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桥遗址

更新时间:2023-08-30 22:08

十二桥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蜀都大道十二桥路18号,是商代晚期至秦汉时期遗址。该遗址范围东西长约142米、南北宽约133米,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十二桥遗址以商代大型宫殿式木结构建筑和小型干栏式木结构建筑群为特征。

历史沿革

1985年12月,在十二桥,成都市干道指挥部修建水公司、煤气公司办公综合楼地下室时,在地下约4米深的地方发现了许多陶片和圆木构件。考古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查看后,认为是一处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同年,考古人员对十二桥遗址的建筑进行了复原。

1986年至1989年,十二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遗址特点

结构

十二桥遗址范围东西长约142米、南北宽约133米,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已掘露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木结构“干栏式”建筑。底部以密集的木桩作基础,桩柱上横架地梁,梁上铺地板,上面再以竹木搭建房架,墙璧为竹篾编织,表面抹泥,房顶盖茅草。这种悬空构屋就是“居处不着地”的“干栏式”建筑。

特点

十二桥遗址以商代大型宫殿式木结构建筑和小型干栏式木结构建筑群为特征。

文物遗存

综述

十二桥遗址保存有大量具有明显的区域考古学文化特色的陶器、石器、骨器,以及兽骨、卜甲和铜器等文化遗物。

遗址下层的遗存可分为两期,早期陶器主要有小平底罐、壶、盆盂、喇叭口罐、盘、尖底杯、尖底盏等。晚期陶器主要有尖底杯、高领罐、小平底罐、尖底盏等。年代约相当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在遗址最早的地层下发现面积近1300平方米的木结构建筑遗迹,包括地梁基础、柱基、墙体和房顶等。在更晚一些的地层中还有战国晚期至西汉的房屋建筑遗迹。

地梁式建筑

十二桥遗址发现了地梁式建筑,但只保留下基础部分的柱洞。这些柱洞排列整齐,地梁宽0. 4米、厚0. 2米、长12米,它被推断是宫殿建筑的廊屋部分。由于地梁式建筑的考古资料太少,十二桥的宫殿无法复原出来。

陶器

十二桥遗址还出土了众多陶器、石器、骨器、卜甲等,出土的陶器以夹砂褐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少量为泥质灰陶和泥质褐陶。虽然大都残破,但能判别出小平底罐、尖底盏、鸟头柄勺等器形,这些陶器以尖底器物为重要的器形特征,还有高直领壶、侈口罐、浅圆底釜等。

木结构建筑

十二桥遗址发现的商代晚期的大型木结构建筑,是中国西南地区迄今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遗址,总面积达15000平方米以上,已发现了一座地梁式、平面呈T字形的建筑宫室群。宫室群是由形制不一的大中小型房屋组合而成。下为木桩支撑,平面呈长方形的干栏式小型房屋,与大型官殿建筑相互连接,互为配套,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木构建筑群。主体建筑则为一座面积达1248平方米的大型干栏式房屋。

羊子山土台

十二桥遗址北面的羊子山土台,是成都商周古城内的大型祭祀场所,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土台大致修建于商代晚期或商周之际,面积10372.96平方米,高度超过10米,表现出其在商周古城中的重要地位。这座三级逐次递高的土台,在每级的外侧用土坯砖垒砌成墙(郭墙),内以夯土填实,羊子山土台是古代蜀国用于宗教祭祀的神圣场所,具有和宫殿、庙宇同等重要的地位,主要用于有诸夷参加的盟誓仪式。土台一直沿用到秦灭巴蜀的公元前316年以后,贯穿了商周古城的始末。

文物价值

十二桥遗址是唯一可以见到桩柱和地梁基础以上遗存的早期干栏式建筑遗址,也是成都平原较早发现的一个商周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在学术研究上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十二桥遗址基本保留了梁、柱、横木等基础以上的构件,较为珍贵。十二桥商代木结构建筑遗迹的发现为研究古代蜀地的建筑形制、建筑风格、营造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是对中国建筑史的重要补充。

文物保护

2001年6月25日,十二桥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十二桥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蜀都大道十二桥路。

交通信息

自驾:从成都出发,途经:天府大道北段、二环路南三段,全程13.8千米,大约需要30分钟。

公交:从成都出发,乘坐地铁1号线 → 地铁2号线,全程13.0千米,大约需要45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