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闻觱篥

更新时间:2024-07-02 20:09

《夜闻觱篥》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体诗。这是一首咏乐诗,主要写夜闻觱篥的感受,抒发诗人晚景的孤寂凄凉和对国家人民的深沉忧虑。全诗意境深邃,内情和外物达到和谐统一,成功地创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

作品原文

夜闻觱篥

夜闻觱篥沧江上⑴,衰年侧耳情所向⑵。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⑶。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⑷。

君知天地干戈满⑸,不见江湖行路难⑹。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沧江:此指长江。觱篥(bì lì):乐器名,是以竹做管、以芦苇做嘴的管乐器,其声悲切,类似茄管。

⑵情所向:即寻所向。此句写诗人旅情顿起,引颈而望,侧耳倾听。

⑶塞曲:边塞之曲。指邻舟觱篥所吹之曲。欻(xū):忽然。

⑷急管:指觱篥急促的节奏。风湍:风吹浪涛奔湍。

⑸君:指吹觱篥者。干戈满:指当时吐蕃多次进扰,商州、幽州等地有战乱,桂州少数民族起事等等。

⑹行路难:括诗人飘泊江湖之苦。

白话译文

夜里在青苍色的江面上听见凄凉的觱篥声,我这年老体迈的人侧耳倾听,顿起旅情。

原来这闻之兴悲的乐曲是从邻舟传来,忽然在三更半夜响起的悲壮塞曲又传入耳中。

积雪飞霜凝结着这冬夜的严寒,面对孤灯听急管,加之满耳风涛,这情况真凄凉。

你这吹觱篥的人啊,只知干戈把天地充满,怎不见我这病泊江湖的野老行路艰难!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冬赴岳阳途中所作。一天晚上,杜甫在舟行途中闻邻舟有人吹奏觱篥时,被悲壮的乐声触动了旅愁,通宵不眠,感慨万分,遂赋此诗以抒愁怀。

安史之乱后,唐帝国急遗衰败。军阀混战连年发生,杜甫在成都草堂生活期间,蜀中就发生过徐知道的叛乱。此外,党项、羌、吐谷浑、吐蕃、回纥等外族军队也不断入侵。在同叛乱的军阀和外族军队的战争中,唐朝官军的残暴也不下于军阀和外族的军队。人民流离失所,真是哀鸿遍野。杜甫的命运和广大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他的内心既有个人遭际的伤感,也有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因此作这首咏乐诗抒吐内心的悲愤之情。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咏乐诗主要写夜闻觱篥的感受,抒发诗人晚景的孤寂凄凉和对国家人民的深沉忧虑。浓厚的抒情气氛的创造,是此诗的突出特征。

为了强化这种感伤之情,诗还就当时的环境加以渲染。寒冷的冬夜,积雪飞霜,诗人独守孤灯,难以成眠,舱外寒风劲吹,夹裹着阵阵急切的管声。在这里,寒夜的景物、悲凉的乐声和诗人孤凄的心绪,紧紧地揉合在一起了。内情和外物的和谐统一,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使浓厚的抒情氛围成功地创造出来。当然,诗人感伤的不仅仅是个人遭遇,而且深含着对国家人民的关心忧虑。干戈四起,战乱频仍,疮痍满地,民不聊生,前路艰难。积郁在诗人心头的悲愤之情,实在难以抑制,于是在末二句中直抒胸臆,喷吐出来,从而使全诗的抒情达到了高潮。

名家点评

明·高棅唐诗品汇》:刘云:君知干戈如此,则不复恨行路矣,实历喟然。

明·王嗣奭杜臆》:此诗当是舟中作。……五、六正写其悲,可谓凄惨之极。所以然者,以世之乱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情所向”,谓旅情顿起。“邻舟”句,即承此起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本言行路之难,而以干戈之满形之,则不见其难矣。透过一层,“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用意亦复尔尔。

清·杨伦《杜诗镜铨》:李云:结处忽转忽宕,如泣如诉。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起句叙,三句写。收二句议,忽然脱开,加倍哀痛,棱。思深意曲,极鸣悲慨,见“行路难”忽然脱开,纯以精神抟捖。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