徂徕山

更新时间:2024-09-03 17:38

徂徕山,又称龙徕山,驮来山,是泰山的姊妹山,位于泰山东南,属泰山支脉,全部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15公里,总面积250平方公里,与泰山隔牟汶河河谷平原遥望,东望山东济南莲花山风景区。

位置境域

徂徕山(徂徕山脉),位于中国山东省泰安岱岳区境内之间,与泰山大汶河河谷平原遥望。呈东北西南走向,绵亘20公里,海拔高度1027米,相对高度862米,版图总面积180平方公里(一说面积近200平方公里,一说总面积250平方公里),横跨泰安市郊区房村、良庄、徂徕、化马湾及泰安市天宝镇、大东庄乡等乡镇,地理坐标东至117°27′、36°03′,新店以东;西至117°13′、36°07′;南至117°18′、35°59′;北至117°21′、36°06′,郑家沟、刘家沟之间;面积约119平方公里,合59.9万亩。主峰太平顶位于北纬36°02′,东经117°18′。海拔1027米,与泰山玉皇顶的直线距离为30公里。

徂徕山与其东侧之山东济南莲花圣境山脉共同构成一断块山地。徂徕山中山区与相邻低山分界清楚,其南、北、西三侧,为断裂控制的牟汶河河谷与柴汶河河谷所截切,东侧以北北西向断裂与山东济南莲花圣境山脉相接。为一平行四边形的断块。其具体范围:北界由泰安姬家庄至化马湾,南界在泰安黑石埠~新泰甄家庄一线,东界为化马湾~新泰大西峪一线,姬家庄~黑石埠以西为牟汶河河谷平原。山脊线近东西走向,海拔700米以上。四周山麓线清晰,海拔160~200米。该山拔起于牟汶河及柴汶河之间 ,三面环水。

主要山峰

徂徕山脉主要山峰大部分在泰安岱岳区境内,有大小山头10座,主要情况如下:

地质地貌

演变

在距今24亿年前后的太古代时期,鲁西地区发生过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泰山运动,使这个沉降带原来堆积的岩层褶皱隆起为古陆,形成规模巨大的山系,古泰山是其中部分。伴随岩层褶皱产生了一系列断裂、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使沉积岩石变质,后又经过多次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形成各种合质岩和混合岩(泰山群)。主要岩石类型为片麻岩、角闪岩及少量变质岩,据同位素测定,年龄在25亿年左右。古泰山经20多亿年风化剥蚀渐趋平缓,后又沉降到海平面以下,它的变质岩剥蚀面上沉积了近200多米厚的海相地层。

在距今1亿年的中生代晚期的燕山运动影响下,山南麓产生了数条高角度正断层,其中最南一条泰前断裂北盘的古泰山不断抬升隆起。由于风化剥蚀作用,把沉积层全部剥掉,变质岩重新露出地表,形成泰山雏形。新生代时期,泰前断裂大幅度抬升,到距今3000万年的新生代中期,泰山的轮廓基本形成。距今约1000万年的喜山运动使断裂加深,泰山、徂徕山分离断开。近500万年来,泰山大约平均1万年升高1米,还在继续缓慢上升。泰山地区岩体形成于太古代泰安期和中生代燕山期。泰安期形成有岩浆系列的岩体和混合交代系列的岩体。燕山期多形成岩脉、岩墙、岩床等岩浆系列岩体。

泰山构造的总体走向为310°~330°,泰山早期褶皱构造发育,受北东南西向相对挤压的作用,形成一系列北西向的向斜和背斜;晚期以一系列北西向断裂构造为特征,少数为北东向和近东西向。燕山--喜山期(2亿~200万年前)构造运动,使泰山受到南北向的扭力作用,一方面继承了泰安期(约19亿年前),断裂活动的特点重新活动,又带来一些平推性质的高角度正断层,还形成多种不同方向的裂隙。新构造运动沿老构造运动上升使弧型断裂变陡升高,西部上升大、东部小,形成西部山区高峻陡峭,东部山区圆滑平缓的地貌。泰山岩体、岩脉呈北西向展布,与构造线总体方向基本一致。根据形成方式分为混合交代系列、岩浆系列、脉岩三种。混合交代系列为花岗岩,岩浆系列为石英闪长岩、细粒闪长岩、角闪岩,脉岩为辉绿珍岩、辉绿岩、斜长煌斑岩、斜长花岗岩。

地貌

徂徕山在燕山期构造运动中形成现在规模。岩石为太古界泰山杂岩,周缘地带有灰岩出露。海拔500米以上地区面积广大,山势较为平缓。山脉中耸立着10数座山峰,最高者为1027米的太平顶。沧浪沟、毛老峪、石榴峪、大藏峪等数十条沟谷遍布山中。

徂徕山中山区(Ⅱ1d),位于泰山和蒙山之间,南、北、西三面为平原所包围,东部与沂蒙低山丘陵区以城子坡至翟镇的山麓为界,为一断块中山区。行政区属泰安、莱芜、新泰的一部分。该区南、北、东三面为断裂切割抬升,南部抬升强烈,山顶面向北倾斜。地貌类型单一,为侵蚀-剥蚀中山。中间被河流切割,形成谷地。中山区南部为变质岩山地,北部覆盖石灰岩层组成单面山。山岭呈东西向延伸,南北两侧都有2公里宽的山麓剥蚀带,海拔120米左右,高于平原50米。山地突起于牟汶河平原上,相对高差达800米,沟谷下切强烈,呈放射状水系。

地层

太古界(一)泰山群,构成“鲁西断隆区”的结晶基底。该群主体岩石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其次为角闪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和黑云变粒岩。该群原岩主要是一套泥砂质碎屑沉积岩夹基性火山岩建造,缺少碳酸盐岩和典型石英岩建造。原岩普遍遭受中高级区域变质作用,后又经受了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作用。一般认为其区域变质作用的终止年龄距今约24.5亿年以前。混合岩化作用分两期:第一期以钠交代为主,距今约22.5±0.5亿年;第二期以钾交代为主,距今约20±0.5亿年。根据岩石组合,泰山群自下而上由老至新划分为万山庄组、太平顶组、雁翎关组和山草峪组,总厚度在12000米以上。

侵入岩

闪长岩类主要分布于徂徕山水泉-曹刺-寨山前一带。如徂徕山变闪长岩体呈北北西-南南东向横穿徂徕山,侵入于泰山群万山庄组及混合花岗岩中。岩石呈绿黑色-灰黑色。主要矿物有角闪石、中长石,次要矿物有黑云母、石英等。

构造

鲁西断块隆起以公里-葛沟断裂与沂沭断裂构造带分界。其基底由泰山群构成,构造复杂,以紧密倒转褶皱为主,构造线方向为北西向。盖层由土门群、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构成。构造简单,以单斜为主,而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发育有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4组断裂。这些断裂控制了一系列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形成该区断凸和断陷相间分布的构造格局。

鲁西及鲁中南基底由太古代泰山群构成,发育一系列紧密的复式褶皱,轴向多为北西,轴面倾向多为南西,倾角50~80°,片理走向多平行褶皱轴。复背斜核部由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混合花岗岩组成,自东北而西南规模较大的褶皱有:摩天岭~大山背斜、鲁山~黑坊~快保复向斜、大鲁山~石槽~张家哨复背斜、红梢子~新甫山复背斜、跑马山~山草峪复向斜、泰山~徂徕山~蒙山复背斜和四海山背斜等。

土壤植被

土壤

该区地带性土壤受母质与气候条件的共同影响,酸性岩区基本发育为棕壤,石灰岩及黄土分布区基本发育为褐土,且因降水量较多,淋溶褐土的比重较大。平原及低洼地区,有潮土和砂姜黑土的分布。因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故区内粗骨土、石质土面积较大。

徂徕山周围为广大低山、丘陵和山前平原环绕,河谷平原穿插其间,交接洼地面积较大。成土母岩除片麻岩、花岗岩外,还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和钙质砂页岩,黄土母质集中分布在北部,红土亦有广泛出露。成土条件复杂。土区内地带性土类除棕壤外,还有大面积褐土,二者并存,交错分布。因土壤侵蚀严重,石质土、粗骨土比例较大,其次为普通棕壤、普通褐土和淋溶褐土。普通褐土在北部较多,淋溶褐土多分布于南部。河谷平原和盆地土壤以潮棕壤、潮褐土以及无石灰性与石灰性潮土为主。交接洼地主要为石灰性砂姜黑土与普通砂姜黑土。中山区有山地暗棕壤、山地草甸土。区内热量丰富,水分条件南部优于北部。

土壤利用方面:耕地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及坡麓梯田的潮土、潮棕壤、潮褐土、普通棕壤、普通褐土、淋溶褐土及部分粗骨土上。作物以小麦、杂粮为主,亦产多种经济作物,为山东烟、麻、姜的主要产地,亦是省内主要花生产地之一。棕壤梯田边堰多种板栗;褐土梯田边堰多种核桃、柿子、桑等,是山东干果与桑蚕的主要产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土保持任务艰巨。

徂徕山中山及周围的低山丘陵,母岩类型有变质岩与沉积岩,呈组合分布,前者风化物形成棕壤,后者则形成褐土。棕壤与褐土组合构成棕壤、褐土带,自北而南沿山地近东西分布。因遭侵蚀,棕壤、褐土多演变成粗骨土或石质土。其间,河谷平原则分布着无石灰性潮土、潮棕壤与潮褐土。中山区土壤垂直分异明显。

该亚区水土流失为全省之冠,土壤年侵蚀模数达1500吨/平方公里以上,年均侵蚀深度为1.3毫米。广大山丘基岩裸露,薄层石质土、粗骨土比比皆是,是山东省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

植被

徂徕山,属鲁中山地丘陵植被小区Ⅱ2(Ⅲib-2(2)),位于鲁中南山地丘陵植被区的中北部,南侧以蒙山北麓为界;北侧与济潍山前平原植被小区相接。公里以下以侧柏、麻栎林为主,麻栎林在600米以下显著增多;公里之上为油松纯林所代替;1400米以上有山地灌丛草甸分布。区内广大山丘岭坡的山地植被,主要有森林与灌丛及灌草丛。在棕壤上生长的针叶林以油松为主。阔叶林以麻栎面积最大,其次为栓皮栎与刺槐。石灰岩山区褐土上,针叶林以侧柏疏林为主,落叶阔叶杂木林以榆科居多,如榆、朴、小叶朴、黑榆等。分布面积较大的为森林破坏后次生的灌丛及灌草丛。落叶灌木常见种有山槐、黄檀、黄栌、荆条、酸枣、二色胡枝子、绣线菊属、锦鸡儿等。山地海拔较低处以荆条为主,海拔较高处二色胡枝子占优势。草本植物随土壤水分的递增相继可见白羊草、黄背草、橘草、野古草、荻、芒等。中山顶部的山地草甸中多中生喜湿双子叶植物,如长蕊石头花(霞草)、地榆、苔草等。荒草坡多分布着以荆条、酸枣、黄背草、白羊草为主的灌草丛。沟谷内分布有枫杨林、赤杨林等。散生阔叶树种有白腊树、糠公里、毛白杨、臭椿、榆、槐、旱柳、五角枫、黄连木等,有的地方构成优势种不明显的落叶阔叶杂木林。该植被小区水土流失严重,应大力封山育林,加强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

《诗经·鲁颂》称“徂徕之松”。《水经注》记“山多松柏”。《邹山记》载“犹有美松”。

气候条件

徂徕山地区属省内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年降水量700~900毫米,山地迎风坡可达900毫米以上,仅山地西北部稍差,年雨量650~700毫米。全区干燥度大部在1.0~1.1间。降水的集中性比半岛地区有所增加,春旱与晚秋旱的现象常有发生。因山地对水汽的阻挡作用明显,故为全省暴雨中心分布区。区内热量资源丰富,≥0℃积温4500~4800℃,≥10℃积温4100~4700℃,年均温12.0~14.0℃,最热月7月均温26.0~27.5℃,最冷1月均温-1.0~-3.0℃,无霜期190~210天左右,热量和温度可满足一年麦杂两作的农事所需。因地形复杂,山丘众多,相对高差较大,故山地气候特点明显,并有气候的垂直分异现象。

徂徕山前后不同高程气候存在差异,山前黄石崖比山后下庄1、4、10月气温高1.3°C~1.9°C;山上部比山麓降水偏高近200毫米。植被由阔叶落叶林过渡到针阔混交林带,山中上部,针叶树生长茂盛。植被覆盖率达87%,其中森林覆盖率为72.79%。

自然资源

药材

徂徕山地区,可作药用的野生植物400余种,80%以上集中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如崂山药用植物369种,山东济南莲花圣境、泰山、蒙山、昆嵛山、沂山、徂徕山等都在300种以上。生长在山阳坡的有桔梗、丹参、地榆、翻白草、委陵草、南沙参、绵枣儿、狭叶铁线莲、葛、牡荆、苦参、柴胡、旱麦瓶草、丝石竹等;生长在阴坡的有乌头、延胡索、穿龙薯蓣、红背莲花、卷柏、石苇、藁本、藜芦、天南星、半夏等。杂木林缘土层厚的地方有太子参、四叶参、粘鱼须、木天蓼、蛇叶柴胡、连翘、苍术、透骨草。山沟溪边有白屈菜、灯心草、千屈菜、络石藤、地笋、菖蒲、夏枯草、大乌蓼等。从垂直分布来看,藜芦、藁本、黄芪、穿龙薯类多在海拔500米以上,一般常见药用植物多生长在山中下部如桔梗、丹参、地榆、柴胡、沙参、远志、白薇、茜草、茵陈、益母草、黄精、玉竹、萱草、天南星、半夏等。

汶香附,泰山名药之一。属莎草科多年野生草本植物,汶河两岸盛产,故名。汶香附块肥大,色紫红,质坚磁,横断面有黑轮,气味浓厚。根茎入药,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的功能。疗效较一般香附为优。产于徂徕山摩天岭者,块茎9节,称“九节香附”,为优中之优。徂徕山产金银花、元胡、黄连、丹参和汶河两岸的汶香附等药材质量优异。汶香附泰山名药之一。属莎草科多年野生草本植物,汶河两岸盛产,故名。

动物

徂徕山地区爬行类中有中华鳖、丽斑麻蜥、山地麻蜥、黄脊游蛇、火赤链、虎斑游蛇等,团花锦蛇为本区新记录,本区南部也有蝮蛇分布。鸟类种类较多,胶东丘陵区有的鸟类在本区大多有分布,其中灰椋鸟、大山雀、灰喜鹊、黑卷尾、戴胜、四声杜鹃、楼燕、黑枕黄鹂、绿啄木鸟、金翅雀、鸳鸯、北红尾鸲、喜鹊等均为常见种,还有红角、金雕、黑鹳等稀有种类。兽类种类也较多,如刺猬、麝鼹、小麝公里、各种蝙蝠、狼、豺、狐、豹猫、果子狸均较其他地区多见。啮齿动物中草兔、社鼠、黑线仓鼠、大仓鼠数量较多,中高山地区有大林姬鼠。泰山、沂蒙山已显示出动物垂直分布的态势,这是本区的特点之一。如在800米以上有大林姬鼠分布,中山区多社鼠,而低山区以黑线仓鼠、黑线姬鼠为主。中国林蛙也多在阴凉潮湿的中山区林带部分栖息,两栖、爬行类种类与数量也以山的高度增加而递减。

矿产

石英闪长岩分布在徂徕山阳新泰,储量0.2亿立方米。矿体裸露,花纹绚丽。长石分布在徂徕山阳新泰,储量38万吨,矿体最大厚度9米,最大埋深170米。

长石广泛运用于陶瓷和玻璃行业,含钾多者可生产钾肥,徂徕山周围地区均有储藏,集中产区在房村乡,储藏面积30万平方米,分层次夹杂岩石当中,厚者达1米,储量500万吨。境内长石多为条纹长石、微纹长石,有白色、水红色、灰色诸种,硬度6~6.5,比重2.5~2.8。

磷矿储量、分布截至1984年底,已探明矿体57个,地质储量共计112771.5万吨,可采储量12599.5万吨,散布于莱芜、泰安、肥城、沂源、新泰、平阴等地。泰安徂徕山矿体宽1~2公里,长15公里,地质储量112471.5万吨,可采储量12479.5万吨,品位RD51-3%。

林木

徂徕山林场,1953年,山东省农林厅在徂徕山封山育林,并由徂阳县政府建光化寺苗圃和礤石峪林场。1956年3月扩建为徂徕山林场,隶属泰安专署。1958年改属泰安市。1962~1984年先后隶属省林业厅、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及泰安地区,1985~1990年隶泰安市林业局。经营范围包括徂徕山区和汶河滩区两部分,地跨泰安市郊区和新泰市,总面积13.57万亩,有林面积9.94万亩,为山东省第二大林场。

徂徕山属瘠薄的石质山区,造林难度大。1953年,公私合作造林时,因树种选择不当成活率很低,到1955年造林2万亩,仅存活2000亩。次年建场后,实行“造林六项基本措施”,因地制宜,科学种植,成活率大有提高。至1964年造林任务基本结束,年均造林1.5万亩。1965年后,即转入营林阶段,主伐更新和部分低产林改造。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到1985年,实有森林面积9.9万亩,其中赤松、油松、黑松等针叶林5.6万亩,占60%;刺槐为主的阔叶林2.7万亩,占28%;核桃、板栗、苹果等果树2678亩,占2.8%;其它树种有杨树、栎类、侧柏、赤杨、枰柳、日本落叶松等。1984年活立木蓄积量达30.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2.79%。

林场海拔700米以上以油松为主,在山中、下部的阳坡上,以刺槐为主,间有栎类、侧柏等;沟谷坡脚为板栗、核桃经济林;阴坡上以赤松、黑松为主;沟谷中以枰柳为主;河滩上以毛白杨、杂交杨为主,并混生紫穗槐;其它还有苹果、桃、杏、梨、葡萄、柿子等。此外,还有散生的黄连木、五角枫、银杏、合欢、水杉、泡桐、臭椿等;野生灌木主要有黄荆、酸枣、胡枝子、连翘、葛藤等。

水资源

徂徕山是牟汶河柴汶河分水岭,发源于此的河流北入牟汶,南入柴汶河。

大汶河,又名汶水。为黄河下游最大支流。主要集泰山东、南、西麓诸水与徂徕山周围诸水。上游牟汶河源于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和济南市莱芜钢城区汶源街道一带,西流至大汶口与柴汶河汇流后称大汶河。再西流至戴村坝以下称大清河,在东平县马口入东平湖,全长208公里,流域面积9069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量19亿立方米。经东平湖入黄河。主要支流有柴汶河、瀛汶河、石汶河、泮汶河、康王河、漕河等。

石良河,又名良庄河、宅子河。源于徂徕山黄崖口,西南流,经高胡庄、东西良庄,至房村、白塔村之间入牟汶,长12公里,平均河宽25米,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房村境内河段,又称金庄河。

东庄河,发源于徂徕山东麓天宝镇松棚村北,自北向南流向。全长11.5公里。于天宝镇西朴里村南汇入柴汶河。上游建有西峪小型水库。

杨庄河,一称赵庄河,发源于徂徕山东麓,后寺庄西北,自西北东南流向。全长11.5公里。于天宝镇万家林村南汇入柴汶河。

天宝河,发源于天宝镇西北徂徕山东南麓戚家峪一带,南偏东流向。全长12.5公里。于天宝镇北汶西村东南汇入柴汶河。上游建有小型黄花岭水库。

羊舍河,发源于天宝镇徂徕山南麓大官庄、花拉湾一带,南向流。全长9.5公里。于天宝镇东羊舍村南汇入柴汶河。

陶河,源于徂徕山东北水峪办事处水峪村一带,东北流至化马湾以南折向西北,至徂徕办事处官路村西北入牟汶,全长24公里,流域面积152平方公里。支流小峪河、双河河。

徂徕山中,有石屋泉、桥沟温泉、白莲泉等泉池。

彩山水库,位于徂徕山之阴,陶河西支上,原为小(一)型水库。1977年10月开工改建。1978年8月底基本完工。水库总库容为165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60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9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万亩),削减百年一遇洪峰的41%。

山阳水库,位于徂徕山之阳良庄镇,1959兴建,│土坝高13.2米900.0米,850.0,总库容2295立方米万,设计灌溉1.4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5万亩。

文物胜迹

自然景观

太平顶,位于徂徕山中部,为徂徕山最高峰。其巅双峰颉颃,老松偃覆其上。西峰较平,上有感应侯祠遗址,金代章宗皇帝于明昌元年(1190年)封山神为“护国感应侯”而建,后圮。故址有巨石屹立,上有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文人补刻唐代隐士国子博士王希夷的《王野人诗》:“徂徕山下是吾家,吸露嘘风卧紫霞。几百年来无个事,朝朝座对老松花。”西岩有天然石洞,每当天晴气朗、夕阳西下,洞内即攒红散紫,金光烁烁,故名紫霞洞。王希夷曾在此修真。下为李源寨,有自来泉飞流。顶南为万松岭,自古多“美松”。公元前六世纪,鲁国僖公修寝庙,下令伐徂徕山之松、新甫之柏。今松柏遍布,岭下有石屋,中有冽甘泉,甚旺。顶东南为贵人峰。峰巅奇石突兀,孤秀刺天,遥望如人立。古人称:“泰山有丈人,徂徕有贵人。”

竹溪,位于徂徕山西南麓乳山下,周围峰峦突起,溪水西流。南崖路旁巨石上有金代安升卿题“竹溪佳境”。其下有陡峭石壁,壁上天然花纹如深雕片片竹叶。坡下即是二圣宫,元初时珍创建,祀孔子、老子。后增建玉皇阁、王母殿、三清殿。元代儒家学者麓森曾隐居于此,房基犹存。唐天宝年间李白与文人孔巢父、韩准、斐政、陶沔、张叔明等同隐竹溪,号“竹溪六逸”。东南峭石壁立,上有篆刻“贫乐岩”、“演易斋”诸迹。元初理学家、集贤大学士许衡弃官避世居此,演习《易经》,其室匾“鲁斋”,学者因称其为鲁斋先生。稍北石洞南辟,方广为屋,赵国麟书额“箪瓢”。明代诗人丘睿题《竹溪六逸图》诗:“徂徕之山竹满溪,溪中流水清漪漪。昔人已往不可见,至今陈迹犹依稀。”竹溪东南为三岭崮。其巅三峰突兀鼎峙,又名三台山。北岩为独秀峰,下有李白书刻“独秀峰”。上原有九龙宫、玉皇庙、山神祠,已无存。峰阴有金大定年间石震题:“徂徕居士石震过独秀峰,览太白遗刻有感,题识于后。婿党怀英偕行。”独秀峰后峪有著名景观“徂徕夕照”,旧时为泰安八景之一。

十八连潭,位于徂徕山北麓,原名龙湾西峪、龙湾大沟,由上池西坡各山谷之水汇集中军帐山溪流入此峪,常年流水不断,形成十八连潭景象。整沟长约3公里,上段地势平缓开阔,流域面积大,水源充足;中段地势陡峭,树藤缠绕,枝繁叶茂;下部谷宽底平,奇石遍布。两侧山峰挺拔峻峭,植被茂盛,峭壁、流水、潭瀑相连,一步一景。

龙湾,位于十八连潭谷口,沟中之水酷似玉龙跌入岩壁之下,一潭碧水清澈如镜,深不见底。潭瀑相连,空谷回响,连绵不断,似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濯龙湾大峡谷,位于徂徕山北麓,有二十一曲十四潭之称。此处连潭飞瀑,迸珠溅玉,奇石遍布,还有众多传说故事。峡谷全长4000米,沿谷上行,逶迤曲折,移步换景,最终可达太平顶。两侧山峰悬崖垂直高度达130余米,谷内流水清澈,四季不断。

中军帐,之北为玲珑山,因秀拔玲珑而名,又称空空山。其上有野人洞,又称走神洞。唐开元年间王希夷隐此。唐玄宗封泰山时,王氏已90余岁。玄宗“与语甚悦,拜国子博士,听还山”。其洞上依峭壁,下临绝壑,周围山石嶙峋。洞口南向,顶为巨石挤压而成,极险峻。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泰安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曾驻扎于此。

人文景观

徂徕山位于泰山东南,汶河南畔,总面积250平方公里,其主峰太平顶,海拔1027米,与泰山玉皇顶的直线距离为30公里,距岱宗坊南约18公里。徂徕山存寺庙3处,碑碣54块,摩崖刻石113处,古树名木千余株。太平顶在徂徕山中部,为最高峰。峰顶有双峰峥嵘,古松卧伏其上,西峰较平坦,有感应侯祠遗址,是金章宗帝明昌元年(1190年)封山神为“护国感应侯”而建祠,后毁,现故址有巨石,石上有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文人补刻唐隐士国子博士王希夷的《王野人诗》:“徂徕山下是吾家,吸露嘘风卧紫霞。几百年来无个事,朝朝座对老松花。”顶西岩下有天然石洞为紫霞洞,王希夷在此修真。顶南为贵人峰,峰顶一奇石高突,遥观似人立。古人称:“泰山有丈人,徂徕有贵人”。

光化寺,位于徂徕山南麓。北魏时便有,隋代称光化寺,宋时易名为崇庆寺,元初兖州军节度使时珍重修。光化寺建在两山平地之处,后有泉入寺,前列山屏为障。今寺院正殿内四壁存留清代《西游记》壁画,东山门内有清乾隆、光绪年间重修字碑。院西南有古松,寇盖如伞遮地亩余,传为唐植。寺北门路东有巨石,名将军石,高1.9米,宽2.4米,厚1.2米,上刻北齐武平元年(570年)梁父县令王子椿隶书《大般若经》,计89字,字径13厘米。寺东南路西有元明时期的墓塔林遗址,存数十块。墓塔林东是映佛岩。山顶巨石南壁上刻王子椿隶书《般若波罗密经》,今存85字,字径30厘米,为徂徕山摩崖石刻之一。宋《金石录》、清《金石索》均载其文,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

礤石峪,位于徂徕山南麓。此处群峰罗列,一水环绕,松柏蔽辉,云气充谷,清道光年间《泰安县志》称其为“徂徕第一奥区”。谷内多古庙、古殿和清碑遗址及文物。涧溪两岸有“竹溪”、“云路”、“激湍”、“壁立千仞”、“桃园深处”、“仙闾灵府”等题刻。

隐仙观,位于天宝境内徂徕山礤石峪中,明万历年间道士元虚所建。建筑群依山而建,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40米。

竹溪六逸遗址,位于徂徕山西南麓乳山下,四周山峰围屏,溪水西流。金代安升卿题“竹溪佳境”在南崖上。唐天宝年间李白与文人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同隐竹溪,号“竹溪六逸”。附近的石壁、石洞上刻着许多著名学士文人的刻字。明代诗人丘睿题《竹溪六逸图》诗:“徂徕之山竹满溪,溪中流水清漪漪。昔人已往不可见,至今陈迹犹依稀。”竹溪东南为三岭崮,又名三台山,北岩为独秀峰,峰下有李白刻“独秀峰”三字,原有九龙宫、玉皇庙、山神祠,今已无存。

徂徕山革命遗址,位于徂徕山西南的大寺。寺建于北齐河清二年(563年),古称四禅寺。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在此组织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建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创建徂徕山抗日根据地。今为徂徕山林场驻地。院内有“徂徕山起义遗址”标志牌。1988年1月1日,为纪念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50周年,中共山东省委在大寺遗址前马头山建纪念碑,徐向前题“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武中奇隶书碑文。1977年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军帐,位于太平顶西北,传吴王伐齐时,中军设于此,故名。清康熙年间在原址建三清殿,后又增建吕祖阁、灵宫殿、蓬莱观等,今仅存房基。中军帐之东有金鱼石。石壁上有鱼状痕迹,与仆地仰卧之石上的鱼痕大小相符,赤黄莹然,金鳞闪烁,自然天成。旧传岩石中藏神鱼,一夕风雨交加,巨石自裂,神鱼化龙飞去。上有明嘉靖十二年(1533)泰安知州许应元题“金如石”、举人封尚章题“金鱼石”。其旁又有巨石高耸,上立石剑,仅露剑口,古人附会当年仙人持剑劈石取金鱼,留其剑柄为记。

蓬莱观,在徂徕山中军帐,清康熙年间建蓬莱观三清殿,后又增建吕祖阁、公里官殿等。今存房基和清康熙年间立《新修蓬莱观三清殿碑记》。

竹溪庵,位于中军帐西北,为金代大学士党怀英读书处。山崮北崖有党怀英刻“竹溪”二字,额称“竹溪庵”。党怀英曾在此著《竹溪集》。

石介墓,位于徂徕山西北麓桥沟村南,北望庄北。原墓林占地20亩,古柏千株,浓荫蔽日。前有明万历年间御史宋焘立《宋太子中允徂徕石先生神道碑》,后为石介墓。墓前立明代学者吴希孔书《宋故太子允石介之墓》碑,碑侧嵌苏轼及刘概诗碑。墓林中还有石介于宋康定二年(1041年)所撰《石氏先生表》碑。石介墓有欧阳修撰书《徂徕先生墓志铭》。墓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平毁。

映佛岩刻经,在徂徕山光华寺东面的映佛岩上,其南面刻北齐武平年间(570-576)王子椿隶书《般若波罗密经》。今存85字,分三层:上层直书大字3行:“般若波罗密经主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字高30厘米,宽40厘米;中层书4行:“普忆武平年僧斋大众造维那慧游”,字径25厘米;下层直书14行:“文殊师利曰: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罗密。佛言般若波罗密无边无际,无名无相,非思量,无归依、无洲渚、无祸无福、无暗、无明如法界……”,字径20厘米。刻石书法古拙苍润,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宋赵明诚《金石录》,清冯云鹏、冯云宛页《金石索》等金石名著均载其文。古刻历经千余年的剥蚀,今已残缺不全。

光华寺大般若经刻,在徂徕山光华寺北门外东侧巨石上,俗称将军石。石高1.9米,宽2.4米,厚1.2米,上刻北齐梁父县令王子椿于武平元年(570)隶书《大般若波罗密多经》,西侧直书18行,每行6-9字,计89字:“大般若经曰,内空外空,内外空(以下不清),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造。道慧、道升、道昂、道□、道恂、僧真共造。”字径12×12-15×15厘米。东侧直书2行,共8字:“武平元年中正胡□”,字径同上。

遗址遗迹

徂徕书院遗址,位于徂徕山北,今其地称作书坊。宋宝元元年(1038年)至康定元年(1040年),石介在家服丧期间,创建徂徕书院,聚徒讲学,人称“徂徕先生”。庆历二年(1042年),石介服除,召为国子监直讲,徂徕书院停办。

隐仙观遗址,位于徂徕山礤石峪溪东岸,坐北朝南,依山势叠筑而成。有玉皇殿1间,分上下两层,上为木结构,下有石砌门,额刻“金阙云宫”。后有三清殿3间,西侧前有吕祖殿3间,后有六逸堂,原祀竹溪六逸,额“筱洞天”。原有灵官庙、山神庙、六逸亭、迎仙桥等,后均毁。

柳下惠墓,位于徂徕山前天宝镇郭家庄村北,传为柳下惠墓。据旧志记载,墓方形,纵横各40余步,高6丈,用大石砌成,四周立有界石和土堤,东南面垒石坝,后均毁。现仅存和圣故里碑及清代泰安知县毛蜀云德政碑记。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位于徂徕山起义旧址前马头山,1988年立。碑高23米,用573块泰山花岗岩石精砌而成。寓意50周年的5段50级盘道从山下直通碑前。纪念碑正面镌刻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徐向前题写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12个镏金大字;背面刻有当年参加徂徕山武装起义的老战士、全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撰书的769字碑文。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在此组织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建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创建徂徕山抗日根据地。今为徂徕山林场驻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日,为纪念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50周年,中共山东省委在大寺遗址前马头山建纪念碑,徐向前题“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武中奇隶书碑文。

旧寺,位于徂徕山西麓。明弘治元年(1488年)建,殿内壁画有“唐僧取经”等。1942年毁于日本侵略军手中。

法云寺,位于徂徕山西麓。金大定二年(1162年)僧福灯建,久圮。

大寺,位于徂徕山西南麓团山下。北齐河清二年(563年)创建,古称四禅寺,历代均有重修。清乾隆年间被暴雨冲毁。徂徕山西南团山下有大寺,古称四禅寺,北齐河清二年(563年)创建,历代重修,清乾隆年间被暴雨冲毁。

光华寺,位于徂徕山东南麓。北魏创建。隋代称光化寺,宋改名崇庆寺。元时重修,屡兴屡废。今存大殿3间,内有清代壁画。寺东有墓塔林及北齐摩崖刻经。

赵州庵,位于徂徕山南麓演马岭上。创建无考。现存吕仙阁,祀吕祖。旧称“徂徕七十二观寺之首”。

感应侯祠,位于徂徕山太平顶。金明昌元年(1190年),金章宗封山神为护国感应侯而建。久圮。

隐仙观,位于徂徕山阳礤石峪。创建无考。原名巢父庙,后改称隐仙观。东侧前有玉皇阁,后为三清殿。西侧前有吕祖殿,祀吕祖;后为六逸堂,祀“竹溪六逸”。均毁。现为徂徕山林场礤石峪分场驻地。

二圣宫,位于徂徕山西南乳山下。元初创建,祀孔子、老子。后增建玉皇阁、王母殿、三清殿等。现仅存庙基。

徂徕山革命遗址│抗日战争时期│泰安市徂徕山(1977年12月23日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一、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29处)

徂徕山摩崖石刻│北齐│泰安市、新泰市徂徕山│含映佛山石刻│(1992年6月1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一、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11处)

茅茨遗址,位于徂徕山南茅茨村东北。遗址高出地面约3米,平面呈椭圆形,直径约300米,面积7万平方米,当地称望儿城。地面采集遗物有鬲、罐、豆的残片及足部。另有石斧1件,已残,断面呈椭圆形。陶器多为商周遗物。

羊祜故城遗址,位于新泰市天宝镇古城村,北依徂徕山,南临柴汶河,东至城东村,西至羊舍村。古城垣大部夷为平地,仅北城垣残存约500米,高1~3米,东端高约3米,夯土层清晰可见,层厚约14厘米,内含东周陶片。城址地面之上可见到大量陶器残片。采集标本有云纹瓦当,正、侧面饰菱形纹的子母砖,三角锥体短铤铜镞。器物标本具东汉魏晋特征。清道光年间《泰安县志》载:“县东南九十里即晋南城羊祜封邑。今复城内有寺,曰大觉寺;城西有村,曰羊舍;再西,曰羊祜厅。”一说“羊祜城”是“梁父城”的讹音,此城为“梁父城”。

赤眉军起义遗址,王莽天凤五年(18年),赤眉军于山东莒县起义,后由樊崇率领经徂徕山转入泰山,以傲徕峰下扇子崖天胜寨为凭依,队伍迅速壮大。遗址现残存石砌墙基20余间,高0.5米至1米,圆形,连环排列。还有跑马场、练武场、石臼和张旗石等。

盘龙山起义遗址,在泰山西南麓盘龙山上,山中有勃鸽崖,悬崖峭壁,形势险要,是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的起义遗址。1937年济南失守,中共山东省委特派员张北华、远静沧、李贯远来泰西地区与地下工作者崔子明、叶传真等联系开展抗日活动,发展起义队伍。1938年1月1日在盘龙山勃鸽崖与徂徕山同时宣布起义,成立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张北华任团长,远静沧为政委。队伍迅速发展到1000余人,除汉奸、杀日寇、夺枪支,战果辉煌。1938年12月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在鲁西地区迂回作战。

社会经济

行政建置

泰安市境内北有泰山,南有徂徕山,大汶河横贯市境。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平原约各占三分之一。市政府驻地泰城是泰安行署领导机关所在地。京沪、辛大、泰肥铁路在泰城交会。泰安历史悠久,西周属鲁地。春秋战国为齐鲁交错地带。秦置博阳县,汉初改为博县,并置奉高县,隋改博县为博城县,唐初奉高并入博城县,后改为乾封县,宋改称奉符县,金于奉符设泰安军,后泰安军改为泰安州。明初省奉符县入泰安州,清雍正年间泰安州升为府,设泰安县,隶属泰安府,民国初隶济南道。1938~1948年,先后隶属国民政府山东省第十二、十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9年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以津浦铁路为界,分为两县,东部隶泰山区,西部隶泰西区。1941年,东部泰安县又将北部划出成立泰北行署,南部仍称泰安县。1942年,泰安县划入泰南专署。1944年,泰北与历城县一部组成泰历县,隶属泰山区。1946年泰历县撤销,恢复泰安县(东部)。1949年,津浦铁路两侧联成一片,复原泰安县建置。建国后,泰安为泰安地区首县,1958年11月改县为市,1963年撤市为县,1982年1月恢复泰安市,至1984年隶属泰安地区行政公署。

莱芜区,位于泰安地区东部,泰山东麓。泰山、徂徕山脉分别由北部、南部延入境内,境内山头达2919个。汶河、淄河两大水系的395条支流分布全境。总面积2096.47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80.23%。西周属赢邑、平州、牟国辖域,秦置赢、牟二县,属济北郡。西汉置莱芜县,属泰山郡,三国至隋,时分时合。704年(唐·武后长安四年)撤赢、牟,复置莱芜县,隶兖州府鲁郡。宋属袭庆府。金、元、明属泰安州。清·雍正十三年隶泰安府。民国初年属济南道。“七七”事变后,属国民政府山东省第十二、第十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9年8月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隶属于泰山专署。建国后,属泰安专员公署。1958年划属济南市。1961年复属泰安专署。1983年8月撤县建莱芜市,由泰安地区行政公署代管。

新泰市,位于泰安地区东南部鲁中腹地。北部有莲花山、新甫山、徂徕山脉潜入市境西北部。柴汶河自东往西流经全境。总面积1990.7平方公里。西汉始设东平阳县,隶属泰山郡。三国魏改置新泰县。南北朝时,先后属东安郡、东平郡。隋至北宋,先后属琅琊郡、沂州、莒州。金、元、明属泰安州。清雍正十三年属泰安府。民国初属济南道。1938年后,先后属国民政府山东省第十二、十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