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

更新时间:2023-12-16 13:50

“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是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上花轿前女子哭嫁,曾是旧式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独特仪式。自贡地区的传统婚俗也讲究哭嫁。

历史背景

 据说“哭嫁”这一民俗起源于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做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这以后,“哭嫁”的风俗便流传下来了。

这种风俗,直至清末还盛行四川农村中,上世纪80年代末期四川北部山区汉族聚居地还残留哭嫁习俗。

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相传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亲责打的事,这位母亲当然算得上是入流导演了。

旧时宣讲故事中,有花轿临门,父亲强令哭《迎风骂媒歌》的情节,可知哭嫁是有歌词的,带有表演性质,原是用来渲染气氛,以悲衬喜;不过,因为婚姻是包办的,真哭真骂的也不会少。

哭嫁在川西坐堂催妆';女家亲串颂女之词,谓之'坐堂'。坐堂者,女当喜期将近之先数夕,其诸姑伯姊,置酒为女祖饯,各述吉祥之词,以为颂美,女则申己之意以答。女左右更有少女,则随而娴习者也。其词要多鄙俚,然有音韵凄清,风格遒劲,如古歌古谣者。罗江明府蔡,微服巡查乡里,一日行至某处,值有女子归,诸娣姒咸以谀词

哭嫁曲目

旧时坊间丛刻中有《训女哭嫁》,目录有《闺声哭》、《娘训女》、《嫂哭妹》、《哭爹妈》、《哭哥嫂》、《花轿到屋哭》、《哭叔爷》、《哭兄弟》、《哭外公外婆》、《哭舅爷》、《拜香火哭》等等,编次有点凌乱,似乎随手所记,未经文人之手。现录几段如下:

闺声哭

娘听后园鸟雀惊,要听房中女儿声。

我娘当门苦葛藤,手攀苦葛诉苦情。

我娘苦情苦过了,女儿苦情才起根。

............

桔子开花叶子青,阳雀开声我开声。

新打铜盆才装水,新打剪刀两面青

娘不开口我开口,娘不开声我开声。

当门一根木莲树,目莲树上挂卷经。

一本经书背完了,未见我娘来开声。

亏了我娘睡得稳,爹妈眼泪贵如金。

哭爹妈

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

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

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

............

劳心费力成虚恍,枉自爹娘苦一场。

哭兄弟

黑漆茶盘乌木头,姐姐离娘弟不留。

留到姐姐吃你饭,留到姐姐穿你衣。

兄弟当家挣家忙,嫁了姐姐买地方。

上头买齐潼川府,下头买齐遂宁乡。

............

这个本子所记是川北

内容、过程

其实,骂媒是哭嫁中必不可少的节目,也是最具反抗色彩的哭嫁歌词。旧社会,妇女无婚姻自由花轿民间说唱等艺术之中。

以前,川剧《柳荫记》有《英台骂媒》一折,英台骂媒人,言词激烈,声色俱厉,充分表现了祝英台媒婆陈书舫

在三峡民间,特别是在土家族的生活习俗中,哭嫁无疑是最富特色的一种婚嫁仪式

新娘从出嫁前半个月就开始哭起,一直哭到上轿。哭嫁的风俗与古代的婚姻制度有关。土家族过去有这样几种不合理的婚俗广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二是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到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若一个女子被几个男子同时看上并举行了行放炮定亲仪式,男方有时候甚至打倒婚敌来赢得婚姻,当然也有殃及女方安全的;三是抢亲;四是过去的婚姻大都是“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女方对男方及其家庭不了解,对未来生活充满着担忧。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女人的婚姻通常不幸,因此哭就成了一种必然。

哭嫁的过程先是待嫁姑娘独自哭,婚期前一夜,姑娘的相好女友和三亲六戚姊妹集聚一堂,围坐一屋,轮番哭述。哭述的内容逐渐衍化成有一定调式和韵律的曲子,成了“哭嫁歌”。而且,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新娘不仅要对家中的每位亲人唱一首,就是遇上陌生人也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

哭嫁歌的内容一般都是诉说父母养育之恩、兄弟妹妹的深厚情谊和离别之苦,或者是表达自己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担心等等。

一首与母亲辞行的歌中唱道:“我的妈呀我的娘,您为女儿办嫁妆,十天赶三场,一月赶九场,大路走成槽,小路跑起毛。鸡子刚开口,娘在路上走;麻雀进了林,娘在半路行;喜鹊落了窝,娘在路上摸;红红绿绿几大宗,凑凑合合办得多。我的妈呀我的娘,韭菜开花九匹叶,我娘怀我十个月。十月怀胎受苦难。十月一满临盆降,我娘分身在一旁,嘴巴咬得铁钉断,双脚踩得地皮穿。醒来一看儿的身,是女非男娘伤心。娘的好处千千万,十天半月数不完。”

又如流传在重庆江北区三圣乡的一首哭嫁歌:“短命吹手天寿锣,逼得我心碎意乱莫奈何!我的爸呀我的妈,我在你奶根脚下长大,费尽二老苦心血。千般恩情我没报,万滴甘露未酬答。明日就要离开你,不知他家是个啥,内心话向谁去表达?我的爸呀我的妈,我愿侍奉二老不愿嫁。”

哭嫁歌朴实自然,情真意长,带着明显的三峡特色,也是三峡民风淳厚的表现。如一首与兄嫂辞行的哭嫁歌中唱道:“我的哥呀我的嫂,一个柑子十二瓣,哥嫂妹妹要分散;一根子十二节,逢年过节要来接;一个鸡蛋没散黄,你家姊妹日子长;一口水缸三道箍,你我姊妹莫生疏。”

除了待嫁姑娘哭,父母、兄弟姊妹以及亲朋好友亦有回唱。一首母亲回唱的歌:“成人要出嫁,妈妈嘱咐几句话:一要孝公婆;二要敬丈夫;三要妯娌多和睦;四要心细贤,茶饭要均匀,火烛要小心,炒菜要洁净;五要起得早,堂前把地扫,贵客来到家,装烟又递茶;六要学裁剪,免得求人不方便,切莫贪玩多,日后穷了靠哪个。”歌词就是母亲在女儿临行前点点滴滴的叮咛与嘱咐。

也有好友回唱的歌:“妹妹亲,姊妹亲,拣个石榴平半分,打开石榴十二格,隔三隔四不隔心。”

哭嫁之风现已在大多数地方消失,只在重庆的黔江石柱秀山和湖北的巴东长阳等土家族人生活的地方还可见到。

粤西哭嫁以出稼女为主唱,母亲、嫂嫂、姐妹陪唱或答唱、和唱。出嫁女边哭边唱倾诉对父母和亲人依依不舍之情。

粤西信宜结婚哭嫁,在过去主要流行于新图地区,在粤西地区盛传逾千年。哭嫁歌内容极为丰富,极具地方文化色彩且积淀十分丰厚的文化景观;是由待嫁新娘及其女亲友们演唱的抒情性歌谣。哭嫁歌语言精炼质朴,一般五字句、七字句结构为多,押韵上口,通俗明快,易于传唱。

哭嫁原由

1.伤离别,念亲恩

新娘通过哭嫁,以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和亲友难舍难分之情,具有孝、义的伦理价值。即将远嫁他方,新娘首先想到的是离别亲人,依依难舍之情油然而生。因为要离别,平日不曾给予过多关注的亲情,此刻历历凸现。回顾往事,新娘悲从中来,用哭泣的歌声表达对闺门生活的不舍,对父母恩情的感念。十月怀胎的辛苦、养护的艰辛,件件往事、点点细节都浸润着父母的深情,做女儿的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从内心深处溢出。

由于母亲对女儿的恩爱最深,所以这时候新嫁娘想得最多的是母亲:“天上星多月不明,爹娘为我费苦心”,“勤耕苦种费尽心,娘的恩情说不完,一教女儿学煮饭,二教女儿学结麻,三教女儿学背柴,四教女儿学挑花,五教女儿学写字”,“你把女儿养成人,你把女儿白抱了,你把女儿白背了”,都表现了母亲千辛万苦把女儿养大成人而女儿无法报答、又伤心又惭愧的感情。土家姑娘在出嫁前,哭得越狠,越会哭,就表明越孝顺父母。

在哭父母的同时,土家姑娘还要哭亲友、哭姊妹,这种哭表示对亲友姊妹的难舍难分之情,哭得越厉害,表示亲友姊妹间的情义越深。

2.换身份,忧前途

婚嫁是女性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其主要功能是将女性从女儿转换成媳妇。女儿和媳妇是两种全然不同的角色,其间呈现出一种断裂:一方面,新娘要告别女儿角色,因而内心充满了对往日生活的依恋之情;另一方面,新娘要开始履行陌生的媳妇职责,因而恐惧万分。所以,新娘必须通过某种途径脱离原来的角色,进入新的角色。这种角色的突变必然会对女性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压力和负担,她们需要通过某种途径消除紧张,“哭嫁歌”正好为其提供了一个合法有效的途径。女性在哭嫁仪式中被赋予话语权,她们借此权利,通过情感宣泄,卸掉角色转换时的情感压力、重负,告别旧的女儿角色,为接受新的角色作心理准备。

“哭嫁歌”还体现了新娘不愿离开父母家人、“千金贵女未做饱”的恋家心理。虽然作为一个女儿家在家中的地位没有男性高,不如兄弟重要,但也总是生活在母亲的庇护之下,相比做媳妇的处境要优越得多,故此无形之中就有了对比:“我在娘家是贵人,六月太阳我没晒,七月行雨我没淋;我到婆家变贱人,六月太阳天天晒,七月行雨我要淋”,进而发出了“这样的日子怎么过,这样的日子怎么挨”的哀叹。这种对娘家的留恋,对婆家的恐惧,可以说是女性哭嫁时的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也是“哭嫁歌”贯穿始终的主旋律。

3.怨婚姻,骂媒人

新嫁娘不能不生出对媒人的诅咒和对父母的埋怨。哭嫁歌中的“骂媒人”部分与前面哭亲别友的缠绵难舍在风格上形成了鲜明对照,痛快淋漓,战斗性极强。新嫁娘把扼杀自己幸福自由的满腔怒火,此时化成为对媒人的最怨毒的诅咒:“对门坡上栽斗子,背时媒人死独子;对门山上种韭菜,背时媒人绝九代。”还辛辣地揭露了媒人花言巧语的欺骗和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如“你男家吃女家走,男家讲女长得好,女家吹男乖又巧”,“你骗我到公婆家,变成人家牛和马,人家动手就来打,打了骂了不解恨。”此外,还有对父母为钱势所动,不顾女儿幸福的埋怨:“背时媒人的话啊,像蜜糖甜坏了你们的心,像黑布蒙住了你们的眼睛,糊糊涂涂定下冤家亲;铁心肠的爹啊,铁心肠的娘啊,你逼着活人跳进了死人坑”,“六月太阳晒不死,三姊四妹赛死人,你们真是狠心呀,硬把生女赶出门。”

不愿离开父母、担心未来的新娘把一切的不幸归结到婚姻上,她们怨婚姻不自主,唱出了反抗之声,道出土家妇女无可奈何的悲凉之情。“哭嫁歌”中并没有很多直接指斥封建婚姻制度的歌,这是当时妇女不可能达到的认识高度。她们也不愿意直接指责自己的亲生父母,于是,她们把怨恨的情感倾泻在婚姻的直接促成人、婚姻制度的代表“媒人”身上,言词犀利又不失民间诙谐。

4.不平等,怨命运

哭嫁歌还发泄了男女在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表现女性在丧失了经济地位和权利后的失望痛苦与不满心情。随着父权制私有制的产生,女性逐渐失去了财产继承权,失去了传递氏族香火的权利。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妇女地位卑贱低下,逐渐使女性沦落为男性的附庸,乃至成为男性的“财产”,女性便被无情地排斥于家族之外,与家族利益无关了。一个土家弱女子,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无力抗争,只有充分利用哭嫁这种合法机会来进行情感宣泄、诅咒和强烈控诉。因此,就有了新娘的哭诉:“如果我是男儿身,家里种种都有份,神龛写字也有名;如今成了女儿家,爹娘把我赶出门,一夜成了外乡人。”在这种封建礼教制度的束缚下,女性失去了一个普通人应有的基本权利,她的命运受人摆布,任人宰割。对于这种自己无力改变的命运,新娘在哭嫁之际利用了这个“合法”时机对其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因此,哭嫁也是对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谴责。

习俗

粤西汉族婚俗

“哭嫁”是粤西信宜民间婚俗,早在唐宋时期就在当地乡村流行。当女儿出嫁时,为表达父母的养育之恩和离开亲人时的难舍难分之情,常以哭唱的形式来抒发出嫁女心中的浓厚亲情。

“哭嫁”民俗曾在粤西地区盛传逾千年,其中又以信宜、罗定两地最为广泛。后因社会的进步,现代文明的发展,婚嫁方式发生了变化,如今,会唱新娘哭嫁歌的,多是七、八十多岁的老妇,新娘“哭嫁”这一民俗已逐渐消失。

哭嫁以出嫁女为主唱,母亲、嫂嫂、姐妹陪唱或答唱、和唱。出嫁女边哭边唱倾诉对严父慈母和亲人依依不舍之情,从阿公阿婆、阿爸阿妈到哥嫂侄儿、弟弟妹妹等,逐一哭谢诉别,把感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出嫁女哭得越伤心越悲衷就表明她对亲人的爱,将来会幸福美满,歌词平实委婉,却又令人闻之动容。母亲则通过哭唱,教导女儿到婆家后的做人处事之道。出嫁女的嫂子、姐妹也用歌表达彼此间的情深意切,难舍难分。

从前,岭南地区青年男女谈婚论嫁,要经过“合年庚”、“相睇”、“落定”等几乎不可或缺的过程。“相睇”讲究程序和礼仪,待婚男女物色好对象后,须委托媒人互递生辰八字“合年庚”,请算命佬推算彼此并无相冲相克,方可约期相见;男女双方会面时,一般由母亲姑婶等相陪,双方相距数尺互相端详,其间,青年男女须各自背向走几步,以示四肢健全,临别时须大声道别,表明并非聋哑;“相睇”之后,如果双方均感满意,女方便会通过媒人向男方索要彩礼,经过讨价还价后,男方便会择日“落定”,将彩礼送到女家;等到成婚之日,待嫁姑娘会在闺房中泣唱“哭嫁歌”,词意多属感父母养育之恩、叮嘱弟妹孝顺等等,门前窗外的亲朋戚友则装模作样“劝哭”,情景非常热闹。

粤西信宜哭嫁歌主要是字眼歌,没固定曲调,歌词也不固定,因人而异发挥。

哭嫁曲目

《哭爹娘》

阿大呀,亲爹唷呀,

扶你厅上交椅坐呀,

女儿捧到你眼前呀,

人家养女你养女呀,

人家养女有衣裳呀,

理应早时莫个养呀,

你儿卯衣几难捱呀……(索衣装滴)

阿嫂呀,亲娘唷呀,

十月怀胎恩未报呀,

阿女不孝别亲娘呀,

阿女虽然离别你呀,

阿娘恩情记心怀呀,

人家嫁女金银戴呀,

阿女出嫁戴乜样呀。

《唱姐妹饭》

哎捞你织麻共张凳,

捞你相挨连脚根啊,

哎同你饮杯离别酒,

卯忘离别几多年啊,

哎同你食碗离别饭,

阿姐离别几十年啊。

《哭叔伯》

阿叔哎!阿伯嗬!

分枝木丫根相连,

阿大捞你祖公田,

侄女远嫁那方天,

卯知几时再相见,

望好阿大心未完,

拜托叔伯好照天。

《哭姊妹》

离开姊妹好伤心,

姊妹未有贵贱分,

簕竹过叶连脚跟,

我今结个阎王亲,

做牛做马他乡镇,

莫学阿妚肓婚嫁,

姊妹学精嫁好人。

《骂媒人》

你系山上龙眼果,

皮青肉白黑心窝,

为索媒钱卯顾我,

存心使坏媒人婆,

筛箕说得变氹箩,

盼望雷公好眼光,

劈死媒人除根祸。

《哭梳头》

香草泡油第一手

一品当朝到白头

香草泡油第二手

瓦檐各子你福寿

香草泡油第三手

三江日月照路行

香草泡油第四手

四条银笋尽标齐

香草泡油第五手

五福临门到白头

香草泡油第六手

六位哥兄伴朝廷

香草泡油第七手

七星齐照父家堂

香草泡油第八手

八仙贺寿我亲父

香草泡油第九手

九指连灯中状元

香草泡油第十手

十手香油搽上头

生人头发搽烧酒

死人头发搽生油

咁好生油搽多手

搽多二手落阴行

死落阎王功夫斗

个世冇梳一掉头

生梳梳头头肉痛

点得旧梳咁宽容

《哭出嫁》

春风凉,落水天,

阿妹出嫁到天边。

又想一只自己过,

孤单只人好心酸。

客家民系婚俗

客家人哭嫁又有另一番景象。

所谓“缠绵悱恻哭嫁歌,一怨三叹断人肠。”就是对客家人哭嫁的生动描述。

客家婚俗的奇异风景——哭嫁

男婚女嫁,这本是人类生活中的大喜事。从恋爱到结婚成夫妻,给男女双方都带来了无限的幸福与愉快。对男女两家来说,自然也是件极大的喜事。但我们客家地区每临姑娘出阁,却哭声不断,其声凄切,全然不象是作戏。

赣县客家历来重视“哭嫁”,俗云“闺女不哭,娘家无福”。所以客家的哭嫁历来都很隆重。

旧时一般在出嫁前的两三夜,就要开始哭。

行将出嫁的女子在私厅或自己的闺房里邀集一群平日相好的姐妹,一边做针线活(纳鞋底、鞋垫、织毛衣等嫁妆)一边开始哭嫁。旧俗传统保留比较完好的,哭嫁不仅有专门的哭嫁歌,还有许多程序。一般是开始时姑娘幽幽地哭并不唱出哭嫁词,只是叹自己命苦或怨媒人之类的话。此时就由姑娘的母亲或姐妹引唱,如:“红丝线,锁鞋头,家家养女挑猪头,猪头进屋娘就喜,炮竹一响娘就愁。……”此时,新娘的婶娘、妯娌、姐妹、舅母、姨娘等等五亲六戚的女客都人来陪哭劝哭。

新娘哭嫁的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开始是倾诉姐妹离别之情:“三月绩麻共凳坐,四月挑花共花箱,挑花绣朵箱未满,棒打姐妹两分散。”

接着是哭母女离别之情:“堂屋中间一炉香,先拜爷佬后拜娘,先拜我爷养我大,后拜我娘睡湿床。”

最后才是谢客,感谢众姐妹,众乡亲来送她。哭嫁的时候先是母亲也来陪哭劝哭,可是母亲又怎经得离别之苦的折磨,三句两句便劝到伤心处,母亲也自然成了主角,和女儿一同放声大哭起来。

母女分手,最苦离恨天,血泪声声,如怨如慕,内容极为丰富,有哭诉对女儿的怜爱之情,诉说带女儿的艰难的,如:

女呀女,十月怀胎把你养,两年奶水把你喂,硬饭米甘把你饱,尿布屎片娘来洗。

女呀女,你可晓得娘的累!冷暖饥饱娘心挂,头痛脑热娘心惊,看到养下一只虫,样(怎)得把你养成人!

女呀女,带你带到三五岁,细皮粉面泛桃红,会叫(哭)会笑会招人,跟前跟后不离身,句句爷娘喊得亲,那个爷娘不赏心!十年私塾把你缴,针线女工把你教,看见女子树抽条,爷娘心里乐逍遥,那晓得,带大的闺女要成别家人!带你带到十六七,才算晓得(一点)屎臭气(喻懂事理),屋下田里晓得帮,爷娘疾苦会恤痛,哪个爷娘不上心!哪晓得,又哇女大要嫁人,爷娘哪里舍得送出门!

有劝女儿在婆家好生做人多多保重的,如:

女呀女,婆家唔比娘家好,公婆哪有爷娘亲,上门媳妇难做人,时时处处要小心。女呀女,从今后,孝敬公婆是本分,服侍老公是为贤,屋里屋外勤打理,洗衣做饭要精心,见人自要矮一等,有理无理让三分,待到三年两载儿出世,才在婆家算个人,要得上下都满意,还要谨慎会做人。女呀女,从今后,饥寒冷暖自家管,有病有痛自家担,社官老子社公土地神)要靠自身健,世上最难是求人!

有骂媒婆,怨恨媒婆贪爱钱财乱点鸳鸯害人的,如:

一要怨,要怨媒人无信用,花言巧语无句真,害得女子嫁错人,媒人是只松毛虫

二要怨,要怨爷娘无主见,听凭媒人摆布人,推我女子入火坑,爷娘样思(怎么)甘狠心。

三要怨,要怨老天无同情,不恤女子无福人,凑成一对苦鸳鸯,今生今世样哪有出头天,想来想去蛮苦情!

有担忧自己前途命运,担心出嫁后父母无人照顾的,如:

一要忌(忧),要忌嫁得甘么远,三年五载难见爷娘面,嘘寒问暖唔敢提起,有病有痛不在身前,害我女子做个不孝人,(只有来)巴望爷娘永远身体健,女子在外才得放心!

二要忌,要忌女子拿人欺,要投外氏又路远,无亲无靠无人怜,嫁出的闺女苦伶仃!

三要忌,嫁到老公唔争气,老实巴交唔挣钱,呆头木脑拿人嫌,悔来悔去悔自己,悔我命里无福气。

这一段母女对哭体现了人性的极致,有一种悲怆的气氛,煞是感人,真是“缠绵悱恻哭嫁歌,一韵三叹断人肠”,是一幅难得的客家民俗风情画。

姑娘哭时,众亲邻也一边劝一边哭,哭声幽幽,劝语殷殷,一边抽泣一边用手不停地揩拭眼泪,那难舍难分的骨肉亲情,让人为之动容,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泪下。此时还有一种规矩就是,陪哭的各位女亲(友)都要给闺女“扎腰礼”又称“垫腰包”。哭嫁时,姑娘脖子上挂一个红肚兜,众亲友一边劝哭一边给里边添钱(旧时多为花边——即光洋)。以此表示安慰和亲情,祝福闺女身体健康和挺直腰杆做人。

哭嫁作为一种风俗,其来由和寓意,与旧时的婚姻俗信有关,与封建礼教有关,出嫁时姑娘不哭不仅会被认为不吉利,还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感情的作用。旧时婚姻全由父母作主,嫁给什么人,婚后的命运生活如何,心里全没底细,想到这些真是伤心断肠,岂能不哭;女子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婚后除非与丈夫感情不和或婚姻发生变故,否则是很难和父母兄弟见上一面的,这种别离之苦确实令人难以承受,岂能不哭。

如今婚姻自由,新婚无比幸福,客家新人早已用歌声代替了哭声。哭嫁的习俗只有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还存在。

土家婚俗

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解放后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

十姊妹围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动即告结束。

哭嫁的歌词内容很多,”十摆”、”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有时也骂媒人。陪哭多是难分难舍的缠绵之词。音律多用七字八句的顺口溜:“爹娘恩德比天地,哺育教养心操碎,树欲静而风不息,恩德未报就别离。远望故里盼归期,归来又能住几时?门前小河长流水,女儿眼泪长长滴。”

一般要哭三五天,也有哭十天半月的。哭的主要内容为: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顾年迈双亲等。哭嫁的歌词一般为即席所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哭词各不相同,当然也有固定哭词。此外,哭还有抑扬顿挫的曲调。

哭嫁的哭唱形式一般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两种,一人哭唱多为姑娘哭诉自己的命运、哭父母的养育恩情、哭兄嫂姐妹的情谊以及哭诉封建婚姻和媒人可恶可恨的欺骗行径等。如哭父:“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来说不尽。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疾病生;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苦费心。四怕女儿无文化,把女送进学堂下,如今女儿已成人,花钱费米恩情大。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血!女儿错为菜子命,父母枉自费苦心;女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为女不得孝双亲,难孝父母到终身;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两人哭唱又称为姊妹哭,即是由出嫁姑娘先哭,陪哭人在一旁劝慰哭,从句尾插入,两人一哭一和。如姐妹对哭:姐:“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妹:“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父又同娘;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心里难宽怀;丢你妹妹婆家去,逢年过节又才来!”妹:“梭罗树来台对台,望姐心里多宽怀,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

哭嫁通常在新娘的闺房进行,新娘哭到谁,谁就必须去陪哭,男的不会哭也要说几句安慰、祝福的话以示惜别。哭嫁在新娘出嫁前一夜最为热闹,特别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与新娘对哭时,如泣如诉,声泪俱下,把亲人间的恩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旁观者无不感动落泪。

土家姑娘哭嫁是土家族独特的风俗。土家女子婚前要唱哭嫁歌,即在婚前半月至一月开始哭唱,其形式有一人哭、二人对哭、多人一起哭。哭唱的内容大多是:哭爹妈的养育之恩,兄嫂、姊妹别离之情,骂媒人和对封建婚姻礼教的不满等;乡邻则以劝嫁为主,内容以贺新婚、夸新郎、互祝愿、道吉祥为主。与其说是哭,倒不如说是唱,其腔多为传统音调,口音,既伤感又抒情,充满了土家民族风情。哭嫁歌的格调新颖,哭词长短成句,贬褒明,有历代相传的,也有即兴之作,大都富有诗韵和乐感,其文词巧妙,寓意深刻。内容上有对旧制度的抨击,有对媒人的揶揄,有对旧情的抒发,有对山川的怀念,有对妇女的赞颂,有对未来的憧憬,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哭嫁的内容也在不断翻新。

仡佬族婚俗

仡佬族轿夫礼数

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轿前有两人持大刀开路,花轿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哈尼族婚俗

哭嫁是元江县羊街乡那诺乡哈尼族姑娘出嫁时的一种婚礼习俗,这一独特的习俗由五个程序组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成年后的哈尼族男女自由恋爱,从相亲相爱到双方同意结婚,举办婚礼时必须经历五个程序。第一个程序“如咋咋”,哈尼话的意思是提亲。在结婚前一个月左右,男方亲戚要带上糖果、烟酒等礼品到女方家提亲,向村里人公开两人的恋爱关系,双方家人互相认识,同时协商彩礼,定下婚礼的日子。此后,男方可以公开到女方家,协助做一些家务、农活,也可以在女方家住宿。

第二个程序是“志才道”,哈尼话的意思是定亲。在结婚前一天下午,男方亲戚要带着新郎来女方家,队伍里不可或缺的配角是男方的姑爹。女方家要准备上好的饭菜招待未来的女婿及其亲戚,请来村里的长辈,向亲朋好友及本村邻里表明:从今天开始姑娘就属于男方家的人了。饭后,男方姑爹背上女方家备好的一背篓婚礼物品回家,准备第二天早上来女方家迎亲。姑娘在这天晚上约上十几个小时候的女伴,集聚在一起说说心里话,向自己的闺蜜、女伴通报第二天要出嫁了。

第三个程序是“牙迷舍”,哈尼话的意思是哭嫁。出嫁当天,男方姑妈背着头天姑爹背回来的背篓,背篓里的物品必须有半瓶酒,早早来到女方家等着“抢亲”。男方姑妈到女方家后,要坐在“唔安”(祭献祖先的地方)处,用“娄斗”(称重量的器具)称礼钱给女方家长辈看,长辈们也要给新人一些零钱,祝福新人百年好合,夫妻恩爱,早得贵子。新人磕头致谢、敬酒,表示接受长辈的祝福。接受祝福后,新娘开始哭,哭了三声后,新郎离开,女伴们一拥而上,把新娘围在中间哭,表达对父母依依不舍的情感,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同时也表达对同伴的不舍和姐妹深情。

这时,男方姑妈带来的迎亲队伍开始“抢亲”。“抢亲”的时候女伴们会想方设法保护好新娘,不会轻而易举就抢到,有的新娘不想为难男方,会给出暗号,不费吹灰之力就抢到的也有。新娘被抢出来后,穿上新婚盛装跟着男方迎亲队伍离开娘家。迎亲队伍中,男方姑妈来时背的背篓里,半瓶酒已被女方家加满,还多了一只猪腿,表示对新人的祝福,祝愿他们今后生活衣食无忧。女方父亲和女伴组成的送亲队伍一直来到男方家,父亲送亲表示亲手把女儿交给女婿,从此女婿要关心、疼爱女儿一辈子。

第四个程序是“着诺托”,哈尼话的意思是结婚第二天回娘家,表达女儿虽然嫁人了,但还是会抽时间回来看望父母,家里多了一个关心父母的女婿,让父母放心,告诉家人自己会幸福一辈子。

第五个程序是“要啦古”,哈尼话的意思类似于汉族的“回门”。结婚第三天,新娘母亲和亲戚带上大公鸡、背上柴火,到男方家祝福新人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不缺柴米油盐,生活甜蜜幸福。

五个程序完成后,整个哭嫁仪式圆满结束,新郎新娘的幸福生活从此开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