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

更新时间:2024-09-14 09:11

宜春市(Yichun City),古称袁州,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东与南昌市接界,东南与抚州市为邻,南陲与吉安市及新余市毗连,西南与萍乡市接壤,西北与湖南省长沙市及岳阳市交界,北与九江市相邻。截至2023年末,宜春市下辖1个区、6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总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94.43万人。宜春市主要方言为赣语方言和客家方言。

名称衍变

据宋《大平寰宇记》载: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刘邦平定江南,在今江西境内设置十八县,均由豫章郡统辖。其中县治设于今宜春市境内的有宜春县(治所在今袁州区)、新淦县(治所在今樟树市)、建成县(治所在今高安市)。当时,因宜春地域“县侧有暖泉,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若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县。”

历史沿革

秦至南北朝时期

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宜春市的区域范围隶属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宜春建县,两汉时期隶属豫章郡。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年),置安成郡,宜春一带,分属豫章、安成两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宜阳县,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设巴山郡,辖丰城一带。梁末,又设豫宁郡,辖奉新、靖安、铜鼓一带。是时,市域分属豫章、安成、巴山、豫宁4郡。

隋唐至五代时期

隋初,废郡置州,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置袁州(治所在宜春县)。其时,今袁州区及樟树市西部为袁州所辖,樟树市东部为吉州所辖,丰城市为抚州所辖,其余诸县及樟树市以北均为洪州所辖。隋炀帝大业初,改州为郡。洪州复为豫章郡,吉州复为庐陵郡,袁州改为宜春郡。几经反复,唐乾元初又改郡为州。唐代市域基本上分属洪、袁、吉3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曾设靖州(治所在高安)。辖高安、宜丰、上高、万载及樟树一部分。武德七年(624年),改靖州为米州,旋又改米州为筠州。武德八年(625年)筠州废。五代吴时,市域仍分属洪州、袁州、吉州。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年),析高安、新淦县地置清江县,以萧滩(今临江镇)为县治。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复设筠州。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洪州改为南昌府。分属袁州、筠州、吉州及南昌府。

宋元时期

北宋初南昌府复名洪州。宋淳化三年(992年),增设临江军(治所在今樟树市临江镇)。是时,则分属袁州、洪州、筠州和临江军。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改筠州为高安郡,绍兴十八年(1148年)复为筠州。隆兴元年(1163年)改洪州为隆兴府。宝庆元年(1225年),改筠州为瑞州。是时,则分属袁州、瑞州、临江军和隆兴府。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隆兴府、临江军、瑞州为隆兴路、临江路、瑞州路,隶属江西行省。于袁州设总管府,隶属湖南行省。至元十七年(1280年)江西行省与泉州行省合并为福建行省,至元十九年(1282年)复为江西行省。同年,升袁州总管府为袁州路,隶属江西行省。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隆兴路为龙兴路。是时,分属袁州、瑞州、临江、龙兴4路,均隶属江西行省。

明清时期

明代,江西分设13府。宜春、万载属袁州府,清江属临江府,高安、上高、宜丰属瑞州府,丰城、奉新、靖安、铜鼓属南昌府。又分全省为5道,南昌、瑞州辖于南瑞道,袁州、临江辖于湖西道。清初,沿明旧制。康熙后,江西省演变为4道,瑞州、袁州、临江3府隶瑞袁临道(道尹曾驻高安)。则仍分属袁州、瑞州、临江、南昌4府。

中华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废府。民国三年(1914年)划全省为4道,宜春、清江、万载、上高、宜丰、高安属庐陵道,奉新、靖安、铜鼓属浔阳道,丰城属豫章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取消道制,各县均直属于省。民国二十年(1931年)夏,国民党陆海空军总司令部行营党政委员会将江西省有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的县划分为9区,铜鼓、宜丰属第一区,宜春、万载属第二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月,分全省为13个行政区。丰城、高安、清江属第一区;奉新、靖安、铜鼓为第二区;宜春、万载、宜丰、上高属第八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月,又在省内设置8个特别区政治局。分划奉新、宜丰、铜鼓、修水4县地,置找桥特别区,局署设于宜丰找桥;分划万载、宜春、萍乡3县地,置慈化特别区,局署设于宜春慈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撤销找桥特别区、慈化特别区,全省亦缩为8个行政区,奉新、靖安、铜鼓属第一区,宜春、万载、上高、宜丰、高安、清江、丰城属第二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冬,又改全省为11个行政区。铜鼓属第一区(治所在铜鼓),宜春、万载、上高、宜丰、高安、清江属第二区(治所在萍乡),奉新、靖安属第十区(治所在奉新上富),丰城属第十一区(治所在丰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8月,又缩改全省为9个行政区。丰城、高安、清江属第一区(治所在丰城),宜春、万载、上高、宜丰、铜鼓属第二区(治所在宜春),奉新、靖安属第九区(治所在武宁)。

1949年6月15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南昌分区成立,辖南昌、丰城、新建、高安、清江、新淦、进贤(8月从贵溪分区划入)、奉新、安义、靖安(9月从九江分区划入)10县。7月1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袁州分区成立,辖宜春、萍乡、分宜、新喻、万载、上高、宜丰、铜鼓8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1年,分别改称南昌、袁州专区。1952年9月12日,袁州专区并入南昌区,专员公署设于南昌市环湖路,新淦划入吉安区,领17县。1958年9月,南昌、新建县入南昌市,同年12月20日南昌专员公署改设于宜春县城。1959年1月,更名宜春专员公署,领15县。后进贤、萍乡、新余、分宜、安义等县相继划出。

1978年7月,改设宜春地区行政公署,属省派出机构。1979年划宜春县城区设宜春市。1985年并宜春县入宜春市。1988年撤丰城县设丰城市,撤清江县设樟树市。1993年撤高安县设高安市。至此,宜春地区共辖4市6县。2000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春地区,改设宜春市,改原县级宜春市为袁州区。至此,宜春市共辖袁州区、奉新县、靖安县、宜丰县、上高县、铜鼓县、万载县等7区、县,并代管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等3个县级市。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3°54′~116°27′,北纬27°33′~29°06′之间。东境与南昌市接界,东南与抚州市为邻,南陲与吉安市新余市毗连,西南与萍乡市接壤,西北与湖南省长沙市岳阳市交界,北与九江市相邻。境内东西长约222.75千米,南北宽约174千米,总面积1.87万平方千米。

气候

宜春市境内处于偏低纬度,具有亚热带湿润气候特点。春季虽天气易变,但回暖较早,春夏之交湿润多雨,夏秋间晴热干燥,冬季阴冷,但霜冻期短。四季比较分明,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长。总的来说,全市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全市累年平均气温17.2℃。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8.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5.3℃,无霜期平均为267.9天。市内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大于年蒸发量,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680.2毫米,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10月至次年2月由于受干冷的西伯利亚高压或蒙古高压影响,降水量一般不多,大约只占全年25%左右。雨水节气前后,开始受暖湿气流影响,雨量逐渐增多,4至6月平均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50%。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37.1小时,平均每天日照时数为4.83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每平方厘米105.2千卡,其分布和变化规律与日照时数相同。

地质

宜春市地跨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大致以浙赣铁路为界,其北属扬子准地台,以南为华南褶皱系。它们在发展演化、岩浆活动、沉积作用与变质作用等方面,不仅具多旋回的共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

宜春市地层发育较全,出露良好,古生物门类丰实,研究程度较高,是江西省乃至东南诸省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研究的重要地区之一。宜春市辖区内的地层除志留系、下泥盆统、上侏罗统缺失外,其他各系均有发育。出露的最老地层是前震旦系双桥山群,为一套浅海相浅变质火山碎屑及砂泥质为主的复理石沉积岩建造,厚数千米,为扬子准地台子褶皱基底。

地形地貌

宜春市地处赣西北山区向赣抚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海拔最高点1794.3米,在靖安九岭尖;最低点海拔18米,在丰城药湖。境内山地、丘陵和平原兼有。山地占总面积35.46%;丘陵占39.05%;平原占25.49%。市东南部属赣抚中游河谷阶地与丘陵区。境内河流、丘陵相错,地势波状起伏,坡度比较平缓。其余均属赣西北中低山与丘陵区。市内岭谷相间排列。北部九岭山脉地势峻峭,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以南则是多呈波状起伏的丘陵盆地。在山丘之间,有潦河锦江袁水等河流贯穿其中,河流两侧发育着宽窄不一的多级河谷阶地。西北山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水力资源,河谷地带则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盛。

宜春市山脉斜迤于境内北域的九岭山脉,呈东北向西南走向。东北延至九江庐山,西南插入湖南境内。该山脉系修水、锦江分水岭。东段是宜春与九江市的天然界线。其主峰九岭尖(海拔1794.3米),为宜春市境内最高峰。其余主要山峰有:奉新五梅山(海拔1516.7米)、宜丰麻姑尖(海拔1480米)、万载仙姑(海拔1404.4米)、铜鼓羊场尖(海拔1541米)等。

宜春市西南境有武功山耸峙。呈东西走向,入新余市后逐渐消失。该山侵蚀强烈,山高谷深瀑飞泉流,林壑幽美,为泸水与袁水之分水岭,亦是宜春与吉安市之界山。

宜春市的九岭山、武功山之间,有一列自西向东连绵起伏的山岭,为袁水、锦江之分水岭。标高一般在海拔300~500米之间。其主要山峰有袁州区境内的丰顶山沙泥坪(海拔959米),上高县境内的蒙山白云峰(海拔1004米)。该山岭东段为宜春与新余市的天然界线。

宜春市的九岭山为褶皱断块山,主要由花岗岩变质岩构成。以南则广布红色岩系,杂以石灰岩、花岗岩和变质岩。武功山则又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构成。九岭山脉的大沩山严阳山以及武功山,均有冰川活动遗迹。市境内西南部有十分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袁州、万载一带又多形成石牙式或石林式的山脊,并有孤峰、残山、溶斗、溶沟等发育,在地下形成形状奇特、大小不一的暗河和溶洞。早在宋代,袁州石乳洞、万载石笋就作为全国风景名胜而被收入《方舆揽胜》。

水文水利

水文

宜春市境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34条,其中包含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54条。境内河流基本属鄱阳湖水系,主要是赣江、赣江支流与修水支流。赣江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市境东部樟树、丰城两市,境内长76千米,纳袁河、萧江、锦江等支流。袁河又称袁水,发源于萍乡境内武功山北麓,流经宜春市、新余市,在樟树市张家山汇入赣江,全长279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87立方米/秒,天然落差1129米。境内流域面积2416.6平方千米,占该河总流域面积39.38%。

袁河流经袁州区及中心城区河段,因水流清澈澄碧,两岸风景秀丽,自古称为秀江。锦江发源于袁州区慈化镇境内,又流贯市境内的万载、宜丰、上高、高安等四县(市),入南昌市新建县后,又绕入市内丰城北境,注入赣江,全长294千米,天然落差391米,多年平均流量222立方米/秒。境内流域面积7115.44平方千米,占该河总流域面积93%。修水的主要支流潦河,在南昌市安义县境内分南北两支,南潦河发源于市境内奉新县百丈山,北潦河发源于市境内靖安县白沙坪。潦河在市境内流域面积有3154.1平方千米,占其总流域面积72.8%。市西北部铜鼓县境内的河流,基本属修水上游支流,其流域面积1548平方千米,占修水总流域面积10.46%。抚河擦市东部丰城市东境而过,境内长10.6千米。流域面积84.85平方千米。注入鄱阳湖的清丰山溪,在市东部有流域面积2447.85平方千米。在吉安汇入赣江的禾水支流泸水,在宜春市有流域面积106平方千米。鄱阳湖水系占全市总流域面积98.4%。

宜春市境内湖泊甚少,仅丰城、樟树有零星分布,其中,丰城市新建区境内的药湖为江西省第二大淡水湖泊,湖面积约为375平方公里,蓄水量达4236万立方米。

水利

截至2023年4月,宜春市境内共有水库1919座,总库容27.46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5座(上游水库、飞剑潭水库、大塅水库、紫云山水库和潘桥水库),总库容6.93亿立方米;中型水库44座,总库容9.58亿立方米;小⑴型水库246座,总库容6.59亿立方米,小⑵型1624座,总库容4.36亿立方米。另有山塘13811座,总库容3.0亿立方米。

宜春市各类灌区的水源工程有水库1907座、山塘10664座;大中型灌区骨干渠道总长2953km,骨干渠道至田间以上渠道总长22188km;小型灌区水源工程至田间以上渠道总长22264km;排水渠道总长7890km;渠系建筑物76106座。有大小堤防480多条,其中特等圩堤3条,5~10万亩以上圩堤7条,1~5万亩圩堤36条,千亩以上圩堤133条;引水工程2649座;水闸1449座;机电井830眼,泵站4904座,农村水电站622座。

土壤

宜春市土壤种类、成土母质类型多样,有10个土类,16个亚类,64个土属,162个土种。其中,水稻土类面积为47万公顷(包括田埂)占土地总面积27.42%。10个土类中,面积最大为红壤,有109.09万公顷,占宜春总土地面积63.63%。其余土类有黑色石灰土黄壤黄棕壤潮土新积土红粘土山地草甸土紫色土等。宜春市的红壤分布范围最广,是面积最大的地带性土壤。江西红壤约占全省面积的55.8%,宜春红壤面积比重,超出全省平均值8.44%。

自然灾害

2023年,宜春市应对洪涝、风雹、干旱、低温冷冻等71次自然灾害过程、13起地质灾害灾情,未发生因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员死亡事件;因灾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倒塌及严重损坏房屋、直接经济损失连续三年实现了“三下降”;全市森林火灾零记录,无卫星热点通报,全市自然灾害保持平稳态势。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宜春市地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有耕地面积48.22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09公顷,耕地中有效灌溉水田地32.17万公顷,望天田7.67万公顷,水浇地0.026万公顷,旱地6.81万公顷,菜地1.54万公顷,园地2.54万公顷,其中桑园0.09万公顷,果园1.69万公顷,茶园0.34万公顷。其他园地0.42万公顷,牧草地0.02万公顷,其中天然草场0.003万公顷,改良草场0.005万公顷,人工草场0.012万公顷。林地104.91万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7.84万公顷。交通用地为0.67万公顷。水域面积6.3944万公顷,其中河流水面2.04万公顷,湖泊水面0.06万公顷,水库水面2.28万公顷,坑塘水面2.76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0.01万公顷。

矿产资源

宜春市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主要有有色金属(含贵金属)、稀有金属、黑色金属、瓷土矿产、建筑材料及冶金辅助矿产等,以稀有金属钽、铌,非金属矿产煤炭、石灰岩、高岭土和建筑材料矿产为优势。已探明储量220处矿床中,有大型矿床18处,中型29处,小型173处。已发现各类矿种72种,占江西省发现矿种数的38.71%,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63种,占江西省的41.98%,其中,列入江西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种55种(不含地热、矿泉水),占全省的43.75%;矿产地296处,占全省的11.89%。资源储量居江西省首位的矿产有煤、钽、铷、铯、锂、钴、铍、铝土矿、岩盐、熔剂用灰岩、硅灰石、长石12种;居第二位的矿产有铌、锌、冶金用白云岩、高岭土、粉石英5种。在国内具备优势的矿产有钽、含锂瓷石2种;具有本地特色的矿产有钴、金、水泥用灰岩、煤层气、地热、矿泉水6种。

宜春市境内有色、贵金属矿产主要有:、铌、钽、等;黑色金属矿产主要有等;燃料矿产主要有煤、泥炭油页岩等;其他非金属矿产主要有岩盐、高岭土、石灰岩、硫铁矿钾长石大理石花岗石硅灰石粉石英等。其中,宜春四一四矿藏有锂、钽、铌、铷、铯等多种贵重金属,是世界上最大的锂云母矿,其开采量占世界70%以上。钽资源储量16119吨,占全国的19.06%,占世界的12.43%。岩盐储量103.71亿吨,占全省的89.8%。石灰岩12亿多吨,高岭土储量1994万吨,硅灰石储量1168万吨,粉石英612万吨,钾长石76万吨,铁矿储量约1029万吨,其中七宝山褐铁矿为江西六大矿山之一,保有量661万吨以上,品位42.92%。钴矿储量1.2万吨,铝土矿储量为41万吨。铅锌矿储量8.2万吨,金矿储量1.5吨,铜矿储量28万吨,钨矿储量9万吨,其它矿产还有汞、锑等。

能源资源

宜春市内能源资源有水能、光能、风能和能源矿等。其中水能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为60.02万千瓦,占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的10.40%。可供开发量为38.07万千瓦,其中袁河3万千瓦,锦江11.65万千瓦,赣江流域2.39万千瓦,南北潦河15.17万千瓦,修河东西支5.86万千瓦,折合年可开发电量17.38亿千瓦小时。

宜春市光能年均日照时数为1620.2小时,其特点,北部多于南部,平原高于山区。地处北部的靖安县年均日照时数为1872.4小时,南部袁州区为1734.9小时。濒临赣抚平原的丰城市年平均日照时数居宜春最长,为1935.7小时,地处西北山区的铜鼓县年平均日照时数最短,为1496.8小时。光资源在年内分布极不平衡,7至8月为太阳辐射最高值期,主要作物生长期4至10月,占太阳辐射总量的71%。宜春属短日照地区,昼夜变化较小,年内太阳辐射总量不低,有利于长短日照作物生长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宜春市风向的季节特点是冬季冷空气从北侵入,盛行偏北风,从赣北区域侵入。夏季热暖气从南流入,盛行偏南风,从赣南区域流入。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东部县市如丰城、高安、靖安和奉新等地,而西部区域由于受南北山脉阻挡,风能资源相对贫乏。宜春市5m/s及以上风能资源储量较为丰富,预估潜在开发容量为288万千瓦。

水资源

宜春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达182.51亿立方米,全市三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77.34亿立方米。宜春市地表水资源来自降水,宜春多年平均降水总量311.87亿立方米,平均降水量在1670.4毫米左右,2001至2003年天然年径流分别为:138.10、211.80、178.3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9.24亿立方米。

宜春市地下水资源丰富,宜春多年平均地下水(浅层)资源量为49.60亿立方米,平均地下水基流模数为26.57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市内地下水包括平原、山丘等类型。古时候宜春就因县侧有泉“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宜春又是江西省地下热水及矿水分布较密地区之一。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宜春市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中国植物区系的15个地理成分中,宜春市有14个。截至2023年5月,市内有高等植物近3000种,占江西省的60%,其中木本植物有101科381属1178种;在木本植物中,有乔木树种584种、灌木424种、木质藤本85种;此外尚有已知的大型真菌植物156种,以及苔藓、地衣等众多的低等植物。森林植被分布主要的建群种为松科、杉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木兰科以及杜英科等乔木树种和禾本科的竹亚科。在已知的木本植物中,乡土树种有97科321属914种,占江西木本植物总科80.8%,总属数的83.8%,总种数的50.6%。全市有已知珍稀濒危植物183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第一批)名录的有56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植物有3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植物有53种;列入省重点保护植物(第一批)名录的有38种。有些树种如全缘红花油茶、长果山桐子、厚皮毛竹为宜春特有。

宜春市又是古树之乡,有古树涉及30科56属76种,共9126株,其中:一级古树846株,二级古树2119株,三级古树6161株,古树群473群(3691株)。胸围最大的属樟树,胸围达1413厘米。最小是赤楠千年矮)胸围180厘米,分布数量最多最广的树种也是樟树,宜丰县就有100万株以上。药用植物方面,宜春市有包括银杏、木通、厚朴、红茴香、肉桂、阴香、杜仲、皂荚、黄柏等木本药用植物160余种。

动物资源

宜春市境内的野生动物资源种类繁多。已知的野生动物资源共362种及亚种,占全省(622种)的57.07%,其中兽类有9目22科46属59种,占全省(98种)的60.2%;鸟类有19目47科237种,占全省(391种)的60.61%,其中列为国家保护的鸟类有白肩雕、白颈长尾雉、黑冠鹃隼、苍鹰、赤腹鹰、松雀鹰、鹊鹞、仙八色鸫、白鹇、鸳鸯等33种;两栖动物10种,占全省(42种)的23.81%,主要有大鲵(娃娃鱼)、虎纹蛙、大蟾蜍(癞蛤蟆)、黑斑蛙(青蛙)、中国林蛙、棘胸蛙(石鸡)等;爬行类有2目6科25属37种,占全省(91种)的40.66%;有19种属江西省新纪录,主要有银环蛇、眼镜蛇、尖吻蝮(五步蛇)、黑眉锦蛇、王锦蛇、灰鼠蛇、乌梢蛇、赤链蛇、竹叶青、水蛇、平胸龟、乌龟、中华鳖、壁虎、石龙子、蜥蜴等。市内现有珍稀濒危动物11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53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有5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有48种;属省级重点保护有59种。

林业资源

宜春市是江西省重点林区之一,全市共有林业用地面积104.91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56.20%。其中,有林地面积92.27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7437.4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6.22亿株,森林覆盖率57.12%。全市纳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偿的生态公益林面积达33.18万公顷,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35.8%,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19.37万公顷、省级生态公益林13.81万公顷。境内森林覆盖率超过50%的有铜鼓、靖安、宜丰、奉新、万载、袁州等6个县(市、区),其中铜鼓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8.07%。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5月,宜春市辖袁州、樟树、丰城、靖安、奉新、高安、上高、宜丰、铜鼓、万载10个县市区。宜春市人民政府驻袁州区府北路宜阳大厦。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底,宜春市常住人口494.43万人,比2022年减少2.5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92.6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18%,比2022年提高1.16个百分点;男性255.4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51.66,女性239.0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48.34%;0-14岁为98.7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9.98%,15.59岁为295.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59.83%,60岁及以上为99.8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20.2%。全年出生人口3.44万人,出生率6.94‰;死亡人口4.06万人,死亡率8.20‰;自然增长率-1.25‰。

民族

宜春是少数民族散居地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汉族人口为4994415人,占总人口的99.7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3287人,占总人口的0.27%。少数民族为43个,其中以苗族、壮族、土家族、侗族和彝族人口居多,这五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占宜春少数民族人口的63.21%。

语言

宜春方言属于赣方言的宜春、浏阳片,是赣方言重要的一支,大约形成于唐代。宜春方言在沿承北方方言特点的同时,也受到南方当地的一些影响,受附近县区赣语的影响,经过长期发展变化,形成了现在的宜春话。宜浏片的特点是去声今读分阴阳(或阴去与阳平合流),入声大多不分阴阳。大部分地方入声不分阴阳(分宜、萍乡市无入声,丰城、万载声分阴阳)。

宗教信仰

宜春古代宗教文化十分发达,在佛教禅宗发展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禅宗五大宗派中,沩仰宗诞生于袁州仰山,曹洞宗发祥于宜丰洞山,临济宗的祖庭在宜丰黄檗山。道教天下七十二福地中,閤皂山、始丰山、东白源就在宜春境内。樟树閤皂山是道教灵宝派的祖庭,为江南道教三大名山之一。

道教

宜春所处“吴头楚尾”的荆楚文化是道家和神仙家的主要发源地之一,道教组织产生于东汉末,张道陵在蜀中创立五斗米道为其肇始。东汉永元二年(90)至永建元年(126)间,张道陵曾入闇皂山修炼,留有“天师坛”遗迹。这是宜春境内最早的有关道教教派活动的记载。汉末至三国、两晋间,道教在江南各地掀起一轮发展高潮,宜春成为道教教派繁衍分化的重要地区。唐宋道教进入大发展时期,宜春境内道教活动亦日益兴盛。以灵宝派闇皂宗为道派之最。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8)道士孙道冲请于朝,诏赐闇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北宋神宗绍圣四年(1097)敕令龙虎山、茅山、閤皂山为经箓三山。明清道教归于正一、全真二派,而以正一道为官府所重、全真略隐于民间,且二派渐有融合之势,归并于清末以来世俗化的道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破除封建迷信活动的开展,全市道士逐渐改业从事生产劳动,少数人参加工作并转为国家干部。“文化大革命”期间,宫观大部分被毁,道士销声匿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全市道教有所恢复,每年都有到龙虎山天师府授箓的道士。

佛教

据《奉新县志》同治版记载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19),奉新县南乡虬峰建白云寺,是为佛教传入宜春之始。魏晋南北朝时期,庐山成为当时江南佛教中心,对宜春影响巨大。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庐山慧远在东林寺与“同志诸贤”“百有二十三人”共结“莲社”,是为中国“净土宗”之开端。隋唐中国佛教形成八大宗派,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中唐以后,禅宗独盛于宜春境内,开宗立派,分灯衍化。《靖安县志》记载六祖建庵于县北大梓都,名“曹溪庵”。此后,有在大庾岭上因六祖点化而悟道的五祖弟子慧明开法于袁州蒙山,肇建圣济禅寺,传播南宗禅法。宋元时期,宜春佛教由盛转衰。明清宜春佛教总体上属于衰落期,但明末清初有一次短暂的中兴。民国时期,宜春境内寺院残毁,僧众凋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佛教得到保护,宜春佛教一度有所恢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宜春佛教受到极大破坏,寺院或毁坏或改作他用,僧尼被迫还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群众自发集资小规模修缮了一些残存寺院,恢复了烧香活动。

天主教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入赣,在南昌定居三年,南昌成为当时中国四处耶稣会教士住院地之一,江西成为明末天主教在华传播重要区域。到清康熙三年(1664),南昌府有教徒1000余人。今宜春境内丰城、奉新、靖安当时属南昌府管辖,当时已有天主教的活动。到清康熙年间(1662-1722),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在此建立了宜春境内最早的天主教堂,三桥村民几乎全部受洗入教,三桥由此成为宜春境内天主教最早传播的地区和传教中心。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日军由北向南在江西境内的推进,所到之处教堂被毁,外籍传教士撤离,天主教活动基本陷于瘫痪。但在口军未占领地区仍维持了基本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开展了“三自”(自治、自养、自传)革新反帝爱国运动,外国传教士纷纷回国。1952年后,宜春、丰城、高安相继成了天主教三自革新反帝爱国组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安、丰城、宜春、宜丰等地天主教老教徒领着新教徒回到教会,恢复了活动;万载、上高则从毗邻地区重新传入。

经济

综述

2023年,宜春市地区生产总值(GDP)3467.4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8.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421.95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1697.52亿元,增长3.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0:41.0:49.0,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6%、45.9%和4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9951元,增长3.9%。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142.12亿元,增长1.8%,占GDP的比重为61.8%。

第一产业

宜春市素为江西农业大市,唐代设于高安的州府曾一度易名“米州”就因此地盛产稻米而改名。宋代,奉新所产的香稻为宫廷贡品,曾享受由东门入贡皇宫的礼遇。宜春西部山区农业开发较早,“梯田”一词首见于南宋范成大的《骖鸾录》,它记述的是作者游历袁州仰山之所见。宜春的粮食为新中国作出过重大贡献,三年困难时期,江西粮食支援全国,而其时宜春外调的粮食占其三分之一。

宜春市自古就有“农业上郡”之称,有“金丰城”“银万载”之说。袁州、万载、上高等区县,历史上盛产苎麻,上高堪称中国的“苎麻之乡”,故而以苎麻为原料的夏布织造业十分发达,成为全国的四大夏布产区之一。西部山区盛产毛竹,从而又激活了以土纸为主要原料的爆竹业,使万载成为全国花爆四大产区之一。袁州区历史上盛产生漆桐油与夏布,三者结合,产生了脱胎漆器,在全国重点漆器产区中十居其一。宜春是产粮大区,因此成为江西省最大的白酒产区,其中樟树的四特酒是江西省内国家级名酒。

2023年,宜春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7%。粮食播种面积921.75万亩,比上年增加0.17万亩,增长0.02%。粮食总产量为75.3亿斤,比上年增加1.59亿斤,增长2.16%。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15.8万亩、增长5.9%,油料产量28.79万吨、增长6.5%;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46.7万亩、增长0.5%,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21.6万吨、增长4.1%。

2023年,宜春市肉类产量57.28万吨,同比增长1.59%。其中,猪肉产量43.97万吨,下降0.78%;牛肉产量4.08万吨,增长4.24%;羊肉产量0.72万吨,增长11.73%;禽肉产量8.51万吨,增长13.26%。年末生猪存栏284.8万头、下降7.31%,能繁母猪存栏29.8万头、下降11.79%;肉牛存栏50.8万头、下降7.78%;羊存栏31.8万只、增长15.73%;家禽存栏2687.0万羽、增长5.14%。全年生猪出栏533.6万头、下降1.62%;肉牛出栏32.0万头、下降4.33%;羊出栏42.0万头、增长15.29%;家禽出栏5615.0万羽、增长13.0%。家禽产蛋量14.0万吨,增长13.0%。水产品产量39.79万吨,增长4.79%。

第二产业

宜春市是江西省的产业新城,初步形成了锂电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建材家具、纺织鞋服、绿色食品、节能环保等八大重点产业,培育了锂电新能源、医药、再生金属、建筑陶瓷等13个省级产业集群。

2023年,宜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2.3%,重工业增长6.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13.8%,股份制企业增长6.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0.4%,私营企业增长1.5%;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10.0%,制造业增长4.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0.7%。36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1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为58.3%。

2023年,宜春市锂电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建材家具、绿色食品、纺织鞋服和节能环保等八大重点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其中锂电新能源产业增长13.8%,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0.3%,绿色食品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3.7%。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3%。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增长5.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2.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8.3%。

2023年,宜春市营业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651户,其中超10亿元的85户,超50亿元的8户,超100亿元的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187.9亿元,同比下降3.2%;实现利润总额309.5亿元,下降28.2%;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4%,比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82元,比上年增加2.79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2%,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