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天骢

更新时间:2024-07-09 13:43

尉天骢(1935年-2019年12月17日),原籍江苏砀山(今属安徽)人,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台湾作家、文学评论家。

人物经历

1950至1980年代,尉天骢创办文学刊物,主持编务,引领了台湾文学风潮。1959年,尉天骢在政治大学中文系就读期间,接办《笔汇》杂志,推出“革新号”,与同辈作家陈映真、刘国松、许常惠等介绍西方的新思潮,为尚处于戒严之下的台湾注入新的活力,成为1960年代台湾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摇篮。陈映真的《面摊》《我的弟弟康雄》等作品均发表于《笔汇》。

1970年代,尉天骢提倡写实文学,主张文学应该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并反映社会各阶层人民,对于办杂志十分热衷;影响1950年代至1980年代颇多。

1972年,他和唐文标于《文季》展开对以现代诗为主的现代派作品批判,引发唐文标事件。

1977年8月,在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尉天骢与陈映真王祯和等首当其冲,受到亲国民党文人余光中、彭歌等的批评和攻击。事后,他编辑了一本《乡土文学讨论集》(1978),请胡秋原写序,共收录了双方七十四篇文章。是研究台湾乡土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写作文类以文学评论、杂文随笔为主,亦有短篇小说。为文,肯定人的尊严、对各种形式之专制独裁,批判不遗于力。

1980年代乡土文学阵营分裂,文坛开启“台湾意识”论战,1983年4月,尉天骢创办《文季》文学双月刊,主张“台湾新文学是中国之新文学的一支”。 1985年6月,《文季》在出版第11期后停刊。

个人生活

尉天骢的妻子孙桂芝为声乐家、画家,其子,尉任之亦为作家。

2014年7月,尉天骢在家附近步行时遭摩托车冲撞,当即陷入昏迷,历经两次手术,休养后仍须以轮椅代步。

人物逝世

2019年12月17日早晨,作家、文学评论家尉天骢台北万芳医院病逝,享年84岁。

主要作品

论著

《文学扎记》(1971,新风出版社)

《路不是一个人走出来的》、《民族与乡土》(1979,香港纵横出版社/1979,台湾慧龙出版社)

小说集

《到梵林墩去的人》(1970,大林书局)

散文集

《枣与石榴》(2006,印刻出版社)

杂文集

《天窗集》(1976,蓝灯出版社)

《众神》(1976,远行出版社)

《理想的追寻》(1985,新地出版社)

《荆棘中的探索》(1985,新地出版社)

人物评价

诗人向阳称尉天骢“深刻地影响了1970年代之后台湾文坛的走向”,“是文学风潮的主编者,也是台湾乡土文学的守门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