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汤

更新时间:2023-10-12 19:00

四七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具有降逆化痰,行气解郁之功效。主治痰涎结聚,七情气郁。症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满喘急,或咳或呕,或攻冲作痛。舌苔白滑,脉弦缓或弦滑。临床常用于治疗食道痉挛、慢性喉炎、梅核气、呼吸道炎症、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下垂等属于痰气郁结者。

歌诀

四七汤理七情气,半夏厚朴茯苓苏。姜枣煎之舒郁结,痰涎呕痛尽能舒。又有局方名四七,参桂夏草妙更殊。

组成

半夏(制)五钱(15克),厚朴(姜制)三钱(9克),茯苓四钱(12克),紫苏叶二钱(6克)。

用法用量

上药切碎,加生姜三片,大枣两枚,加水煎服。

功用

降逆化痰,行气解郁。

主治

痰涎结聚,七情气郁。症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满喘急,或咳或呕,或攻冲作痛。

方义

1.气郁为本方的主证。方中用半夏降逆化痰,散结开郁,且又可和胃止呕,厚朴下气除满。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助半夏化痰祛湿。苏叶质轻辛温,芳香疏散,可宽中散邪解郁,升降并用,有利于气机条畅,更有宽胸畅中,行气解郁之功。加生姜可助半夏降逆和胃止呕,辛散化痰结。大枣可助茯苓健脾,且又可养血柔肝。诸药合用,功效卓著。

2.七气汤除七情气郁,痰涎壅结,咯不出咽不下,胸满气喘,或咳,或呕,或攻冲作痛;四七汤治七情气郁,痰涎结聚,虚冷上气,或心腹绞痛、膨胀喘急。同一七惰气郁,同以四味治之,而补泻不同,何也?盖因其虚实不同,一是胸满气喘,一是虚冷上气。一在中上两焦实,而下焦未见虚证,一在中上两焦实,而下焦已见虚证。因下焦不虚,故药专治上中二焦之痰气;因下焦已虚,故药兼治下焦之虚寒。二方用药之奇颇同,一用苏叶治上焦之结,一用玉桂治下焦之寒,皆有妙义,不可不深察也。

运用

诊断要点: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满喘急,或咳或呕,或攻冲作痛。舌苔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临床常用于治疗食道痉挛、慢性喉炎、梅核气、呼吸道炎症、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下垂等属于痰气郁结者。

加减化裁

1.如果在四七汤上去厚朴、茯苓、紫苏叶、生姜、大枣,加入人参、肉桂、炙甘草三味中药材,就成了局方四七汤,可温中解郁,散结化痰,对于七情气郁、痰涎结聚证具有良好的疗效。

2.心腹痛加玄胡。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温燥,易于伤阴助热,故阴虚津亏或火旺者不宜使用。

附方

名称:四七汤

组成:半夏一升,人参、生姜、桂心、甘草各一两

用法:上锉。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三次

主治:虚冷上气、劳气

出处:《内科摘要》卷下

名称:四七汤

组成:人参、茯苓各二两,半夏(生)二两,厚朴(姜汁制)三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七片,大枣一个,煎六分,食前服

主治:七种气

出处:《百一》卷四

名称:四七汤

组成:半夏12g,厚朴9g,茯苓12g,生姜15g,苏叶6g

用法:水煎服

主治:梅核气

出处:《易简》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名称:四七汤

组成:紫苏二钱,厚朴(姜汁炒)三钱,白茯苓四钱,半夏(姜制)五钱,槟榔(坚实,内白花者)二钱

用法:加生姜七片,乌梅一个,水煎,细嚼沉香温服

主治:七情所感,喉间梅核气,心腹痛

出处:《国医宗旨》卷二

重要文献摘要

《汤头歌诀》:“四七汤理七情气,半夏厚朴茯苓苏。姜枣煎之舒郁结,痰涎呕痛尽能舒。又有局方名四七,参桂夏草妙更殊。半夏、茯苓、厚朴、紫苏叶。与生姜、大枣同煎,可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用于治疗痰涎凝聚证及由喜、怒、悲、恐、忧、思、惊七情影响而致的气郁,故名四七汤。症见咽中有异物感,咯吐不出,咽之不下,胸满喘急,或咳或呕,或胸胁攻撑作痛,舌苔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