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文化

更新时间:2023-04-26 19:16

夜郎,是中国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的先民建立的国家。夏商时属百濮地,《国语·郑语》云:“楚鼢冒始启濮”,又《史记正义》载: 濮在楚西南。夜郎成名问世,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 这时,人们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国。

考古发现

中国西南地区古代夜郎文化。夜郎一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汉时夜郎国是西南夷中较大的部族。1976~1978年,在赫章、威宁发掘了大批夜郎文化的墓葬。这些墓都是小型土坑墓,无坟丘。有的有简陋木棺;有的以铜鼓或鼓式釜为葬具,内放人头骨和牙齿,或将多具骨架零乱埋在丛葬坑中。一般只随葬少量陶器、青铜器、铁器、珠饰等。既有民族特色的长条形铜锄、宽刃无胡戈、鼓形釜、宽边手镯、长发钗、牛头形带钩等,又有中原内地的铜镜、印章、半两钱、五铢钱以及铁兵器和漆器。

要说夜郎文化,必须了解夜郎国的历史。约战国初期,濮人建立了夜郎国。近几年,区文化部门通过多次深入贵、川等地实地考察,组织有关人员研讨,成立夜郎文化研究会等形式,初步对夜郎文化进行探讨与挖掘。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夜郎风情表演团,主要适应景区景点及宾馆等涉外场所的演出。

两千多年来,古夜郎的历史面貌,始终是一个未曾解开的“谜”。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它几乎成了一个神话的国度。“夜郎自大”贻笑百代,引起世人对夜郎产生浓厚的兴趣,它正在成为人们来“夜郎故地”观光和探秘的吸引物,也是社会科学界研讨的大热点。不管怎样,夜郎国在秦汉时期的西南夷中“最大”之一,具有充分的史实记载。

历史记载

据可靠记载,夜郎在秦汉时代是西南夷地区一个人多地广的“最大”实体。如果把贵州划分为两部分,那么,以铜仁为主的部分地区属于楚国的黔中地,其余地区,战国时都在夜郎的管辖之下。

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楚将庄跻沿远水溯流而上,克降了位于今福泉及都匀半部的且兰国和夜郎,深入到滇池地区。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在今贵州境内设置黔中郡;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又自蜀修筑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在巴属和夜郎地区设置

关塞,据清代学者考证,秦在今贵州境内外先后设置的县有刹成(今黎平)、毋剑(今独山)、且兰(今福泉)、夜郎(今石阡)、汉阳(今赫章)等。汉武帝统治时期,夜郎的势力逐渐强盛,《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可见夜郎的势力已经超过了西南滇,成为独立于汉之外雄据一方的政权。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翻阳令唐蒙奉令出使南越,在南越尝到枸酱,大为惊讶,经多方打听,了解到枸酱是由夜郎沿牂牁江转运到南越去的。当时联想到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许多问题,于是,唐蒙上书汉武帝,提出通夜郎以制南越的计划。夜郎道的修筑开初进展顺利,但由于山崇岭峻,气候不断改进劣,怨声四起,不得不停止,唐蒙计划未能实现,但西南地区道路遥远,山川阻隔的状况多少有了一些改变。这以后,西汉政权对夜郎的控制时松时紧,夜郎统织者也以能独霸一方而沾沾自喜,极少与内地往来,甚至越来越不知天高地厚。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夜郎王兴因胁迫22邑反叛汉王朝,为汉牂牁太守陈立灭国。

探寻“夜郎故地”的前世今生

古夜郎国王一句“汉孰与我大”,使“夜郎自大”成为妄自尊大的文化符号而“遗臭千古”。存在几百年后神秘消失的夜郎国,其历史原貌与都邑所在史籍少有记载,从此成不解之谜。近年来,夜郎古国属地之争一直在湖南新晃、贵州赫章等地间激烈“上演”,谜底至今未破解。

“夜郎故地”存遗风

进入新晃,一拱书有“夜郎故地——湖南新晃”的显赫牌坊映入眼帘。步入城中,随处可感受到浓郁的夜郎古国遗风:夜郎古乐城、古营盘等人文景观诉说着这座山城的历史;神秘莫测的上刀山、过刀桥等绝技让人远离现代的喧嚣,体验古夜郎民俗。

相传史书有载,湖南新晃县在秦汉属夜郎国治地,唐宋曾两次置夜郎县,是中国稻作、傩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千百年前延续至今的巫、竹、酒、祭祀等文化,构成了内涵丰富、扑朔迷离的夜郎文化。

当地人介绍,“傩”是以祭稻神为主的农业祭祀,新晃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傩戏。看了这里的傩祭戏《咚咚推》后,秋原秀三郎等日本民俗学家感叹到,到过世界许多国家,还未曾见过如此古老又完整的傩戏。

“夜郎之争”掀波澜

为借“夜郎”品牌振兴经济,新晃几年前向民政部门提出更名为“夜郎县”的申请。此消息引起不小轰动,与新晃一样与夜郎国有不解之缘的贵州赫章县由此展开激烈角逐。

这边,湖南新晃县树起“夜郎故地”牌坊,收集整理夜郎十八谱系列文化精品。那边,研究“夜郎”多年的贵州赫章县等地积极谋划夜郎文化资源的开发。

更名之事至今无法敲定。“夜郎”这一尘封许久的王朝历史却在探索中日渐清晰,并唤起了专家学者对夜郎文化的重视。

经济状况

关于夜郎的经济状况,在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夜郎的经济属于“耕田有邑聚”的一类,较之“随畜迁徙毋长处”和“或土著或移徙”的游牧、半游牧经济的发展水平要高,一些研究者根据文献,考古资料和田黔考察,认为夜郎鼎盛时期的农业己达“火耕而水耨”的锄耕农业。

对于夜郎的社会性质看法较多,有的认为是进入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初级阶段;有的认为是奴隶社会;有的认为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等等。

文化

种族文化

对于夜郎的族属问题,一般都必须认为夜郎不是单一的民族,有的认为夜郎有越系的僚人,南蛮系的濮人,在夜郎地区都是主体民族;有的认为夜郎的主体民族为今布衣族先民;贵州境内苗族为一大族,虽有的认为是夜郎主体,但普遍认为苗族之进入贵州,时间远在夜郎亡后,而苗族自己传说,也对此作了否定。

政治文化

对于夜郎的政治中心,有且兰部和夜郎部两种说法。

“夜郎文化”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己提出,它是贵州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夜郎的许多习俗如生殖崇拜、祖先崇拜、鬼灵崇拜及夜郎人的居室建筑形式等,都一直影响到今天人们的生活。如巢居、山处、“干栏”这种居室建筑形式,对布依、侗、水等族人的民居建筑特色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居住文化

仡佬族住房或傍溪沟而建,或倚高山园林而筑,聚族而居。住房形式及建筑材料往往视地理环境、经济条件而定。其住户格式一般是确定的,多数是三间标准。中间是客户,称为“堂层”,不住人,只作供奉祖先、祭祀神灵和接待宾客用。其余两间是卧室和厨房。卧室与厨房比中间堂屋林凸出一些,形成一个厅口,厅口有大门,两扇大门内开,另还有两扇棚栏门外开,棚栏门比大门矮得多。白天一般开大门,关上棚栏门,以防止鸡、狗等畜牧进入堂屋。以前他们的房屋家境贫一点的是土墙、篱笆墙和乱石等砌成的墙。项上盖的是茅草或谷草;富裕的则是木柱穿架结构的房屋雕梁画柱,气派豪华。现在,仡佬人生活有所改善,多数人住上木结构房子,少数劳动致富的人还住上了砖木房和楼房。

丧葬文化

仡佬族大多实行穴葬石棺葬。岩穴有天然岩穴和人工凿两种,

棺置穴中。石棺用石板砌成,一般葬于土堆、山顶、河边,也有的葬于乱石之中(有的地方还有水葬、死者装棺后投入红河中)。到了清朝,由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仡佬人开始实行土葬。 老人病危时,召集全家人到庄前,听老人遗嘱。这时子女要细心守候,这叫“送终”。人死后,先洗死者全身,然后穿上寿衣、寿鞋、寿袜,用土纸盖脸,停放于堂屋,子女为其“守灵”。出殡时,由一年老者执火把,一人烧稻草,在前引路。一孝子捧灵牌,其余孝子扶着灵枢,后面是丧葬鼓乐队和送葬的亲友。安葬后,丧家要办酒席酬谢客人。

仡佬族人中,青年死亡的丧事与老者有区别。在外死亡的不能进自家的堂屋,只能在边房或房檐下停放。如因正义而死则要象老人一样安葬,丧仪隆重。要三五天悼念活动。可见仡佬人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民族。没有结婚死亡的中青年安葬很简单,只稍办丧事从事以寄托父母亲的哀思。那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中青年死亡,就随便刨个坑安葬了就是。

小孩死后,安葬一般分两种:一是用木头制的木匣(小棺材)安葬,二是用竹编蔸安葬。但是仡佬人禁忌父母亲给女儿送葬。

崇拜禁忌

黔北与万盛毗邻地区原仡佬族最崇拜祖先。他们把生产的好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寄托于祖先的保佑。所以堂屋中设有神位、安上祖宗的位置。多数仡佬族信奉“山王”、“黑神”。这些神在仡佬族的传说中保风调雨顺。他们还信奉古树、巨石,以求得到保护。小孩们拜大树、巨石为干爹,以求其保佑成长。逢年过节时要带上酒食香烛到大树、巨石旁祭拜。他们还信仰鬼师,遇大事要卜卦,测问凶吉等。

仡佬族的禁忌较多,过年时忌挑水、扫地,也忌用菜刀,还不准倒水和倒垃圾到门外。大年初一到十五时,结了婚的妇女绝对禁止外出串门。分娩妇女,不满四十天不准出门,也不准进堂屋。这些禁忌,随着人们觉悟的提高已逐渐消失。

创造者

起源牂牁文化

春秋之后,牂牁国衰,其国中夜郎部落兴起,至郡国并存之时,仍是以牂牁而不以夜郎作为郡名。对此,著名的清代布依族史学家莫与俦在《南齐以上地理考》中有详实考证:“(牂牁)其国当自巴以西南并夜郎及以南之地,几与南越接,故《史记》、《汉书》并云:‘道西北牂牁江,江广数里。’此言接南越之处。又云:“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此言当后夜郎境中如此广远,皆得牂牁之名,其国之大可知。后虽此国渐微,他小国各雄长,而故名尚存。故置郡时,以最大之夜郎而不以名郡,亦以牂牁又古最大之国耳。”《贞定遗集·牂牁考》又曰:“春秋以后,此国遂微,而西呕、夜郎、滇争相雄长,故《史记》、《汉书》言西南诸君长以什数,皆不及牂牁,盖降为夜郎旁小邑中,惟江水于旧国名,独无改称耳。逮约轩夜郎,又诛且兰,平南夷以立郡,而不取最大之夜郎为名,岂不以牂牁为最古且大之国钦。

竹图腾崇拜发源

华阳国志·南中志》曰:“有竹王者兴于遯水,有一女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问,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濮。氏以竹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三郎神是也。”这条史料是夜郎国竹图腾崇拜的记载。它至少说明几个问题:第一,“遯水”即牂牁江,亦即今之南北盘江。第二,其母“浣子水滨”,应是习惯居住在江边水旁而不是其它地区的部落成员,这个部落信仰竹图腾。第三,“大竹”中“闻有儿声”。说明这一部落崇拜的是江边生长茂盛的大楠竹(即当地布依族习惯称之为“龙竹”者),而不是其它竹类。这种江边生长的大楠竹,必须具备充足的水分和温热气候的生态需要,在其它高山寒冷处是不能成活的。第四,在这个部落中的大型宗教仪式中应有大楠竹而不是其它作为神圣的崇拜之物。同时,这个部落及其后裔应继承对“大竹”崇拜的相应宗教礼仪。这是我们探寻贵州民族中的夜郎文化应当注意的很需要之点。(伍文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