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良

更新时间:2023-06-22 12:56

张子良,林业系统劳模。1954年,张子良从东北调到国家林业部。1956年,张子良出席了中国群英会,被选为中国劳动模范。扎根林区。

简介

1954年,张子良从东北调到国家林业部。张子良离开东北林区才四年多,张子良却仍然要求早日回到大森林,到最艰苦的生活中去继续锻炼自己,改造自己!张子良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进入小兴安岭,是在1948年。从那时起,他就深深地爱上了这片浩瀚的绿色海洋,决定把自己奉献给大森林。 1948年12月,张子良担任东北林业工业总局副局长,以后又兼任伊春林业管理局局长。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着,前方急需大量木材修铁路、架桥梁。但是,摆在张子良面前的情况是复杂的,不少生产设备已经受到严重破坏,森林铁路折断了,流送的水坝塌毁了。在这些重重困难面前,在那些紧张的日日夜夜里,他的办公室不是哈尔滨总局里,而是在小兴安岭的广阔林区。他经常徒步穿行在大森林之中,常常出现在那些困难多,问题大的伐木工段里、水闸上、包车组中,了解、观察工人的劳动情绪和生产中的问题,帮助工人们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在他的亲自指挥下,许多生产设施恢复了,森林铁路通车了,水闸重新拦水流送了……支援解放战争的木材,一批又一批地送到前方去了,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一个滴水成冰的冬天,五道库林业局一条15公里的冰道修晚了,影响马套子入山运材,张子良知道后连夜赶到现场,召开建路者大会,向大家讲明国家需要木材的迫切程度,张子良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把困难踩在脚底下,早日把冰道修通。”张子良白天同工人们一起,迎着凛冽寒风举镐刨土,夜里顶着星星拉水浇道。张子良一边干活,一边组织修道的工人、农民搞竞赛,分段包干,负责到底。预计需要半个月修通的冰道,结果只用了7天就完成了。他的两眼熬得通红了,但还是继续住下来和职工们一起过了新年。

1956年,张子良出席了中国群英会,被选为中国劳动模范。扎根林区。

人物志向

1958年春,党发出了干部上山下乡号召,中央林业部部长助理张子良积极响应号召,几次申请到基层去,到艰苦地方去。党组织经过研究,批准了他的请求。不久,张子良的名字同林业部许多青年人的名字一起,出现在下放锻炼的光荣榜上。

张子良来到带岭林业实验局担任党委书记,当时的林区景象总是缠绕他。敌伪时期的乱砍滥伐,破坏了森林资源,解放后造林又一时跟不上采伐,杂木丛生的过伐林地越来越多,给永续作业造成困难等等,就像他欠了国家、子孙后代一笔欠账,这笔账他一定要还,他坚定地说:“既然这项任务落到我们身上,就应该勇敢地承担起来!”他把营林、造林摆到重要日程上来。他带领技术人员、行政干部、老工人一连几次到林场,爬过了一山又一山,穿过了一林又一林,研究对老树、幼树的成长和培育情况。为了从实验中探索人工速生丰产林的经验,并把营林、造林工作中的丰富实践,一点一滴地记载起来,他和大家一起动手,为山上的每一片林子做档案,又在永翠河的南岸,建立了各种不同的栽培抚育方法的实验苗地。这是营林工作上两项很有价值的实验,它为森林的永续作业提供最宝贵的资料和最实际的理论根据。1959年,他在带岭局寒月林场造林时,认真总结人工造林经验,编出“挖大坑、栽当中、高提苗、踩实成”的顺口溜,使造林人好记易懂,运用方便。那一年,带岭营造的人工林被中共黑龙江省委命名为“人工丰产林”,《黑龙江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省林区走人工丰产林的道路,带岭经验在东北、内蒙林区全面推广。11月,张子良在《红旗》杂志第七期上发表题为《多快好省地发展森林后备资源》一文,主张走人工更新道路,加快恢复森林资源。惜木如金。

工作精神

1961年,1200多公顷的幼林发生了松蚜虫病害,张子良心急如焚,寝食难安。当天刚放亮,人们还在熟睡的时候,他已经在院里的实验林中,望着那满身被松蚜虫蚕食得痕迹斑斑的幼松,就像虫子爬在自己身上一样的难受。他连续召集有关人员开会,启发人们出主意。他同科技工作者一起研究、试验,再研究、再试验,度过了两个月的不眠夜晚,终于找到了消灭害虫的办法。

长久以来,林区的伐倒木只把粗大的树干截造成材,许多大枝丫、小径木、站干、风倒木没有利用起来,丢弃在山上浪费掉;林业部门自用材缺乏严格控制,有些暂设工程都用了等内原木;铺设拖拉机夏季作业的小杆道消耗木材过多;林区居民还烧用了一部分好木材……这些现象张子良一直在烦恼着。

正是夏季集材的时候,张子良又深入林场,继续研究解决铺设小杆道浪费木材问题。张子良和工程技术人员在1961年和1962年做过多次调查,结果是,每铺设10米集材道需耗用两立方米木材,每年这个局都要铺设上万米的集材道,计算起来这笔数字是惊人的。 张子良来林场后,找了许多修道工人、技术人员、拖拉机手谈话,有一次他和工人们谈起了他家乡缺少木材的困境: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使用点木头可艰难了,姑娘出嫁得过黄河以南去弄木材,伐倒一棵树,把枝丫、树头利用起来不算,还得把埋在地里的树根挖出来利用……人们听了后,有人说:“咱们这里是福地,可不缺木材用。”张子良说:“咱们可不能因为自己有了木材,就忘了别人,得站在小兴安岭看着全中国啊!”

张子良和工作人员终于找到了一条少用木杆,多运木材,消除浪费的好办法:夏伐夏运,选择在地势高不积水的林场中进行,这样就可以用枝丫、树头代替木杆垫集材道了。带岭林业实验局全面推广这一经验后,利用枝丫、树头铺设了4600米集材道,完成了14000立方米集材任务,比用小杆铺道节约木材350余立方米。

1963年2月,张子良突然被重病缠倒了。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视网膜动脉硬化……一齐向他袭来。血压升高、头痛脑胀,连方向都难以辨别,话语也不清了。在紧急抢救下,张子良的病情才转危为安。病情稍有好转,他就给上级领导汇报工作,找人研究木材节约问题。别人劝他安静休养,张子良说:“我啥也不管,只管节约木材一件事就行。”后来,根据组织上的决定,张子良才离开带岭到北京去休养。当张子良在北京参观了雷锋展览馆后,就再也不能安静的休养下去了。第二天,便向医生提出出院的要求,医生告诉他:“不行呀,至少还得休养一个月!”张子良说:“没啥,我注意下就是了!”很快张子良就回到了带岭,拄着棍子、提着药壶,又活跃在林场中,搞木材节约工作。他从北京回来后,除必要的日常工作和会议外,用三分之二的时间7次深入林场,同职工们反复进行节约木材实验,摸索出一套从收集、堆垛、装运到利用枝丫棒的成功经验。全局到9月初集运下山的枝丫棒1400多层积立米。这些过去被看作“废物”的东西,现在却能从中选出20%的小规格材,60%的造纸材,20%的烧火柴。工人们说:“小木头棒都拣着,怎么能忍心丢大木头!”艰苦朴素。

工作态度

张子良是个没有私心的人,他对革命工作做得那么多,而对自己的生活却毫不计较。

解放后,张子良不论身居多么重要的职位,也不论做出多么大贡献,得到了多少荣誉,始终保持了党的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张子良牢牢记着毛主席的“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教导。工薪定为400分时,只领100分,定到800分时,只领200分,定到270元时,最多只领150元。

他调到哪里,哪里的财会人员都因他不领全部工资而发愁。由东北森林工业总局调往北京,积存了2000多元,由北京调到带岭前,积存了5000多元,到带岭后的近5年来,又积存了5000多元。财会人员几次向他提出:张书记,这笔钱不好处理啊。张子良便无数次向党组织提出申请,降低我的工资吧,凭啥拿国家这么多钱?最后,张子良把自己节余的部分工资都在调动工作时交给了公家。张子良认为:一个革命者在思想里经常起作用的,不是向社会要来多少财富,而是给社会创造多少财富,不是向党和人民要名利地位,而是给党和人民办多少事情,如果把精力放在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荣誉上,那就失去了一个革命者的本色!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