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链

更新时间:2023-12-15 17:52

反应链指的是将你从网络信息生活中完全抹去,或者在将某个平庸的东西潜移默化的引发流行。

导言

这并不是为电影《摇尾狗》构思的互联网版本续集,一些并不张扬的袖珍公司正在进行着类似的商业交易,而与那些灰色的网络作弊划清界限,网络信息优化者正在成为一门新兴的手艺。口碑营销,一夜之间成为让那些平庸的广告主们眼前一亮的新商业概念,而一些纯粹的Web2.0网络公司也看到了自己的新商业机会。

“10万元人民币,我可以保证让你的产品,在互联网上只有你想要的信息,任何不满意的舆论在搜索引擎前十页都不会被找到,针对产品相关的网络论坛,我们也可以进行相关优化,交款验收之后,我们还负责三个月的后续维护服务”,自称张然的人如此对记者说道。除了几个自诩网络门户的网络媒体公司,苦苦挣扎的抢夺网络广告蛋糕,网络游戏大亨们大力培养乡村少年们的游戏热情外,中国互联网似乎并没有形成什么强有力的商业模式,众多的网络小商人们整日冥思苦想,试图找到一种能迅速掘金的商业捷径。实际上中国的互联网确实时不时的冒出来一些新奇怪异的商业模式,不再仅仅是代玩网络游戏的跨国金币农夫,像张然这样的网络信息优化者早已经暗中流行,

几乎没有什么核心技术含量,这群自诩口碑营销的网络优化者往往是小规模的合伙企业,张然的办公室就租住在北京市和平里的一座居民楼中,60多平米的办公室零散的摆放着五台电脑,在向记者的推销中,张然透露了不少所谓的商业行情,舍得花钱让这类网络信息优化公司大部分客户都是地产开发商,所有跟卖房子有关的负面信息都在排查范围内,从业主论坛上的大字报到专业房产网站上的留言,每天都有专职人员泡在相关网站上,随时监控网络上的相关信息。张然还补充道:“这种监控式的服务可是按天收费的,光北京就有四五家这类网络信息优化公司。”而在一些谙熟网络框架技术的高手看来,这种以人海战术方式去改变网络信息的商业公司太原始,通过修改网页权重,以及在网页中插入诱骗代码,间接可以让谷歌和百度的搜索引擎上当。网络程序员圈子内曾经流传着类似的故事,有人拿着50万元的现金找到一家网络安全公司,就是要求删掉所有自己公司以前的一次事故信息,结果安全公司以没有这种业务婉拒了客户,最后安全公司的程序员私下接受了委托。

机遇与挑战

人海战术的灌水监控和纯技术方式的作弊,尽管不能将负面信息彻底删除,但是通过增加相关信息的迷惑战术,以及针对搜索关键词的混淆,完全可以将不想被别人看到的信息过滤掉,至少让这些信息成为难以找到的陈年旧闻。而与这些互联网上的灰色商业机会不同,一种更温柔的信息优化方式正在成为光明正大的商业模式。原本在2012年3月初,微软在全球组织了一次I’m计划,试图通过在MSN用户名字前面挂上一串代码,以帮组一些美国本地慈善组织募捐。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短短一个月时间,几千万人的MSN名字前面都挂上了各式各样的帽子,中国的MSN用户更是偏执,根本不在乎名字前面挂的噱头是何种慈善,图形好看,成为了他们选择的唯一条件。而在这背后,微软根本没有进行任何宣传推广,一场病毒式的自发选择,一夜之间让很多苦于盈利问题的网站看到了机会。那些将商业机会寄希望于Web2.0浪潮,依靠网民自动传播信息达到宣传推广目的的网络商人们乐了。

“我们没有做过一次电视广告,没有粘贴过一张海报,没有做过任何网络广告链接”,这套Google公司市场部副总裁辛迪·麦卡菲对于口碑营销的说辞,被网络信息优化列入未开掘商业模式的口碑狂徒们,当作教科书般挂在口头上。而当新浪博客的管理者还在盘算如何跟博客主人拿广告比例分成时,在门户博客以外,组织博客集体性的话题讨论,引起社区类网络的群体反应链,成为了最简单的口碑营销方法。这种口碑相传的思路概念上并不复杂,利用互联网正在形成的各类社交圈子,以映射的方式构成人与人之间的潜在共振,而充当关键词索引的TAG标签技术,悄悄的勾结起了这种信息情感共振的基础。上海的Blogbus似乎对此最为狂热,在为通用汽车策划的口碑推广中,直接挑起了中国爷们vs外国绅士的话题,引发博客群落中间对这个话题的争论,目的就是为了将绅士与爷们所共有的概念嫁接到别克君越的汽车之上。并没有像传统网络广告那样,将无数文字和图片堆叠到同一张网页之中,让阅读者在眼花缭乱之后误入广告,这种温柔式的口碑推广杀伤力十足,在全球博客最权威统计引擎Blogpulse上,绅士这个中文关键字的频率在五六月份爆发出了一个峰值,最高的时候翻了一倍。

民间美食家聚集的大众点评网,无疑是另一个在筹划通过网络社区结构实现口碑营销的现实例子,但凡有特色餐厅或大酒楼开张,大众点评网的几位核心元老必备请去试吃,这些口味挑剔的食客在论坛中的评价,往往直接决定了这个餐厅开张头两个月能否引起更多人的兴趣。对于这些试图通过网络信息优化,来实现自己商业盈利的互联网公司,一本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写的小册子几乎成为了必读刊物,这本《引爆流行》试图揭露出通过互联网传递信息后,各种流行到底如何被引爆,最有价值的是其完备的科学统计方法,按照作者的说法,强调口碑信息被涂改的病毒性传播有三个共同的特征,感染性,小事变大后果,突发而非渐进性,甚至总结归纳出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和环境威力法则三套流行引爆要素。

而那些怀揣Web2.0原教旨情绪的网络社区人却并不买口碑营销的帐,豆瓣网的杨勃在一次互联网会议上就认为,营销冒充不了真正的口碑。中国互联网的广告阅读者越来越有垃圾信息耐药性,甚至可以从满页的文字广告中挑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尽管这种口碑营销传播方法处理的很平滑,生怕引起博客作者和阅读者的厌烦,但是似乎引发话题永远没有公众自发讨论来得自然。实际上那些Web2.0公司并不希望自己挂上网络信息优化者的帽子,在他们看来自己并没有去通过作弊的方法改变信息真相,也没有生拉硬拽的给大家布置命题作文,与那些灰色的信息作弊者根本就是两码事。Blogbus的首席执行官窦毅解释道:“我们所引发的话题都是小圈子内的共鸣,我们并没有期望去改变互联网上的什么大众口碑,一些被广告客户认可的特定人群,足够形成共同的偏好,至少在商业上,这种有限度的信息共鸣就足够了。”

“那些试图在博客和论坛中通过引发话题,变相广告营销的行为,我觉得至少很温柔,Google从本质上不也是口碑营销吗”,正在研究互动经济学的孙毅说道:“从信息道德哲理上说,百度那种竞价排名来换取信息排位靠前的商业手段,与那些通过监控论坛来稀释负面新的小公司们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所有人都试图信息上优化自己,这就构成了一种新兴的互动经济现象,我更喜欢称之为信息的亡羊补牢。可却没有人在乎,你平时日常每一次敲击键盘,恰恰就是在互联网上记录自己的口碑,这种日积月累的互动行为难道不是更好的自我优化吗?”就在互联网界还在为这种信息优化寻找理论依据的时候,一位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毕业生,维吉尔·格里菲斯(Virgil Griffith)打响了对网络信息优化的第一枪,7月底,这位维吉尔·格里菲斯写了一个短小的程序,可以用来追踪任何对于维基百科的修改,并且记录下来这些修改者所使用的IP地址和修改了什么内容,这个小程序被命名为Wikipedia Scanner。这无疑是对那些试图在维基百科中优化自己信息的公司形成了直接的挑衅,任何试图通过修改维基词条来优化自己网络信息的人,都不再难以追查,让那些给自己信息涂脂抹粉的人曝光,看看谁更担心自己形象不够好,维吉尔·格里菲斯在接受采访时含蓄的说道:“cookie的尾巴已经不再是什么技术痕迹,12岁的小孩都知道如何抹掉它,最可怕的还是那种有组织的集体性修改,他们领着高额的薪水,可以24小时轮流工作,我所作的仅仅是让他们曝曝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