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人

更新时间:2022-09-13 21:04

东南亚菲律宾的穆斯林民族集团。名称含有贬意。主要分布在菲律宾南部的苏禄群岛棉兰老岛巴西兰岛巴拉望岛等地。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使用多种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文字用阿拉伯字母

基本概况

简介

摩洛人系接受伊斯兰教的马来人与当地土著居民的混血后裔。包括苏禄人、萨马尔人、马京达瑙人马拉瑙人、雅坎人、桑吉尔人、陶苏格人、巴乔人、巴拉望人等。摩洛人各支系除共同信奉伊斯兰教外,还在政治、社会和生活方面形成许多共同特点,相互间的差异日益缩小,形成一个独特的民族集团。各地方政权实行政教合一制,由苏丹统治。保留早期封建制和奴隶制残余。社会分为世袭贵族、自由民和奴隶 3个等级。封建采邑制与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相结合。上层盛行一夫多妻。妇女有继承权。

生活方式:摩洛人主要从事农业 , 栽培水稻、旱稻。擅长航海。渔业、手工业和商业发达。

当地人称其居住地为摩洛兰(The Moroland),菲律宾官方称此地为“南部菲律宾”,当地的独立运动及恐怖活动长期困扰菲律宾政府。摩洛人与统治当局的冲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16∼19世纪,他们抵抗想消灭其宗教的西班牙天主教殖民者。20世纪前10年,他们与占领的美军抗争,希望建立独立的主权。最後他们进行暴动反对独立的菲律宾政府,尤其从60年代末开始,愈趋频繁。

语言

该区人口使用多种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文字以阿拉伯字母书写。摩洛人除了共同信奉伊斯兰教外,政治、社会和生活方面形成许多共同特点,形成一个独特的政治力量。

生活方式

摩洛人主要从事农业, 栽培水稻、旱稻。擅长航海。渔业、手工业和商业发达。

分布

菲律宾民答那峨、巴拉望(Palawan)、苏禄群岛及其他南方诸岛的穆斯林各民族。约占菲律宾人口的5%,依照语言分类可分为10族︰北哥打巴托(North Cotabato)、苏丹库达拉(Sultan Kudarat)和马京达瑙(Maguindanao)等省的马京达瑙人,北拉瑙(Lanao del Norte)和南拉瑙(Lanao del Sur)等省的马拉瑙人(Maranao),霍洛岛的陶撒格人(Tausug),苏禄群岛的萨马尔人(Samal)和巴焦人(Bajau),南三宝颜省(Zamboanga del Sur)的雅肯人(Yakan),民答那峨南部的依拉侬人(Ilanon)和桑吉尔人(Sangir),巴拉望南部的美拉布格南人(Melabugnan)及卡加延群岛的加马马胖人(Jama Mapun)。摩洛人在种族上与其他菲律宾人并无不同,但由于特有的伊斯兰信仰(14世纪由婆罗州及马来亚传入)和地方文化,无法溶入菲律宾生活的主流,备受歧视,也受到国家的忽视。

民族历史

伊斯兰教传入

1380年,伊斯兰首位传教士Makhdum Kari抵达当代的菲律宾,南部伊斯兰教犹为兴旺,15世纪中叶建立苏禄苏丹国及马京达瑙苏丹国,前者国境包括巴西兰岛塔威塔威岛巴拉望岛以及周围群岛。

明朝初年苏禄国王曾经亲自来晋见明朝皇帝明成祖朱棣,归国途中染疾,病故并安葬于中国德州。除了长子返回苏禄继承苏丹王位以外,其后人如次子、三子及随行大多留在中国生活至当今,当代山东德州的回民很多便是他们的后裔。

西班牙入侵

16世纪西班牙人入侵后,西班牙人发现当地人的相貌、文化和习俗与公元8至15世纪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的穆斯林居民非常相似,故称他们为摩尔人(Moor),后来成为摩洛人(Moro)。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宣扬天主教,穆斯林被加以杀害。期间,马尼拉曾经暴发过苏莱曼和拉坎杜拉领导的穆斯林反抗,均以失败告终。西班牙殖民者在占领区大力推行消灭原有文明的政策,摧毁大量穆斯林文化遗迹,马尼拉历史上曾经有多间清真寺,西班牙人来到后便荡然无存。

海盗活动

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著名的“摩洛海盗”在南洋崛起。菲律宾南部的摩洛人是摩洛海盗的重要来源,苏禄群岛上的裘洛成为了南洋奴隶交易的中心,一度有“东方的阿尔及尔”之称。

美国殖民地

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爆发战争,西班牙战败。根据西、美双方在巴黎签订的停战条约,西班牙从南美洲和太平洋的岛屿退出。在菲律宾问题上,西班牙人虽未曾占领摩洛兰一带,但在停战条约上把该地划给美国。

美国人接手后,经过多次战争,仍未能占领该地。美国逐与南部的穆斯林进行政治谈判,先后与摩洛苏丹及马京达瑙的苏丹签订吉兰姆-白茨条约。按照条约规定,美国人不进入菲律宾的南方,区内事务由摩洛人自治管理。

1903年,美国宣布菲律宾土地法。土地法宣称,菲律宾南方未被美军占领的土地属于非法土地。土地法还规定,菲律宾北方的天主教徒迁移进入南部者,政府允许其占有土地16公顷,而南部原有穆斯林每户土地最多也不得超过8公顷。1904年,美国政府取消与穆斯林达成的条约。1919年,菲律宾土地法进一步规定,北方天主教徒可以在南部获得免费的24公顷土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1946年宣布废除海外殖民政策,菲律宾宣布独立。尽管当时南部摩洛穆斯林呼吁国际社会给予保护,反对强权者将他们出卖与吞并,但美国政府在与菲律宾马尼拉当局签订条约时,将摩洛兰一并划归菲律宾政府。

独立运动

历史上,穆斯林菲律宾人从未组成一集合政体,各团体或部落非常独立自治,冲突不断,并各自把伊斯兰教义和仪式移植到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中。然而摩洛人面对非穆斯林所经历的苦痛远胜於内部的歧见。

自1950年代起,菲律宾政府开始向南方大规模移民,并将集结北方的毛派农民游击队,驱赶到南部的穆斯林居住区。在1970年以前不久,当地地方政府的省长、市长、州长或海岛管理人,均由摩洛人担任,但是自1970年代后,菲律宾政府在南部推行同化政策,鼓励来自菲律宾北方的天主教移民定居南部,并组织天主教民兵武装,摩洛人在当地被视为次等公民。现时摩洛兰的2000万人口中,穆斯林的比例已经下降到只有60%(1200万),而从北方高地(吕宋和米沙焉群岛)迁入的天主教移民已达40%(800万)

1972年9月,菲律宾前总统马可斯宣布菲律宾的《军事管制法》,向南方大举用兵,展开杀戮,南方穆斯林组成摩洛民族解放阵线,宣布南方独立,受到政府多次武力镇压。菲南四省1987年举行公投,获政府确认建立“棉兰老穆斯林自治区”,但因多项承诺未有落实,引发区内青年加入更激进的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阿布萨耶夫等组织,冲突不绝。

1996年菲律宾政府与民族解放阵线谈判停火,但双方冲动并未停止,阿布沙耶夫转到岛屿的丛林中展开游击战,袭击政府军和绑架旅游者,申明独立主张。现时在棉兰老一带,不少家庭负重债、幼童失学,亦因贫困而未敢求医,生活窘迫。

美国911事件后,自2003年,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的政府以反恐名义,加强扫荡摩洛兰。2006年,伊斯兰会议组织代表团抵达菲律宾斡旋,期望协助穆斯林与菲律宾政府维持10年前订定的停火协议。领导自治区的摩洛解放阵线指:“我们如今需要的是政府认真履行和议,让菲南能实现长治久安。这个地区备受忽略,穆斯林被歧视,很多人生活贫困。我们需要重建一切,社会和具体的重建对持续的和平是重要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