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盆地

更新时间:2022-08-26 11:51

伊洛盆地,是洛阳市内的盆地,由于山脉与河流的分割,洛阳境内形成多个盆地,如洛宁盆地、宜阳盆地、嵩县盆地、汝阳盆地、伊川盆地等。

洛阳四面环山,形成围合局面:西南部是莽莽苍苍的秦岭,延伸到洛阳境内后,连接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从西、南两面解开胸襟,把洛阳揽到怀中,既挡住了西北的尘沙,又提供了丰富的矿产和森林资源;秦岭的另一条支脉崤山向东延伸时,地表覆盖着厚厚的黄土,慷慨地把土壤送到洛阳城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沃的耕地。而洛阳水系环绕,也形成围合水网:洛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南次低,其间大小河流呈扇形均匀辐射,像撒开的水网,形成多个“河汭”地貌,土地肥沃,水源多多,适合人类居住,容易形成聚落。

这些盆地简直是“天然区划”,每个盆地都对应着一个县。盆地内土肥水美,都是风水宝地。而洛阳北面长约200公里的邙山,挡住了滔滔黄河,使洛阳免遭水患——洛阳周边小环境,占尽河洛好风水。

那么,洛阳风水的龙脉行止,到底是如何走势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早在宋代就有人回答了——宋人李思聪在他的《堪舆总索杂著》(简称《堪舆杂著》)中说:“洛阳龙脉发自中岳嵩山,过石峡而北去,脱变作冈龙入首后分一支,结北邙山托于后,山虽不高但蜿蜒而长顿,起首阳山远映下首,至巩县而止于黄河之中,嵩山抽中干而起皇陵山,分出一支而至黑石山为水口,中扩为堂局,而四山紧拱,前峰秀峙,伊洛缠涧,汇于前龙之右界水也。稠桑弘农,好阳诸涧,乃左界水也,流入黄河,绕于北邙之后。洛河至巩县而与黄河合,一大聚会也。”

雷建国先生认为,洛阳风水好,不是到宋代才彰显出来,早在西周初年,洛阳的好风水就被周公看中了。据《尚书》记载,周公摄政来到洛阳,详细考察了地理环境,他认为洛阳居天下之中,地理位置绝佳,于是营建洛邑,成为洛阳城的第一位规划者。如今的周王城广场上,还树立着周公营建洛邑纪念碑。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城仍在洛阳。隋朝扩建了洛阳城,隋炀帝事先还站在邙山上,指着伊阙问大臣:“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大臣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这里隋炀帝发明“龙门”一词,实是强调洛阳龙脉风水的重要。

中国是讲究龙文化的国家,风水文化的核心是龙文化,从大的地理环境来看,洛阳更是风水宝地——你拿起中国地图,会发现昆仑山与秦岭连接起来向东延伸,形成一条横贯中国的中央山脉,气势磅礴,犹如巨龙从帕米尔高原腾空而起。天山是高昂的龙首,西昆仑、中昆仑、东昆仑、巴颜喀拉山、秦岭是蜿蜒的龙身,而洛阳依附的伏牛山是龙尾。龙尾低垂处,正是中原大地的起始处,往东是平原和大海,好似巨龙深情回顾千里沃野。从这个格局上看,洛阳西依巨龙,面朝大海,这很符合风水宝地的几个要素:背依绵延群山,面对开阔平原,有依托,有出口,有山水,有土地。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三代即夏、商、周,而这三个王朝处于国家形制的早期阶段,都以洛阳为都城,抢先占据好风水。洛阳地处“天下之中”,故称“中土”或“土中”,最早的“中国”实指此处,后来连河南省也被称为“中州”或“中原”。所以,逐鹿中原成为历代枭雄之梦想,得中原者得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