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六世

更新时间:2023-01-09 04:13

《亨利六世》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戏剧,首次出版于1623年。

内容简介

(上篇)亨利五世去世时,他的儿子才生下九个月。为控制宫廷政治权力,葛罗斯特公爵同温彻斯特主教起了内讧。萨穆塞特伯爵同约克公爵也你争我夺(他们各自以红、白玫瑰为象征,红玫瑰代表萨穆塞特,白玫瑰代表约克)。与此同时,在法国,英国军队正在浴血作战,以保住十年前亨利五世攻占的领土。其主要对手为圣女贞德,直至她被俘、处决,亨利(此时已长大成人)迎娶法国公主玛格莱特(但亨利不知她与他派往法国的萨福克伯爵有私情),和平才来临。

(中篇)红、白玫瑰战争仍在继续。玛格莱特和萨福克密谋反对葛罗斯特,宣称他的妻子与女巫为伍。因谋杀葛罗斯特,萨福克被处决。其后,约克公爵又谋划推翻亨利。他先是怂恿杰克·凯德率众反叛,继而自己接过了反叛的旗帜。圣奥尔本一战,约克的儿子理查(未来的理查三世)杀死了萨穆塞特,约克党人获胜。

(下篇)亨利同意约克党人继承王位,条件是必须等到他死后。这一决定剥夺了他的亲生儿子爱德华(威尔士亲王)的继承权。而此时玛格莱特王后发动了推翻约克党人的战争,并将他们打败,处死了约克。约克的儿子爱德华、克莱伦斯、理查又招募了一支军队。出于政治原因,克莱伦斯、理查替大哥爱德华找了一位法国新娘,但爱德华却喜欢葛雷夫人,为此兄弟之间发生争吵。他们的主要支持者华列克叛逃到国王一方。但即便如此,保王党人还是被击败。亨利和威尔士亲王被杀害,玛格莱特王后遭放逐。然而,虽然约克党人此时占据了统治地位,大哥爱德华当了国王,几个兄弟仍然相互操戈。

创作背景

该剧题材来源主要为16世纪的英国史学家爱德华·霍尔的《兰开斯特与约克两大显族的联合》、拉弗尔·霍林谢德的《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编年史》以及托玛斯·莫尔的《理查三世史》,此外也借鉴了一些前人所写的历史剧。上篇约写于1591年。中篇约写于1590年,剧名原为《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显贵家族争斗的第一部份及好公爵亨弗雷之死》。下篇约写于1590年,剧名原为《约克公爵理查和好国王亨利六世的真实悲剧》。

人们惯常认为,这组四联剧并非由莎士比亚一人所著,许多剧作家都为之贡献了场景和情节。莎士比亚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原创作者,还不如说是整理了一大叠杂乱手稿的编者和校订者。

人物介绍

亨利

亨利一开始就显得先天不足。他登基时才六岁,整个童年被靠边,而有权势的对手利用摄政攫取最高权力。为平息与法国的战争,他迎娶了法国公主,结果发现她与人私通,狂热地卷入英国宫廷斗争。不过,他心底善良,讲道德(如此剧中篇,他愿意同凯德谈条件,而不是“让这许多蠢人丧生在刀剑之下”),而这每每导致他的失败。此种个性已经超出了怜悯,带有悲剧色彩。在此剧下部,他被剥夺一切,被囚禁,这时莎士比亚以有力的言语增强了他的道德高尚形象,从而将他与英格兰的近乎各个层面的毫无道德原则的杀人者区分开来。

玛格莱特

玛格莱特为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令人难忘的人物之一。在《亨利六世》上篇,她以一个貌似天真的年轻公主的面目首次出现在观众面前,接受为国王提亲的萨福克的求爱,同他调情,其程度不亚于《无事生非》里的贝特丽丝对待培尼狄克。在此剧中篇,她是个阴险狡猾、有权有势的成熟女人,密谋反对葛罗斯特,通过自己的情人萨福克操纵政治,并在亨利处死萨福克之后公然绕过亨利。在此剧下篇,她像一个信誓旦旦的复仇者,对亨利,对自己的下属、敌人大发雷霆,羞辱被俘的约克(给他戴纸制王冠)。后来,在交战的几场——此时她已年过半百——莎士比亚突然让她洒上爱国主义鲜血,强调了她的狂怒动机。这种戏剧转折改变了先前观众心中有关她的一切不佳形象,同时更加突出了她的仇敌约克党人的卑鄙伎俩。

华列克

在《亨利六世》上篇,华列克因为太年轻,还不能涉猎政治、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就没有显示任何成熟的个性,这种个性日后为他赢得了“拥立国王者”的绰号。有关他的描写寥寥数笔,而且仅仅是作为众多支持约克党人的年轻贵族中的一员。到了中篇,他成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但举止行为往往像一个急于求成的牛犊,积极为葛罗斯特反对萨穆塞特出谋划策,驰骋奥尔本战场,杀敌人红了眼,但遭到约克的抵挡,挑战强大的对手(克列福)时仅留得性命。在下篇,他终于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有经验的政客,为约克说话,给儿子出主意,帮助爱德华加冕,前往法国安排能巩固其王权地位的婚姻。但这时,主子出卖了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女人(葛雷夫人)做妻子,令他这个政客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逃到兰开斯特党人那里,但已心灰意冷。一系列的徒劳无益的悲剧带来了他的衰落:他的支持者有的被杀,有的逃走;而他自己,在拒绝爱德华主动给予的宽恕之后,被迫同这位他以前护卫的人作战,结果负伤,被拉出事件的中心(高度象征性时刻),死去。

约克

在该剧中,约克只是一位密谋者和军阀,同其他密谋者和军阀地位相等。他们个个都有道德缺陷,没有哪个甚,哪个次。约克受人注目也许是由于耸人听闻的言和行,但他决非该三部曲的主要反面人物。

温彻斯特主教(上篇和中篇)

该三部曲的唇枪舌剑、血雨腥风的激烈争斗场面始于葛罗斯特同温彻斯特的内讧。温彻斯特是兰开斯特亲王约翰的私生子,野心勃勃,老于世故,其形象刻画体现了伊丽莎白时代的典型概念——凡天主教领袖都是阴险狡猾,具有破坏作用的。而且他在上篇末所提出的要劫持年幼亨利以保持政治优势的建议,更集中体现了他这一形象。在中篇,他升上了红衣主教(波福),但仍然凶狠地攻击葛罗斯特,狂热地参与制订推翻他的计划。不过,在这之后,他的作用逐渐降低,最后露面已是奄奄一息,心中充满自责和悔恨。

葛罗斯特(上篇和中篇)

在上篇,国王的叔父葛罗斯特之所以显得不同于其他觊觎权势的贵族,主要在于他强有力地反击政治对手温彻斯特。到了中篇,在经过一代之后,他已经成了整个王国的老资格政客,故其他每个贵族都决定推翻他。而由于他的地位和冠冕堂皇、明智务实的爱国主义,他似乎是不可战胜的。不过,后来他们找到了他的弱点——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以此将他扳倒。

颇有悲剧性和讽刺意味的是,葛罗斯特的倒台并非因为图谋不轨或自身邪恶,乃是由于“善良”的道德情感。他与妻子在一起的场景,被害前夕的悔恨,是中篇的高潮之一。他害怕一离世,国家便不可挽回地陷入内战之中。这个事实清楚地显示了他的人格中的可歌可泣之处,而他的那些同道则是明显缺乏的。

人物介绍参考资料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上篇

《亨利六世》上篇的问世稍晚于中下两篇,但从剧本内容看,它显然不仅为中下两篇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广阔背景,而且这里出场的人物、发生的事件都是中下两篇中矛盾冲突发展与激化的代表和先声。先王驾崩、法国动乱,正是在此多事之秋、危难之际,幼主身旁的忠奸之斗渐趋公开,红白玫瑰之争也初露端倪,一场争夺王位的内战危在旦夕。这一切均到中下篇才见明朗,方有分晓。上篇在形式结构上虽是完整的独立一篇,但其内容无疑和下两篇以至《理查三世》浑然一体,不可割裂。

中篇

下篇

此剧比上、中两篇更充分更具体地描绘红白玫瑰家族之间的恶斗残杀,频仍的内战不仅使争夺王位的凶途中白骨累累,也使平民百姓的安宁家园沦为血海屠场。莎翁显然以悲愤的笔调嗟叹战争给人民带来父子相杀的可怕灾难,他也以明确的态度否定导致那种沉痛悲剧的野心、阴谋和仇恨。正是在坚定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莎氏笔下的人物形象开始出现意味深长的对照。亨利六世虽然软弱,但由悲己而悲天下,宁愿以逊位来避开内战的绵延,这不能不说显示出了人道的色彩。而强悍的理查却用天下来满足私欲,并借屠刀摘下王冠而不罢手,那就赤裸裸地暴露了人性灭绝的罪恶。最后,当亨利六世被暗害时,这个一生无所作为的君王可以说是带有某种悲剧的色彩,而向他下手的理查至此完全变成了“生来就要吃人”的恶犬毒魔。莎翁借着这种诅咒式的描绘,对戕害人性的兽道作了无情的鞭笞。剧本的主题思想由反对战争、反对分裂而增入了反对扼杀人性与人道的新内涵。

艺术特色

《亨利六世》借鉴了《圣经》中的情节,但不同的是这种借鉴是充满了反讽的色彩。耶稣是一个受众人敬仰的牧者,他是为了拯救世人而最终殉难,他是心甘情愿的。而《亨利六世》里的约克则是一个残暴奸猾的角色,他想要满足自己的野心,得到世人的敬仰,他因为自己的利益和地位而死。莎士比亚在塑造约克这个反面人物形象时,借《圣经》中“耶稣殉难”这一情节,塑造出了一个伪救世主的形象,由此看来,这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虽然经历相同的情节,但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极富讽刺意味。

全剧虽然充满战争、凶杀、野心,但因穿插了亨利六世独坐土冈沉思时的抒情性独自,调节了沉闷阴郁的气氛,在血淋淋的严峻场面中让人感受到细腻的人性在萌动。对人物的刻划也有发展,亨利六世除了软弱,还可窥见其仁厚的一面,理查凶恶之余,不乏奸诈狡狯;玛格莱特既有贵妇的偏狭,又有武夫的狠毒,这些形象的性格变得丰繁和复杂起来。

作品评价

德国浪漫主义作家路德维希·蒂克:《亨利六世》是莎士比亚最优秀的剧作。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念过书,学习拉丁文、文学和修辞学。后来家道中落,曾帮助父亲经商,1578年左右只身到伦敦谋生,据说从事过马夫或仆役一类当时被看作“最下等的职业”。后来当了演员和编剧,随着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有比较广泛的接触。他在剧团里扮演过像《哈姆莱特》中的鬼魂之类的配角,也担任过导演,但主要是编写剧本,开始时不过是给旧剧本加工,逐渐由加工而改写或自己创作。他后来成了剧团的股东,1613年左右从伦敦回到家乡,1616年4月23日逝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