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叛亲离

更新时间:2024-09-02 20:35

众叛亲离(拼音:zhòng pàn qīn lí)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

成语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众叛亲离”。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卫桓公有两个兄弟:一个是公子晋,另一个是公子州吁。州吁觉得哥哥桓公是个老实人,就阴谋篡权夺位。公元前733年,卫桓公因为弟弟州吁为人骄横,生活奢侈浪费,罢免了他的职务。州吁很生气,一边自保,一边计划着实施夺权计划。

十几年后,州吁终于找到了机会。公元前720年,周朝天子周平王驾崩。按照礼仪,身为诸侯的卫桓公必须亲自前往洛阳,参加天子的丧礼。州吁在西门外摆下酒席,说是要给自己的哥哥送行。他端着一杯酒,对桓公说:“今天哥哥出门,兄弟敬你一杯。”他趁着桓公不注意,突然从腰间拔出匕首,杀死了卫桓公,自立为卫国国君。

州吁担心国内百姓不支持他的统治,害怕有人起兵反对,于是借着对外打仗的办法转移国内百姓的视线。他拉拢陈国、宋国、蔡国,一起攻打郑国但由于郑国严密防守而进攻失败了。鲁国国君鲁隐公听到这些情况后,问大夫众仲说:“州吁这样做事,能长久得了吗?”

众仲回答说:“州吁只知道依仗武力,到处兴风作浪,百姓们是不会拥护他的。他为人残忍,常常乱杀无辜,这样的人谁还敢去与他亲近呢?这样不得人心、陷人完全孤立的君主,他的政权怎么会长久呢?”接着,众仲又说:“兵,就像火一样。一味地用兵而不知加以收敛、节制,结果必然会烧死自己。依我看,他肯定会失败的。”

果然,不到一年,卫国的老臣石硭借助陈国的力量,杀死州吁,拥立卫桓公的弟弟公子晋继位,史称卫宜公。

成语寓意

靠武力可以夺取地位和权力,可是,单纯地依靠武力,无法长久地保住地位和权力。公子州吁不明白这个道理,他看自己的哥哥老实,就动了弑君之心,并成了春秋时期第一个弑君的人。州吁虽然通过血腥手段登上了君主之位,但是,依仗武力兴风作浪,最终让他落得了众叛亲离的下场。在位不到一年,就被人杀死。由此可见,打天下和守天下是不一样的,打天下离不开武力;守天下时,如果只知道动武,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成语运用

“众叛亲离”指众人背叛,亲戚离开。形容完全处于孤立的境地。联合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唐·白居易《贺平淄青表》:“李师道包藏祸心,暴露逆节,罪盈恶稔,众叛亲离。”

唐·房玄龄晋书·慕容垂载记》:“淮南之败,众散亲离,而垂侍卫圣躬,诚不可忘。”

唐·白居易《与金陵立功将士等敕书》:“恶稔祸盈,亲离众叛,人神共弃,天地不容。”

宋·苏轼《乞约鬼庄讨阿里骨札子》:“今来上章请命,盖是部族新破,众叛亲离,恐吾乘胜致讨,力未能支。故匿情忍诟,以就大事。”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八九回:“及至时运衰微,禄命将终之日,不但众散亲离,人心背叛。”

茅盾子夜》九:“咳!众叛亲离!我,吴苏甫,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了人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