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

更新时间:2024-09-06 10:37

《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 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诗。写于贬谪江州司马时期,抒发了贬谪后愤愤不平的愁绪。诗人从喜爱的琵琶曲入手,从伤感的琵琶音律中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一阵哀怨袭来。

作品原文

春听琵琶兼简①长孙司户②

四弦③不似琵琶声,乱写真珠细撼铃④。

指底商风悲飒飒⑤,舌头胡语苦醒醒⑥。

如言都尉思京国⑦,似诉明妃厌虏庭⑧。

迁客共君想劝谏⑨,春肠易断不须听⑩。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简:书简,写信。

②司户:官名。唐制为府称户曹参军,州称司户参军,县称司户。

③四弦:琵琶。

④真珠:指露珠,水珠。又被翻译为珍珠。

⑤飒飒(sà sà):形容风吹动树木枝叶等的声音。

⑥醒醒(xǐng xǐng):清楚;清醒。

⑦都尉:这里代指指李陵

⑧明妃:指王昭君

⑨迁客:遭贬迁的官员。

⑩春肠:愁肠,郁结愁闷的心绪。

白话译文

这琵琶弹奏的声音不像是琵琶声,就好像是真珠玉玲之叮当清脆的声音。指尖处弹出的声音就像是西风吹动树木悲凉,舌尖吟唱的卷舌胡语清澈苦艾。这琵琶的音律就好像在述说都尉李陵思念着国都,王昭君厌恶匈奴。我这样一个人给君上进言,恐怕也是不会听从的吧!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作者被贬谪江州司马时期,诗人爱琵琶音律,正是从伤感的曲调中联想到李陵和王昭君流落匈奴的哀怨,从而将自己相似的经历联系起来,作出此诗抒发了贬谪后愤愤不平的愁绪。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诗人白居易从不隐藏对琵琶的喜爱,写下了《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听李士良琵琶》《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等琵琶诗篇。这首诗也写出了诗人的音乐素养,能听赏的出胡语汉声,可以判别出不同风格的琵琶音乐。“乱写真珠细憾铃”以真珠玉玲之叮当清脆的声音,比喻琵琶声的美妙动听,产生极度鲜明的音乐效果,听觉的感受十分强烈。“指底商风悲飒飒”之“商风”是指秋风,而“商音”对应“秋天”,表达出音调的悲凉。

同时,本诗写于贬谪时期,诗中正是从伤感的曲调(指底商风悲飒飒,舌头胡语苦醒醒)联想到李陵和王昭君流落匈奴的哀怨(如言都尉思京国,似诉明妃厌虏庭),诗歌用“商风”、“胡语”烘托比拟琵琶声的悲怨凄伧,以李陵于匈奴的思念家国和昭君远嫁单于怀念汉庭两个典故,渲染琵琶凄凉悲切的音调,真是“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从而将自己相似的经历联系起来,抒发了贬谪后愤愤不平的愁绪(迁客共君想劝谏,春肠易断不须听)。

名家点评

洪迈《容斋随笔》记乐天诗,以“琵”字作入声读,如“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真珠细撼铃”,“忽闻水上琵琶声”是也。

唐宣宗有吊白居易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此诗可作为白居易一生的概括。

晋傅玄《琵琶赋》云: “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真珠细撼铃。指底商风悲飒飒,舌头胡语苦醒醒。《春听琵琶兼筒长孙司户》弱腕忽以竟聘兮,象惊电之绝光。”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