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房镇

更新时间:2024-04-13 09:39

大平房镇,隶属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地处大凌河西岸,龙城区西南部,北与联合镇和杨树湾乡毗邻,西临东大道乡,东接柳城街道,南至大凌河与台子镇相望,区域面积110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户籍人口26576人。

历史沿革

汉朝时期:属辽西郡柳城县境内。县治位于今朝阳县柳城遗址处。

西晋时期:属平州昌黎郡柳城县境内。

十六国时期:属前燕后燕北燕国境内。三燕国都位于今朝阳市区三燕龙城遗址处。

北魏时期:属营州昌黎郡境内。营州州治位于今朝阳市老城区。

唐朝时期:为崇州地。唐武德初年曾在镇域附近设置昌黎县,属崇州。由《辽志》记载推知,唐代的崇州城就在镇西建州城址处。

辽朝时期:为建州地。辽初,辽太祖建州保静军节度使,辖永霸、永康、永和、阜俗四县。建州城址位于镇西的黄花滩村。《辽志》记载,建州:“州在灵河(今大凌河)南,屡遭水患。契丹主隆绪(辽圣宗)时,又迁于河(今大凌河)北,即之故崇州城治焉。”《辽志》所说的大凌河北“故崇州城治”,即指今建州城址处。

辽代建州,经济文化繁荣。曾出状元张孝杰,家贫好学,重熙年间,擢进士第一。辽道宗时,北宋官员苏颂出使辽国,见到建州的繁荣景象,曾描述:“千里封疆蓟雷间,时平忘战马牛闲,居人处处营耕牧,尽室穹车往复还。”

金朝时期:沿袭辽代,设建州,隶属兴中府(今朝阳)。

元朝时期:仍为建州,属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大宁路管辖,为大宁路九州之一。

明朝时期:明初设营州右屯卫建州城,隶属于大宁都指挥使司(今宁城)。

永乐初年,大宁都司卫所或迁或废,军民内迁。此后包括建州在内,东至兴中(今朝阳)西至大宁(今宁城),皆为蒙古兀良哈部牧区,陆续有蒙古牧民迁来。

清朝时期:辽西地区自关内流入新移民,蒙汉杂处而居。此时自明初到清代,经过二百多年的断层,建州之名早已不存。当时的新居民便约定俗成地给这片土地取了新名字,也就是现如今的大平房镇。

2005年11月,由朝阳县划归龙城区。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大平房镇辖八棱观、公皋、黄花滩、东街、西街、秦赵家沟、东平房、大板、香磨9个行政村;下设77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大平房镇下辖2个社区和7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东街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大平房镇地处大凌河西岸,龙城区西南部,北与联合镇和杨树湾乡毗邻,西临东大道乡,东接柳城街道,南至大凌河与台子镇相望,区域面积11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平房镇地形特征为低山丘陵。

气候

大平房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温差大,日照长,积温高,降水少,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9℃; 1月平均气温-6℃,极端最低气温-12.5℃(1972年2月9日);7月平均气温28℃,极端最高气温41.7℃(1991年7月18日)。无霜期年平均167.5天,最长达289天(1996年),最短为95天(1972年)。年平均日照时数2439.2小时,年日照时数最多2282小时(1963年),最少1330小时(1997年)。年平均降水量683.7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69天,最多达216天(1961年),最少为158天(1963年)。极端年最大雨量938毫米(1994年),极端年最少雨量173毫米(1980年)。降雨集中在每年的4月~6月,占全年降水量的43%,6月最多。

水文

大平房镇境内河道属大凌河流域,面积65.2平方千米,总长4.2千米,境内有老虎山河与大凌河在镇内交汇。

自然灾害

大平房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大风、冰雹、病虫害等。

自然资源

大平房镇有土地总面积156000亩,耕地面积55000亩,其中水浇地面积23000亩。

人口

2011年末,大平房镇辖区总人口2414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305人,城镇化率9.5%。另有流动人口205人。总人口中,男性12521人,占51.4%;女性11627人,占48.6%; 14岁以下3816人,占16%; 15~64岁17357人,占72%; 65岁以上2975人,占12%。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3819人,占99%;其他少数民族239人,占1%;2011年,人口出生率5.2‰,人口死亡率3‰,人口自然增长率2.2‰。

2017年,大平房镇常住人口23717人。

截至2018年,大平房镇户籍人口26576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大平房镇财政总收入700万元,比上年增长32%。

农业

2011年,大平房镇药材种植面积6100亩,裸地蔬菜种植面积9000亩,烟麦套种种植面积3000亩。畜牧业以饲养生猪、肉牛、家禽为主。

截至2011年末,大平房镇累计造林12700亩,其中防护林10700亩,经济林2000亩。

大平房镇渔业以阎王鼻子水库水面养殖为主,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水域面积30平方千米。2011年,水产品总量6万吨,渔业总产值2亿元。

工业

2018年,大平房镇有工业企业6个。

商业

2011年,大平房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8.6%。

2018年,大平房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46个。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大平房镇有综合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5个,村文化广场2个。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大平房镇有幼儿园6所,在园幼儿193人;小学7所,在校生1176人,专任教师12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623人,专任教师7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98%;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2100人,专任教师78人。

医疗卫生

2011年,大平房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0245人,参合率98.8%。

社会保障

2011年,大平房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94户,人数672人,支出217万元,比上年增长3%;城市医疗救助156人次;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289人次,支出23.7万元,比上年增长3.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11户,人数1052人,支出109万元,比上年增长0.3%;农村五保集中供养3418人,支出25.6万元,比上年增长7.4%; 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24人,支出35.6万元,比上年增长1.9%。自然灾害受灾人口1289人,紧急转移安置76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43亩,倒塌房屋17间,直接经济损失32万元,救灾支出21137元,比上年增长12.7%。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7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82.355元,比上年增长7.6%。

交通运输

大平房镇交通便利,东西有朝大公路,南北有朱馒公路,距101国道仅七公里,锦承铁路在镇域经过,设有火车站——大平房站,属四等站,年客运量7.5万人次,货运量8万吨。此外,京哈高速铁路途经镇域,在镇西的八棱观村塔营子设有高铁站——奈林皋站供附近乡镇使用。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据传清中期一户人家从山东来此定居,建平顶土房居住,得名平房子。后随着村落扩大,遂称大平房子。

文物古迹

大平房镇所在的大凌河谷,是辽代兴中府(今朝阳)地区连通辽中京辽东京的交通要道,沿途州县密布,佛教文化昌盛,经济繁荣,这种状态一直持续至金元时期。镇内现存的重要历史遗迹,主要为辽代“三塔一城”与清代藏传佛教广法寺

大平房镇现存辽代建州时期古塔三座,分别是:八棱观塔黄花滩塔东平房塔。2013年,大平房三塔同时入选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棱观塔:位于镇西八棱观村。该塔建于辽代早期,因山下清代建有八棱观而得名。为砖筑八角十三级密檐式,高34.4米。

黄花滩塔:位于镇西黄花滩村。该塔为辽代建砖筑八角实心十三级密檐式,高约32米。塔山南坡下即为辽代建州城址

东平房塔:位于镇东东平房村。该塔为砖筑,平面六角形,塔基座每边边长约在4米左右,空心九级,密檐式砖塔,修缮前残高19.35米,残存八级。

建州城址位于大平房镇黄花滩村,今有夯土城墙遗迹和古塔一座。调查时附近村民介绍,在城址内建房,挖井时曾出土有古钱币窖藏,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城址内挖出过带有“建州”款的铜镜。

塔子沟纪略》载:建州城“附近蒙古居民,多在城内旧房基处创挖砖石,亦有掘得他物者,维时附近之家,岁有火灾,蒙民居住不安,地主台吉俄木河图,延请番僧善堪舆者,问以岁岁失火之故,番僧云‘掘动古基,故遭回禄’,台吉率众蒙民,宰牛祭祷,至今永无水患”。

建州城址现已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列第七批第26号。此外,八棱观村和东平房村各为辽代建州属县所在地,各遗存有辽塔一座。

广法寺位于大平房镇赵家沟村西北的一座小山丘上,是一座清代藏传佛教寺院。

该寺为藏式建筑。主体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正殿、后殿和东西配殿。山门面阔三间,砖石结构,硬山式建筑。由于岁月侵蚀,未维修前,该寺正殿顶,前、后坡瓦垅多有脱落,前、后墙体也部分破损;殿内壁饰各种彩绘和诸神图案,彩绘破损严重;殿顶和钟鼓楼皆已破损,殿后墙部分倒塌。为保护好这一清代古寺,朝阳县文管所多方联系,于2004年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与当地共同对该寺进行保护、维修,该寺现已恢复原貌。

2013年1月,广法寺被朝阳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列第16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