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拓

更新时间:2023-08-30 14:19

传拓是以纸紧覆金石器物的文字、图画上面,然后用墨打印;因在传拓过程中有一套技术方法,故名。由于此法主要应用于金石器物上,如拓印碑刻、墓志、甲骨文字、陶器文字、青铜铭文、玉器花纹、瓦当图案、画像石、铜镜、货币、铜器器型等,所以也称金石传拓技法。 传拓技法的“拓”是个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不同。在“传拓”中“拓”字读tà,拓也作搨。

传拓作品

现存最早的拓品是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于甘肃莫高窟第一十六窟发现藏经洞里三件唐拓本藏敦煌石室之一为的唐太宗行书《温泉铭》,尾题“永徽四年(653年)八月三十一日圉谷府果毅(下缺)”墨书一行,证知确为唐初物。残存五十行,另两件为欧阳询化度寺碑》和柳公权《金刚经》,也是残本。《温泉铭》、《金刚经》及《化度寺》之前两页,被伯希和劫往法国,今藏巴黎国立图书馆

比较著名的传拓作品有:甲骨上的刻字;石鼓上的大篆琅琅刻石及青铜铭文的小篆;刻石《熹平石经》的隶书(东汉熹平四年175年至光和六年183年,刻碑46块,20余万字,刻载儒家七经);三国锺繇宣示表》(楷书形成的初期代表作品);隋代始刻的云居寺石经;欧阳询、颜真卿的楷书(唐代有代表性的书体,为早期雕版常用的字体)等。《隋书·经籍志一》:“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就有“传拓”一词。俗称拓片。青铜器、秦砖、汉瓦、画像砖画像石、碑刻、石雕、摩崖石刻等等,都可作为传拓的对象。因为拓片均是对实物进行操作,所以拓片本身也很珍贵。历代收藏家们都很重视旧拓本。现有的旧拓本作为珍贵文物大都收藏在各大博物馆内。

陕西碑林,当代的拓工们延续着传承下来的技艺。鬃刷、打刷、墨板、大小不一的扑子等专业工具一应俱全。无论是人物还是碑文,经他们娴熟的捶拓后,一张张精美之作飘然而下,向世人揭示着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曾经发生过的重大的事件,是怎样的轰轰烈烈。它浓缩成一件件拓片艺术作品,流传或收藏在世界各地。通过拓片上的记载向人们传达着一个信息,五千多年以来,在东方大地上,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通过人类的繁衍和流动,也把他们的文化和文字像种子一样,播撒开来。

拓片的类别

拓片大致可分为两种:干拓,湿拓。干拓、湿拓是针对“上纸”而言,干拓用普通纸、硫酸纸;湿拓用宣纸。

干拓

干拓又可分为摩拓、描拓。

摩拓:实物有凹凸的纹路,文字或图案。在上面覆盖一张纸,纸张既不能太光滑,也不能太厚。用铅笔、炭笔炭条、蜡笔等,也可用彩色的将之拓下。总之,不管哪一种笔,一定要软性的。

描拓:实物表面是平整的花纹或文字,在上面覆盖一张纸,纸张要有韧性且透明,便于描画。以上两种都是简便易行之法,容易掌握,用具携带方便。

湿拓

湿拓可分为朱、墨两种拓法。朱色高贵、华美、喜庆;墨色庄重、内敛、沉稳。二者区别如下:

朱拓,朱即朱砂,又称辰砂,用温水将朱砂粉浸泡在小碗内,化开后便可使用。也可用朱砂墨研磨。再备一个小碟子和一支干净毛笔,事先把扑子在湿毛巾上拍湿(微湿),再将朱砂用毛笔均匀的涂在碟子上,再用扑子轻拍碟子上的朱砂,拍匀后,就可以开始拓了,反复蘸色、拍匀、上色。一般来说,图案小且精美的砖、瓦,用朱拓拓出的效果更好。

墨拓法

墨拓法有“乌金拓”、“蝉翼拓”、“立体拓”之分。博物馆及考古工地的工作人员则大多用墨拓。

“乌金拓”墨色乌黑发亮,对于青铜器、秦砖、汉瓦、碑刻等都能呈现最好的传拓效果。墨色淡匀如蝉翼的叫“蝉翼拓”,甲骨、扇骨牙雕、玉雕等则使用“蝉翼拓”效果最佳。

绘画讲求墨分五色,用在拓片上有些哗众取宠。但我在工作时黑、白、灰是很讲究的,实际效果已证明了这一点。

“立体拓”用的是以上两种拓法完成。要求把实物的高、宽尺寸,事先准确的定画在宣纸上。因操作工序繁杂,要求准确,拓品完成之后,与实物大小无误。拓法虚实并用,立体感很强。再配有名人题跋、藏家印戳,十分精美。“立体拓”是收藏家们为自己所藏青铜器珍品做成立体拓片,以表达珍爱之意。或高额购得,悬挂于厅堂之上,炫耀于亲朋好友之间,且共赏之。

还有几种颜色也可作拓片用,如:石青、赭石藤黄等,都是矿植物颜料,作画、做拓片都会经久不褪色。化学颜料也有一定应用,只是不够讲究而已。在日本有一种拓法是用纤维较长的纸附在实物上,用湿毛巾把纸按湿后,不用等纸见干,就用他们自己研制的墨开始拓,只能拓出形状,无法再深入,像半成品。

日本还有一种“鱼拓”形式,就是用真的鱼,清理干净后,擦干鱼身,用各种颜色将鱼的头、眼、身、鳍、尾分别拓出。

以上只是几种拓片的方法,仅供参考。

历史在创造、泯灭、新生的进程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彩陶上的画符,甲骨上的刻字,“书其事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古碣凭人拓”的传播,有文字记载的文物国宝的面世,促使了传拓这种技术的发明与发展。今天,传拓技术已不再深藏闺中,已成为一种艺术性、普及性的方式,在对青少年的开放式宣传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博物馆工作者,我们也应该努力继承和发扬这门古老的技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