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地枢纽

更新时间:2024-04-30 14:26

捷地枢纽,是海河流域南运河捷地减河分洪的控制工程,同时担负着向捷地减河下游黄骅等地输水任务,该枢纽由分洪闸和电站闸(2000年改建为泄洪闸)组成。始建于明弘治三年,经历了多次改造。

工程背景

捷地枢纽,位于捷地减河的始端,即南运河向东分洪口的位置。

捷地减河,又名砖河或南减河,为南运河的主要分洪河道,开挖于明朝弘治三年,挖捷地减河时,在减河上口建桥设闸。从河北省沧州市南捷地回族乡捷地村的捷地进洪闸开始,到黄骅市歧口南高尘头村的新防潮闸止,长约83(83.53)公里。跨黄骅、沧县、沧州市新华区、沧州开发区等地。捷地减河,初建时的使用就是主要承担排泄南运河一部分的洪水。为沧州市的市级分洪河道。

京杭大运河——南运河“沧州段”北起青县李又屯村,南至吴桥第六屯,流经青县、沧县、沧州市区、泊头、南皮、东光、吴桥,全长253公里,沧州是京杭大运河流经的20个城市中里程最长的城市。占京杭大运河总长的七分之一。沧州段运河当时称为御河或卫河,清代以后,称为南运河。南运河起自山东省德州市四女寺枢纽,由南向北经河北省衡水市、沧州市的十一个县(市、区),于天津市静海县十一堡与子牙河汇流后经海河入海。

明清时代,京杭大运河不仅是国家的交通要道,更是经济命脉。清廷多次出台疏浚方案。明弘治三年, 捷地决口处修建滚水坝,下挖减河。清雍正年间。减河因河道规模小,且处于低洼地带,沿河田地庄稼屡遭水淹,河道自然而然地堵塞了。雍正三年,南运河决口十三处。皇帝派人开挖捷地减河,分泄水势,但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南运河依然泛滥成灾。1781年,乾隆下诏“又添石海漫坦坡等工”,捷地减河的问题再次得到根治。后人为纪念乾隆视察捷地河工而立“乾隆碑”,上面刻着乾隆这次兴济捷地之行的诗句。清宣统三年将闸坝改建成溢流堰。1933年,重建分洪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修缮、增建工程,使捷地减河分洪效益更加明显

工程概况

捷地枢纽,系南运河向捷地减河分洪的控制性工程,位于沧县捷地镇西南, 由分洪闸和电站闸(也称电站涵洞,2006年拆除重建为泄洪闸)组成。分洪闸1933 年修建, 共8 孔, 每孔净宽2. 65 m , 闸底高程8. 05 米。

分洪闸

分洪闸,由130米的引河与南运河右岸相连接。1933年,华北水利委员会将溢流堰改成八孔闸(即现捷地分洪闸)。这些启闭机设备,为齿条式电动手摇两用,是1933年出产于德国的西门子产品。1995年汛期前,八扇木闸门全部更换为钢闸门,使用到21世纪初。由于年代久远已不再运用,2005年5月,经河北省水利厅批准,在分洪闸上游引洪道上填筑挡水堤,分洪闸不再行洪,作为历史文物保护起来。

电站闸

电站涵洞(发电洞闸、电站闸),位于分洪闸上游的右侧,为六孔钢结构闸门。建于1958年,共6 孔, 每孔净宽2. 3米、高2. 5米,闸底高程5. 86米。1964 年以后,由于南运河来水无保证, 电站废弃,发电机、水轮机和电站厂房先后被拆除。作为引黄济津工程的“安全口门”,2000年引黄济津前,为使两闸联合泄水,以达到增加捷地枢纽泄量的目的,由沧州市水利工程处对电站涵洞尾部进行了改建。2001年10月31日开工,2002年6月28日全部完成。2005年拆除。

泄洪闸

泄洪闸,系2005年5月在原电站闸原址上开工建造的,2006年7月投入运行,为中型水闸,设计流量为150立方米/秒,设计闸上水位11.49米,闸下水位11.01米。共3孔,每孔净宽4.4米,高4.4米,闸底板高程5.86米,间门为平板钢闸门,启闭机为QP-2×125KN固定卷扬式启闭机。

设计标准

南运河300立方米/秒 流量下,捷地闸分流180立方米/秒,捷地以下南运河行洪120立方米/秒, 捷地闸闸上设计水位为11. 49米,闸下设计水位11. 01 米。校核工况水位:南运河300立方米/秒流量下, 捷地闸分流180立方米/秒,考虑到下游北陈屯枢纽有节制抬高水位的状态,捷地闸上游设计水位为 11. 86米,闸下设计水位为 11.01米。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2河北地区) 》确定本地区基本地震烈度为Î 度。

工程建设

捷地分洪口门是一古老建筑,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多次改造,它始建于明弘治三年年(1490年),在减河上口建桥设闸。清雍正四年(1726年)重开减河时,建五孔闸,总宽28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将闸改为滚水坝,并将坝顶高程降低0.40米。嘉庆十二年(1807年),又将坝顶提高0.73米。宣统三年(1911年),将坝改成溢流堰。1933年,重建分洪闸。1963年大水,1964年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工程维修:修补海漫,抛石护冲坑,闸上下游块石护坡,更换闸门,改建工作桥面。

电站闸,1958年由沧州专署水利局设计、沧县水利局负责施工。为充分发挥引黄济津捷地枢纽“安全口门”的作用,于2000年9月对捷地电站闸尾水闸尾部进行了改建,以解决电站闸的阻水问题,以达到增大捷地枢纽泄量的目的。拆除原电站廊道及尾水洞,与捷地分洪闸联合运用,以增强过水能力。同时,将5个电站尾洞之间的隔墙拆除之后,改建了消力池,补做了溢流堰,改建了海漫及下游挡土墙按南运河遇设计洪水300立方米/秒,捷地减河分洪180立方米/秒时,电站闸泄水能力为84.2立方米/秒。该工程由河北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设计室设计,河北省沧州市沧县桥涵工程公司承建。

工程效益

作为为引黄济津的分水口门,捷地枢纽在1950年代、1963年汛期以及1980年代引黄引岳济津期间,对保证捷地以下南运河安全行洪和冬季输水起到“太平门”作用,保证了沧州市的防洪安全。效益显著。捷地闸建国后经历了1955年、1963年两次大洪水。1955年9月分洪闸最大泄量为266立方米/秒,相应闸前水位12.89米;1963年8月,下泄流量190立方米/秒,相应闸前水位12.02米。

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该闸还负担地运河向捷地减河两岸的黄骅市、南大港农场、中捷农场和沧县东部地区输水的任务。

工程管理

1958年由沧州专署水利局设计,沧县水利局施工,竣工后交沧县电力局管理。1963年6月,沧州专署水利局将该闸移交给河北省南运河管理局管理,1964年以后电站废弃,涵洞交河北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管理。下设捷地闸管理所,管理上述两项工程建筑。

旅游开发

2010年代开始,捷地闸管理所在捷地枢纽基础上,建设 “御碑苑”景区。御碑苑景区,有“三廊”,分别是:作家廊、历史长廊和大运河碑廊;景区有“三园”,分别是:宪示碑园、垂钓园、治水园;景区范围内的两条河流分别是古运河和捷地减河;两闸分别是捷地分洪闸和捷地闸。

作家廊,于2006年建成完工。它由著名作家廊、沧州作家墙和历史名人墙三部分组成。

历史长廊,是御碑苑景区的维形,共有碑帖16块,主要反映了大运河和捷地减河的历史概况和人文典故。

大运河碑廊是由乾隆下江南乘坐的龙船的灵感建造的,廊中的乾隆碑为乾隆亲笔题词,此处为景区最大看点。

宪示碑园建于2003年,因立有宪示碑而得名。宪示碑是一块告示碑,碑文上主要写的是针对捷地枢纽水利工程的一些管理规定和保护条例。治水园中央矗立着大禹的塑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