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岭区

更新时间:2024-07-03 11:42

杏花岭区,隶属于山西省太原市,位于太原市东北部,是太原市6个市辖区之一。东与晋中市寿阳县、太原市迎泽区交接,西以汾河中心线为界与万柏林区相邻,南接迎泽区,北与阳曲县尖草坪区接壤。宋建太原古城部分处于杏花岭区之中。

历史沿革

杏花岭区在1927年太原置市之前属北城区,北城区境属阳曲县地,县署即设在今府西街(旧县前街)北侧。

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太原建市后地属太原市、阳曲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全市划为16个行政区,统称“内八区,外八区”,当时内八区的四、五、六、七区和外八区的六、七、八3个区大部为北城境域。

太原解放后,太原市人民政府将16个区合并为8个区,内三区(区政府驻五福庵)、内四区(区政府驻精营东边街)和外四区(区政府驻上北关)部分境域属北城区管辖范围。

1950年2月,8个区又合并为4个区,第二区(区政府驻典膳所)及第三区(区政府驻上北关)部分境域属北城区管辖范围。

1954年6月,第二区更名为北城区。

1956年,区政府改为区人民委员会。

1960年8月,撤区改置人民公社,北城区划分为向阳、尖草坪、巨轮三个人民公社。

1961年5月,撤销三个人民公社恢复北城区人民委员会建置。

1969年9月易名为北城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终止北城区革命委员会职权,成立北城区人民政府。

1976年,区政府机关由五一路迁至解放路358号今址。

1996年,北城区辖巨轮、三桥、鼓楼、杏花岭、坝陵桥、大东关、尖草坪、敦化坊、职工新街、光社、古城、南寨、涧河、上兰、迎新街等15个街道,461个居民委员会。

1997年5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太原市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设立太原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杏花岭区辖原北城区的涧河、三桥、鼓楼、坝陵桥、大东关、职工新村、敦化坊、巨轮9个街道,原南郊区的杨家峪乡及原北郊区的中涧河、小返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解放路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8年底,杏花岭区辖9个街道、3个乡,364个社区,51个行政村。

2001年,杨家峪乡改设为杨家峪街道。

2021年3月,中涧河乡、小返乡合并为中涧河镇,镇政府驻中涧河社区。同时调整中涧河镇、涧河街道、杨家峪街道的行政区域:将涧河街道的东山、长沟、新店3个社区划归中涧河镇管辖;将中涧河镇的七府坟社区划归涧河街道管辖;将中涧河镇的瓦窑头、瓜地沟2个行政村划归杨家峪街道管辖。

2021年12月,太原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设立杏花岭区享堂街道,并调整巨轮等街道管辖范围。

区划详情

太原市杏花岭区辖巨轮、三桥、鼓楼、杏花岭、坝陵桥、大东关、职工新街、敦化坊、涧河、杨家峪、享堂11个街道及中涧河1个镇,125个社区、20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杏花岭区位于太原市区东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2°38'~112°47',北纬37°52'~37°59',西北部与尖草坪区新城街道阳曲镇尖草坪街道为邻,北部与阳曲县侯村乡交界,东部与寿阳县平头镇毗邻,南部与迎泽区郝庄镇以及市内的柳巷街道庙前街道相毗,西部以汾河为界与万柏林区隔河相望。总面积170.2平方千米。

地质地貌

杏花岭区地形北、东部高,西南部低,海拔在800米~1670米之间。东部丘陵较多,属太行山支脉系舟山延续,山势缓和,基本属于黄土丘陵,山坡和山间谷地被黄土层覆盖,构成黄土沟谷、洪积盆地、冲积扇等多种地貌特征。区内有东山前的城关断裂和汾河西侧的新城断裂。

气候特征

杏花岭区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严寒干燥,全年日照2808小时,无霜期120-180天,结冰期年均155天,年平均气温9.8℃。春冬季风日较多,多为西北风和偏北风,风力一般为5-6级,有时可达8级,6级以上大风年均47天,由于气候干燥,大风出现往往伴着风沙。秋季风日很少。

自然资源

杏花岭区辖区矿产资源有煤炭、石膏、耐火粘土、铝钒土等多种矿产。煤炭资源瓦斯含量低,含煤地层及煤层稳定,埋藏较浅。耐火粘土已探明储量1058.8万吨。其中上表产地4处(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3处),保有储量1044.9万吨,工业储量649.4万吨。

人口民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杏花岭区常住人口为779479人。

政治

经济

综述

2018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72.84亿元,增长9.0%;服务业增加值535.70亿元,增长9.1%;固定资产投资87.33亿元,增长2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04亿元,下降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78亿元,增长10.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67亿元,增长2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万元,同比增长7.0%。

2020年,杏花岭区地区生产总值749.69亿元,同比增长0.3%。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3%、2.3%和-0.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1︰20.5︰79.4。

第一产业

截至2010年,杏花岭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7477万元,同比增长48.9%。全年粮食总产量642吨,同上年持平;蔬菜产量1509吨,同比下降5.6%。肉类总产量1547吨,比上年增长21.4%;禽蛋产量582吨,比上年增长8.8%;牛奶产量54吨,比上年下降46.5%。农村用电量3192万千瓦小时,化肥施用量为(折纯)27.1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787元,同比增长10.1%。

第二产业

2010年,杏花岭区工业总产值735297万元,比2009年增长37.4%。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增加值182180万元,比2009年增长2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539782万元,比2009年增长38.2%,销售率为98.4%,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建筑业完成产值2010420万元,比2009年增长35.0%。

第三产业

2010年,杏花岭区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共完成552.5亿元,比2009年增长42.0%,餐饮业完成20.2亿元,比2009年增长9.4%,服务业营业额完成38.6亿元,比2009年增长2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6亿元,比2009年增长18.3%。

交通运输

杏花岭区境内贯穿南北的干道有建设北路、五一路、解放路、解放北路、恒山路、新建路、桃园北路、金刚堰路、大同路;沟通东西的干道有府东街、府西街、北大街、胜利街。有太原绕城高速公路、G307国道经过。108国道经解放路、恒山路接208国道。

杏花岭区有同蒲铁路穿境而过。太原东站太原北站设在区内。

公共汽车线路有2路、3路、4路、9路、10路、14路、15路、19路、25路、26路、27路、36路、37路、38路,无轨电车线路有1路、2路、4路、5路,通往市区东南西北。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0年,杏花岭区投入教育经费31366万元,比2009年增长45%。41所学校50栋校舍加固项目全部完工,6所新建项目积极推进。实施了中小学生安全饮水工程和全区中小学生免费体检。

2010年,杏花岭区投入科技研发经费1436万元,比2009年增长30%,其中,农业科技项目2项经费500万元;社会发展科技项目18项经费800万元。专利申请量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551件。研发投入75320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8%。

体育事业

2010年,杏花岭区在春节、元宵节开展了“创宜居环境 建和谐城区”系列文化活动、举办2010中国太原晋商文化艺术周活动、第七届全民健身体育节。

医疗卫生

截至2010年,杏花岭区区属医疗机构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社区卫生站59个,农村卫生所40个。全区区属医疗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78人。其中:高级医卫人员38人、中级医卫人员173人、初级医卫人员267人。投入卫生经费6482万元,比2009年增长15%。

历史文化

文保单位

太原市杏花岭区境内文物众多,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0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唱经楼、太原天主教堂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山西国民师范革命活动旧址、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旧址、赵树理旧居等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南肖墙关帝庙、浙江会馆旧址、文殊寺、古圆通寺、城隍庙、新民街东花园、傅公祠、浑源会馆旧址、同蒲铁路管理局旧址、矿机厂专家宿舍楼、广晋煤矿旧址、银行旧址、旧城墙、太原工程队旧址、牛驼寨战斗遗址等22处,挂牌文物保护单位有军人俱乐部旧址等77处。牛驼寨烈士陵园2009年被民政部列为第五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名单。国民师范旧址、太原解放纪念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原市杏花岭区有省级非遗项目3项,市级非遗项目23项,区级非遗项目73项。区普查整理的《太原面塑》《西华门舞狮》《雪莲酥月饼制作》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风景名胜

太原东山地区以采薇庄园、薰衣草观光园、龙角山风景区、1898工业文化园、长沟生态园等为中心的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采摘为一体的园区。

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