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更新时间:2024-06-11 04:42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83年。

内容简介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全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导言”、“前言”和“《导论》的总问题”构成了全书的第一部分,起了全书绪论的作用;“先验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二、三编和结论,是第二部分,主要简述了《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基本线索和内容;最后一部分是“总问题的解决”和“附录”,总结和印证了全书的题旨。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康德于1781年出版《纯粹理性批判》以后,1782年1月19日的《哥廷根学报》刊登了一篇德国哲学教授伽尔韦以笔名写的书评。书评的大意是说;《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过于冗长、干燥,用语独特,晦涩,令人费解;这部著作是“一个超越的唯心主义体系”,实际上是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的翻版,没有什么新的东西等等。康德看了这个书评非常恼火,立即写了一个简明扼要的“通俗本”,即《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作品思想

《导论》比《纯粹理性批判》更明确地提出了康德本人关注的主要问题:

形而上学究竟是否可能?而且贯穿始终地回答这一问题。康德的解答方式继承了近代哲学认识论的方向,从主体的认识功能出发进行探讨。

康德认为,要回答形而上学究竟是否可能,首先要看形而上学知识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首先指出,形而上学知识这一概念本身就说明它不能是经验的。因为经验总是形而下的,也就是说是物理学的。因为形而上学的英文词是metaphysics,是由前缀meta和词根physics组成的,physics是物理学的意思,而meta是什么什么之后、什么什么之上的意思,合起来就是物理学之后或物理学之上的东西。这个物理学并不是现在的物理学,而是研究所有自然现象的科学,即经验自然科学的总称。所以形而上学应该是研究经验自然科学之上或之后的东西。

形而上学知识不是经验的,因为它的对象在经验之外。所以形而上学知识必定是先天的或者说是出于纯粹理智或纯粹理性的知识。但是仅此还不足以把形而上学和科学区别开来,因为人们总是认为纯粹数学,即算术和几何学,也是出于纯粹理智或纯粹理性的知识,和经验没有什么关系。正是在对科学(包括纯粹数学和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区别之考查中显示了康德哲学的深刻之处及其革命性之所在。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和科学一样都是出于纯粹理智或纯粹理性的知识,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在这一点上康德同意唯理论的观点,而反对以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休谟认为,人们的全部知识都是来自经验,而来自经验的知识不具有必然性、不可靠。今天发生的事情,明天在类似的情况下并不一定会发生。这就好像赌博,一会儿输、一会儿赢,没准,即使运气再好的赌徒也会输。休谟认为人们的科学知识处境就是如此,因果性总是偶然的,休谟说,这是因为经验知识对原因和结果的断定不是出于事物本身,而是出于人们主观的习惯性联想,而习惯性联想是不可能可靠的。比如某人总是看见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在一起,于是他的想象力就断定这两个人肯定在谈恋爱,但这永远可能只是他的猜测,也许他们是亲兄妹呢,也许还有别的可能。总之,有无数个可能性推翻他的猜测。科学知识就是这样。

康德不否认科学知识有经验的成分,但是仅仅有经验,科学知识就没有普遍必然性。从前面人们可以看到,休谟哲学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这一点,但又止步于这一点。康德不同意休谟所谓的科学知识没有普遍必然性的观点,他认为科学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有效性,但是正如休谟无可辩驳地所证明的那样,经验本身不能给人们提供普遍必然性。在康德看来,一切科学知识都具有两个成分,后天的经验材料和先天的理性,二者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科学知识,正如男人和女人的结合产生新的生命一样。

康德认为,在具有普遍必然性这一点上,形而上学和科学是相同的,康德把这叫做先天综合判断。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究竟是否可能就在于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可能,只要先天综合判断是事实,那么问题就不是形而上学是否可能,而是怎样可能。现在实际上康德已经证明了先天综合判断是存在的,所以现在要解决的问题就变成后者了。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和科学二者的深刻区别在于:①科学的对象总是人们经验之内的对象,即现象,人们的感官所看到的、听到、触到、嗅到的等都叫做现象,甚至毋宁说,现象本身是人们的感性本身建立起来的。而形而上学的对象却在人们的经验之外,永远不能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比如,人们能感知世界上的一草一木,却感知不到由一草一木构成的世界整体;人们能感知人们心理的变化,却不能感知承担这种变化的“主体”,等等,就像人们能看到人们的父母,却看不到父母是人们的“原因”。形而上学的对象康德叫做本体。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划分首先就在于现象和本体的划分。二者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②科学必须经由经验的受孕才能形成知识,也就是说,科学是不纯粹的,受到经验的限制;而形而上学却完全出自人们的理性,和经验没有任何关联。这表明,科学和形而上学虽然都是先天综合判断,都具有普遍必然性,但是二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它们虽然都出自理性,但是出自人们理性的不同的方面,数学和自然科学分别出自人们的感性和知性能力,形而上学出自人们的理性(康德意义上的狭义的理性)能力。人们先天的感性形式是时间和空间,知性概念是范畴,而理性概念康德把它叫做理念。范畴(当然包括时间和空间)和理念无论在来源、使用或种类上都是不同的。范畴只能运用于经验,而理念却不能做任何经验的使用。因此康德认为,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命题之所以不同,就在于科学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来证实或否定,而形而上学的命题则相反,既不能通过经验来证实,也不能通过经验来否定。

作品影响

康德的三大批判学说和后来的他写的专门研究元哲学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奠定了他在哲学界的地位,后来很多哲学家如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都是围绕着康德的学说展开自己的思想的。

作品评价

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教授曼弗雷德·库恩《康德传》: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意在根据“分析的方法”提出这个体系(康德哲学体系)的草图。它预设科学(如数学与物理学)是既有的事实,并且回溯其第一原理。

作者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年),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