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艺术

更新时间:2023-03-26 08:35

大众艺术是以尽量得大众接受并欣赏为主旨的舞蹈、文学、音乐、戏剧或其他的艺术形式。

名词涵义

20世纪的大众艺术通常依赖印刷、摄影、唱片、录音带、电影、广播、电视等再现技术,并以都市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各社会的大量集中人口为对象。大众艺术一般是叙述的。它加强群众的信念与感情,维护群众的风俗习惯,创造社会集体的同一性。它的特点是:风格变化快、内容多形式,并且不断从贵族艺术、民间艺术、外来艺术汲取营养,在歌曲与歌词、广播电视小说舞蹈及其他许多流行的文娱活动、物件、潮流、风尚等方面利用现代技术。可以让大家有许多选择。

随着科技和大众传媒飞速发展,都市化,工业化,技术化导致大众艺术风起云涌。创作观念、阅读观念、艺术观念发生了令人瞳目结舌的转变,精英艺术的身旁诞生了大众艺术。大众艺术是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载体,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集声、光、色、波于一体,以娱乐性、市场性为其显著特点,以大众为消费对象的艺术。

大众艺术特点

大众艺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们在娱乐之湖中自由地荡舟。从精英艺术、主流艺术同样可以获得娱乐,为了获得娱乐,为什么如此众多的人更喜欢亲近大众艺术呢? 这是由大众艺术娱乐性的特点而定的。

全民性

从经济盈利原则去分析,大众艺术力求普及大众,让更多的人接近它和喜欢它,以实现其经济要求。从接受者的角度而言,也要求这种娱乐是大众型的,顾名思义,大众艺术是以大众为中心的艺术,商业中“ 顾客至上” 的原则天经地义的贯穿于其中; 从作者和出版商这一个侧面来说,他们必需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根据市场的要求,其文艺作品必须以娱乐为重,而且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只有这样,其作品才能够广泛的生存。作者和出版商只有满足了大众才能够实现自己,要求大众艺术是全民的同时也要求愉悦是全民的。

多样性

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各各相异,不同的人往往对同一艺术有不同的新趣,有的人喜欢武打小说,而有的人又喜欢言情小说,就武打小说而言,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风格。大众艺术是以商业性为其中心的艺术,在市场上应该有一定的消费定位,有其独特的卖点,这样,其所蕴涵的娱乐性也就应遵循这一原则,故此,其娱乐性就是多样性的。这种多样性表现为作品内容的多样; 或者表现方式的多样; 或者获取方式的多样; 或者层次的多样。

双重性

由于这种娱乐只是艺术世界的,是非现实的。艺术世界对现实的否定功能述说着一个事实: 你娱乐着,但是非真的,你的平衡感和压力的消失是暂时的,你一旦回到现实中,一切都会卷土重来。也就是说,大众艺术就是用这种满足的暂时性、虚幻性、非现实性的快乐来肯定实际生活的不平衡和压抑。在满足的同时又说明其不可满足性。这种艺术世界快乐在否定现实世界的快乐时,它又为即将进行的沉闷的工作积蓄着力量、准备着精力,用他所特有的“积蓄”和“准备”肯定了现实的合理性。这就为人们两个世界的生活的并行不勃找到了合理的东西。

大众艺术的娱乐是大众的,它在满足全民性的要求的同时应该符合自己的商业性的要求。人们的欣赏要求有着多样性,象前面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心理结构、知识结构、个性气质及成长经历,在大众艺术的欣赏中,观众带着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去解读不同的文本,亲近不同的对象,从而获得娱乐。故此,大众艺术的娱乐性在把有相同兴趣的人聚集到一起的同时又把有不同兴趣的人分开。大众艺术娱乐的双重性还表现在创作者创作时的无功利性和大众艺术的经营者对其的有功利性。

浅藏性

大众艺术是另类艺术: 对消费者而言,大众艺术是生活的调味品,是为了让生活过得轻松、多姿多彩。根据大众艺术的“ 大众” 的特点,其娱乐性的蕴涵宜浅不宜深。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人们对其他领域的了解就趋于泛泛的了解,因此,对大众而言,其艺术素养不免参差不齐或普遍偏低。他们接近大众艺术不是去寻找生活深处的底蕴,而主要是为了获得感性的欢娱。从感性世界去激活乏味的现实世界,他们希望轻松地不费复杂脑力就能获得快乐,排斥艰深的思索。

而现存的高科技和传媒正满足了大众艺术的这一要求,通过声音和图象使艺术形象更加感性直观,通过复制技术使艺术品批量地到达消费者,这种复制技术正与浅藏性遥相呼应。

新潮性

大众艺术的娱乐有一定的时效性,这和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娱乐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文化因为是一种历史文化,讲究历史的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其娱乐也是和在流淌的历史长河中渗透于人们头脑中的根深蒂固精神文化有关,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有着相当的稳定性,是不易改变的,自然,在其基础上的那种娱乐性也有着一定的稳定性。人众文化是借助大众传媒和一些活动而进入人们的生活的,同时又是和商业盈利街钩的,是一种时尚文化,其娱乐也必然随着人们不断变化的口味的改变而改变,在社会上各种文化热就是例证,而且越是新潮的就越是受欢迎。

大众舞蹈

乡村舞蹈

在公开或私人场合纯粹为参与者享乐而进行的舞蹈,即称为大众舞蹈或社交舞。早在3000年前,社区和家庭聚会中就有这种舞蹈存在。舞者围成圆圈或排成行列的跳法逐渐发展为锁链舞。自中世纪起,乡村舞蹈与娴雅的宫廷舞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前者后来以民俗传统的形态存留,后者则从产业革命起一直影响社交娱乐的发展。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暑期的宫廷社交圈中,曾流行庄严的帕凡舞及活泼的加利亚德舞。当时这些舞由一对对并肩而立的舞伴运用摇摆动作、单足跳跃和复杂的跳步表演。在17世纪,路易十四的宫廷中首次有新式舞蹈的旋律。小步舞及加沃特舞蹈引入英国。科蒂荣舞原本是一种活泼而有节奏的法国宫廷方块舞,风行于18世纪晚期。它的跳法是四对舞伴面向内站成方块,各两对交替跳出不同的几何图形。

华尔兹

华尔兹风行一个世纪,从英国摄政王批准采用的1816年起,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跳法是由一对舞伴用“踏滑踏”步法作旋律。它源于中欧,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流行于维也纳与巴黎两地,最后整个西欧都采用这种舞步,而男子在跳舞时公开拥着女子也为社交规范所允许。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脸贴脸”的跳舞方式。诸如火鸡舞、兔子舞和马克西克斯舞者卡斯尔夫妇带动而风行。探戈热闹摒除较含色情的成分后,才被跳茶舞的顾客所接受,查尔斯顿舞则是爵士时代的缩影。当快步舞和慢狐步舞出现时开始有了跳舞比赛,这足以反映出跳舞已是广受喜爱的消遣活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马拉松式的跳舞盛行,这简直是对享乐作了可怕的讽刺,与赛者苦撑着想成为最后没倒下的一对胜利者。由于拥有跳舞厅的大住宅越来越难维持,私人舞会相对地减少,到旅馆、夜总会、饭店及任何有宽敞舞池的地方去跳舞便成为时尚。

美国舞蹈

在30年代晚期、40年代早期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大量人口流动,美国文化的影响得到传播。摇摆舞、吉特巴舞以及许多类似的舞步,基本上是即兴的、通常是黑人创出的美国舞蹈,然后才传入欧洲。50年代主要是大众舞蹈采用拉丁节奏,包括伦巴、森巴及恰恰等。一般而言,自1960年左右的扭扭舞开始,年轻人的大众舞蹈趋向独人独舞。白人与黑人的种族音乐创出了灵魂舞和雷盖舞,舞伴也不在碰触。70年代晚期及80年代早期,迪斯科舞厅取代了旧式的跳舞厅。从迪斯科舞中可以见到许多舞式的影子,但是大众舞蹈本质上已变为即兴、折衷的舞蹈了。

大众文学

包括为群众所写的、取悦于广大读者的以及来源于群众的作品。它与艺术文学的基本区别在于以使人愉快为目的。一般来说,它不象高层次文学那样追求高度的形式美或微妙精致,也不求持久。大众文学的成长与教育普及平行,同时也受益于印刷技术的发展。文学作品原本只供少数受良好教育的上层社会人士享用,但随着产业革命的发生,一国之中许多阶层、甚至大多数民众都可以接触到文学作品。艺术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是模糊的,根据时下大众喜好与日后衡量的标准,在两个文学范畴之间常有互相易位的情况。莎士比亚在世时原可被视为大众文学家,现 在却被推崇为艺术文学的创作者。的确,界定某作品是否算是大众文学的主要方法(但并非一成不变的方法)乃是看它是否瞬息即逝,也就是说,会不会随时间流逝而丧失其吸引力的意义。自中世纪至今,大众文学中最重要的类型一直是浪漫爱情故事,最有名的典型便是描写不该相爱却相爱的两个人(通常是年轻人)所遭遇的阻碍。另一常见的类型是奇想故事或科幻小说。以19世纪美国西部边陲为背景的西部小说也很受欢迎。此外,神秘谋杀故事或侦探小说也是拥有广大读者群的一种大众文学。大众文学也渐渐将连环画书及漫画书等类型囊括于内。

大众音乐

新乐风

民间音乐不同,它是由有名气的个人(通常是专业人士)写的音乐,并不经过口传的演化过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的“流行”音乐变成专指从电子乐器扩大音量的音乐形式,摇滚乐转化而来的经常变换风格的音乐。从历史观点看,通俗音乐指任何广大受大众欢迎的非民间音乐,可包括中世纪游方艺人和吟游诗人所唱的歌曲,也包括那些原只为少数上流社会人士所作但后来广为流传的精致艺术音乐。产业革命以后,真正的民间音乐大都已告消失,维多利亚时期和20世纪早期的通俗音乐指歌舞厅和歌舞杂耍表演的音乐,这些后来又被舞台音乐剧的歌曲所取代。过去一百年间,西方通俗音乐以美国通俗音乐的发展为主,特别是美国黑人音乐,美国黑人把非洲民间音乐与节奏融入20世纪最重要的新乐风爵士乐中。

摇摆乐风

30年代晚期,大型乐团的摇摆乐风支配了圈套的唱片市场。40年代,乐团歌唱家因发展出轻哼唱法而引起注意。同时,美国黑人特有的音乐布鲁斯也在改变中;南方黑人歌手到北方的工业城市找工作,因而他们的音乐转变成风格较粗厉的都市布鲁斯或节奏布鲁斯。40年代,崛起于芝加哥的布鲁斯乐团使用扩音电吉他,并且经常配以低音电吉他和鼓,这些乐器后来被许多摇滚乐团采用。

白人乡村

与这些黑人乐风同时发展出来的白人乡村音乐,是一种舞曲兼带叙事的风俗,部分取自欧洲白人移民的盎格鲁-凯尔特民谣。乡村音乐有时受黑人爵士风的影响,50年代乡村歌手将他们的音乐与黑人的节奏布鲁斯结合,创出了“乡村摇滚”。摇滚乐兴起于50年代,他们将都市布鲁斯缓慢有力的节奏与忧郁的唱法,改变为较快的节拍和具浓厚情感的曲调。60年代变为更复杂的摇滚乐形式,风格多样,有温柔的和声歌曲(抒情摇滚)、以及受福音灵歌影响的通俗黑人民谣(灵魂歌曲)。英国摇滚乐在60年代渐具影响力,独唱变为四人或五人的流行乐团演出。起初,这些乐团模仿黑人的节奏与布鲁斯乐风,但后来便发展出他们自己更具实验性的乐风,这种新乐风在美国也大受欢迎。60年代与70年代摇滚乐逐渐获得知识界的肯定和尊重,部分可归功于当时最有影响的甲壳虫乐队。

大众戏剧

大众戏剧一词指各种传统的现场表演,如歌舞厅表演、歌舞杂耍、低级歌舞表演、轻松歌舞剧、时事讽刺剧、马戏、音乐喜剧及歌舞表演等,它与正规的、高层次的艺术性戏剧不同。大众戏剧中的歌手、舞者、喜剧演员、小丑、木偶戏表演者、特技演员、杂技演员、魔术师及腹语表演者为组成“演艺事业”的大部分成员。音乐、动作及幽默向来都是大众戏剧运用的是性爱、夸张的动作或杂技。英国传统的歌舞厅表演实质上与歌舞杂耍一样,前者源于工人阶级的啤酒馆,但后来变成社会各阶层的标准娱乐。至于时事讽刺剧和歌舞杂耍表演,一秀是表演各种不同的短节目,有伤感歌曲与爱国歌曲的演唱及舞蹈、单人滑稽、魔术、特技、杂耍等演出。幽默可以将事实扭曲,较粗俗的表现在笑闹中,或在单人相声中作刻薄讥讽的表现。幽默引起的哄堂大笑是一切戏剧追求的效果。最伟大的剧作家则能把笑与泪都融入他们对人生的诠释中。有时,通俗表演者设法表现意义较广的诠释,以致沟通了大众戏剧与精致艺术。卓别林与基顿便是杰出的代表。无论是在辉煌音乐厅里,用大型管弦乐团演奏,或是在拥挤酒吧里,以单独的直立式钢琴演奏,音乐向来是大众戏剧中极受重视的一种沟通方式,它不仅加强疑惑的悬念,也使表演者与观众同处于一个不要求现实而相互沟通的环境中。音乐喜剧自多种不同音乐、戏剧与舞蹈风格衍生出来,可上溯到用简单的民谣来加强叙事性的伊丽莎白时代的剧作家,还通过维也纳的轻歌剧及英国吉尔伯特与沙利文的喜歌剧。这些剧型到20世纪,在通俗百老汇歌舞剧不断推出之际,再度在美国兴盛,自然它们有了些美国化的色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