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轲

更新时间:2024-01-11 16:04

刘轲(772~840),字希仁,广东韶州曲江(今韶关)人,原籍徐州沛县(今江苏沛县)。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因其幼年好学,仰慕孟子,故自名“刘轲”。他曾在曹溪落发为僧,后隐居庐山。唐元和十三年(818年),刘轲以韶州籍登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唐侍御史等,后出任洺州刺史等职。唐开成五年(840年),刘轲死于洺州任上,终年68岁。

祖父刘效于唐天宝末年安史之乱起时携家南行,由淮入湘,至韶州安家,入籍曲江。约在唐大历七年(771)或八年间,刘轲出生于曲江家中。以其世代业儒,倾慕孟子为人,故以为名。

刘自幼好学,至罗浮山、九嶷山读黄老之书。贞元中,在韶州城南百里的月华寺从惠朗禅师学佛典,出家为僧,释名湓纳。曾至筠川方山等寺,又居庐岳东林寺,止于豫章高安的南果园。其学业大成得力于游学交友。曾历数年漫游北方,自洙、泗渡淮河,至长江、洞庭,经郴州南下韶州,又涉浈江,赴罗浮山。元和初年,下罗浮,越梅岭,泛赣江,登庐山,结庐于山之阳,隐居10余年,从“腹笥古今史”的隐士茅君学习。农圃之余,积书窗下,勤于著作,岁月悠久,渐成书癖,精于儒学而擅长文章。在此期间,撰有《三传指要》15卷、《汉书右史》10卷、《黄中通理》3卷、《翼孟》3卷、《隋鉴》1卷、《三禅五草》1卷,覃精潜思,著述甚丰。

后有志于科第,元和十二年(817)春末夏初,回韶州谋举选。上京师时,白居易以书荐之。翌年,以韶州籍登进士第。在长安停留六七年,宝历元年(825)重回庐山。友人马植,誉之为“韩愈流亚”,荐之于朝。文宗初年任弘文馆学士、史馆修撰,累迁侍御史。开成中,出任洺州(今河北省永年区)刺史。在任职地病逝,卒年不详。

刘为文精邃,追踪古人,生平崇尚儒家积极入世的圣人之道,冀有圣君贤相出,以圣人之教治国。其本人则潜心研究古代圣人的言行、治道,加以阐述。唐末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极赞其“文章与韩(愈)柳(宗元)齐名”。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中说:“人谓曲江公(张九龄)之后,岭南复有君(轲)接武其人”。

刘轲著述甚富,除前文已列者外,尚有《十三代名臣议》10卷、《豢龙子》10卷、《帝王历数歌》1篇、《唐年历》1卷、《帝王镜略》1卷、《牛羊日历》1卷(记牛僧孺、杨虞卿事),共12种;另有杂文100余篇。今仅存《牛羊日历》1卷、《刘希仁文集》1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