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亚伯

更新时间:2023-12-18 11:56

曹亚伯(1875/1878-1937),湖北阳新人。原名茂瑞,字庆云,基督徒,礼名亚伯。1904年6月,与人组织科学补习所,后赴日。1905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任评议部议员。1906年赴英留学。1910年毕业于牛津大学。1912年回国。二次革命失败后东渡日本,参加讨袁工作。1921年夏,受聘为大元帅府参议。后辞职归沪。晚年厌闻世事,专心向佛。1937年10月27日死于昆山。著有《武昌革命真史》等书。

人物生平

曹亚伯,原籍湖北兴国州(民国开始改称阳新)。出生于今属湖北省大冶市的曹家湾柯海村。幼年受教于故乡的本族私塾,平日里爱听父老讲述太平天国的反清故事,逐渐形成了立志推翻帝制的变革思想。后在学习时,英语获得了优秀成绩,为他日后多次出国留学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青年时,曹亚伯在武昌两湖书院就读,与民主革命先驱黄兴同班,又与反清义士宋教仁交往甚密,由于志同道合,后来他们结伴东渡日本。那时,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革命志士为了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而结盟建会,同心图改。当需要在同盟会章程上画押签字时,第一个留名的人就是曹亚伯。这一举动让孙中山对曹亚伯的坚定立场深表敬意,从此两人成为挚友,在以后岁月中,两人相互支持,情同手足。

为科学救国,曹亚伯曾留学英伦,经过三年苦读,1910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回国后,曹亚伯辗转南北,寻求着复兴中国的道路。不久,为了兴办经济实体,他发起成立了中华工业协会,并亲任理事长,在他的运筹下,把一些民族工业企业做得风生水起。但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革命形势面临严峻局面,常受到干扰的实业难以再正常经营,他不得不放弃企业另寻出路。曹亚伯已经意识到应该首先改变国家体制实施共和,才能使中华民族强盛起来。于是,他果断地参与了辛亥革命运动,并冒着生命危险与革命同仁一起策划起义方案。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终于打响。曹亚伯不顾生命安危,冲锋在战斗第一线,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其视死如归的表现让前方将士肃然起敬。他的英勇事迹也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赞赏。1912年,孙中山在上海设宴,为辛亥革命功臣授勋。曹亚伯应邀出席,并得到了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博爱”字幅。一些民国元老也对曹亚伯的贡献作出了高度评价。曹亚伯却低调淡然,从不以功臣自居。当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孙中山特邀曹亚伯出任财政部次长,但被他婉言谢绝。

随后,在外敌入侵、国难当头的时刻,眼见民国政府军心涣散,措施不力,曹亚伯心急如焚,加紧出谋划策,梦想力挽狂澜,时局转危为安。因此,他竭尽全力筹措军饷支援前方,还冒着生命危险在寓所内秘密制造炸药,连他10岁的儿子也常被派出站岗放哨,充当了秘密交通员。为了革命成功,曹亚伯已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曹亚伯被聘为总统府高级顾问。次年,因与胡汉民胡毅生兄弟不和,并卷入孙、陈(炯明)矛盾,曹亚伯怏怏离粤赴沪,从此淡出政坛转至江苏昆山购地经营农场。

1927年初,曹亚伯在昆山号召乡民起义,响应国民革命军北伐,不料却被北伐军某部以“投机分子”罪名抓捕。曹亚伯以革命耆旧之身,遭此劫辱,内心郁愤,“谓国民党改组后,一般青年多数典忘祖,鄙视吾辈,皆由不知革命历史所致”,遂自称“真史氏”,发愤编成革命史巨著,警示世人。

其实,曹亚伯早就有编纂革命史的构想。他倾向于写一部以武昌革命为核心,旁及整个反清革命运动的综合史著。相关准备工作,尤其是革命史料的搜集也着手甚早。

曹亚伯的史料征集工作在1926年取得过重大进展。据其自述:“丙寅春间,余至汉搜集辛亥革命真史材料,并晤同志吴君兆麟,(请)将辛亥民军与清军阳夏之战以至北伐之役一切战报、命令及阵中日记检出交余,编为革命实录,备军事之参稽。”吴兆麟起初不愿交出,后来在北伐战争中,武汉陷入战火之中,一些革命史料也遭受损失,曹亚伯“请吴君勿一误再误,即将幸而未失各要件交余携至昆山,俾与其他真史汇编付梓”。本次所得,都是有关武昌起义的第一手资料,极为珍贵。史料收集来后,曹亚伯还耗费大量精力用于考索、编辑。为了征集《革命军》《警世钟》等早期革命史料,他曾在1928年4月29日的《申报》上刊出广告,表示愿以《革命真史》一部作为报酬。

1929年,全书定稿,40余万字,分为“前编”和“正编”两部分。前编叙事起自1904年黄兴长沙起义失败,止于武昌起义爆发前夕革命党人的筹划;正编叙事起自武昌起义爆发,止于1912年4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解职。同年,曹亚伯在《游川日记》的扉页上刊登了《武昌革命真史》出版启事,称:“中华民国产生于辛亥八月十九武昌之首义。……然武昌革命之酝酿及起义时之艰难、起义后之血战,本本原原、是是非非,不可不记载清楚,以为举国人心之鉴别。作者虽遗忘缺漏之处尚多,但所亲历及耳闻目见之事实,实无一字之附会。”

曹亚伯将书稿交到中华书局后,当时主持书局工作的陆费逵拿着书稿找到编辑所新书部主任左舜生征求意见。他翻阅书稿后,表示“以史料视此书,则价值颇高;以著作体裁论,则大可商榷。盖此书所汇集之资料,无一而非真实,然仅侧重两湖,于其他方面,则不免挂一漏万。如题曰‘辛亥革命史料’,则毛病尚小,断不能名之曰史,更不能曰‘真史’。”左舜生是著名学者,尤精于中国近代史,他的评价完全从学术角度出发,堪称公允。但命名之事不宜相强,陆费逵还是选择尊重曹亚伯的意愿。1930年3月《武昌革命真史》出版。

不久,《武昌革命真史》被查封,乃厌倦世事,创办昆山佛教道社,潜心佛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呼吁抗日,并筹款资助冯玉祥抗战。1937年10月27日病逝于昆山寓庐,就地权葬。遗著有《大冶之铁矿》、《第一次欧战中世界旅行记》、《游川日记》等。

后世纪念

1947年,国民政府为了纪念这位辛亥元老,曾专门发布褒扬令:“曹亚伯早年加入同盟会,历经险阻,嗣出亡海外,留学英伦。东归后,复为国驰驱,不求荣利。晚年昆山隐处,益励清操。抗战军兴,撄怀国难,忧愤成疾,赍志以终。追念遗型,良深轸惜。应予明令褒扬,以彰潜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亚伯的家人将他的坟冢从昆山迁回故乡,将他葬在故居旁—湖北省阳新县曹家湾柯海村南头大菜园。改革开放以后,昆山市政府将曹亚伯的事迹编入《昆山县志》,纪念他曾经为昆山作出的业绩。1983年春,再立墓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