浅、断续、粗细线条的相互交叉、转换、顿挫中表现幽僻的景致,意境苍莽,画格高逸古拙。他与同时代的程青溪合称“二溪”,与原济(石涛)合称“二石”,与八大、弘仁、石涛并称“清初四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