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好好诗

更新时间:2024-06-07 20:20

《张好好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纸本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书法内容

释文

张好好诗并序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藉中。后一岁,公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藉中。后二年,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又二岁,余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高阁倚天半,晴江连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徊暎长裾。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下无袖,一声离凤呼。繁弦迸关纽,塞管引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主公再三叹,谓之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自此每相见,三日以为疏。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小(此字点去)谢楼树,沙暖句溪蒲。身外任尘土,尊前且欢娱。飘然集仙客(著作任集贤校理),讽赋期相如。聘之碧玉佩,载以紫云车。洞闲水声远,月高蟾影孤。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阳重相见,绰绰为当炉。怪我苦何事,少年生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偶。(阙三字)襟泪,短章聊(下残)。

印跋

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

后纸有历代名家跋文,据《式古堂书画记考·卷七》所记,该卷后元人诸跋,是从唐赵模《千字文》后移来。

此卷鉴藏印有“弘文之印”“宣和”“政和”(连珠)“宣和”“政和”“内府图书之印”“秋壑图书”“张氏珍玩”“北燕张氏珍藏”“项子京家珍藏”“张则之”“蕉林居士”“宋荦审定”“张伯驹珍藏印”等,以及清代乾隆、嘉庆、宣统三帝御览及清内府鉴藏印11方(朱文)、张伯驹鉴藏印等。

创作背景

《张好好诗》大约成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前后。杜牧作为唐代风流才子,在扬州、宣城等地经常问柳青楼,据载,大和三年(829),杜牧初遇张好好时,她是一个年仅十三、能歌善舞的女子;数年后又遇张好好时,她已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女子了。杜牧缅怀当年,感慨今日,于是就有了这一卷“感旧伤怀”的长歌——《张好好诗》。

另外,《张好好诗》无作者款识,对于此卷的作者,当代学术界也有少量争议。学术界大多认为此卷为杜牧真迹,如徐邦达、杨仁恺、曹洋、孙大军等人。但也有少部分人持否定之说,如刘宏伟、林鹰等,乍看有一定道理,但无有力证据,故难以使人信服。

艺术鉴赏

用笔

宗法二王是唐代主流,杜牧用笔也是以二王一脉为宗的。《张好好诗》中如“高、殊、云、前”等字可以明显看到右军《圣教序》的影子。同时,杜牧传承着六朝笔法:杜牧之《张好好诗》“大有六朝风韵”者,盖亦赏其中截有丰实处在也“中截丰实”这一点,如:“水、牧、低、弦、吴等字,处处可见其“中实”的用笔,丰厚而古雅。

《张好好诗》墨迹笔画粗细对比强烈,提按动作夸张,瞬间完成动作转换。无不体现了杜牧精湛的控笔能力。质重沉厚与轻灵飘逸在杜牧笔下同出,“大珠小珠落玉盘”,平添新奇。杜牧将这种强烈的对比关系应用在一个字间,或者相邻的前后字间。将两种审美情趣集于一件作品之中,却没有突兀的感觉,这不但需要超强的把控能力,更需要智慧。如“岁公镇”一组:“岁”字沉着稳健,一笔一画徐徐展开;“公”字渐渐加速,至“镇”字则用笔灵活飞动,摇曳生姿。这是一个从徐到疾的加速过程,更是一个情绪的发展过程。

《张好好诗》中许多字的书写都是求稳的,如“年十、城、每、东”等字,平静庄重如楷书。又如“藉、于、有、之沙”灵动多姿,或笔尖跳跃,灵巧如山中矫兔;或痛快疾驰如渴骥奔泉,势不可当。

章法

杜牧此篇取法六朝,这是远距离笼统而言的。如果从近距离看,杜牧也有吸收像颜真卿、怀素(小草)笔之处。整幅作品是由温和转而粗犷的,从二十五行左右开始。杜牧开始在书写时,用笔还是很精细的,抹尖了笔锋细腻的刻画,一副一本正经、谨慎从事的样子,由此也带来了放不开的痕迹,线条如同胶住一般,又如同卷刃一般,如“牧”、“故”、“好”字的右部,转动无力,收束紧张,停顿勉强,甚不明快。

有的字的结体也很不妥当,如第三行之“来”字,这个字结体并不复杂,却在杜牧笔下比例不调,头重脚轻。第四行的“岁”字作欧阳询楷书状,一笔一画纯粹楷法。这个字显得特殊之至,露出了不合群的情调,不知杜牧何来的灵感。可是,如果把这个“岁”字从篇中抽出来单独欣赏,则会惊异于杜牧在楷书上所下的很大一番工夫,看那“戈”笔银钩铁画,弹性极强,比起欧、柳也毫不逊色。只是放置在行草篇幅中,矛盾也益加不可调和了。从第二十五行起,作者的用笔走向大胆、真率,不再是尖细地笔锋行走了,而是有分量地戳入,中、锋并用,妍中有险,柔中有刚。譬如:“忽”、“凋”、“身”、“且”、“句”诸字,凡转折处皆按出棱角,显得特别刚硬,与宋代的米芾行书有些类似。和前面相比,作者也带来了一些粗糙痕迹,却给人以自然、质朴、粗犷和浑厚。如“楼”字,是那么的苍茫,运笔似不经意,转折自如,一气呵成。在用笔率真大胆的同时,用墨仍然是湿润和饱满的,作者甚至还用了些许淡墨,在湿润中伴有迷迷蒙蒙的晕化效果,所以整幅作品欣赏一过,给人感觉并不强烈,但是作品中蕴含的深沉,却很令人几番寻味。

《张好好诗》全篇质朴,笔迹浑厚、随意,绝无妆点。它也带有杜牧歌一般的格调,特别是后部分,挥洒自如、放纵多姿、明朗健爽的因素使人感到作者的爽快,显然已没有什么可以顾忌或束缚了。

名家点评

清代顾复《平生壮观》:“牧之此诗,纸墨颇佳,书欲成舞”。

历史传承

递藏

《张好好诗》于北宋徽宗年间(1082—1135年)时入宣和内府。后曾递藏于南宋贾似道、明代项元汴张孝思、清代梁清标等鉴藏家,乾隆年间(1736—1796年)入藏清内府。1924年,溥仪将此卷携出宫外,流散于东北。1950年,琉璃厂论文斋老板靳伯声的弟弟在东北得到此卷,带来北京,转手持往上海。近代收藏家张伯驹得知此消息后,急托墨宝斋马保山追寻此卷,以免此卷流失海外,终以重金购回。1956年,张伯驹将此《张好好诗》卷捐赠政府,后一直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著录

《张好好诗》在《宣和书谱》卷九、《悦生所藏书画别录》、《清河见闻表》、《珊瑚网·书跋》卷二、《平生壮观》卷一、《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八、《大观录》卷二、《吴越所见书画录》卷二、《石渠宝笈初编·养心殿》等著录。

重要展览

2016年9月6日—10月26日,“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三轮第二期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书画馆举办,《张好好诗》为其重要展品。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828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亦工书法。《张好好诗》为其在世的书诗墨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