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更新时间:2023-12-23 13:03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铭文,是中国文学史上已知篇幅最长、内容包罗最广的宝塔铭文,足足有3000余字。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王勃赴交趾(今越南)省亲,11月经过广州,到访宝庄严寺(今六榕寺),其时,宝庄严寺舍利塔(今人称“六榕花塔”)修葺一新,寺僧一直是王勃的粉丝,于是请这位名人撰写碑记,王勃一挥而就,就有了这篇碑文。

作品原文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昔者,万人疾疫,神农鞭草而救之;四维凋瘵,夏禹刊木以除之。岂非物外其性,则道功出,事愆其和,则任迹著。傍稽素篆,仰叩元扉,即时义而规大觉。因彝伦而伫真谛。向使三灾克殄,八正咸修,人握戒珠,家藏宝印,则三十二相,不可得而视也;八万四千法,不可得而闻也。然则圣人以运否而生,佛机以道丧而显。况迦维授手,摩竭推心,高张妙用之功,自拯横流之弊,盖不获己,岂徒然哉?故能业拥大千,化形真一,由乐推而起七觉,因来苏而坐三昧。发挥五演,以寂灭为身常;提挈四流,用慈悲为化迹。黑风宵遁,波旬忘反噬之心;绿沼晨开,天常识问津之所。括夷涂于九相,蹇步其安;纳慧晷于重昏,迷方自晓。大矣哉!应物而起,兴运而终,至自于昆冥,复归于无后。虽金沙宴驾,双林无可作之期;而玉牒遗文,六尘有经行之俗。象法不可以无主,微言不可以遂丧。六千罗汉,竞结香缘;五百仙人,分开讲肆;星龛月殿,俄盈震旦之墟;凤刹蜺旌,坐遍阎浮之域。屈伸阖辟,其道大矣哉!夫宝庄严寺舍利塔者,梁大同三年,内道场沙门云裕法师所立也。其琅邪贵族,则汉庭峻节,祖德犹传;《梁甫》高吟,嘉声未遂。法师夙登真地,深入慧门,照果业于三明,拂尘劳于八解。羊车绮岁,悬欣半月之词;凤阁觿年,已振弥天之响。道惟坚固,行乃头陀。百结斯安,斥罗绡而不御;十珍虽贵,对藜藿而甘心。于时以丕应天人,大宏缁侣;法师至诚幽感,独步元宗。岂直王公钦振锡之风;固亦天子,降同舆之礼。宝瓶宵注,则雨露随轩;玉柄朝撝,则风霜满席。既而素怀有在,潜营摈俗之图;爰定我居,首托栖霞之寺。尔乃岩开石溜,邑跨金陵。鱼峰多赞呗之欢,虎溪有送迎之限。紫箩山径,居藏胜缘;青松磵户,坐谐幽致,枕石濑流者久之。原夫见化有缘,应身欲谢;昊天罔极,追怀自远。故有诸天会聚,共位神光,列国交兵,独超尘劫。译求其致,岂不深哉?然则麟风下灵,犹称瑞贶;玉石微玩,尚腾精彩。亦有楚铎沦照,擢紫霭以冲星;周鼎沉华,吐黄云而喷景。诚浩作者之述,足称希代之贵。况乎释迦妙相,如来真骨,虽八万四千之宝塔,散在群方;而九十二道之灵虹,终闻间出。立诚斯应,瞻庭庑而时逢;非德不邻,历山川而罕致。是以优填顿颡,思存电下之光;波匿投身,愿奉岩间之影。粤在梁武,精求不暇,以为秦登碣石,而事止寻仙;汉索瀛洲,而心非好善,于是斋筵凤设,上祈忉利之宫;讲帐星随,下请龙王之藏。轻赍棹海,重赏梯山,庶玉匣之全移,幸金棺之半启。以法师智遗人我,识洞幽明;思假妙因,冀通灵感。爰承纶綍,载践沦溟。过石门而右指,历铜标而左顾。乘桴月溯,戒楫星沼。相彼遐陬,实维荒裔。一音演说,本承听教之乡;五日继明,素隔照临之域。珍奇乃萃,圣德攸传。则知有感必臻,信覃幽境,不行而至,岂隔殊方?法师既达国城,式敷朝命。受铣筐而顶礼,抚瑶缄而跪发。尽收其宝,重载而归。亦犹珠匿弊衣,须马鸣而后用;金藏陋宇,待龙树而方开。梁氏之都,妙算而仰神光,家之繇也。炎凉可质,往返九十旬;楫柂不辍。风潮八千里。以大同三载,届于兹邑。法师性丰幽澹,质固虚羸,绵历是淹,疲疴屡积。维摩见病,益伸方便之门;道安谢归,思远朝庭之事。愿居此刹,有诏许焉。仍分舍利,俾宏真福。国惟瓯骆,郡实番禺。尔其封疆跨蹑之壮,海陆会同之冲,上当星纪,下裂坤维。阶百越而邻三吴,轵雕题而辄交趾。神仙气色,汀洲建不死之乡;舜禹精灵,原隰现行宫之地。闾阎雾扑,士女云流。讴歌有霸道之余,毗俗得华风之杂。蜃楼高峙,犹埋夕帐;螺台峻积,尚识朝基。信夷夏之奥区,而仙灵之窟宅也。此寺乃曩在宋朝,早延题目。法师聿提神足,愿启规模,爰于殿前,更须弥之塔。因缘盛力,人以子来。征日官而正墨,集风师而举草。育王奔命,扫地户而献神兵;梵事驰心,感天官而下灵匠。崇阶遽积,宝树俄周,不殊仙造,还如涌出。故其粉画之妙、丹青之要,璇基岌其六峙,琱关纷其四照。仙楹架雨,若披云翳之宫;采槛临风,似遏扶摇之路。散华珰于月径,璧合非遥;拨罾网于星浔。珠连可验。玉虬承溜。傃云窦而将骞,金爵提甍,拂烟衢而待翥。瑶窗绣户,洞达交辉;方井圆泉,参差倒景。雕镌备勒,飞禽走兽之奇;藻绘争开,复地重天之变。悬梁九息,良马踆走而未穷;迭蹬三休,的卢骋犍而知倦。是栖银椁,用府琼函,采舍卫之遗模,得浮图之故事。爰自梁末,以迄皇初,城邑屡新,轩墀若旧。虽复百魔蜩沸,听鼓铎而怀音;六贼蜂屯,仰椽栾而革面。多回净施,罕犯仁宫。则知遐吹所会,斯同偃草;慈云所润,岂直流根?故能比蜀守之祠堂,长为典制;均鲁王之秘殿,若有明征。宜其作镇一隅,俯炎荒而独秀;盘基有地,冠终古而长存者乎?国家业拥太初,事用皇极。高祖以援危拨乱,伏紫气而登三;太宗以端拱继明,自黄离而用九。皇上缵乾坤之令业,振文武之英风。太阶平而百度理,中国定而兆人乐。时和岁阜,邑颂涂歌。以五刑不用,六械徒设。舟车四达,谁论贡赋之差;襟带八荒,非复华夷之隔。天宝降,地符升,水石甄祉,飞沈效庆。虽叶和制变,实赖交思之功;而持盈守成,亦资连帅之助。大中大夫使持节广韶等州都督李某,早登清贯,夙践崇轩。嘉猷迥发于天朝,善政果行于期月。越溪仙锷,吐光芒而骇人;岱岭寒松,排风飚以成性。美哉!称由功著。鹘响彻于云霄;方为时须,熊轼疲于道路。广陵单毂,如送张纲;渤海乱绳,复思龚遂。王尊皂盖,欣临折坂之前;吴隐朱輧,更集贪泉之右。高风夙著,佛化横飞,群盗屏迹而归农,奸吏闻风而去职。京坻坐积,圄犴潜回。汲黯之卧淮扬,直闻清净;王堂之居汝郡,但举贤良。用能使槛阱不施,猛兽巡江而远窜,市廛无扰,商旅倍道而相欢。飓风寝毒,炎埃罢厉。人称有道,家实无为。加以援翰写心,自契真廉之旨,高谈见意,不逾元默之津。学究儒林,真穷释部;知通人事,且味禅宗。道可以知归,物繇其显会。是岁也。忽于此塔,重睹神光,玉林照灼,金山具足。倏来忽往,类奔电之舍云,吐焰流精,若繁星之转汉。倾都共仰,溢郭周宽,士女几乎数里,光景动乎七重,实孟冬之日也。观夫至道不私,瑞生必由乎乐国;庆基有会,福至必依于善人。自非化足动微,教非饰迹,何以发真如之盛契,壮实相之辉华?在昔凤集颖川,宣后归功于良守;龙游湘浦,章帝布德于贤臣。历选前猷,兹为故实,然后上和下睦,主圣臣良。灭火返风,虽有辞于进壤,母修子应,亦何愧于当仁?至于百越衣缨,三阁耆老。或代传篁竹,气推丹桂之城;家擅芝兰,名动苍梧之野。出平原而祛甲,拥崇闼以鸣钟。并为蕃部之恩,亲睹招提之瑞。同祈介福,共济斋坛,罄龙象于南洲,尽衣钵于西竺。会吞方丈,供备孟兰。法鼓振而沙界肃,洪钟锵而铁围净。妙财爰舍,法施争流。华毂牣于香城,文驷填宝厩。镪藏巨亿,更入僧田;价直百千,还登佛座。岂徒照车十乘,列隋氏之明珠,盈篚万金,积大颠之宝具而已?朝散大夫守长史某,地乘华绪,价偃名流。豫章擢而成干,骐骥生而蹑影。山涛天骨,无情吏隐之间;王衍风神,自出尘埃之表。自忝荣岭海,作式瀛幽。略其小术,包其大体。振温良之逸步,得毗赞之宏纲。布道移风,善宠邦政,归休置驿,独守家声。然而野老行歌,虽致功于露冕,蕃君坐啸,固藉美于题舆。化成异壤,抑由同德。故能道扬法教,挥斥盖缠,家怀方广之恩。人慕韦陀之学,传灯继爌,曳组成阴。下逮府僚,旁周县采,并志熏修,同希福慧。时有明威将军行禺府折冲都尉李公,天子之旧属,朝庭之夙将也。灵根自远,圣族多奇,受睇盻于甘泉,奉衣缨于平乐。青龙带剑,先超殿阁之荣;白虎衔珠,早陟斋坛之宠,自招皇诞,作镇边城。湟水楼船,遂劳都尉;灞陵车马,尚识将军。魂惊断雁之峰,恩尽沉鸢之浦。濡鳞涸辙,处定水而弥勤;抚翼香林,在穷途而更切。频光法会,荐委珠珍,护持攸仰,招提是属。其兆基也如此,经纶黼藻,其大矣域!爰有上座宝轮等,并妙根宿值,胜果将圆,翰飞般若之林,高步檀那之舍。慈矜密洞,散明月于谈筵;智锷相辉,化繁霜于宝刃。思琱琬琰,式播徽猷。弟子家嗣太丘,忝闺门之薄宦;地连睢涣,窃藻绘之余工,爰托下才,用旌高躅。岂知仲宣旅泊,方衔深井之悲;长聊罢归,空负凌云之气。我之怀矣,乃作铭曰:

太息颓运 嗟乎失道 德弊为仁 物壮则老 絷猿情暗 求鸮计早 赤水沉珠 玄丘坠宝 皇矣妙觉 蒸然应期 宗深微妙 业奥慈悲 燃灯匡俗 舍筏济时 湼槃不住 般若无思 俯迹见生 和光不灭 色音虽昧 规模尚切 猗欤上人 穆彼维新 智倾八藏 心超六尘 凄凉毁宅 解脱迷津 鸿冥伫想 龙蛰存身 青盖遗邦 黄旗故服 原隰形势 江山重复 礀户秋月 岩磐夜烛 鼓钟于宫 声闻于外 聿求紫闼 言寻丹濑 绝域栖遑 惊涛颠沛 至诚冥感 神珍显会 甄陶设险 翼轸疏源 尉佗馀国 卢循旧边 邑居雄盛 人物殷全 是维乐土 实曰龙川 护持灵刹 庄严宝塔 基构鼎新 亭栾栌嶪 奔日宵排 归云晓纳 架壁三休 连甍四合 分惟星纪 境控天池 栋宇緜邈 衡津推移 神机丕应 瑞景潜仪 光合玉庑 彩动金枝 凡我寮庶 同嗟权实 周顗情勤 王蒙思逸 咫尺幽楗 往来灵室 共阴法堂 俱归慧日 四维信受 三明宏益 贝叶纷纶 龙华舄奕 讲肆宏敞 斋筵巨翼 供引纯陀 饭回香积 天人合契 幽显同心 倾家奉贿 破产移琛 轩裳敻鹜 缨佩交临 兰薰习远 檀那意深 伟哉连率 冲乎德化 职重隼裳 秩遵熊驾 酌贪贻则 还淳息诈 道济香城 祯凝宝舍 琳琅什种 杞梓缁徒 调轻僧会 辨折文殊 奔螭易失 令鼠难拘 愿刊贞珉 永冠康衢 伊我穷途 欣兹胜谒 文休泛海 仲翔游越 尚想知音 有怀明发 谬为雅顾 叨陪天骨 爰抽弱翰 式叙高纵 孤音易竭 独赏难逢 思起王粲 悲生蔡邕 岂无章甫 谁适为容

白话译文

第一节

在上古时,万民苦于疾疫折磨,于是神农氏鞭百草,识药性,医救百姓;帝尧时天下苦于鸿水泛滥,大禹氏兴起,凿山伐木,平灭水患。这岂不是万物远离了它的本性,便有了人们成就功业的机会;事物打破了应有的和谐,才使得圣人显现伟迹吗?我多方参证各类典籍,恭敬地研习佛学,发现佛法是基于世情时义和天地常道而立的。假如这世上三灾消除,八正齐修,人人手持戒珠,家家藏有菩萨印契,我们恐怕就无法看到如来的三十二相,无法再听到八万四千微妙法门了。所以说,圣人因世运滞塞而生,机运因大道沦丧而显现。佛祖在迦维为千佛授手累法,为摩伽罗城居民推心说法,开阐微妙之道,拯救凡人于苦难之中,大约是面对苦海众生的不得已之举。这又岂是徒然的吗?正因此如来才能够拥有充塞三千大千世界的成就,化形于真一之中,因人心演说七觉,顺民意开阐三昧,用寂灭之心发挥五演轮回,用慈悲之心教化点拨四流群迷。能吹散黑风,使波旬魔王不生反噬之心;如晨光中莲花绽放,让天常伦理得以永存世间。佛法为类属九相的凡人铺设了平坦大道,即使跛者也能安稳行走。佛法的智慧如同日晷,使迷途者知晓方向。多么伟大啊!佛祖应大道沦丧而起,又随同着机运一起终结,从广大幽深的境地,重新归于虚无。即使在佛祖涅盘之后,祗园虽无说法之声,但记录着佛法的玉牒典籍流传在尘世间,依然为人们所修持。信徒供养不可以无主,佛法不可以沦灭。于是众多弟子,处处结交香火善缘。五百罗汉在王舍城结集法藏,宣扬佛法。很快佛龛遍布震旦中国,庙宇遍立阎浮世界。在屈伸开合之间无所不至,无远弗届,佛法真是伟大啊!

第二节

这座宝庄严寺的舍利塔,是梁大同三年(537年),由高僧昙裕法师所修建的。法师本是琅邪王氏望族,秉承祖上三代辅汉的忠贞气节,又有乡人高吟梁甫的救世情怀。法师久悟真法界理之位,深入波若智慧法门,勤苦修行,探究佛理,明了因果业报之由,了脱尘世无妄烦恼。早在幼年时慧根己现,成年后更具弥天大德。为求坚固之道,苦修头陀之行,脱去华服,穿我僧衣,舍弃美味珍馐,甘食粗茶淡饭。那时正值梁武帝顺天应民,大力弘法之时,法师至诚之志通感幽明,开阐微妙冠绝当时,岂止王公大臣钦佩不已,即使九五之尊也对他礼遇有加。法师出入大内,昼夜宣法,宝瓶注水,则甘雨随车而降,拂尘舞动,才辨四座膺服。后来心生离尘出世之想,退隐于金陵栖霞寺内。法驾来仪,山开石动,从此山谷中每闻梵呗仙音,溪水畔屡有香客往来。紫萝山径,居处藏有善缘,青松溪水,成就幽静道场,枕苍岩,漱溪流,一直持续了多年。

第三节

然而诸佛应身教化,须有机缘,缘启则开,缘尽则逝,佛法无边,如同昊天无际,让人不觉追怀自远。万佛显迹会聚一处,发放万丈光芒,每当列国交兵之时,悉心超度尘世劫难。我们要阐释探寻这些法门的真奥,怎么会感觉不艰深呢?然则麒麟凤凰等灵物的降凡,可以称得上是天赐祥瑞;美玉即使很少把玩,它的精莹之处依旧光彩逼人。还有埋没于沉沙下的楚剑,纵然久失光彩,拔出剑鞘后仍会有紫气直冲霄汉;周之九鼎虽沉没于水下,终有大放异彩之日。这些宝物都是创造者的心血凝聚,可谓世所罕有的珍品。更不用说佛祖的庄严法相、真骨舍利,虽然珍藏在众多的宝塔中,散落于世界四方,然而,一道道通往大法的津梁总会灵验显现。虔诚向佛之人能得到应许,浅得法门之妙都会有所裨益;如果没有足够的虔诚就无法接近佛法,纵历经千山万水也寻求不到。所以于阗王闪念之间即匍匐于佛光之下,而波斯匿王也能幡悟真理诚心恭奉如来。

昔时梁武帝对于佛法殷切追求,认为像秦始皇那样寻找仙山只不过是为了求得长生,汉武帝寻觅瀛洲,一样是为了索求仙药,并非求真向善。于是他不吝啬财物,广设斋筵,又举办众多法会,以求能请得佛法要义。他希望在重赏之下,能有人轻装快行,不辞渡海登山之劳,迎请佛骨舍利归来。因为昙裕法师具有大智慧,能洞察幽微,又常思菩萨的绝妙行因,希望得到神灵感应。于是法师秉承皇命,启程出发。法师出了华域,路途曲折坎坷,星月兼程,到了化外之地。这里虽然是佛光未曾照临的边远之地,但是居民信奉的确是同一部佛法,因此才会奇珍异宝荟萃、大乘恩德广传。由此可知,凡是虔诚向佛就能功德完满,而佛国秘境,不用千里跋涉就可到达,哪怕身处遥远的他方。

第四节

法师到达异域的王城,恭敬地转达朝廷的诏令,虔诚地礼拜舍利至宝,并把它们迎取回去。这些至宝如同藏在破衣内的珍珠,因马鸣大士说法才显露真章;又如存于陋室中的黄金,待龙树大士施德才有功于众。梁氏之都,建康胜地,佛光庇护,筹谋周详,这才是佛骨舍利的真正归属地。法师顶寒冒暑,往返三年,航海八千里,于梁武帝大同三年到达了广州。法师性本清净,然而体质偏弱,历经奔波,积劳成病。感念维摩居士病中不忘说法,以及道安法师退隐编译佛经之事,法师情愿留住宝庄严寺。梁武帝下诏许可,并赐分部分佛舍利子,使其能够得到佛法庇佑。此地在古时属百越的瓯骆一脉,现在隶属番禺郡,地当华夷交织,又是海陆交会之所,星分牛、斗,地处西南,统领百越蛮荒之地,北近三吴,南接交趾,沙洲之上有神仙的不死之乡,沃野中有舜禹的巡经之处。这里居户众多,男女穿梭如云,歌谣虽有劲霸之气,习俗却是华夏之风。黄昏之时,薄帐前遥看楼阁入云如同仙境;早上起来,看到螺旋而上的高台,才知道台基所在。这真是华夷交接的腹地呀,真似神仙居住的地方啊!

第五节

此寺远在南朝刘宋时期,就有了名号。如今,法师不辞辛劳迎回佛骨舍利,立下宏愿为天下寺院开创表率,于是在大殿之前,又起建须弥宝塔以珍藏佛骨舍利。不仅因缘具足,又有佛力的加持,使众人都来襄助。日官应召而来匡正规矩,风师会聚而来翦除杂草。阿育王奔走效劳,清净佛土敬献神兵。众生发心荷担如来家业,感动了净土中修行的觉者,化身为能工巧匠前来效力。高耸的台阶应时而起,珍奇的树木瞬间遍布,美轮美奂,不亚仙境,工期之速,有若泉涌。着色和造像之妙,绘制与技艺之精,高峻的六角高塔耸立在玉基之上,彩画的大门光华四射。仙光萦绕的柱子,架起飞檐,承接风雨,好像披掩着云彩的宫殿。彩色的栏杆,迎着吹来的风,仿佛阻止了狂风的前进的道路。华美的椽头在月光下的小路上散发着光芒,椽头与椽头之间严丝合缝浑如天成;拨开星河,在星光下似渔网般精密的屋瓦宛如一体。屋檐下玉石雕成的虬龙式样的承溜,似乎将要向着云层飞去,屋脊上以铜制成的凤凰式样的金爵,仿佛将拂开云雾飞走。玉饰的窗户,雕绘的大门,四方通达,交相辉映。方井圆泉之中,荷渠的倒影参差有致。雕镌遍布,各种珍禽异兽栩栩如生;图画争艳,天地之间各种景致如在眼前。大殿一间挨着一间,良马飞奔也没走到头;重迭的台阶一眼也望不边,骏马急驰也应该感觉到疲惫。于是就在这里安放银椁,作为珍藏经藏的所在,收集舍卫国流传下来的仪轨,记载佛陀过往的事迹。

第六节

自从梁朝末年,到我朝高祖登基,城市街道常有变化,但寺院的面貌依旧如故。当人的心里有众魔喧闹嘈杂,干扰清修,但只要听到寺里鼓铎之声,便能安抚下心里的杂念;如果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蜂蚁般盘绕心念,只要抬头看到寺中的房椽和大钟,便能洗心革面。若经常以清净之心行使布施,不沾染因果,天魔六尘便难以冒犯本心。由此可以知道,这天魔和六贼,遇到佛法,如同野草遇到大风,统统被吹得伏倒在地,不得伸展。何况佛法慈心广大,所能润泽滋养的,又岂止于流动不定的根性。所以宝庄严寺舍利塔可以与蜀地太守李冰的祠堂一样,长久的守护一方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如同鲁恭王的灵光殿保佑汉室一样的明显验征。正好让它镇守一隅,在这炎热荒远的南方,没有比它更好的了。有了这个地方做为奠基,即使在久远的将来也能保存吧。

大唐功业刚刚开始的时候,奉行大中至正之道,高祖皇帝以救济危难、平定祸乱的功绩,顺从祥瑞而登临天下。太宗皇帝庄严临朝,清简为政,尚未登基时就奋发有为。当今皇上面受功业,继承天下,振作文治武功,显出英武不凡的气概。现在天下太平,政治通畅,万民安乐。大唐风调雨顺,物产殷富,村邑之中、道路之上的人们全都在歌诵圣上的功德。所以现在用不上刑罚,刑具都成了摆设。船只车辆往来通达四方,谁也不争论各地贡赋的差异;朝廷统治着天下,不再有中华和蛮夷的隔阂。天上的宝物降落人间,大地的符瑞显露,树木和山石昭显福禄,飞鸟和锦鱼显出吉兆。虽说与诸侯各国的相处和应对,依赖于皇帝的才思,但保守天下基业,仍然需要地方官员的协助。

第七节

大中大夫使持节广韶等州都督李某,早年在朝为清贵之官,不久又担任地方大员。遵从朝廷方略,很短的时间里,果断施行了很多的善政。他的行止,如越国的宝剑,光芒摄人心魄;如泰山上的劲松,傲立风雨。多么壮美啊!为人赞誉的美名是因为功德卓著,犹如鹘鹰的高鸣声响彻九霄之外;他的才能为当世所需,于是他的车驾总是往返忙碌于各地,。正如张纲单车赴任广陵太守,使叛贼张婴等深受感动而归降;渤海因饥荒盗贼并起,总让人想起“治乱民犹治乱绳”的龚遂。又像王尊、吴隐之,这些身份显贵的封疆大吏,一个做益州刺史时,欣然走过前任所畏惧的险峻道路;一个任广州刺史,不惧饮贪泉之水,之后却更为清廉。这些都是久负盛名的高士,他们以自身德行将佛家教化远播四方。从此,盗贼们回归农田再无踪迹,奸臣污吏们闻风辞职而去。年年丰稔,谷粟堆积如山,囚犯少有,牢狱闲置不用。以前,汲黯主政扬州时,与民休息,名声很清廉;王堂做汝南太守时,求贤若渴,以推举才俊为己任。所以说,任用有才能的官吏,即便是不设陷阱,猛兽也会远远的逃离而不敢来犯;市场上秩序井然,商旅们风尘仆仆却内心欢喜。飓风停止了肆虐,暑热不再那么凶厉。人们都说朝廷治国有道,其实只不过是无为而治罢了。遵从人之内心,自然而然就会切合佛法真意;即使高谈阔论表达思想,也不会逾越沉静无为的原则。学习稽考儒家经籍,真诚地钻研佛家内典;知晓通达人世万物,又能深入品味禅法的精髓。可以知晓大道的本源,万物真谛也由此得以领会。就在这一年,人们忽然看见舍利塔重新发出神光,映得旁边的林木如玉一般光芒四射,佛国金身一应俱全。光线来去迅疾,仿佛闪电突然从密云中迸出;流光溢彩,如同繁星化作天汉。满城的人都争相瞻仰,想要一探究竟。善男信女们都闻风来到这数里之内,那光影仿佛直达佛国。这件事发生时,正值初冬时节。有此可知,终极的大道是没有私心的,祥瑞的发生必然是因为国家的安乐;吉庆的发生总是有缘由的,福德的到来是必然是因为积善之人。倘若不是人们深受教化,足以明了佛法的精妙,佛又没有掩饰其印迹的话,又怎么可能激发如此宏达的佛光盛景,壮大佛祖实相的荣耀光辉呢?

第八节

以前,凤凰在颍川聚集,汉宣帝认为太守黄霸贤良有功德,对他封官赏爵;汉章帝时,有八条黄龙在湘江游戏,于是皇帝就发布政令施行恩德,嘉奖地方官吏。以上所选的前人功绩,都是真实故事。君主圣明,臣民忠良,君臣之间就会和睦相处,黎民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刘昆不自夸仁政勋绩,有谦让的美誉,但是君修臣应,又何愧于进取不辞?至于百越的衣冠世家,三闾的士林长老,有的世代博学,才气压倒丹桂之城;有的子弟贤良,盛名振动苍梧之野。至于那些经行平原轻裘并骑,坐拥高门的钟鸣鼎食之家,一并承受蕃部的惠恩,亲眼目睹佛光的祥瑞,共同祈求福祉,共同设置斋坛,请遍南瞻部洲的佛像供养,尽得西方天竺的衣钵真传。在不满方丈之地,布满了香果鲜花供养三宝。法鼓擂动,多如恒沙的世界瞬间肃然;洪钟铿鸣,铁围山的桎梏也为之击碎。于是世人皆愿为佛法的普行而施舍钱财,寺宇间停满了华美的车子,宝厩内歇息着五彩的骏马。数亿钱财,施入佛田之中,万千善资,供奉佛座之上。何止十几车的隋氏明珠,满筐价值万金太颠的宝物而已。

第九节

朝散大夫守长史某,是显贵之后,名流之身,如樟树一般,稍作擢拔便成栋梁,如良马骐骥一般,拥有非同一般的天赋。既有山涛的天庭奇骨,无意于官宦之事,又具王衍的卓然气质,在尘埃世间出类拔萃。自从治理岭海以来,政绩常被四方引作典范。治务上但求无为之大体,不尚刑法之小道,用温良平和的仁政,实现了辅佐朝纲的抱负。政治军国政事,为当地移易风俗,公休之余,热情好客,很好的维护了家族声望。虽然山村野老的行歌,能获取皇帝非常恩宠,但是无为而治的政绩,却是依赖自身的美好名望。教化边远之地,也是与佛法同德所致。弘扬法教,祛除烦恼,在他的感召下,家家都怀有大乘佛法的恩泽,人人钦慕韦陀的佛学,即使府县的官吏,也都一心修向,诚求福慧。真是使君教导有方,下民怎么敢忘记呢?

当时还有明威将军行禺府折冲都尉李公,本是天子的旧部,朝廷的宿将。家族渊源显赫,世代奇才辈出。曾受眷顾于甘泉宫中,承衣带于平乐苑内,享受带剑履出入殿阁的荣宠,建立过平叛献祖的功勋。后来离开帝都,坐镇此间,从此湟水的楼船,有劳都尉的管理,但是京城的车马,时刻怀念着将军。在惊魂的断雁山南,施恩于沉鸢浦畔。虽然身处边荒之地,修行之心却是更加勤奋;奋飞香林,于穷途更知珍贵。他频繁地参加法会,传扬佛法,为的是使人心有所依赖。舍利塔的建立大概情况是这样的,经营之功,可谓很伟大了。又有上座的长老和久具慧根、将得胜果之人,徜徉于智慧林内,求食于檀那之家,席间说法,每动慈悲之心,思路缜密,有若刀锋寒光,弘扬善法,如雕美玉。

弟子王勃,幼承家父之教,忝列微薄之职,地近睢涣文章之地,稍得修饰雕琢之小道,身虽下才,却心向高远。感念王粲漂泊,始知渫井之悲,身如司马相如罢退,空负凌云之气。于是我心有所感,作此铭曰:

第十节

叹息衰颓的运势,

及这寖微的大道。

“德”衰落之后才有了“仁”,

而凡物之壮盛者,亦终趋于衰老。

凡夫之人五欲所缚,好似猿猱为猎师所捕,是如此之情识暗昧;

而见到弹丸,就幻想食啖鸮鸟的炙肉,此事亦未免算计太早。

凡此种种,大道废堕,一似黄帝遗落赤水之珠,无处可觅;

又若玄鸟衔坠玄丘之卵,化地成杳。

这浩邈庄严之无上妙觉啊,

赫然而至,应运为期!

其微妙之宗风,玄远幽深;

其慈悲之净业,精奥难及。

其传灯不尽,使光明永续,以匡时俗;

其妙演法味,而不着法相,以救时迷。

不执著于涅槃寂静,而倒驾慈航,回返娑婆;

善用无能思、无所思的般若之智,随缘应世。

虽俯身入世,示现化生之迹;

实则和光同尘,而无来无去,不生不灭。

此等大智妙觉,虽不能以色相和音声求得;

然而其规模气象,犹广大浩瀚,信实真切。

伟大啊,即此上德之人!

他庄严肃穆,以革故鼎新。

智慧无边,含摄八藏妙义,

心行无滞,超越六尘缘影。

哀此三界,犹如火宅,凄凉悲惨;

因授至道,解脱缠缚,救拔迷津。

当伫立凝想,思维像飞鸿一样,难追难蹑;

却蛰伏如龙,以无形之大道,掊智存身。

他降生之处,为东晋皇帝的龙兴之地;

又是东吴皇帝的封域旧属。

其势广袤平坦,其土低湿肥沃;

更兼重山叠水,无比形胜富庶。

结屋山谷之中,秋光明丽;

倘佯巉岩之上,照夜如烛。

敲钟于宫室之内,

声势可达于远迈。

皇帝有意,因歆慕高操,欲留大任;

高士无心,但追求妙谛,愿寻丹濑。

曾徘徊于边地绝域,此情徬徨难依;

又颠簸于惊涛骇浪,此志坚固无畏。

终以至诚之心,感通神明;

遂至光明舍利,显应交会。

这里曾是天地造化品物,人臣封土守国之险要地处;

更是上应翼、轸二宿,下开荆楚雄疆之滥觞渊源。

赵佗曾在此奠业开国,

卢循曾在此裂土守边。

里邑乡族,兴盛繁庶;

人文物产,丰殷齐全。

实是天下向慕之安乐土,

名为南海六县之古龙川。

庙宇常守,佛寺常护;

令梵屋肃穆,宝塔庄严。

基础加固,结构增修,令楼阁一新;

亭落富丽,栾栌高峻,使天下仰瞻。

赤日如奔,连宵排移;

祥云缭绕,向晓吐含。

殿壁架构,峻拔耸峙,欲攀登而三休;

屋脊檐瓦,交错重叠,望绵延而四远。

星次分野,上应斗、牛二宿;

地境控引,南至南溟天池。

梁栋屋宇,连绵杳邈;

天河北斗,与时推移。

机运如神,和洽相应;

景象祥瑞,暗中匹仪。

祥光含摄,廊庑华美;

彩云晃耀,若舞金枝。

举凡朝臣,郡僚百庶;

皆共赞叹,此诸法门,说权说实,无不当机。

周顗性情勤勉;

王濛神思飘逸。

道不远人,就在咫尺之间;

出入于心田,往来于佛寺。

共沾妙法,庇荫如云;

同归慧光,晃耀如日。

四方之众,信仰领受;

三明智慧,咸皆利益。

又况贝叶经文,华美浩瀚;

龙华法会,光辉崇丽。

讲经之堂,宏大轩敞;

斋事设筵,恢闳赫奕。

供养接引,好似释迦牟尼佛与纯陀之事,蔚为一时之盛;

斋食香饭,又如维摩诘居士演广大神通,摄入佛国香积。

天人之间,相符相应;

阴阳之际,同德同心。

倾尽家赀,奉事三宝;

不惜财产,供养佛门。

车舆礼服,远道驰驱而至;

缨络佩饰,纷纷交错来临。

芝兰馨香,日日陶冶,自有长足进益;

善信众生,彼此熏习,愈加愿力宏深。

守臣之功,光明峻伟;

盛德所化,冲迈高远。

职司之任,较古时以鸟隼为旗的贤官更加重要;

官阶之品,又比驾御熊车的高宦还要贵显。

虽酌饮贪泉之水,却能保持操守,肃清贪腐,垂范后世;

更教化民众,回归淳朴的古风,息灭奸诈,存真养善。

大道所行,使俗世像佛国一样美好;

祯祥所集,令楼台和寺观无上庄严。

为琳为琅,信众之数,何其多而秀颖;

如杞如梓,僧侣之徒,何其众而肃穆。

格调高远,能超越康僧会这样的高僧;

辨才无碍,可令文殊师利这样的大菩萨叹服。

螭龙之奔,倏忽易失易逝;

令鼠之徒,缈矣难束难拘。

因而愿将此盛事,镌刻于石碑;

为今世后世之冠,而永立通衢。

我今彷徨,方在穷途;

蒙此胜情,无限欢慰。

许靖泛舟大海,流离颠沛;

虞翻受贬南越,老死无归。

遭此困境,多么怀想能和知音相对;

又况念及父母,令人一夜不能成寐。

既逢大雅,过蒙眷顾;

乃伴群杰,赴此高会。

即此盛事,操笔为文;

次第述记,崇德高风。

一己之声,容易衰竭;

孤芳自赏,知音难逢。

思绪渐起,因忆王粲;

蔡邕已故,谁慰转蓬。

殷人玄冠,岂我未有;

无人相悦,为谁修容?

翻译说明

一、字词的解释,包括文字的校勘,并引前人成句以为对照,且为个别不常见字加以注音。只有充分理解词汇的含意,才是读懂整篇文章的关键所在。古汉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究竟哪一个释义最能贴合原意,很是考验注释者的基本功底。

二、典故的诠释,包括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的说明。众所周知,骈文多用典故,这篇《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所引典故达百余处之多,不仅涉及当时的政治、社会、经济各个层面,碑文中还有许多佛教专有术语,不解释清楚这些典故或对典故理解有误,必然会严重影响读者对文意的正确理解。

三、文句的解释,有的字词和典故表面意思一目了然,但是它背后的深意却未必能轻易看出来,因此需要注释者单独加以说明,不仅要说清句意,还要对语法现象、特殊的修辞表达方式下解释。

四、有疑存阙。个别疑难费解之处,如“慈矜密洞”的字面意思,“白虎衔珠”的典故、“奔螭易失,令鼠难拘”的所指,有的暂时不作标注,有的标注“未解”或“不详所指”,留待日后加以完善。在这三千二百多字的文章里,注译小组总共加入各类注释达464条之多,希望通过这些文字注释,能帮助更多的读者认识此文,了解此文。

创作背景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春,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离开家乡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南赴交趾(今越南河内附近)探父(其父王福畴任交趾令已多年),于十一月到达广州。在六榕寺,王勃见一女子所撰《魕鉴图铭》(魕鉴,一种束衣皮带上所饰之铜镜)“韵调高雅,有陈规起讽之意,可以作鉴前烈,辉映将来”,赞赏不已,便为之写了序。这时,适逢宝庄严寺开设法会,因受宝轮法师托请,写了这篇《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记述这次盛典,称颂修塔盛举。次年,王勃乘搭木船南赴交趾,遇海上飓风罹难,年仅27岁。这篇碑文,成了一代才子的绝笔。

作品影响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是中国文学史上已知篇幅最长、内容包罗最广的宝塔铭文,足足有3000余字。

2015年11月13日,广州六榕寺方丈在《南方都市报》广发英雄帖,诚邀各方破译《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让这一尘封千年的巨制早日呈现在公众面前。致力于文言创作与交流的“新文言论坛”,在获知消息后,于11月18日起,特别组织了九名成员,成立“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注译小组”,分工考据注释、统一整合风格,历时半月,终于完成了《塔碑》的注译,并整理出七千多字通俗易懂的白话译文,加入各种注释达464条之多。

注译《塔碑》,法量大和尚一纸倡议,各路英雄纷纷响应。致力于文言创作与交流的“新文言论坛”,在获知消息后,特别组织了九名成员,成立“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注译小组”,分工考据注释、统一整合风格,初步完成了《塔碑》的注译。

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