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圻

更新时间:2021-07-16 13:33

李国圻(1863-1939),号域巨,字品坛,广东梅县雁洋镇雁下村人,于同治二年生于广东梅县,毕业于福州马尾船政学堂第七届驾驶班。曾任永丰舰(中山舰前称)舰长、海军部军备司司长等职,获授少将军衔,授四等文虎勋章。民国廿八年(1939)逝世于上海。

个人简介

1884年曾参加中法马江海战。后任黄埔水陆师学堂教习、两江水师千总。1910年,赴日本长崎三菱公司造船所监造“永丰”炮舰。1913年春竣工后担任“永丰舰”舰长,并指挥驶回国内,任马江港务稽查员,同年7月16日被民国北京政府授为海军中校。1916年8月10日任海军部视察。1917年元旦给予五等文虎章,4月2日晋升海军上校,同年8月南下广州,参加护法运动。1918年5月20日任护法军政府海军部军备司军械员。1919年6月18日被广州军政府授为海军少将,同年7月7日给予四等文虎勋章。晚年脱离军界,信奉佛教。抗日战争爆发后,避居上海租界。1939年6月在上海逝世,享年76岁。

人物生平

李国圻生于同治2年(1863年),青年时从广东梅县雁洋“顺德楼”故居,单身徒步从汕头走到福建马尾,入读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从驾驶班毕业后,成为海军战斗员,并由最初的士官升至少将,先后任海军守备和黄埔水师学堂教习、海军司令部军备司长等职。

为加强海防,清政府向日本订制两艘钢木结构军舰“永丰”和“永翔”,委派李国圻赴日本长岐三菱造船厂督造永丰舰,同时兼任管带。1913年舰成试航后,李国圻亲自率舰回国,泊在上海江南造船所,进一步完善装备,编入海军第一舰队服役,在北伐平乱过程中屡立奇功。

1939年,李国圻无疾而终,为了不增后人负担,早在遗嘱里写明丧事从简,不需要建坟土葬,遗体火化后存进寺庙……”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土葬是盛行已久的一大民风,因此李国圻的“火葬”可谓一大“改革”,很多人对他的做法都无法理解。

人物事件

投身海军

李国圻年少时一直就读私塾学习古文,后来抱着救国大志,毅然离别了梅县雁洋“慎德楼”故居,单身步行数天到汕头,然后乘船前往福建马尾,成了福州马尾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七届学员,是邓世昌(第一届)的师弟,詹天佑(第八届)的师兄。毕业后,李国圻成为海军战斗员,在海军服役十年由士官升至少将,先后会操北洋水师、海军守备、黄埔水师学堂教习、两江水师营千总等职,1884年(光绪十年甲申)参加了闻名中外的中法海战。

监造永丰舰

永丰舰由日本三菱造船厂制造。清廷派往监造的大员李国圻、郑贞能技术娴熟、督造有方,使该舰建造周期大为缩短,不到一年便竣工下水,造价为68万日元。

宣统二年七月(1910年7月),清政府以68万日元,向日本订造了“永丰”(长崎三菱)炮舰,并将其编入北洋海军第一舰队,为保证建造质量,特派李国圻赴日监造。1913年春,永丰舰竣工后,由李国圻任管带(航渡指挥人,也就是现在的“船长”),带队回国。船只于1913年1月11日上午启航,1月15日下午到达上海吴淞后,驶入江南造船厂装备起来,1月20日完成全部交接。1925年4月13日,为纪念已逝孙中山的伟大功绩,广东国民革命政府正式将“永丰舰”更名为“中山舰”。

亲属成员

孙子:李洪瀛

李洪瀛的家族从高曾祖父(曾祖父的祖父)起一直为朝廷效力,一门出过6个清朝民国的将领。李洪瀛的高曾祖是清政府派驻台湾的官员,曾祖和父辈均参加过海战,家族六代人均为行武出身,最高官至一品武官。

1998年,李洪瀛作为与中山舰有关的后人,应邀参加了庆祝中山舰重出水面及修复活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