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时间

更新时间:2022-01-21 16:12

在一定条件下,测定人为刺破皮肤毛细血管后,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测定。BT测定受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毛细血管结构和功能以及血小板与毛细血管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受血液凝固因子含量及活性作用影响较小。BT传统测定方法有Duke法和Ivy法,目前常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标准化出血时间测定器法(template bleeding time,TBT)。

参考区间

TBT法:6.9±2.1min。

临床意义

(1)BT延长:见于:①血小板数量异常,如各类血小板减少症;②血小板质量缺陷,如先天性和获得性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等;③某些凝血因子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vWD)、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④血管疾病,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⑤ 药物影响,如服用潘生丁、乙酰水杨酸等。

(2)BT缩短 见于某些严重的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注意事项

(1)试验前一周应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抵克利得、氯吡格雷等。不合宜人群:患有凝血不良性疾病如血友病患者。

(2)BT测定影响因素有:皮肤切口深度(最重要因素)、长度、位置、方向,毛细血管所受压力;皮肤温度等。对儿童、老年、有瘢痕形成史的患者,可用瘀点计替代TBT作出血时间测定。

(3)BT测定时:需注意保暖,尤在冬季,否则会影响结果。

(4)因BT测定影响因素多,故目前国际上已很少使用BT测定,其检测功能已主要被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功能试验及筛查凝血功能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所替代。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