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

更新时间:2024-08-12 18:31

刘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作家、红学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第五、六届全国青联委员等,并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刘心武,笔名刘浏、赵壮汉等,1942年6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因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父亲刘天演给他取名“心武”。“心”是辈分,“武”是要以武力驱逐日寇的意思。

刘心武出生前,已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父亲经常在家拉胡琴,姐姐唱须生,小哥唱青衣。

8岁时,因父亲要到北京海关总署工作,一家人离开山城重庆,到了北京,住在北京东城区钱粮胡同35号的海关总署的宿舍,与新月派诗人陈梦邻居。因此,小小年纪的他逐渐萌生出对文学的兴趣。

12岁他开始读《红楼梦》,在爸爸枕头下翻出了这本书。不同的人生阶段,他一直在反反复复读。

1955年到1959年,刘心武没放过任何一部进口的译制片,还有在南池子中苏友协礼堂对外卖票放映的苏联电影,像《雁南飞》《第四十一》都是在那时看的。由于刘心武家离首都剧场不远,所以刘心武几乎把北京人艺所演出的每个剧目都看了。

创作经历

1958年,16岁的刘心武在第13期《读书》杂志上发表了他人生中的第一篇文章——《谈〈第四十一〉》。高中时,他已在《北京晚报》上发表文章,还改编了儿童快板剧在广播电台播出。

1961年刘心武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大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第十三中学工作,负责教语文。任教15年。

在“文化大革命”前发表过约70篇小小说、散文、评论等。1975年,当时文艺界的领导提出儿童文学也应该表现“跟党内走资本主义当权派”的斗争,编儿童文学小说集的编辑约刘心武写,刘心武就写了《第一次思索》,这篇儿童小说大约在1976年底写成。

1976年,刘心武担任北京出版社的负责文学作品的图书编辑,参与创刊《十月》。《班主任》就是刘心武在出版社工作时期写的。《班主任》的素材来源于刘心武在北京第十三中学的生活体验。

1977年,短篇小说《班主任》发表在《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该作被视为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刊出后,反响热烈,收到很多读者来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改编成同名广播剧《班主任》播出后,社会影响更大了。

1978年,《班主任》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1979年初,茅盾为刘心武颁奖。1980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长篇小说座谈会。会上,对《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和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等一大批“伤痕文学”所构成的文学现象给予肯定。刘心武再接再厉,接连写出了短篇小说《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等作品。

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等职。是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1985年,刘心武出版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同年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

1986年,刘心武调到《人民文学》杂志,接替王蒙,成为这本最重要的文学杂志的主编。

1987年,刘心武因刊发某篇问题小说被免去《人民文学》主编一职。后由于他对此作出了诚恳的自我批评,中国作协书记处决定他回编辑部主持工作。

1990年,刘心武在《读书》上发表第一篇读《红楼梦》的随笔《话说赵姨娘》,文中先推测赵姨娘的长相,然后追问贾政为何会纳如此猥琐、鄙陋者为妾。此后,他写的《话说李嬷嬷》和《秦可卿出身未必卑微》也接连发表,文章发表即石破天惊、振聋发聩,在文化界和“红学界”引发巨大争议。

1992年后发表大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

1993年开始发表《红楼梦》研究论文,陆续出版多部专著,后修订增补为《红楼望月》,出版专著《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

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材质之美》等。

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

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有《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后又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推出图文并茂的长篇《树与林同在》。著有《明星和我》系列文章,“民工三部曲”之《护城河边的灰姑娘》《民工老何》《泼妇鸡丁》,“北海三部曲”之《仙人承露盘》《九龙壁》《五龙亭》,歌剧剧本《老舍之死》。

2012年6月7日,刘心武的《掐辫子》入选天津语文高考阅读。

2018年,刘心武《班主任》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2022年11月8日,根据刘心武长篇小说改编的话剧《钟鼓楼》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

2023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了《解语何妨话片时:周汝昌刘心武通信集》。

演讲经历

1984年,当时刘心武是北京市文联的专业作家。受德国的一个主题是“了解中国”的大学生的冬令营的邀请,做一个关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演讲。

1987年9月23日应美国纽约华侨时报的邀请,赴美国访问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13所大学讲学,为期六周。

通过演讲、座谈、介绍近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2005年受邀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节目,原定为36讲,但至23讲时遭致“红学家”干预而停播。2007年起继续主讲《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及《〈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系列节目,至2010年共计播出61讲。很多年轻人因刘心武的讲解开始阅读《红楼梦》,这让刘心武非常意外,也非常高兴。

2006年4月12日,刘心武应纽约华美人文学会之邀抵达美国,4月16日于哥伦比亚大学做了两次“红楼揭秘”演讲。

2016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26卷本的《刘心武文粹》,涵盖刘心武在小说、散文、建筑评论、红学研究等各领域的优秀作品。对于《刘心武文粹》的出版,刘心武态度谦虚:“作为一个文学长跑者,我把自己作为文学个案,提供给文学史的研究者们,让他们看看,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刘心武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这个人当初是多么幼稚可笑,写得多么糟糕,但他又引起了轰动,作品又很有争议。而有些作品现在来看,还有相当久远的审美价值,虽然很驳杂,但如作一个罗列,就是《刘心武文存》《刘心武文粹》的意义。”

个人生活

刘心武的祖父刘云门,在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得中举人。赴日留学时,他与廖仲恺、何香凝来往密切,见过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32年,上海发生“一·二八”事变,刘云门遭敌机轰炸遇难。

父亲刘天演曾在北京海关总署任职,母亲是王永桃。他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

2009年4月,刘心武妻子吕晓歌因癌症,与世长辞。妻子走后,儿子没和刘心武住在一起,刘心武成了一个空巢老人。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综艺节目

编剧作品

参演纪录片

荣誉奖项

获奖记录

财富榜

2011年11月21日,“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刘心武以23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8位。

红学成就

续写红楼

刘心武研究《红楼梦》已有20余年,他通过原型研究、文本细读,探佚出了曹雪芹写成又迷失的后28回的内容,在探佚的基础上,试图复原出曹雪芹后28回的大致面貌,历时7年完成了这部《刘心武续红楼梦》。刘续试图进入曹雪芹的文本语境,对前80回中所有“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大、小、明、暗伏笔逐一进行了照应,并对古抄本中所有脂砚斋畸笏叟批语中透露、逗漏的后28回的情节、细节、文本用语、回目等也逐一加以了兑现。

2011年3月,《刘心武续红楼梦》出版。在重续中,宝玉、黛玉等主要人物都将有新的“归宿”。刘心武认为,《红楼梦》以大悲剧收场:在党派纷争篡权夺位斗争中,贾王史薛及甄家一败涂地,凤姐不堪凌辱投江自尽,元春被人诬陷害死,贾母死后黛玉愈发没了靠山,于月圆之夜步入湖中。黛玉死后,宝玉和宝钗完婚,宝钗因内外交困染病而亡,卫若兰临死前又将湘云托付给宝玉。宝玉湘云二人一路行乞,虽不断有下人好心收留,但湘云溘然而逝,宝玉大彻大悟,回归天界恢复神瑛侍者身。

揭秘红楼

2005年,刘心武受邀担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出大型系列节目《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主讲。。节目内容涉及《红楼梦》概况总说、曹雪芹家世与历史背景、各种探佚线索与分析等,并解读出书中数十位人物命运轨迹,提出了很多对《红楼梦》新的解读思想。

该节目先后推出了秦可卿系列、贾元春系列、妙玉系列、林黛玉系列、薛宝钗系列、贾宝玉系列、史湘云系列及“80回后真故事”等,至2010年3月27日止,共计播出61期。此间,亦相继推出四部同名书籍和《〈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一书。

红学因缘

12岁时,刘心武在爸爸枕头下翻出了《红楼梦》这本书,那时候他还是小学生,却读完了《红楼梦》,并且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里,他一直在反反复复读这本书。1990年,刘心武在《读书》上发表的第一篇读《红楼梦》随笔《话说赵姨娘》

研究《红楼梦》,刘心武坦言有“赌气”成份,但更多的是想从中吸取养分。当时流行的是“两卡四斯”,很多人都在谈论外国文学,刘心武就想要赌一口气,要读母语的、用方块字铸就的经典小说。《红楼梦》写生活流,吃饭、喝茶、吃饭,但实际上写人物内心深处的斗争。它的虚实相生,真假莫辨,都被刘心武吸收转变成为现代小说精巧的故事结构,复杂的命运交织和深刻的社会反思。

上世纪九十年代发表些许研红文字后,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来信赞其“善察能悟”,大受鼓舞,后与周老开始研红通信,2003年二人通信获《文汇报》征文优秀作品奖。

独特观点

刘心武先生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具有自传性、家族史特点的作品,其中的许多人物在生活中都有原型。而秦可卿则是解读《红楼梦》的一把总钥匙,破解了秦可卿的生活原型,才能了解曹雪芹真正的创作意图。他认为,秦可卿的真实出身是清朝康熙时期废太子胤礽藏匿在曹府的女儿,也就是一位尊贵的公主级人物。有关她的所有疑团都与她的这个真实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刘心武看来,《红楼梦》描绘了极致美好、转瞬即逝青春,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它既是最早的女权主义的宣言,也是对女性和男性、社会的互动关系都有着非常透彻的说明。

代表作品

钟鼓楼

这部小说只写了1982年12月12日这天上午5点到下午5点12个小时里,在北京钟鼓楼一带发生的一系列貌似平凡却很值得玩味的事。四合院里的薛家办喜事,没想到婚宴上竟出现了惊险场面;女大学生单恋着一位年轻的翻译,而年轻翻译和他的对象却又受到一位农村姑娘的干扰;一位离过两次婚的“浪漫女性”,大胆地追求着一位副部长;当年北京丐帮的后代到婚宴上来大吃大喝,不想后来却被一位不动声色的老头点穴瘫倒;一位热心人却处处惹人厌烦;一位老编辑被一位“文坛新秀”气得发抖……作者笔下出现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在他的娓娓叙述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北京钟鼓楼的沿革、四合院的变迁,饭馆酒肆的兴衰,结婚风俗的变化,集邮武术方面的知识……本书内容丰富,手法新颖,把庄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命运感交融在一起,使读者听到时代的足音,想到民族的使命,标志着作者在创作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班主任

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

小说发表后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反响,出乎《人民文学》编辑部意料。编辑部收到的各界读者来信不下数千封,来自祖国东西南北二十几个省区。当然教育战线的来信最多了,也有不少中学生、青少年写信控诉“四人帮”的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对他们心灵造成的伤害。贵州偏远山区某劳改所一个少年罪犯讲了他与宋宝琦类似的经历,沉痛控诉“四人帮”“杀人不见血”。而今读了《班主任》这一篇,他有幡然悔悟,重新起步之意。要而言之,《班主任》在社会各界引起的反响,用“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句话来形容再恰当不过。这是一种心灵的感应和共振。刘心武的小说触着了读者心灵深处的痛楚或惊醒了他们,这就是作品的力量所在,也是小说最成功之处。

飘窗

2014年推出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飘窗》,被奉为20年来现实主义力作。书中透过飘窗展开了一幅当代“清明上河图”,展现出当代各层人等的生存困境、人性尊严以及斑驳的世间风景。

在《飘窗》中,刘心武描写了包括薛去疾、歌厅妈咪、水果贩子、司机保镖、黑社会老大等在内的近30个人物,虽然只有十几万字,但以纷繁的线索和巧妙的勾联,展现出当代各层人等的生存困境和人性的复杂多面。“有些人你以为很粗粝单纯,但是走近后,全然不是那回事;而有些人的善,却不经意间存在于你想象不到的角落。”刘心武描写的这些人,或许是他的朋友甚至故交,或许是他主动跟他们长时间交谈过,或许仅仅在他的飘窗台上晃动过,或许是从哪里“移接”过来,而今在他笔下,透过他们的生命轨迹,呈现出本真的面貌以及斑驳的世间风景。

生活纷繁丰满,情节扣人心弦。在这部展现当代人生存困窘与拷问人性坚脆的作品里,活跃着一大群今日文学中罕见却又如此鲜明的各类人物,充满了作家的敏锐发现、独特感受、深刻反思和无限悲悯。书中浸润着人道主义思想、知识分子自省意识、风俗世相中人的生命状态,是一部地气丰沛、思力深沉,性情、感应和生趣都格外丰饶的长篇小说。

作品影响

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到2005年初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以不同版本计已逾130种。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译为法、日、英、德、俄、意、韩、瑞典捷克希伯来等文字发表、出版。其杂文《错过》被选入苏教版八下语文教材,《白桦林的低语》被选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六年级上期语文教材,《百合献给谁》被选入上海小学实验教材。《冬日看海人》被编入初中七年级课本。

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2022年底的《纽约客》总结全年的推荐书单,有三个中国作家的书,一本是刘心武的《钟鼓楼》,一本是残雪的《赤脚医生》,还有一本是双雪涛的小说。

参加节目

2021年3月30日作家刘心武首档个人播客节目《听见·刘心武:读书与人生感悟》独家上线喜马拉雅。

人物评价

“刘心武拥有真正作家的写作才华和能力。”——林斤澜

刘心武是那种“一旦接受了你,和你成了好朋友,关系就一直很好,很不容易改变的人”。——作家邱华栋

“最让我惊喜的是刘心武,如果说阎崇年是一个不自觉的突破,那刘心武让我们找到了真正的定位。”对刘心武说《红楼梦》引起的争议,万卫倒不以为然,他还透露:“批评刘心武最凶的红学家,都在《百家讲坛》讲过《红楼梦》,只是大部分都很失败,还有几人录的节目根本没有播出。”——《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

“刘心武的《班主任》等作品,给我们当前的创作提供了范例,这样的范例可以起到开辟道路、引导和促进其他作者在一个新的创作道路上探索前进的作用。”——冯牧

“在新作家里,刘心武是第一个批判性地触及‘文化大革命’不良后果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班主任》(1977年)引起了全国的注意。他涉及了‘文化大革命’给作为其受害者的青年人正常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和综合后果。”——荷兰乌得勒支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杜维·福克马 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