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一苇

更新时间:2023-09-05 14:43

姚一苇,台湾戏剧家、文艺理论家。本名公伟,字一苇。视野广阔而勇于探索,他的剧作从内容到形式,都不断地探索、追求一种融会中西戏剧精髓的艺术表现。他经常在一个纯粹中国式的故事框架中,铸入一些现代的、崭新的思想或意念。他不但从我国古老的戏剧传统、民间歌舞、皮影、鼓书、弹词、杂耍等民间艺术中汲取艺术表现力,而且大胆地借鉴了外国面具、哑剧、歌队、象征手法等各流派的戏剧技法,从写实到抽象,无不成功地拿来为体现内容服务。他的作品清晰可喜,意蕴无穷,深受读者喜爱。

人物介绍

姚一苇(1922--1997)男,1922年生于江西南昌 ,本名姚公伟。

台北,享年76岁。

生平经历

1938年十六岁时入吉安中学,旋即连年遭遇战乱,随校迁徙,后考进厦门大学,厦大躲战火而搬到长汀,先生仍需以校为家,1946年毕业后,姚一苇来台就职,奈何两岸遽然隔绝,直到五十一年后,1989年,始得重返故乡。

1946年去台湾,先在台湾银行任职,后在各大学主讲戏剧理论和文学理论。先生在台湾银行工作三十六年,不求升迁,但求温饱,毕生以读书为乐,创作、著述、教学为志业。先生坚信传统人文精神和古典美学信仰,治学严谨,意境深远,在剧作、美学、理论、批评、散文等领域成就斐然。从五十年代起参与《笔汇》、《文学评论》、《现代文学》等重要文学刊物编务,提携后进,发掘有才之士不遗余力,被文学界誉为“暗夜中的掌灯者”。

发展

曾任《联合报》文学奖评审委员、中国文化学院艺术研究所教授兼戏剧组主任。主张文学应反映人性本质,并注意艺术表现。1980年催生了第一届“实验剧展”,一九八二年创办艺术学院戏剧学系。姚一苇几乎将他所有的人生都投入台湾的文艺与戏剧园地当中,在台湾戏剧界文艺界同时扮演了剧作家、文艺理论家和老师三种角色,获得了艺文界普遍的推崇。一九九七年病逝台北,享年七十六岁。

生前一向被文化界尊称为“姚老”的姚一苇,和创办“中国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及催生“世界剧展”和“青年剧展”的李曼瑰,同为台湾早期戏剧发展史上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信息匮乏、物资拮据的六、七○年代,他们共同主持的文化学院艺研所戏剧组,那是台湾剧场教育史上的金刚钻时期。三位文化巨头的共同特色是学养深厚、人品清高、极度爱才、提拔后进不遗余力。李老和俞老相继在一九七五年和一九七七年辞世,二十年来,姚一苇继续坚守着薪传的岗位,无有一日懈怠。甚而在姚一苇辞世后三年半,2000年夏天,以纪念姚一苇名义而参与在台北举行的第三届华文戏剧节开锣戏《x小姐》,于经费困难的情况下,直接或间接受惠于姚一苇戏剧教育的师生、校友与剧运伙伴,不计报酬完全投入,以最精湛的演出,把姚一苇的戏剧精神介绍给来自两岸三地以及世界多国的华人剧场同志。

在戏剧教育和剧运方面,姚一苇自三十五岁起先后于艺专、政战学校、中国文化学院艺研所和影剧系等校授课二十余年,一九八二年,提前自台银退休,全心全力投入艺术学院创校筹备志业,创办戏剧学系,是首届系主任兼教务长。先生献身教育四十年,化育英才无数,尤其主持了五届推动台湾剧场现代化的实验剧展,栽培众多创作与教育人才,广受剧场人士尊称为“一代导师”。创作以剧本为主,透过人物行为表现揭示人性的深层,可读亦可演。

个人作品

有文艺论著《艺术的奥秘》《美的范畴论》《戏剧论集》《文学论集》《戏剧与文学》等,剧作《来自凤凰镇的人》《碾玉观音》《红鼻子》《申生》《一口箱子》《傅青主》《我们一同走走看》《左伯桃》《大树神传奇》《马嵬驿》《x小姐》《重新开始》等,散文评论《文学论集》《姚一苇文录》《欣赏与批评》《戏剧与文学》《说人生》《戏剧与人生——姚一苇评论集》。有文集《暗夜中的掌灯者》。

出版图书

教育志业

拥有了剧作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和批评家等多项资产,在七○年代尚呈荒凉的台湾剧场,姚一苇在精神上的领导趋势已渐形成,然将姚一苇推进台湾剧场改革运动之洪流的转折点,应回溯到一九六四年艺专校长张隆延之邀聘,三十五岁的姚一苇自此踏入杏坛。姚一苇在不意中踏入杏坛,於台湾银行工作时,同时先後执教於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现为台湾艺术学院)、政治作战学校、私立中国文化学院(现为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影剧系和艺术研究所戏剧组。一九八二年,先生提前自台湾银行退休,全心力投入台湾艺术学院的筹办并戏剧学系的创建,是首任戏剧系系主任兼教务长。当年,一起参与建设戏剧学系的夥伴,有汪其楣、林国源、詹惠登、黄立仁等人。戏剧学系现已扩展成戏剧学群,含有戏剧学系、理论与戏剧创作硕士班、剧场艺术研究所、剧场设计系等。

在资讯匮乏、物资拮据的六、七○年代,由李曼瑰俞大纲和姚一苇共同主持的文化学院艺研所戏剧组,那是台湾剧场教育史上的金钢钻时期。三位文化巨头的共同特色是学养深厚、人品清高、极度爱才、提拔後进不遗馀力。李老和俞老相继在一九七五年和一九七七年辞世,二十年来,一苇师继续坚守著薪传的岗位,无有一日懈怠。他的门生陆陆续续成为剧场创作和戏剧教育的中坚分子,每当一苇师有所呼吁,必是一呼众诺,成为该次演出工程最根本的班底。这项特质较为明显的活动有如:一九七七年文化艺研所戏剧组《一口箱子》演出、一九八○年到八四年之五届实验剧展、一九八九年国家剧院的《红鼻子》,以及一九九五年亲自执导的《重新开始》。

无论是在艺术领域尚待开拓垦的戒严时期,或是经济奇迹、全面民主化引领台湾迈入国际大舞台的解严时期,姚一苇皆恰逢其时地在台湾戏剧艺术教育的领域负起导师的历史角色。然无论是在艺专任教或到台湾艺术学院创业,其际遇都富戏剧性,在姚一苇自述的《一个剧场系的诞生》中,有所描述。

研讨会

田本相,〈姚一苇论〉

朱双一,〈姚一苇学生时代的文学创作和戏剧活动〉

曹明,〈思考人的生存处境—— 姚一苇戏剧创作的深刻意蕴〉

林国源,〈「境界」说与姚一苇批评理论的美学根源〉

姜翠芬,〈《申生》:希腊悲剧为经、中国悲剧为纬 〉

《艺术百家》2000年04期

台湾当代戏剧家姚一苇的戏剧创作在借鉴表现主义戏剧手法的同时,继承发扬传统戏曲的诗意风格,融合传统与现代,为台湾当代剧场开辟出具有当代性的民族化方向。姚一苇“建立我们的新国剧”的倡导可以视为20世纪20年代新月派“国剧运动”的历史回声。

【作者单位】:江苏公安专科学校本科部!江苏南京

【关键词】:台湾戏剧;民族化;传统;现代

【分类号】:J824

【DOI】:cnki:ISSN:1003-9104.0.2000-04-013

【正文快照】:

在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大举登陆台湾岛之际,台湾当代戏剧家姚一苇以他融合传统与现代、中国与画方的戏剧创作,为台湾当代戏剧开辟出具有当代性的民族化方向。 在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结合中,姚一苇戏剧创作成功地兼取中国传统戏剧与西方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拓展了台湾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