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更新时间:2023-12-23 22:11

春秋,汉语词语,常用来表示一年四季。中国古代先民极其重视春、秋两季的祭祀,由此“春秋”衍生出更多的语言含义,常常用来表示:年。一年,四季,四时,光阴,年龄等。

释义

1.一年,四季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鲁颂·閟宫》

歌词: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少年壮志不言愁》演唱:刘欢

2.岁月,人生。

作家三盅说:清茶一盅品甘苦,浊酒一盅话悲喜,薄粥一盅写春秋。

3.年龄。

尊公,方今春秋几何?

4.中国时代名,即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中国各诸侯国争霸的时代)。

5.《春秋》,史书名。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

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出处

1.春季与秋季。

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晋·陶潜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老年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

2.指春秋两季的祭祀:

《国语·楚语上》:“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 韦昭 注:“春秋,言春秋禘、祫。”

3.泛指祭祀:

《左传·僖公十三年》:“春秋窀穸之事。”

4.泛指四时

《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郑玄 笺:“春秋犹言四时也。”

张衡 :《东京赋》:“於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今以其片言,辩其要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

5.光阴;岁月:

《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

汉书·晁错传》:“刻於玉版,藏於金匮,历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

郭小川《登九山》诗:“望一望,想一想,谁不感到虚度春秋。”

6.年纪;年数:

《战国策·楚策四》:“今 楚王 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皇帝晏驾,春秋十九。” 李广田《老渡船》:“他在这种情形中已渡过了五十几个春秋。”

7.编年体史书名。相传 孔子 据 鲁 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 鲁隐公 元年,止于 鲁哀公 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谷梁》最著。

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惧,作《春秋》。”宋·范仲淹《近名论》:“ 孔子 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 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节:“《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

8.古编年史的通称: 周 之《春秋》,燕 之《春秋》等。

汉以后有《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册、历史。《史记·乐毅列传》:“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 唐 刘知几《史通·六家》:“ 墨子 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康有为 《闻徐子静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泪下》诗:“寃狱两年悲党锢,维新元老记春秋。” 光未然《英雄钻井队》诗:“誓为祖国献石油,甘洒热血写春秋。”

9.春秋 、 战国诸子之书,也有以“春秋”为名的,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

10.指褒贬:

《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借其意。《春秋》相传为孔子编订的鲁国史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而不直言,这种写法称为“春秋笔法”。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泾渭,皮里自具春秋。”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郭生》:“ 王 ( 王生)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因此有成语“皮里阳秋”、“皮里春秋”。

11.时代名:

孔子 《春秋》记事,从周平王 四十九年,至 周敬王 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 春秋 时代。今多以 周平王 东迁至 韩 、 赵 、 魏 三家分 晋 (公元前770年-前403年)共三百六十八年,为 春秋 时代。《孟子·尽心下》:“ 春秋无义战,彼善於此,则有之矣。”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正纬》:“春秋之末,羣经方备。” 唐韩愈《进士策问》:“ 春秋之时,百有馀国。”

例句

1.王力先生指出,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了。

2.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已经经历了4600个春播秋收。古代历史学家认为历史是由一系列事件组成的,而每个事件都有其原因和结果,一事件的起因常常是另一事件的结果,所以事件的起因相当于春播,事件的结果相当于秋收;像本年度收获的种子是下一年春天播种的种子那样,本年度发生的某一事件的结果也可以是次年一个事件的起因。所以中国古代学者倾向于把历史叫做“春秋”。有时也代指人的寿终年龄,如春秋几何。

3.泛指历史:甘洒热血写春秋。

4.时代名。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一般指公元前770年~476年这个时期。春秋时期,始于平王东迁,得名于鲁史《春秋》,为东周历史的第一个阶段。据史家推算,鲁国史书《春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左传》记载史事较《春秋》明备,下续至哀公二十七(公元前468)年终,共二百五十五年。以上年代再加上周平王东迁时期,则共有三百零三年。又郭沫若认为春秋时代应自周平王迁雒邑之年(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齐国田氏已实际掌握了齐国的权力为止,共计294年历史。此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

5.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一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6.古代史书的通称,有时也可引申出一种文笔,即“春秋笔法”。

来历

据说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