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卫

更新时间:2023-11-21 19:44

周亚卫(1889-1976),字振家,甘霖镇白泥墩人。辛亥革命志士。1917年日本陆军大学毕业。1935年4月4日授中将。长期从事军队教育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大学教育长、军事委员会法制委员会主任兼建军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后,任中共中央军委高级军训研究室主任。

人物生平

周亚卫(1889—1976),甘霖镇白泥墩村人。原名普文(一说号为普文),辛亥革命前夕改名亚卫,并将其弟改名亚青,兄弟俩合起来就是“卫青”,卫青是汉武帝时征伐匈奴的名将,其含义有“驱除鞑虏”之意。

周亚卫父亲周忠焕,在本村开豆腐店,又来往于嵊县、湖州经营蚕种,家里略有积蓄。母亲姓李,出身于书香门第,殷切希望儿子读书成名。她“延师课读,督促甚严”,其父也“望子成龙”,竟不惜重金购买了一部木板《二十四史》,雇数人从城里挑回,轰动了整个村子。

周亚卫“闻鸡起舞”,天不亮就起来读书。一部《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从第一部《史记》到最后一部《明史》,周亚卫都背得滚瓜烂熟。还有《论语》《孟子》《资治通鉴》等书的广泛阅读,为其后来起草国民党政府的《兵役法规》《人事法规》等奠定了扎实的文字基础。

1906年,周亚卫18岁,到杭州府中学堂读书,夏间,考入了弁目学堂。是年冬,周亚卫由秋瑾发展为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徽起义,预约浙江响应,周亚卫和邵杰换了僧服,昼夜兼程,走遍温州、处州等地几百里进行联络。

1907年农历5月,秋瑾在绍兴大通学堂积极准备起义。周亚卫奉命到绍兴大通学堂参加秘密革命工作。6月3日上午,秋瑾派他回嵊县通知竺绍康发动同志组织队伍,携带武器,赴安庆参加起义,并传达了行动和秘密携运武器的方法,同时还奉命协助竺绍康办理一切。

5日上午周亚卫到达嵊县,在嵊县城南门外恒源兴过塘行见到了竺绍康。竺绍康叮嘱周亚卫立即去苍岩找俞继椿发动同志。当天傍晚,残阳如血。周亚卫、俞继椿在溪边散步,迎面跑来一个从嵊县城里来的人说:“徐锡麟刺死了安徽抚台,他本人被捕斩首剜心了;绍兴方面,秋瑾被捕,大通学堂被查抄;嵊县城里在捉拿竺绍康,竺绍康已逃走。”周亚卫、俞继椿两人闻讯大吃一惊,当即匆匆分手。周亚卫当晚到了西乡,在姐姐家住了一宿,第二天早晨回家看了看母亲,就向嵊县城里走去。到城后,竺绍康果然不知去向,只好回到杭州。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在杭州的同盟会与光复会同志也积极酝酿响应。当时陆军小学堂是通讯联络机关之一。有一次,陆军小学的史地教员陈仲甫(即陈独秀)草拟了一篇檄文,周亚卫就用一张大纸写好,与排长商文蔚深夜潜入城内,将它贴在鼓楼门旁,清政府大为震动。

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11月4日,杭州革命同志决定起义。下午4时,尹维峻、张伯岐、王金发率敢死队来杭,把带来的武器、弹药藏在蒲场巷陆军小学堂周亚卫、葛敬恩的寝室里。这天周亚卫在新军一标俞丹屏家里吃晚饭,天黑透后,周亚卫和俞的亲戚竺某隐进夜色,剪断了通向各处的电话线。随后又随俞丹屏进营房,奉俞命率一个排入艮山门进占茅廊巷,缴了巡防队的武器。

1912年夏,为提高在军事方面的造诣,周和裘绍(嵊县人)、葛敬恩(嘉兴人)三人辞去军职,考入了北京陆军大学,为第四期学员。3个浙江籍的同学一同租住在西直门内柳巷的一所民房里,一起掌灯夜读,一起纵论天下。他们都未结婚,因此同学们称这所宿舍为“三光学舍”。当时光复会的尹锐志、尹维峻俩姐妹也在北京,以同志、同乡关系常去“三光学舍”商量家国大事。

日久生情,志同道合的革命志士相互间产生了爱慕之情。1913年裘绍与尹维峻结婚;1916年,周亚卫与尹锐志结婚。此后周亚卫一直在国民党军队任高职。

1945年,抗日胜利,国共谈判。蒋介石在全国舆论压力下,为掩饰其独裁统治,表面上允许各党派并存,以装门面。是年冬尹锐志、周亚卫着手组织中兴的“光复会”,经过近一年的努力,1946年11月2日正式成立,尹锐志被推为会长,周亚卫为副会长。总会设在重庆,四川、湖南、江苏等省均有支部;上海、浙江还成立了分会。总会成立时举行招待会,除国民党外的各党派,均派代表参加。董必武、吴玉章等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吴玉章在招待会上讲了话。

1948年1月,夫人尹锐志在重庆病逝。同年8月,浙江省政府主席陈仪聘周亚卫为浙江省政府顾问,并任浙江省设计考核委员会主委。

1949年浙江解放后,周去北京,经董必武介绍参加学习。1950年学习结束后任高级军训部研究室主任。不久退役,任北京文史馆馆员,全国政协特邀代表。

1976年8月12日周亚卫于北京逝世,终年87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