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冀牗

更新时间:2024-09-18 18:46

张冀牖(1889年-1938年),男,安徽合肥人,民国著名教育家。1918年由沪迁居苏州。1921年创办私立苏州乐益女校,1925年又创办平林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乐益女中停办,张冀牖避居合肥西乡。1938年去世。

人物生平

张冀牖(1889年—1938年),原名英麟、谱名武龄,又名吉友,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出生于肥西聚星张老圩,祖父是淮军名将两广总督张树声,父亲是曾任川东道张华奎。张冀牖8岁时起在合肥龙门巷(在今淮河路安徽日报社宿舍区)居住,一直到他娶妻生子都没有离开。幼年读书,课余喜读新书报,使他开阔了眼界,接触了新思想。他觉得合肥太小,封建势力强盛,难以成就事业;也怕那些陈旧陋习浸染自己的孩子,不利于孩子们成长,遂于辛亥革命后举家迁移上海。不久,他和夫人带着儿女来到苏州,并从此定居下来。张树声巡抚江苏时置下不少产业,加上肥西张老圩大量田产,张冀牖的名下财产甚多。然而他却不同于一般封建大财主,洁身自好,不赌、不嫖、不抽大烟、不娶姨太太。家庭连一副麻将、纸牌也找不到。张冀牖为人仁厚,性好学,博览群书,热心地方教育事业。

五四运动后,受新思潮影响,于1922年在苏州创办了乐益女子中学,先设于憩桥巷,后于王废基(今体育场路)兴建新校舍40余间,操场一所,添置设备仪器、钢琴图书、运动器械等。同年,又于三多巷办平林男中一所。当时,学校年收入不足2千元,而全年需支付教职工工资和校工伙食、办公费等共有7千余元。尽管支大于收,每年还设有十分之一的免费生,招贫寒人家的女子入学;对于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学生,给予减免学费。张冀牖的这些奇举、善举,开了苏州绅士办义学的风气。

张冀牖办学思想很新潮,学校开设了体育、图画、外语,时常举办运动会。学生都剪短发,还演话剧。当时主要演出郭沫若的《棠棣之花》,也用英文演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乐益成为当时有名的学校,张也成为著名的教育家。

张冀牖虽然自己对教育所专不深,但能虚心向教育行家蔡元培、马相伯等请教,又聘请吴中知名人士担任乐益女中校董。并聘请进步教师叶天底来校任教。曾亲去松江,敦聘侯绍裘为乐益女中校务主任,主持校务,兼及平林中学校务。绍裘来后,又陆续聘请张闻天、王芝九、张世瑜,徐诚美来女中执教。侯、叶、王、张(闻天)等均为共产党员,因而即在乐益学校建立地下中共苏州独立支部。张冀牖还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萧楚女有过交往。

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苏州独立支部书记侯绍裘以乐益女中为基地,发动苏州群众,声援上海工人罢工,张冀牖平素深受侯思想影响,亦积极参与。乐益师生在他们的影响下广泛开展爱国宣传、募捐活动,并在学校设台义演,此乃苏州女子初次登台演出,轰动全城。同时聘请京剧名演员马连良来苏演出,话剧界名人于伶亦来苏协助,一切费用均由张冀牖负担,将义演、募捐所得,全部送上海支持罢工工人。据当时《申报》记载:“组织募捐,乐益女中最优。”罢工结束,余款退还苏州,筑成“五卅路”,以志纪念。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乐益女中停办。后因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举家逃难赶往故乡张老圩,未久于1938年10月13日逝世,年仅49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