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车兵

更新时间:2022-04-20 15:57

中国古代战争中开始使用战车的年代,据说在夏王启指挥的甘之战中使用。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载商汤灭夏战于鸣条时,军中有七十乘战车。

发展历史

但在商晚期的一些遗址中,已发现战车的痕迹。据相关史料和考古代发现,商晚期的战车,都是以马拖驾的木制车子,车上或车旁放有兵器。甲骨文中也有不少用车的记载。

周时,车战兴盛,周武王伐纣时,军队主力是“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而诸侯兵会于牧野者,有车四千乘之多。随这战争规模的扩大,因此也有了后来的“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称。

战车兵是中国先秦时期于中原各国常置的一个兵种,于骑兵出现时,曾经称霸中原数百年,各诸侯国亦有生产战车作为军队的主力。

淘汰

西汉初期亦有编制战车兵,直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在位)因地形受限严重才完全由骑兵取代。(需要在平原之地才能完全发挥作用)

形式

战车兵通常配备二或四匹战马、一辆战车、三个士兵作为一个战车兵,一位士兵负责驾驭马匹,一位士兵拿枪或矛、戟、戈之类的兵器,一位士兵拿弓与矢,车尾插上所属国家之军旗。 战车的单位称作乘(音:ㄕㄥˋ)。

一般而言,战车兵的周围会配上少量的步兵,左边的士兵拿弓、中间的士兵驾车、右边的士兵拿枪或矛、戟、戈之类的兵器。

另外,每乘战车还有自己的步兵,据《司马法》记载,春秋以前为二十二人编制,其中包含七名车下士兵和十五名步兵,连同三名车上士兵,共计二十五人,为一步兵辆,配合战车作战。步兵的身份很低微,有些甚至是奴隶。

装备

为了保护战车兵的安全,车上士兵的装备相比步兵来说也要精良得多。比如车上士兵一般都有厚重的皮甲胄,有的还有高竖的甲领用来保护颈部,较大的盾牌来增强防护能力。连辕马也披有厚重的皮马甲,头套皮马胄,为显得更为威猛,有的还蒙以虎皮。木制的舆(车箱)表面有的还钉镶青铜护甲,或在轴头装有长刺。但随车的步兵是没有护体的甲胄的,有的只是戈和盾牌,或弓矢。

战车上一般都配备有柄的兵器,如被称之为“车战五兵”的兵器戈﹑殳﹑戟﹑酋矛﹑夷矛等,兵器均插放在战车舆侧,多件成一组,供士兵 在作战中随具体情况选取使用。

战车上的兵器的长度是有所区别的,通常一件比一件长,由六尺六寸到二十四尺不等。甚至为了防备意外情况的发生,还会准备一些短柄的兵器,如剑等,以马伤车毁时用来卫体护身。

交战

木制战车相当笨重,一乘车至少宽三米,前面驾上四匹马,全长也约有三米。两车逼近,必须错车才能交战。双方共同遵守的战车作战基本战术原则为“舆侧接敌,左右旋转”。战车在接敌过程中,主要是车左以弓矢在舆侧射伤敌人,接敌后则须与敌车接舆近战。

刘邦与项羽战于京索河一带的平原时(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西南),刘邦就曾以两千乘战以及郎中骑兵协同作战围项羽于京索河平原,最后龙且率三万楚军迎救,项羽得以突围败走。

车兵在骑兵出现于中原之前,一直作为军队的主力,有所谓的步车并重,直到战国后期,更有所谓的车骑并重。

外国

在国外早期,如罗马、希腊、埃及仍亦有战车兵的存在过,在外国的战争电影常出现,罗马帝国时期以后,逐渐被淘汰。

记载

战国七雄时,唯独齐与韩未生产战车过百乘。

战国七雄各国军队主力记载

齐有带甲数十万(《战国策�齐策一》策士所造苏秦语)。

楚有带甲(或作持戟)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策·楚策一》策士所造苏秦语、《楚策一》江乙语、《秦策三》蔡泽语、《史记·楚世家》顷襄王十八年大射者语)。

韩兵卒不过三十万,包括厮徒在内,除了防守边疆关塞的以外,“见卒不过二十万”(《战国策�韩策一》策士所造张仪语,《韩策一》苏秦说有“带甲数十万”)。

赵有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策·赵策二》策士所造苏秦语)。

魏有带甲三十万或三十六万,防守边疆和辎重部队十万(《战国策·齐策五》策士所造苏秦语、《魏策一》张仪语、《魏策三》须贾语)。它最强大的时期,据说有“武力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奴隶)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战国策·魏策一》策士所造苏秦语)。

燕有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战国策·燕策一》策士所造苏秦语)。

秦有带甲(或作奋击)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策·秦策一》策士所造苏秦语、《韩策一》、《楚策一》张仪语、《秦策三》范雎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