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

更新时间:2024-08-28 16:11

北京外国语大学(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简称北外,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为教育部直属、首批“211工程”高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京港大学联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成员、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入选“20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之一。

历史沿革

建校初期

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前身是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为毛泽东,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

1941年3月,在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三分校成立俄文队;之后发展为俄文大队(下属一、二、三队),同年12月,抗大三分校改为延安军事学院,俄文大队为军事学院俄文科,由卢竞如担任科主任。

1942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俄文科独立建校,改称军委俄文学校,当时在校生130余人,校长由军委四局局长曾涌泉兼任。1943年4月,延安大学俄文系停办,部分师生转入俄文学校。10月,学校由延安东关黑龙沟迁至清凉山北麓的丁泉砭。1944年6月,增设英文系,校名改为延安外国语学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延安外国语学校师生分批离开延安,前往华北、东北解放区。

1946年1月,到达张家口的部分延安外国语学校师生,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内成立外语系,由原延安外国语学校俄文系教师杨化飞任系主任,后改为华北联大附属外国语专修学校。

1946年6月,外语系与晋察冀外文干部训练班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由浦化人任院长,学院设英语、俄语两系,英语系主任罗清,俄语系主任杨化飞,学院设在张家口东山坡。1946年9月华北联大撤离张家口,外国语学院开始转移至山西省广灵县的东加斗村,12月到达冀中束鹿县的路过村。1948年5月迁至河北正定县。

1948年6月,以华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师生为基础成立外事学校,校址在冀中获鹿县南海山村。8月,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改名华北大学。联大的外国语学院与北方大学的外文班合并为华大二部外语系。

1949年2月,外事学校师生60余人迁入北平,先驻在御河桥3号,4月华北大学二部进驻先农坛。6月华北大学二部外语系师生30余人与外事学校合并,改名为外国语学校,仍由中央外事组领导,学校设英,俄两部。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1日,全校师生一千余人到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外校师生队伍时,高喊“外国语学校的同志万岁!”1953年2月,外国语学校成立西班牙文组,与德法文组合为德西法文系。次年8月,学校迁入苏州街新校址,并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这时,学校已有英、德、法、西4个专业,近千名学生。1955年9月,根据中罗文化协定,增设罗马尼亚语专业,隶属法文组,同时学院改属教育部。建校之初,学校只设外语和政治两门课程。经过学习前苏联的经验,在各国专家指导和帮助下,教学工作也日趋完善,制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设多门课程,编写各种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建立教研室,使各项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1958年11月,国家决定将外国语学院与俄语学院合并。合并后仍称北京外国语学院,仍由教育部领导。次年2月,根据中央决定,北京外国语学院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同年9月,成立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

(北京俄语学院历史沿革备注:1949年10月,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成立,附属于中共中央编译局,由中央编译局的正副局长师哲、张锡俦兼任正副校长。实行局校领导一元化,学校党的关系隶属于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当时由党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任书记)。建校初期,俄专校址设在北京西城区南宽街13号,后迁至鲍家街21号原太平湖醇亲王府(即清光绪帝出生地)旧址。俄专建校初期有三个班,共70名学生。到1950年年初扩展为六个班。1951年,俄专加入二部与三部。建校之初,毛主席为俄文专修学校改定并题写校名。1951年2月,外国语学校俄文部并入北京俄文专修学校。1952年3月,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内成立留苏预备部。1955年,迁入西郊魏公村苏州街新校园。同年6月,经高教部呈请国务院批准,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改为北京俄语学院。1955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俄文系并入北京俄语学院。1956年8月,北京大学波兰语、捷克语班调整到北京俄语学院,成立波捷语系。1959年2月,北京俄语学院并入北京外国语学院。)

1960年9月,留苏预备部撤消,成立外国留学生办公室,开始接纳非洲国家的留学生入校学习汉语。1962年8月,亚非语系正式成立。德语系与东欧语系合并。1964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发展为中国语种最多的高等外语专业学院,设有六个系二十七个语种。

文革十年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被迫停课,停止招生。1970年4月,北外迁校至湖北沙洋,办“五七干校”。次年8月,学校恢复招生。同年十月,第一批工农兵学员800人入学,举行“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个开学典礼。

1971年8月恢复招收三年制工农兵学员,10月第一批工农兵学员800人在沙洋入学上课。同时,原有学生调回北京,集中进行外语补习和进修。1972年8月全校迁回北京,十年间,学院承担了编写《汉英词典》《汉德词典》《西汉词典》等18部词典的编写任务,并列入了国家出版计划。1973年1月,外交部派杨伯箴、浦寿昌、胡叔度3人主持学校工作,2月中央派廖承志兼任院长。3月,原有的1300名学生终于走上各自的外语工作岗位。从1971年到1976年共招收6届工农兵学员,总人数累计达2000余人。

改革发展

1977年7月,恢复经过考试的统一招生。1977年10月,经过考试招收的第一批新生256人入学。

1978年,学院恢复了研究生教育,开始招收研究生。北外成为中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

198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6个专业为硕士学位授权点,英语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王佐良、许国璋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北外因此成为中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12月,外国留学生汉语进修部正式建立。

1983年6月,开办夜大学,学制三年,设有英、俄、德、法、西、日、阿等语种。9月,受中宣部和教育部委托,开办“国际文化交流班”。

1984年3月,成立“外国语言研究所”和“外国文学研究所”。9月,建立“土尔其语”专业,至此全院共设有28个语种。同月,外国留学生汉语进修部与直属中国语文教研室合并为汉语部;同时,联合国译员训练班独立建制,改为联合国译员培训部。1984年10月,函授部开办。

1985年9月,“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和“出国人员培训部”建立。10月,由于英语系负担的任务过重,成立英语二系。同年,增设对外汉语和图书馆信息管理两个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生。

更名发展

199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1998年,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和中文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国际交流学院。2001年7月,原英语系和外交学系联合组建英语学院。2002年,英语语言文学再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德语语言文学获批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原东欧语系更名为欧洲语言系并增设芬兰语本科专业;国际商学院专业增多,开设金融、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并招生;同年,国际商学院经济管理学科群被确定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学科。

2003年,学校和教育部考试中心签署协议将“北外英语翻译资格证书考试”项目更名为“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NAETI)。2005年,世界汉语大会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学校承办的比利时布鲁塞尔孔子学院和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同时亮相;同年,欧洲语言系增设荷兰语本科专业。

2006年9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与比利时比中协会及意大利罗马智慧大学合作,分别建立了布鲁塞尔孔子学院和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同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新增波斯语、印地语等10个本科专业。同时,英语学院的法律系、外交系经过不断发展,组建法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2007年,由原欧洲语言系发展而来,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正式成立,同年该院的希腊语和挪威语开始招生;2008年,在原大学英语部的建础上,组建专门用途英语学院,为非英语专业各院系提供高层次的大学英语教学。

2010年,北外召开教育基金会第一次理事会议。会议推举了基金会理事长,讨论通过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基金会章程》。2011年5月,北外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同年,学校入选成功入选“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同年6月,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成立。

2011年,学校申请增设孟加拉语、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祖鲁语、拉丁语等5个语种;8月,享有国际应用语言学界“奥林匹克”美誉的第16届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在北外成功举办,共有来自63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位应用语言学专家与学者参加,1000多位学者在会上宣读了自己的论文。9月24日,北京外国大学70周年校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发来贺信。同年12月,北外“非通用语本科教材建设工程”被正式列入“985”平台学科建设项目。2012年6月,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成立,7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建立国内首家高校战略共同体,双方将互为“第二校园”,互相开放相关课程等;

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9月13日,学校成为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9月29日学校发起成立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同时学校成为中俄两国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2019年3月,学校成为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成员。3月16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原“西葡语系”正式升格为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西葡语学院)。同年,学校成立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并建立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

2020年10月,学校加入圆明园研究高校联盟,又于10月20日,加入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联盟。2021年5月22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成立。11月1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业支持中心启动。次年,学校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2023年4月16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河南校友会成立大会在郑州举行。同年,学校牵头成立全国跨境数字贸易产教融合共同体。12月,学校成为京港大学联盟成员。2024年1月6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欧盟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8月,北京外国语大学有30个院系,开设本科专业121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8月,北京外国语大学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11个,专业硕士点8个,涵盖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工学七大学科门类。1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学科获批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学科。

学校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评级为A+,位居全国榜首。在2023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学校语言学位列45,英语语言和文学位列101-150,现代语言学位列151-200,位居国内同类院校之首。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8月,北京外国语大学有专任教师665人,包括博士生导师81人、硕士生导师240人,教授134人、副教授233人,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07人。有在职在编教职工1300余人,另有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外籍教师近200人。学校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青年长江学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及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四个一批”人才等高水平师资。教师中超过90%拥有海外学习经历。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8月,北京外国语大学获批开设101种外国语言,欧洲语种群和亚非语种群是中国覆盖面最大非通用语建设基地,为教育部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有47个全国唯一专业点,5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另有2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形成“开放、互联、智能、创新、融合”的信息化发展体系,开发多语种网站、数字北外、数据中心、网络教学、教学资源等软件平台;建设智能教室和智能学习环境,形成多项标志性成果。2021年完成教育部第一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北外试点工作,发布《人工智能助推高校教师发展之北外倡议》。

截至2024年8月,学校有8项教学成果获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多语种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北外模式”荣获特等奖,另有3项教学成果获得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8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世界上84个国家和地区的299所高校和学术机构签署交流合作协议,与美国布朗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国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日本东京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境外著名高校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学校在亚、欧、美18个国家建设有23所孔子学院及独立孔子课堂,数量居中国高校之首,其中7所为全球示范孔子学院。

2023年11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娄会东一行到北外信息技术中心调研交流。北外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杨红波主持交流会。杨红波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详细介绍试点项目工作思路、顶层规划、配套、项目和实施过程,分享教育部试点工作经验和成果,对数据治理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思路和推进方式,信息化和实验室类项目建设推进机制,一张表工程或一表通应用建设情况,数据安全工作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成效等工作进行介绍。双方就信息化工作未来发展方向、数字化校园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8月,北京外国语大学有国家、省部级研究基地52个,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国家语委科研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中东欧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英国研究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以及37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3个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法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学校另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市教育法治研究基地,入选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首批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被授予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研究成果

“六五”以来,学校开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国家教委)项目,其中王佐良、周珏良主持的“英国文学史”是国家社科基金“六五”“七五”重点项目;张中载主持的“当代英国文学”是国家社科基金“八五”重点项目。从“六五”到“九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教委(教育部)各类项目70余项。

学校深入开展汉外语言对比研究、外国文学理论与思潮研究、翻译理论研究等,推动基础理论创新与知识创新,引领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本体研究的创新性发展。“双一流”建设期间,该校共计出版学术专著212部、译著280部、教材97部、工具书和辞书125部,建设学术发展基础数据库31个。同时,学校译著的《疯狂的罗兰》获得鲁迅文学奖翻译奖,《当代外国文学纪事1980-2000(美国卷)》等8项成果获得教育部、北京市优秀成果奖,数十项成果获得专业学术组织奖项。在“双一流”建设带动下,多个学科的科研实力明显增强,艺术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际问题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特色鲜明、理论创新明显、多语种跨学科研究协同推进的局面正在形成。

2024年7月,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成果名单正式公布。北京外国语大学共有4项成果获奖,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青年成果奖1项,在获奖数量及等级上均实现突破。

学术资源

截至2018年9月7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有馆藏文献涵盖中、英、法、俄、德、西、日、阿等107个语种(含北外开设课程语种101个)。截至2024年8月,北外图书馆馆藏纸质中外文图书近157万册,中外文报刊1081种。

截至2018年9月7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有各种音像资料万余件,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约3.8万种,自建特色数据库9个。截至2024年8月,北外图书馆有中外文电子图书216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107个。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校名字体采自毛泽东手稿集字。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徽是由学校中、英文名称组成盾牌形复合图案,内含学校成立年份“1941”字样和校名英文缩写“BFSU”,盾牌形图案中间构成一个“大学”字样“U”,颜色由黄、黑、蓝、白相间协调组成,白色为底色。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旗为长方形2号旗帜(长2.4m,宽1.6m),背景以纯红色为基调,黄色中文校名放置其中,左上角配以学校校徽。

精神文化

学校校庆日为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训为“兼容并蓄,博学笃行”。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歌为《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由方堃作词曲。

社团文化

北京外国语大学社团活动纷呈,国际交流协会举办多元文化活动,包括留学生晚会和国际嘉年华,承办全球文化节,展现文化魅力。向树环保社关注自然环保,倡导向善而生、向树而行。校史馆志愿者协会传承红色基因,讲述北外故事,提供校史讲解服务。戏曲协会推广戏剧艺术,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传承传统文化。这些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平台。

校区情况

东校区

北京外国语大学东校区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该校区有操场、体育馆、游泳馆等体育场所,有三个饭堂,分别是学生饭堂、清真食堂和教工餐厅。

西校区

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校区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9号。该校区有国际大厦、国内大厦和校医院。位于北外西院最西边与西北方向,为教职工及其家属还有部分国际班学生的宿舍。西院家属区内有老年活动中心及其广场,一般为退休教职工及其家属活动的地方。从国内大厦的南侧往南看,有一处最高的教职工宿舍——塔楼,塔楼的西面楼下就是收寄快递的地点。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图书馆

北京外国语大学新图书馆于201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新馆总面积2.3万平方米,楼高六层,为读者提供2000余席阅览座位、18间研读间,并设学术报告厅、学术研讨厅、培训教室等;同时还提供展厅、咖啡吧等文化休闲场所。

新图书馆全馆覆盖无线网络,开设有24小时自助还书窗口,提供自助打印、复印、扫描、借还书、电子导航、电子阅报等各类自助服务设备,设有电子阅览区、多媒体学习空间,并布置了随处可见的信息发布系统。

操场

早先学校操场地面铺得是砂石、水泥、沥青等材质。运动起来,脚下经常尘土飞扬。当下的操场,运动器材一应俱全,草茵球场明亮开阔,塑胶跑道平整舒适,篮球赛场数量充足,浪漫秋千童年回忆,夜晚灯光恍如白昼。隔着林荫道,对面还有排球场、网球场等运动场地。

校友情况

政界

学术界

商界

文艺界

教育界

所获荣誉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