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江风光

更新时间:2022-06-13 10:44

《婺江风光》是赵松庭创作于1959年的一首笛子曲。乐曲以浙江金华地区民歌为素材,描写婺江两岸欣欣向荣的景象,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曲调富有乡土风味,该曲演奏时一般采用“排笛”的方法,通过广阔的音域效果达到情景交融。

创作背景

该曲创作于1959年,定稿于1963年,1964年首次登台表演。 1957年,赵松庭在莫斯科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以他的乐曲和具有创新技巧的演奏,令140多个国家的青年代表为之倾倒,人们惊叹:“这个中国人一根笛子就顶一个交响乐队。”可是,从莫斯科回来,他被加上“笛子指挥党”的罪名,被错划为“右派”,送到农村劳动。这期间,赵松庭每天坚持练笛,并写出了《欢乐的山谷》、《婺江风光》等名曲。全曲感情积极向上,描绘了婺江两岸恬静、秀丽的江南风光,寄寓了赵松庭先生对家乡山水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生活、对家乡一往情深的挚爱。

乐曲赏析

全曲由引子、慢板、快板、散板组成。乐曲开始是17小节由曲笛演奏的引子。它自由、辽阔、明亮,犹如一幅秀丽多姿的婺江水墨画,充满了宁静、甜美的气氛。演奏时应注意引子中渐强、渐弱的处理。另外,循环换气及打营、颤音的运用也很有特色。其矮的慢板段落几乎没有使用任何技巧,抒情、柔婉的旋律,描写了恬静、水波粼粼、江天小舟的婺江风光。当乐曲进行到8小节后,突然换用了高八度的小梆笛演奏,犹如从远处飘来的阵阵山歌声,显得格外清新、悠扬。随后又换回曲笛演奏。音色的对比,给人无限的遐想。用小梆笛演奏的快板旋律,欢快、活泼,抒发了愉悦、兴奋的情绪。转调、紧伴慢吹的手法,节奏的多变,都使得音乐更富有撰次,表达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最后,乐曲进入了用曲笛演奏的散板段落,它是引了的再现,令人回味无穷。

社会评价

1964年。赵松庭先生在上海之春演奏此曲时,曾引起了轰动。音乐家李凌先生还在《文汇报》上发表了 题为《吹情》的评论文章,对该曲予以高度评价。

该曲采用了“排笛”进行演奏,丰富了笛子曲演奏技巧。六十年代,为丰窝竹笛的表现隧力,赵先生设计了“排笛”这一新的演奏形式,即将短笛(G调梆笛)、梆笛(F调梆笛)、曲笛(C调曲笛)捆绑在~起演奏。它的好处是音域可扩展到三个八度以上;音色可有更多的选择,并可根据乐曲需要更换笛予;简便易行。不需要改变琢竹笛的演奏指法及构造,等等。

作者简介

赵松庭(1924~2001),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浙江东阳人,曾任浙江艺术学校(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名誉校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南派笛艺的代表人物,浙派笛艺创始人,被誉为“江南笛王”。九岁学吹竹笛,上海法学院肄业,曾任东阳中学、缙云师范学校音乐教师。建国后,历任解放军第二十一军文工团团员,浙江省歌舞团演奏员,浙江省艺术学校教员、艺术指导。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曾创吹笛循环换气法。创作笛子独奏曲《早晨》、《三五七》、《婺江风光》等。著有《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温度与乐器间准问题》等。赵松庭先生的笛艺虽然来自民间,未进过音乐院校,但他的文学修养与科技知识相当渊博,因而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较强,教材的编写也相当简明扼要,结构严谨,门下弟子成才率甚高。赵松庭为了弘扬民族音乐,不辞辛劳,四处奔波,是一位踏踏实实耕耘于民族乐坛的实干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