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人民革命大学

更新时间:2024-06-17 18:26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是全国解放前夕党和国家主办的多所人民革命大学之一,党中央鉴于新中国成立必须要有自己的干部队伍去接收旧政府人员,所以在当时划分的各大行政区(华北、华东、西南、中南、华南、东北)先后成立了革命大学,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入学。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成立于1949年5月上旬,在江苏丹阳新丰镇一带筹建。1950年2月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校址迁往苏州。1949年5月至1952年5月办学期间,共招收5期学员,为国家培训了15300余名干部。

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人民革命大学在短期内迅速培养出大批急需的干部人才,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材料中说,在华北、华东、华中南等地区举办人民革命大学、华北大学式的学校或训练班及暑期学习团等,以短期的政治思想教育进行知识分子的改造工作,“一年来约训练了400000人,并分配他们以适当的工作。这一方面,部分解决了缺乏干部及各项建设人才的困难,另一方面将大批失学失业或走了错路的知识分子,培养提高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人员,在政治上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由于受战争影响及其他各种原因,在解放初期社会上存在大批青年学生失学及知识分子失业的问题,人民革命大学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与机制。1950年7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救济失业教师与处理学生失学问题的指示》,要求华东、华中南、西南、西北各大行政区及华北地区,继续办理人民革命大学,将之作为迅速帮助失业教师和失学学生解决就业与学习问题的一个办法。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就是解放初期国家在华东地区主办的一所人民革命大学。

历史沿革

学校成立

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以后,解放战争即将进入尾声。然而,军队只管打仗,只管向前推进,接下来的事,是大片农村要土改、许多城镇需要接管。为了解决干部力量的不足,同时,也是为了团结和放手吸收知识分子,壮大革命力量,这就产生了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是抗日军政大学的延续。

1949年5月上旬,进驻江苏丹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前委及中共中央华东局的陈毅、粟裕诸领导开会,决定在上海成立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由华东局常委、宣传部部长舒同为校长。经积极筹备,由华东局、海军区干部及上海地下党同志,为学校教职人员。

5月27日上海解放。但是,在丹阳的办学同志还不能马上出发,集中在苏州陆睦镇学习入城纪律等文件和仔细安排了有关办学事宜以后,才于7月中旬陆续赶往上海。为避敌机骚扰,多取夜间行动。到上海以后,并无校址。但因此时正值学校放暑假,所以就借用了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光华大学、复兴中学。所招学员要有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年龄18到35岁。招生简章在《解放日报》刊出后,革命青年报名踊跃,半月内即达6100人,录取4082人。知名人士有上影厂演员张瑞芳、项壁、凌云、温锡莹、张雁等。学员享解放军待遇,供给制,黄军装,佩布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徽,一律住校。

副校长先是刘格平,相继又有温仰春、国亚明、李正文、吴仲超等。校部机关设教务、组织、秘书、行政、卫生五个处。还有文工团、警卫部队。校以下设三个部,部领导称部主任,为地委级干部。部以下设班,班领导称班主任,为县团级干部。班以下设组,由学员自己选正副组长,是为第一期。

8月27日,陈毅市长到校作了长达5个小时的形势报告,同学们的反响十分热烈。28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一期正式开学,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饶漱石、校长舒同以及陈望道、范长江、熊佛西、冯定等同志到会并作了热情的演讲。此后来校上大课、作报告的又有刘伯承、陆定一、马寅初、刘季平、魏文伯、管文蔚、陈同生、夏衍、刘晓、艾青等多位高级领导和学者。

授课教师主要人员是副校长和各部部主任。学员所学内容有社会发展史、毛泽东著作和国内外形势等。简言之,方法就是学习唯物史观,目的就是树立革命人生观。

原定学期为半年,但因形势的快速发展和工作的需要,所以只学习两个多月便分配工作了。第一期的学员很快投入国家建设中,500人随军远征大西南,500人去东北参加工业建设,2000人去浙江参加土改,1000多人参加华东地区的其他工作。

三所附校

就在开办革大第一期的同时,又创办了华东革大附属上海俄文学校,后又改为附属俄文专科学校,培养俄语人才。但因陆续增加了英、法、德、日等多个语种,所以,再改为上海外国语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最初的学校领导有姜椿芳(后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之父)、张茜、涂峰等。后有44名英语班学员,到抗美援朝前线做战俘教育工作。

为了尽快培养工农干部,同时又创办了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员是由党、政、军机关和工厂选送的优秀分子,多数是党员。目的是迅速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并作进一步培养,使之成为有实践能力的专家。这是我国在解放初期一个培育人才的创举。开学时,有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马寅初、上海市副市长金仲华出席。学员由于年龄偏大,文化较低,所以,他们的学习,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前后共有毕业生1500人,有的还留苏留德。最终改为普通中学,即现之复旦大学附中。

同时又建立了附属政治研究院。学员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原华东地区高级教育工作者,如金陵大学校长陈光裕、复旦大学校长章益、大夏大学校长欧元怀及大学教授等;二是各民主党派中的知名人士、宗教界人士和长期在国民党党、政、军及团体中任职的高中级人员,如国大代表邹树文、苏州反省院院长刘云等。因他们大多是统战对象,又多为高教部、统战部推荐,所以,院长由华东局统战部第一副部长陈同生担任。生活待遇一般享受“中灶”,部分是“小灶”。还领取生活津贴。研究院共办三期,学员900余人。授课内容主要为《共同纲领》和毛泽东著作,看电影《思想问题》参加劳动实践。学习结束后,也重新被安排岗位投入新中国建设中。

办学成就

1950年5月,华东军区副司令粟裕同志又下令将苏州的华东军政大学迁南京,腾出苏州的南兵营、北兵营等处,为华东革大校址。由此革大第二期迁址苏州。第二期在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浙江招生。本期共招5705人:一部招在职干部800余人,其中县团级275人;二部招区级干部1000余人;三部、四部招在校和失学学生2500余人,文化程度也降低为初中二年级以上。年龄也降低为17到25岁;五部招一般干部1130人。

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之后,1950年10月27日到11月13日,有3600名学员被分配到皖北。他们分批到达合肥火车站,先后有皖北行署主任黄岩等领导到车站欢迎。几天之后,一部分学员留行署机关工作,多数到巢湖、六安、滁县、安庆搞土改,以后分配到机关、工厂工作。

第三期招生工作在苏州、上海、南京、杭州、芜湖、合肥、徐州、济南、青岛、金华、宁波、扬州等十二个地区展开。上述各地报纸、电台进行了广泛宣传。革大篮球队也到各地进行表演赛,以扩大影响。报名资格学历是初中二年级以上,年龄为17到25岁。总报名人数为7162人,报到人数为5283人。其中扬州的招生处,又在高邮、盐城设了两个招生点。

第四期学员于1951年9月上旬报到,19日开课。次年四月底结业。前后学习了8个月。结业时为1269人。成员年龄大,文化程度高,大专以上及留学生将近半数。他们多曾在国民政府时期供职,其中甚至有国民党政府内政部次长胡次威等人,因而政治背景不同于前三期学员。所以学校对这一批学员进行了较长时期的教育。要求其“参加政治自觉运动,清算反动阶级思想影响,交代历史问题,划清敌我界限,提高政治觉悟,参加农村劳动”。同一时期因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同志向华东要一批技术人员和干部,华东局即决定号召这批学员去新疆工作,约1253人争相报名,除少数年老、体弱等原因外,都得到了批准。这是上海最早,也是全国首批以如此规模人员去西部工作,他们为开发和建设新疆做出了贡献。第五期学员近千人,他们来自华东军政委员会所属各机关,有560人是“三反”运动中未定案者,其他为原国民党机关人员。

同年5月,第五期学员学习结束,华东局决定,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撤销。校领导分赴各大学担任校长或书记。其他员工也分到高校或上海党校工作。三年多来,华东革大共为国家培训了15300余名干部,他们为祖国建设和保卫祖国,做出了奉献,有的还牺牲在朝鲜战场。也有的当了领导、成了专家、做了将军,即使始终是一般工作人员,也都无愧于那个时代。

但就全国范围而言,除华东人民革命大学以外,尚有1949年2月的华北人民革命大学、1949年6月的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前身为延安大学);性质相同的还有江西人民革命大学、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湖北人民革命大学,但华东人民革命大学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

历史评价

对于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的历史评价应当置于解放初期国家的革命教育的时代背景之中,人民革命大学在新中国初期的干部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新中国学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包括民革命大学在内的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成为新学制的一个部分,明确规定:“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其学校等级、修业年限、招生条件等另行规定之”。

从后来的发展轨迹看,人民革命大学这一类型的学校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未能继续下去。这类短期政治训练学校或向党校、行政学院转变,如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本由华北局党校转化而成,后来除一部分加入中国人民大学外,又回归为党校:或向专业性的干部培训学校转变,如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或向新型正规大学发展转变如中原大学。大致到1954年初,各地人民革命大学就基本上结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新中国成立前夕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人民革命大学,担负着大量吸收青年知识分子、通过短期政治教育快速培养革命干部的使命和任务。人民革命大学在极短的时间内,训练出大批革命干部和各条战线的建设人才,满足了革命和建设的急切需要。其吸取延安抗大办学和整风审干经验,以政治思想教育为重心,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探索总结出了改造思想锻造新人的新经验。人民革命大学在各方面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师生共同努力,实现了卓有成效的办学,不仅为新中国干部教育、高等教育增添了新内容,也书写了新中国教育史上恢弘壮丽的一章。

人民革命大学虽然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功绩和精神,后人当永远铭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