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

更新时间:2024-09-06 09:17

居安思危(jū ān sī wēi)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

成语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居安思危”。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次,宋、齐、晋、卫等十二个诸侯国联合围攻郑国(国都在今郑州新郑),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诸侯国能够取消攻打的念头。晋国同意后,其他诸侯国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并不想得罪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停止了进攻。

为了感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作为礼物,其中有著名乐师三人、配齐甲兵的成套兵车共一百辆、歌女十六人,还有许多钟磬之类的乐器。收到这份礼物之后,晋悼公十分高兴,论功行赏,记大臣魏绛头功,把礼物的半数分赠给魏绛。

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谢绝了赠礼,并劝晋悼公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意思是说,如今晋国虽然很强大昌盛,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因此而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先做准备,以避免失败和灾祸的发生。

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之后,认为他言之有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成语寓意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个人来说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则更是如此。居安思危是一种超前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人的一生当中不可能始终是一帆风顺,总会有曲折与风雨相伴,坎坷与逆境相随。所以,面对任何事情,人们都应当做到未雨绸缪,这样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在和平时期,要有居安思危的应变措施,在做好物质准备的同时,思想上还要常守不虞之戒,牢记失戒的教训,只有做到居安思危,才能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

成语运用

“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产生的危难和祸害。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宋·徐铉颂德赋》:“疆事渐宁而备不可去,居安思危睹灾惧。”

作家·茅盾子夜》:“这个国家的政府和人们居安思危,修建了许多民防设施,并定期举行民防训练,随时准备应付入侵者制造的各种不测事件。”

作家·周大新《第二十幕》:“但如今的秉温保对官扬已有了解,并不让自己喜形于色,而是居安思危,为牢牢控制兵权采取三项新的措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