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纪泽

更新时间:2024-06-20 08:30

曾纪泽(1839年-1890年),字劼刚,号梦瞻,湖南湘乡(今双峰)人,曾国藩次子。清代外交家,与郭嵩焘并称“郭曾”,中国近代史上第二位驻外公使。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39年(道光十九年)12月7日,曾纪泽生于荷叶黄金堂,为曾国藩的次子(若不计曾纪第,则为长子)。曾纪泽自幼受严格教育,通经史,工诗文,并精算术 ;后因受洋务运动影响,复力学英语,研究西方科学文化。故识者常以“学贯中西”誉之。

1870年(同治九年),由二品荫生补户部员外郎,在户部陕西司学习。不久,因曾国藩患病,请假离京服侍父亲。曾国藩赴两江总督任时亦随侍。

1872年(同治十一年),曾国藩去世。曾纪泽守制期间,开始以《圣经》《英话正音》等为教材学习英语。

1874年(同治十三年),曾纪泽为父守丧期满,以承袭一等毅勇侯爵位入京。途中又闻母丧,遂回籍继续守丧。

1877年(光绪三年),曾纪泽再度入京。8月24日(七月十六日),受到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光绪皇帝的召见。

使臣生涯

1878年(光绪四年),派充出使英国、法国大臣,在英办理订造船炮事宜,补太常寺少卿,转大理寺少卿。出使前,于9月24日(八月二十八日)得到接见,指出:“办洋务难处在外国人不讲理,中国人不明事势。中国臣民当恨洋人,不消说了,但须徐图自强,乃能有济,断非毁一教堂,杀一洋人,便算报仇雪耻。”在出使任内,曾纪泽深入了解各国历史、国情,研究国际公法,考察西欧诸国工、商业及社会情况。又将使馆由租赁改为自建,亲自负责图书、器物购置,使得使馆的规模既不失大国风度,亦不流于奢靡。驻外严于操远,节约公费,摒弃贪劣,倡导廉洁之风,为外国人所敬重。

1879年(光绪五年),巴西通过其驻英公使与曾纪泽联系,谋求与中国建交、通商,并招募华工垦荒。曾纪泽建议清廷予以同意,唯对招募华工一事,因美洲各国虐待“苦力”,请予以拒绝。

1880年(光绪六年)曾纪泽兼任出使俄国大臣,并作为钦差大臣,与沙俄谈判修改崇厚擅订的《里瓦几亚条约》。曾纪泽抵达俄国后,与俄外交大臣格尔斯(Nikolai Karlowitsch de Giers)及俄驻华公使布策(Eugene de Butzow)等艰苦谈判。

1881年2月24日(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签订,成功挽回了伊犁以南特克斯河流域等处领土。6月14日,曾纪泽迁宗人府府丞,8月5日清廷又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之职。8月19日,完成《中俄改订条约》的换约。

1882年1月27日(光绪七年十二月初八),领旨续任驻英法俄三国公使三年。5月3日,抗议法军侵占河内,5月6日进一步要求法军退出河内。5月31日法国外交部做出法越之事无须中国过问的回复,曾纪泽又于6月14日予以驳斥,称其“乃无根之言”。12月4日,会晤英国外相,谋求调停中法越南冲突。

1883年(光绪九年),受命开始与英国商谈鸦片厘税并征事宜。中法战争爆发后,曾纪泽不断抗议法政府挑衅。主张“坚持不让”,“一战不胜,则谋再战;再战不胜,则谋屡战”。与法人争辨,始终不挠。又疏筹“备御六策”。虽在病中,犹坚守岗位,进行斗争。

1884年(光绪十年)4月,由于李鸿章的建议,曾纪泽被免除驻法大臣之职,5月交接,仍为驻英、俄大臣。11月20日补授兵部右侍郎。

1885年(光绪十一年),镇南关大捷后,曾纪泽着眼于中法国力的客观差距,改变主战的观点,电请清廷议和以尽快体面地结束中法战争。6月,清廷令曾纪泽卸任出使英俄国大臣之职,回京供职,而以刘瑞芬代之。交接前,曾纪泽继续履职,在英国订造“致远”、“靖远”舰,并于7月18日与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沙尔斯伯利侯爵(Robert Arthur Talbot Gascoyne-Cecil)签订《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议定洋药税厘并征条约,规定凡鸦片运抵中国口岸,每百斤须完纳进口税30两及厘金(最多80两),此后于中国内地行销不再征收任何捐税;此举为清政府每年增加烟税白银数百万两。

自强求富

1886年(光绪十二年),奉命先后正式交卸出使英国大臣、出使俄国大臣之职,并于同年底回国,途中曾谒见德皇威廉一世等人。同年12月11日抵京,于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海署)帮办海军事务,协助李鸿章创办北洋水师,旋为兵部侍郎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译署)。在译署,他坚决反对葡萄牙割占拱北地区,获成。同时,仍在海署帮办海军事务,曾会同李鸿章等制订《北洋海军章程》,并为海军经费问题呕心沥血。

1887年(光绪十三年)1月,曾纪泽以英文撰写的《中国先睡后醒论》在英国伦敦《亚洲季刊》上发表。2月15日,调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6月12日,至同文馆考试六部保送出国游历的人员。

1888年(光绪十四年)7月28日,任户部管理三库大臣。10月10日,兼署刑部右侍郎。11月30日,上奏请求继续兴建天津至通州的铁路线,遭遇阻力。

1889年(光绪十五年)1月30日,再次以海署名义上奏,驳斥停建津通线铁路的论调,指出铁路对于国防、河运、商货、矿产、行旅等的益处;后经张之洞主张,改为兴建芦汉铁路。他还推动北洋派员参加当年3月在华盛顿举行的“保护行海船只万国会”的成立大会。3月30日,受命管理同文馆事务,任内改善教学秩序。8月31日,兼署吏部左侍郎

英年早逝

1890年(光绪十六年)4月12日,曾纪泽在北京台基厂寓邸中病逝。4月14日,朝廷追赠其为太子少保,照侍郎之例赐恤,旋即赐谥“惠敏”。

主要影响

收回伊犁

参见主词条:《中俄伊犁条约

左宗棠进军新疆消灭阿古柏政权后,伊犁仍被沙俄占据。1878年(光绪四年),清廷派崇厚为特命全权大臣,赴俄国交涉伊犁问题。7月崇厚在俄国官员的威胁和欺骗之下,擅自签订了出卖国家利益的《里瓦几亚条约》,中国割让伊犁以南和以西的大片土地,向俄国赔款五百万卢布,俄国商人到新疆和蒙古等地经商全部免税,允许俄国经新疆到天津、汉口和西安陆路通商;而换回来的,只是一座三面被俄国包围的空城伊犁。 经权衡,清廷将崇厚撤职并交给刑部严加惩处,改派驻英、法公使的曾纪泽赴俄与沙皇政府重新谈判。

1880年(光绪六年)曾纪泽兼任出使俄国大臣,与沙俄谈判修改崇约。他高度重视伊犁的重要性,并在对俄谈判前对“分界、通商、偿款”三个方面作了权衡,认为:西洋定约之例有二,一种是要“长守不渝”的,即分界;一种是可以“随时修改”的,即通商。所以对分界“宜以百折不回之力争之”;通商方面,“则宜从权应允”。

1880年7月,曾纪泽到达沙俄首都圣彼得堡,受到沙俄政府冷遇,甚至被质问谈判资格(崇厚为头等出使大臣、拥有全权,而曾纪泽为二等出使大臣,当时也没有全权)。曾纪泽驳斥说:根据西洋公法,无论头等二等,纵使都称全权,但也都不能违背国家之意专擅行事,订约必须国家批准;崇厚专擅行事,违背中国国法,也不合国际公例,所以不能承认。谈判得以开始后,曾纪泽争取主动,提出事先拟好的改订新约要点。俄方对相关要求十分不满,多次以终止圣彼得堡谈判甚至发动战争相威胁。曾纪泽针对沙俄战争讹诈,表示:“中国不愿有打仗之事,倘不幸而有此事,中国百姓未必不愿与鄂(俄)一战。中国人坚忍耐劳,纵使一战未必取胜,然中国地方最大,虽十数年亦能支持,想贵国不能无损!”

曾纪泽与格尔斯、布策等俄方代表,“往返诘难数十万言”。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在1881年2月24日(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达成《中俄改订条约》。与崇厚所签条约比较,虽然伊犁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仍为沙俄强行割去,并且对俄赔款增至九百万卢布,但取得如下成果:乌宗岛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带均予收回,面积达2万余平方公里;取消俄人可到天津、汉口、西安等地进行经济活动诸条款;废除俄人在松花江行船、贸易,侵犯中国内河主权等规定。成功改约使曾纪泽广受赞誉,但他自己却在书信《复陈俊臣中丞》中表示:“上年改订俄约,收地未全,内疚方深。都门士大夫以为稍补苴前约之绽漏,不复苛责。来书亦引为弟功,过垂奖借,读之益增愧耳。”

英法外交

除对俄外交外,曾纪泽在对英法外交方面也取得一定成绩。《烟台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和左宗棠均曾与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商谈增加鸦片厘税,未果,谈判事宜交曾纪泽。曾纪泽运用对鸦片贸易的国际舆论谴责以及1880年美国与中国订约绝不以鸦片为贸易品等情事,使中英两国于1885年达成《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规定:洋药(即鸦片)进口关税仍为一担30两,但厘金增为80两,两者共合110两。此举为清政府每年增加烟税白银数百万两。

此外,曾纪泽还参与了英国强占缅甸、法国侵犯越南等问题的对外交涉,以及向英国订造“致远”、“靖远”等舰事务。他关心外交诸事,如驻外领事部署,何地当设,何地宜缓,何地不应设,都随时向译署提出建议;又如,他改进驻外公使与国内联系电报通讯的办法。出使英法后,他还长期关注朝鲜问题,曾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有关朝鲜释放法国传教士问题、巨文岛事件以及朝俄密约等问题的交涉。

从英法卸任归国后,曾纪泽又在译署参与中英西藏谈判,坚持用通商换取英国对中国在西藏的主权的承认,达到目的;在中法订立边界、通商、连接电线章程的问题上,他也努力争持。

体认西方

在欧洲期间,曾纪泽善于观察和总结,多角度体认西方:他与万国公法会友屠爱师一起研究国际公法;从勒色朴斯那里了解拟议中的巴拿马运河工程;到“伦敦大书院舆地会”聆听学术报告;同牛津汉学教授理雅各讨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作用,等等。他特别注意西方国家“政事语言文字风俗之不同”,甚至从英国的用地规划和城市建设中,联系到西方社会的政治理念,得出了这样的感慨:“西人地基价值极昂,故好楼居……可谓爱惜地面矣,然其建造苑囿林园,则规模务为广远,局势务求空旷……无几微爱惜地面之心,无丝毫苟简迁就之意。”他指出:“与民同乐,则民不怨。”

历史评价

外交总评

曾纪泽一生成就以外交为主,尤因《中俄改订条约》而广受称赞。对此约,英国驻俄国公使德佛椤评论道:“中国已迫使俄国做出了它从未做过的事——把业已吞下去的领土又吐出来了。”法国驻俄公使商西、法国籍军官日意格也就此表达赞叹。左宗棠也评价道:“劼刚此行,于时局大有裨益,中外倾心,差强人意也。”曾纪泽努力学习国际政治与外交知识,尤其是能够运用国际法,同时又有深厚文化底蕴,能言善辩,个人品质上又果断勇敢,具备外交家的素质和风度:这些是其长处,也成为他成功的因素。

由于欠缺系统的外交教育,曾纪泽的外交思想也有其局限性,深邃性不足,带有传统儒学的惯性,对外交的作用过于夸大;在一些具体的外交活动上,曾纪泽也有言辞不当等的失误。再有,曾纪泽按中英既有共识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虽然为清廷增加了收入,却也设定了清廷对鸦片征税的上限,并使中国进一步丧失了关税主权。至于被认为成功之作的《中俄改订条约》,对中国也仍然是不平等条约,其部分的成功则是与当时相对有利的政治、军事形势分不开的。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就伊犁谈判评论道:“崇厚擅定俄约,误国甚矣。纪泽继之,抗议改正。其时国势犹足自申焉。”蔡东藩在《清史演义》中也说:“或谓吴之争嗣,何裨大局?俄许改约,全恃曾袭侯口舌之力,于左无与?……外交以兵力为后盾,微左公之预筹战备,隐摄强俄,虽如曾袭侯之善于应对,能折冲樽俎乎?”

瑕不掩瑜,曾纪泽兼具学习西方的开放思想和抵御外侮的爱国思想,在近代中国成功利用外交手段收回国家权益,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发展,也抨击了西方强权外交、提高了中国声誉,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名人评价

左宗棠(清代名臣):窃见出使英俄大臣、都察院左副都御使、承袭一等毅勇侯曾纪泽,博通经史,体用兼赅,于泰西各国情形,了如指掌。奉旨出使,于交涉事件随时执中,宽而有制。内则成乃父未伸之志,孝不违亲;外仍慎与国外交之义,志殷补衮。当其随任时久,与文武豪俊相结纳,鉴别详审,均有以得其心。若畀以疆圻重任,必能肃海防而戢群族嚣凌之气。现在两江督篆需才甚殷,张之洞虽名重一时,若论兼通方略,似尚未能及曾纪泽也。(光绪十年闰五月十八日《遵旨保举人才折》)

格尔斯(伊犁谈判俄方代表之一):我坚信对于这些中国老爷们不能抱任何幻想。他们十分傲慢,并且熟悉世界知识。我们的示威没有使他们害怕。

李鸿章(晚清名臣):①该侍郎受任于危难之际,力为其难,竟能废已定之成约,折无厌之要求,易危为平,卒归于好。不惟界务商务保全实多,而弭兵息民,大局所关,尤非浅鲜。②力持正论,法人畏避其锋,至不敢复与议事,一时海内传诵,翕然以为正论之归。③······至今岁入款二百万两,且使洋药厘重价昂,吸食渐少,暗消隐患。④力疾趋公,犹复长虑却顾,情溢于言,其忠爱之诚,临危不改,实为国之荩臣。(于曾纪泽去世后,分别评论其中俄伊犁谈判、中法越南谈判、中英鸦片厘税谈判以及筹商朝鲜事宜等事)

俞樾(清代学者):①文正公薨、惠敏公嗣,又继之以雄才伟略,为国家宣布德意,奋扬威棱,谈笑樽俎之间,折冲万里之外,将天之钟美于曾氏乎,乃天之笃祜我圣清也。②公合中学西学而成一家之学,宜其所树立者大也。(《曾惠敏墓志铭》)

薛福成(晚清思想家、外交官):光绪初年以来出洋星使,究以曾惠敏公为第一。

严复(晚清、民国思想家):①门第意气太重,天分亦不高。②喜为轻藐鄙夷之事。③天分极低,又复偷懦惮事,于使事模棱而已,无裨益。(《郭嵩焘日记》)

丁韪良(同文馆总教习):①他相貌平平,身体柔弱,然性格刚毅,智力超常。②曾英语口语流畅,但不合语法,阅读、写作总有困难。但他知道的那一点英语使他在社交活动中大占优势(而社交是外交活动的一半),并使他成为中国派驻外国首都最有才干的使者。③曾侯爷作为政治家,无论在海外代表他的国家,还是在国内参政议事,都表现出中国人最好的素质——谨慎、忍耐与坚强。④在英国,他成功地增进了业已良好的关系。在法国,他在艰难的形势下维护了国家尊严。在俄国,他受益于遣人的错误,大胜而归。他不高兴被人提醒他差点儿摊上了崇厚的命运。九年之后,他回到北京,成为现代中国派遣的最成功的外交官。一个好的迹象是,政府任命他在总理衙门任职,表现出愿意得益于他的经历;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他推动改革的努力是多么的徒劳。

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历观近代名公,其初皆未必了了。更事既多,识力乃卓。如曾文正、惠敏父子,丁雨生中丞,洞彻洋务,皆由亲身阅历而得。(《报贝元徽》)

梁启超(晚清、民国思想家):身临危难,无一失体。

钱基博(近现代文史学者):数十年来,称使才者,并推薛曾。

萧一山(近现代历史学家):①曾纪泽是我国当时最了解国际形势的外交家。②对使俄换约“不矜不伐,操心虑患”的态度,真不愧为曾文正公之子。(《清史大纲》)

唐振常(现代历史学家):从一种意义上说,奕䜣、李鸿章以至于驻外使臣郭嵩焘、曾纪泽、张荫桓等,是我国的第一代外交家,然而,他们都不是职业外交家。……如郭嵩焘、曾纪泽、张荫桓三人,可算有眼光、有成就的外交家,……曾纪泽出使英、法,兼使俄,修订中俄条约有成,赫然一功。回国后,尽管曾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职,为时不长;而分别参与和法、英的有关谈判,实是临时性质,本职工作实在内政上转来转去。……因此,可以这么说,清末,有了第一代外交家,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职业外交家。

轶事典故

谱写国歌

在外出使期间,曾纪泽出席了不少正式外交场合,发现西方国家爱在公共礼仪场合演奏国歌。然而泱泱中华,几千年来那么多诗词曲赋,却找不到一首歌作为大清的代表。

思来想去,曾纪泽开始着手谱制一首曲子,想把它作为“国调”。曾纪泽和其夫人刘氏皆通音律,在夫人的帮助下,这首“国调”很快就完成了。曾纪泽把这首曲子叫做《华祝歌》,歌词部分原文是: “一统旧江山,亚细亚文明古国四千年!最可叹:犹太、印度与波兰,亡国恨,谈之心寒!”据考证,该歌曾作为国歌在1884年伦敦世界卫生博览会上演奏。

在《华祝歌》之前,曾纪泽还曾请德裔英国作曲家本聂狄克(Sir Julius Benedict,1804-1885)协助完成《普天乐》一曲,并于1882年将相关信息发表在英国杂志上。据薛福成记载,1887年英国外交部曾询取“中国国乐乐谱”,刘瑞芬交予曾纪泽所作的《普天乐》的乐谱,或即此曲。《普天乐》也被研究者廖辅叔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国歌。

中国睡狮

1887年1月,伦敦《亚洲季刊》上发表了曾纪泽用英文写就的、阐述对中国内政外交和列强对华政策观点的文章《China, the Sleep and the Awakening》(《中国先睡后醒论》),是中国近代早期少见的一篇外交专论,其中指出外来的侵略适足以“唤醒中国于安乐好梦之中”,中国的“全备稳固可翘足以待”,对民族振兴满怀信心。但曾纪泽并没有将中国描写为“睡狮”。到了1898年,在澳门发行的《知新报》里一篇题为《日人大泽龙论中国情势》的日文文章里,曾纪泽的说法被描述成了“曾纪泽尝比支那于眠狮”。1899年,梁启超在《动物谈》一文中又将曾纪泽提到的先睡后醒转成了“睡狮”一词,“中国睡狮说”逐渐流传。实则无论曾纪泽还是后来传言甚广的拿破仑都没有这种说法。

人际关系

父亲:曾国藩

叔叔:曾国荃曾国潢曾国华

表叔:彭毓橘

长兄:曾纪第,早殇

弟弟:曾纪鸿

妻子:贺氏(原配),贺长龄之女,因难产早逝;刘氏(继室),刘蓉之女。

儿子:曾广铨(1870年生),兵部员外郎,曾纪泽养子,曾纪鸿三子,官至外务部左丞;曾广铭(1871年生),出生六个月后夭折;曾广銮(1873年生),督察院左副督御史,袭封侯爵;曾广钖(1879年生),八岁殇逝。

女儿:曾广璇(1860年生),适李瀚章之子李经馥;曾广珣,适吴永(1865-1936);三女早亡(1869年夭折)。

孙子:曾约农,教育家,为东海大学在台复校后首任校长。

孙女:曾宝荪

主要作品

曾纪泽撰有《佩府韵求古篇》《说文重文本部考》《群经臆说》等,光绪十九年(1893年),江南制造总局汇编刊印其奏疏6卷、文集5卷、诗集4卷、出使日记2卷,后辑为《曾惠敏公遗集》行世;点校后更名《曾纪泽集》,由岳麓书社出版。

此外,岳麓书社还曾于1999年出版《曾纪泽日记》上、中、下3卷。

后世纪念

曾纪泽墓于2010年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雷锋镇牌楼坝村桃子湾被发现,当时墓葬已遭破坏。墓坐东朝西,呈半环形布局,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原由墓冢、墓围、墓碑、拜台、石阙、神道、石像生组群、墓庐、龟背石石碑等构成,规模宏大。其中墓冢为糯米混瓷浇筑,其余建筑均为花岗石材质。该墓葬对研究曾纪泽生平及其家族变迁,研究晚清湖湘历史,以及晚清时期的丧葬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史料索引

《清史稿·卷四百四十六·列传二百三十三》

《清史列传》第八册第五十八卷

艺术形象

蔡东藩《清史演义》第八十回

冯惠明《大清公使曾纪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