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炷香

更新时间:2024-03-05 11:15

头炷香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间风俗,“烧头香”又叫“烧头炉香”,即是第一炉香,有说新年的第一炉香功德最大,可以得到最佳的保佑和祝福。是拜佛、敬神的表现方式。也即信徒赶早到寺庙、道观或神祠,争取烧第一炉香,以示虔诚。烧头炉香的风俗由来已久,在中国宋代已盛行。但近年来宗教逐渐商业化,每当春节或一些重大节日来临,许多古寺名庙盛行拍卖高价“头炷香”。

习俗

初一烧一年中的第一炷香显得十分重要,上海人叫做“烧头香”,初一还必须进10座庙烧香,于是也被讲作“烧10庙香”。清代妇女裹脚,妇女难得会在深夜出门,为了配合这一风俗活动,上海也破例通晓开放城门。清袁祖志《沪上新正词》中是这样描述的:“城门彻夜不曾关,向晓香车水一般。何时烧完十庙香,往人环绕看云鬟。”

发展演变

烧头香是随着烧香习俗的盛行逐渐发展起来的。关于其最早记载,可见于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记载了农历六月初六唐时人崔府君生日时,民众在京城中的崔府君庙祭祀他的情况。从“在庙止宿,夜五更争烧头炉香”,可以看到人们对神的虔诚和敬仰,也可以据此推测,烧头香在宋以前就应该比较流行。同时还表明了在宋代,烧头香主要是在道教或民间信仰的道场中。所以烧头香很可能最先出现在世俗或道家的神灵崇拜中,它应该属于一种民间信仰习俗。

宋代《异闻总录》记载的韩元英因未烧到头香而卒的故事,及元人郑廷玉杂剧《看钱奴》中周荣祖夫妇烧头香而得到了儿子的消息并找回了属于自己家的财宝的故事,都反映了民间信众认为,烧头香不仅能表现一个信徒的虔诚,还可以将自己的心愿第一个传达给神灵,使神灵能够感应,实现自己的愿望。当然有些人烧头香是因为他做了亏心事,期盼通过烧头香来祈求神灵的护佑。

佛典中也有“头香”一词,不过其含义却是一种香的名称,如乳头香、牛头香等,但关于烧头香的记载很少。烧头香的习俗,后来渗透到佛教寺院,这应该和佛教的中国化是分不开的,因为许多中国本有的习俗都渗透到了佛教信仰当中。而现今的烧头香中又以除夕之夜抢烧农历新年头香为主。近 年来,各地佛寺还相继拍卖第一炷香的进香权,盛况空前。今人黄宗英《小木屋》也有言:“都说烧头香的人有福了”,并在文中记载了除夕烧头香的盛况。

相关新闻

社会现象

近些年来,宗教世俗化凸显,随之而来的是宗教的商业化。每当春节或一些重大节日来临,许多古寺名庙盛行拍卖高价“头炷香”,而烧高价香者居然络绎不绝。作为一种民间的风俗,“烧头香”又叫“烧头炉香”,是拜佛、敬神的表现方式。也即信徒赶早到寺庙、道观或神祠,争取烧第一炉香,以示虔诚。烧头炉香的风俗由来已久,在宋代已盛行。而至今日,演变成烧高价香的情况已经越演越烈。

据报道,2006年北京云居寺除夕首炷香拍卖起价660元,而湖南南岳衡山一些宗教场所,新年的“第一炷香”已被炒至10多万元。究竟是什么样的魔力使百姓肯花此大价钱来上第一炷香呢,如此高价钱拍卖头炷香又是否有佛教教义可依,带着诸多疑问,我们近 日走访了一些寺院,采访了部分僧人及居士。

法师:烧“头炷香”对于信众来说是一种信仰需求,但花高价买第一炷香是不必要的。

信众心理因素

据了解,在佛教界内部而言,并没有烧第一炷香的教义规定,这只是信众基于历史文化遗传下来的心理因素的外在阐发。佛陀在世时,弟子们就以香为供养。中国佛学院行空法师认为,烧香是佛教自传入我国以来,受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影响而出现的产物,尤其是受传统的宗族祭祀文化的影响,这种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解释是符合佛教的内涵的。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对于自身而言,则意在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佛教信徒企望借助烧香来和不能谋面的佛菩萨达到一种交流和沟通。至于争烧第一炷香,则更多的是信众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他们多认为烧第一炷香表示上香人对佛的重视程度和虔诚,并且第一炷香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福运。这种传统已经延续了上千年之久,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仪式程序。

北普陀寺的妙忠法师则从另一个方面分析了这一现象,法师认为“头柱香”对于信众来说是一种信仰需求,佛教讲究的是随顺引导的原则。烧香能表达对佛陀的尊敬,也是佛法。当然信徒争先恐后地在新年花高价买第一炷香是不必要的,但他们可能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烧香最主要是看心态,即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烧香礼佛,更何况佛教敬佛方法众多,只要虔心敬意,什么样的方式都是可以的。

宗教学者观点

宗教学者:对烧香者应该以弘扬佛教精神正确引导,不应以金钱为标准。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讲师惟善法师对这一现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烧头炷香是近几年来才有的现象,尤其在当今的商品经济社会中愈演愈烈,其中反映出了一些中国习俗的因素,但就佛教而言并没有烧高价头炷香的说法。

一些人会说拍卖头炷香所得的资金最后是用来做扶贫助学的慈善活动,这样虽然过程有待商榷,但究竟本意是符合佛教教义的。

惟善法师认为,即使是做慈善活动,这种形式也不是很好的方式,环节上就有失妥当之处。事实上是可以找到一些更好的方式的,比如直接建立基金会。换个角度说,即使烧头炷香所得的钱被用来做了慈善活动,但是从佛法上讲,烧头炷香的人是一种交易的功利心态,出发点在于认为头炷香能给他们带来好的福报,并非自愿来做慈善,这在程序上也是不对的。

惟善法师说:“佛教应该用精神引导社会而非金钱,寺院本来就应该是一个讲经说法的地方,以此引导人们走上正路,而不是发展经济的场所,应该明确定位、分清主次。所以寺院、法师应该主动地对信众进行精神引导。现代生活中,人们贫富差距以及因工作、行业等等产生的社会地位的差别越来越显著,社会越是这样,佛门净地就更应该为人们提供一块平等无差别的心灵归属地,不搞等级差别,营造平等的气氛,使人产生平和的心态,这才是信众真正需要的心理依托。保持宗教的纯洁性,这更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而不是将宗教做成产品,在宗教场所追求功利,搞商业化、经济化。”

居士:对佛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后,对烧头炷香就变得不再执着和强求。

我们还在寺院中采访到了一些居士,他们也积极地向我们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来自北京的居士张某表示,如果能烧到第一炷香当然是好的,但是如果烧不到也无所谓。张某坦言自己对于烧头香的认识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几年前刚信佛教时,非常想烧头炷香,那年大年初一,不到4点就到了北京八大处,但是还是没有烧到,非常失望。但是学佛几年来,看了许多经书,听了许多高僧的开示,对佛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烧头柱香变得不再执着和强求。他认识到烧香好,但是也要看以什么心去烧,佛教讲究因果报应,如果烧香是为恶业,就算年年烧头香也是完全没有用的。佛教实践众多,不烧头香,打坐、诵经的也可以,不必过于执着。

商业化不可取

非佛教信仰者:一味的哄抬价格,将其商业化,是不可取的。

那么非佛教信徒对于“头炷香”持有什么样的看法呢?在寺院走访中,我们也采访了非佛教信仰者,他们对头炷香现象观点各异。在北京广济寺见到的河北游客王某认为头炷香只是商业炒作行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应及时加以限制。烧香本来可以是信徒敬仰佛陀的很好途径,但是如果过度炒作,一味的哄抬价格,将其商业化,这是不可取的。

一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林某说,因为自己从不烧香,很难体会烧香者的心理,作为一种信仰,烧香者拥有烧香的自由,这是毫无疑问的。任何宗教都有它的特定仪式,烧香算是佛教中最常见的一种,但是抢头一炷香这还符合佛教的本意吗?他认为这是和商业经济挂钩的一种世俗化行为,有失佛门清净。

在北京法源寺游览的北京市民吴先生则认为烧头炷香的信众心理可以理解,是出于虔诚信仰的表达,不需要过多干涉。而且争抢头炷香的人只要自己出得起价钱,与寺院自愿互利,我们也不应该说什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