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厉氏家族

更新时间:2024-08-11 13:15

杭州厉氏家族是指清代文豪厉鹗及其后裔,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香世家。自清代以来,杭州厉氏家族一直作为樊榭后人,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在保存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默默贡献着力量。杭州厉氏家族人才辈出,厉鹗厉麟似厉声教厉良玉厉绥之厉尔康施承志……这些中国近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均是出自这个家族。

历史源流

世系概览

杭州厉氏家族得姓于齐国开国国君姜太公来孙齐厉公姜无忌,在齐国景阳郡成为望族。

东汉年间,齐厉公二十二世孙厉温任魏郡太守。

西晋永嘉年间,厉温十二世孙厉雷甫自河南新野迁至婺州(今浙江金华)。

南朝宋元嘉年间,厉雷甫玄孙厉惟贤由浙江金华徙居浙江东阳,厉惟贤来孙厉文才被尊为东阳厉氏内纪一世祖。

北宋末,厉文才后人厉半州自姚江迁居鄞之桃源,为四明厉氏始迁祖。

明洪武初年,厉半州后人迁至宁波慈溪北乡,为慈溪厉氏始迁祖。

清初,慈溪厉氏二房厉奇才迁居今浙江杭州,其子为杭州厉氏家族一世祖厉鹗

世系源流

杭州厉氏家族是齐国开国国君姜太公的后裔,得姓于姜太公来孙(五世孙)齐厉公姜无忌。姜无忌谥厉公,子孙以谥为姓,遂改姜为厉。自得姓以后,齐厉公的后人,家兴业旺,在山东景阳郡成为望族。

东汉年间,齐厉公二十二世孙厉温被封为义阳侯,官任魏郡太守(东汉时的魏郡辖境为今河北临漳县、魏县及山东冠县、莘县等县地及河南安阳靠北少部分地区)。

西晋永嘉年间五胡乱华时,厉温十二世孙厉雷甫护驾随晋元帝南渡,自河南新野巡军至婺州(今浙江金华),见江南山水犹画,卜居婺州洞下。

南朝宋元嘉年间,厉雷甫玄孙厉惟贤由婺徙居东阳岘山之麓。

唐朝贞观年间,厉惟贤来孙、东阳厉氏内纪一世祖厉文才(606~683)登唐贞观元年进士,刺道州,寻以功擢容州都督刺史。拜表辞归后,由岘山下迁居至县南五里(今吴宁镇大寺下村),又置田园建宅墅于夏山。

自周朝姜子牙至唐朝浙江东阳厉氏始迁祖厉文才世系排列为:

姜子牙→姜永昌→姜叔买→姜仕隆→姜度常→姜无忌(齐厉公)→厉诰→厉都墨子→厉用不乌→厉不夫→厉用夫→厉雷夫,义夫,自义夫→厉赞→厉然→厉芝→厉则→厉象祖→厉理用→厉熙→厉种→厉冯→厉济→厉楚→厉贵→厉奉→厉不寒→厉井→厉温→厉愍,倬兄弟,由倬→厉于定→厉禁→厉宛→厉文→厉望→厉申→厉毅→厉泽卿→厉诩→厉中立→厉雷甫→厉庆→厉衍→厉世甫→厉惟贤→厉铸→厉霸→厉雍→厉稽→厉文才。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厉文才之孙厉乾耀(697~776)举家定居夏山,以山之名合厉之姓,将此处宅墅取名为“夏厉墅”。此后,厉氏“人才蔚起,仕籍蝉联,显宦愈盛”,仅唐宋两代就有进士27人。唐、宋年间,东阳厉氏家族还曾出现过“厉氏两都督”、“婿翁状元”、“父子进士”、“三兄弟进士”、“两代五人登进士”、连续四代的“祖孙进士”等中国历史上极为罕有的奇异现象,诞生过无数贤臣墨客。

北宋末,厉乾耀后人、卫国公厉言(字思永、思忠)自姚江迁居鄞之桃源,善博商海,南宋崇宁间家大富,人称“厉半州”,因“鄞乃宁下邑”,史称“四明厉氏”。厉半州为四明厉氏始迁祖。四明厉氏家族盛极一时。

明洪武初年时,厉半州后人因“方国珍叛逆”受连,被抄家没产。四明厉氏家族受此打击,纷纷外迁避祸。厉半州后人厉清一、厉清二、厉清三三兄弟在此时避居到慈溪北乡掌起桥陈家西首的洞桥边,成为慈北厉氏始迁祖。三兄弟之下分三大房,聚居于今掌起镇厉家村的洞桥、万安、永兴与下叶。

清初,慈溪慈北厉氏二房“积善堂”厉奇才携家迁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其次子即为杭州厉氏家族一世祖、清代著名诗人厉鹗

关于杭州厉氏家族的世系源流,在厉鹗本人所著《厚庵先生传》和《樊榭山房集》中亦有清晰记载。《厚庵先生传》载曰:“予家族姓派自四明,其先在宋迁自婺之东阳。溯东阳自唐容州刺史文才公、侍御元公而后,子孙蝉联……”《樊榭山房集》载曰:“吾家族谱向在明州……予家族谱载,明州御干子飞公家,饶于财,号‘厉半州’”。

代表人物

杭州厉氏家族自清康乾年间大文豪厉鹗始,世代均为饱学之士。中国清代、近现代及当代史上不少赫赫有名的人物,均是出自这个家族。政坛精英,学界翘楚,文苑俊彦,艺坛巨匠,层见错出,灿若星汉。主要代表人物有厉鹗厉麟似厉声教等。

主要人物

其他人物

文化遗产

自清代以来,杭州厉氏家族一直作为樊榭后人,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在保存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留下了瑰丽灿烂的文化遗产。

诗文名篇

杭州厉氏家族为世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如厉鹗的《晓至湖上》、《百字令·秋光今夜》、《灵隐寺月夜》、《归舟江行望燕子矶作》、《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谒金门·凭画槛》、《春寒·漫脱春衣浣》、《眼儿媚·一寸横波惹春留》、《宝应舟中月夜》;厉声教的《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观潮有感》、《采桑子·西湖四咏》、《断桥春草》、《西溪小令二首》;厉良玉的《百寿图印谱自序》等。

晓至湖上

作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百字令·秋光今夜

作者:厉鹗

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风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头吹竹。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挐音遥去,西岩渔父初宿。

心忆汐社沉埋,清狂不见,使我形容独。寂寂冷萤三四点,穿破前湾茅屋。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

灵隐寺月夜

作者:厉鹗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归舟江行望燕子矶作

作者:厉鹗

石势浑如掠水飞,渔罾绝壁挂清晖。

俯江亭上何人坐?看我扁舟望翠微。

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作者:厉鹗

簟凄灯暗眠还起,清商几处催发?碎竹虚廊,枯莲浅渚,不辨声来何叶?桐飙又接。尽吹入潘郎,一簪愁发。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

阴虫还更切切。玉窗挑锦倦,惊响檐铁。漏断高城,钟疏野寺,遥送凉潮呜咽。微吟渐怯。讶篱豆花开,雨筛时节。独自开门,满庭都是月。

谒金门·凭画槛

作者:厉鹗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

艇子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

春寒·漫脱春衣浣

作者:厉鹗

漫脱春衣浣酒红,江南二月最多风。

梨花雪后酴醾雪,人在重帘浅梦中。

眼儿媚·一寸横波惹春留

作者:厉鹗

一寸横波惹春留,何止最宜秋。妆残粉薄,矜严消尽,只有温柔。

当时底事匆匆去?悔不载扁舟。分明记得,吹花小径,听雨高楼。

宝应舟中月夜

作者:厉鹗

芦根渺渺望无涯,雁落圆沙几点排?

明月堕烟霜着水,行人今夜宿清淮。

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

作者:厉声教

武侯星陨,江山依旧,千秋寂寞圣贤。投笔岚山,运筹黄埔,一生戎马多艰。道义一肩担,保国祚早定,天下长安。日月经天,大鸾翔宇御浩然。

舟楫不避狂澜,有中流一柱,可比金坚。八阵图残,三分梦碎,诤谏无补空谈。长泪满青衫,叹午门惊变,雨覆云翻。遗爱犹存,躬耕人去空园田。

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

作者:厉声教

一棹菱歌曲院深,碧波从容绿无痕。藕花红消月盈门。

满把流光谁吊问?桨声何处不销魂。梦回犹作宦游人。

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

作者:厉声教

碧树掩幽径,故丘何处寻。

祠畔西溪水,檐下北平人。

好静修文胆,安贫写诗魂。

清风吹绿蜡,惊觉已黄昏。

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

作者:厉声教

孤茔湮鹤迹,晚照蒋村前。

阶下蕉烟碧,堂前蝶梦酣。

南湖花隐月,北渚水含烟。

樊榭吟游处,石窗薜荔缠。

观潮有感

作者:厉声教

潮来万马风雷变,潮返空留素练痕。

几度浮沉天地阔,江山代有弄潮人。

采桑子·西湖四咏

作者:厉声教

采桑子·谁家庭院春光好

谁家庭院春光好,粉堕仙乡,微雨钱塘,红杏争落燕一双。

暖风袭面清波乱,孤棹寻芳,杯酒斜阳,一段伤心似水长。

采桑子·芙蓉出水连天远

芙蓉出水连天远,西子多娇,南客风骚,独爱红帔翠盖招。

满湖清冽薰人醉,烟水迢迢,何处笙箫,明月清风上柳梢。

采桑子·西湖秋水平如镜

西湖秋水平如镜,北雁南回,红叶谁题,楼外楼畔锦绣织。

莫愁难觅故园路,曾记来时,斜月迟迟,别梦依依醉里归。

采桑子·西风凋尽西湖柳

西风凋尽西湖柳,冷月寒烟,红藕香残,南御亭北水漫天。

断桥望断天涯路,梅影孤山,独倚阑干,清夜思君碧落间。

断桥春草

作者:厉声教

无限春波碧草生,断桥独立雨濛濛。

长安流水繁华尽,一段孤芳万古恒。

西溪小令二首

作者:厉声教

如梦令·归棹茭芦苇岸

归棹茭芦苇岸,白鹭锦鳞为伴,闲卧水云间,但见碧波清浅,当断,当断,飘絮一身纷乱。

如梦令·曾试深潭向晚

曾试深潭向晚,春水画船轻泛,坐忘袖云烟,桂魄苇梢忽见,归岸,归岸,清呗二公祠畔。

百寿图印谱自序

作者:厉良玉

良玉幼承祖训,不自暇逸。占毕劬余,留意金石。齿稍长,游幕括苍印石之区,价廉而种夥,得悉采收,而肆意镌刻。尔时学虽蠠,复识未扩、趣未博也。永嘉叶墨卿鸿翰,以铁笔名。当时玉适应吕少良别驾聘至瓯,与之遇为忘年交,尽发其藏庋而钻研之。于篆籀之源流、诸家之宗派,稍稍窥见管豹矣。

二弟辅臣亦客瓯,启玉曰,昔袁简斋太史称汤老人,年百有卌。曾于纯庙南巡仰邀宸翰,以“古□□庋”四字旌其门。朱紫云先生为辑寿言,刻石章符其寿数。吾家大父寿臻六耆,兄盍亦刻画金石、集百寿已为遐龄祝乎?

玉韪其言,以馆课鲜暇,未能猝偿之。

□□□岁庚子,吕公量移定海,玉偕之来,乃获遴石百方,圆长方椭,各随形质,以成章法。博稽往籍,上窥赢刘,下迄今兹。亹亹奏刀,寒暑再历,始蒇事,厘为两册。自维虫技,奚之当万家一粲。然藉此以志斗庭之庆,当莱衣之舞,博重闱之欢,且以纪熙朝人瑞焉。亦或不为当世锲家所摈乎?

传世经典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是地位仅次于《联合国宪章》的,国际法历史上第一个全面的法典,是一部影响新世纪世界格局的国际法典,也是迄今最为各国广泛接受的、最全面、最有影响的管理海洋的国际公约,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杭州厉氏家族主要代表人物厉声教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之一,并参与了英文本的起草与定稿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边界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边界条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于1960年10月1日在北京签订的关于两国边界的条约。两国“一致认为,两国间久悬未决的边界问题,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两国政府“根据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顺利地全面地解决了两国边界问题”。该协议是新中国与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做出了良好的范例,成为之后新中国领土谈判和协议的范本。杭州厉氏家族主要代表人物厉声教作为中国首任驻缅甸大使助理全程参与了该条约的谈判与起草工作。

《樊榭山房集》

樊榭山房集》是杭州厉氏家族主要代表人物厉鹗的诗文集,乾隆年间刊行于世,被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介绍道:“《樊榭山房集》二十卷,国朝厉鹗撰。……前集诗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八卷,附以词,分甲、乙二卷,为康熙甲午至乾隆己未之作;续集亦诗八卷,而以北乐府一卷、小令一卷附焉,则己未至辛未作也。”光绪年间,汪氏振绮堂重刻《樊榭山房集》,首全祖望撰《墓碣铭》,吴锡麒撰《墓田碑记》。附汪曾唯所辑《轶事》,及未刊诗词、迎銮新曲,并载杭世骏汪惟宪吴焯王昶、陶元藻、袁枚诸家评论,为最足之本。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樊榭山房集》,以振绮堂本为底本,而以乾隆本、道光本对校,凡有疑误而无法从版本上校正之处,则参校以正史及有关诗文专集等其他资料。此文集已成为研究厉鹗的重要资料。

《宋诗纪事》

宋诗纪事》是杭州厉氏家族主要代表人物厉鹗编辑的宋代诗歌资料汇集,共100卷,为中国古代收集宋代诗歌规模最为宏大的一部著作,受到时人好评,被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评价道:“全书网罗赅备,自序称阅书三千八百一十二家。今江南浙江所采遗书中,经其签题自某处钞至某处,以及经其点勘题识者,往往而是。则其用力亦云勤矣。考有宋一代之诗话者,终以是书为渊海,非胡仔诸家所能比较长短也。”该书兼有诗选性质,除辑存宋代诗歌,标明出处外,还附有一些作家的小传,缀以评论,诗后列举了有关诗的本事,是中国历史上对宋代诗歌的首次全面的采辑整理。

《辽史拾遗》

有感于《辽史》的简略,厉鹗采摭300多种书籍,写出《辽史拾遗》24卷。该书受到时人好评,被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评价道:“拾辽史之遗,有注有补,均摘录旧文为纲,而参考他书条列于下。凡有异同,悉分析考证,缀以按语。……采辑散佚,足备考证。”这部书有注有补,以旧史为纲,而参考他书,条列于下。凡有异同,都分析考证,加以按语。厉鹗常自比裴松之作《三国志》注。

《东城杂记》

东城杂记》是杭州厉氏家族主要代表人物厉鹗关于城东种种野史逸闻的搜集记录,共分两卷,被收入《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和《武林掌故丛编》第六集之中。《四库全书》评价道:“鹗家於此,为考里中旧闻遗事,舆记所不及者八十五条,厘为上下二卷。大抵略於古而详於今。然所载‘九宫贵神坛红亭’、‘醋库’诸条,考据颇为典核。又纪高云阁、兰菊草堂、竹深亭,及金石中之慈云寺宋刻《剑石铭》诸旧迹,俱《浙江通志》及武林各旧志所未详。他如灌园生以下诸人,皆系以小传,使后之修志乘者,有所徵引,其用力亦可谓勤矣。鹗素博览,并工於诗词,故是书虽偏隅小记而敍述典雅,彬彬乎有古风焉。”该书由一篇篇短文构成,很多内容不见于正史与地方志书,具有较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绝妙好词笺》

绝妙好词笺》是杭州厉氏家族主要代表人物厉鹗与查为仁合笺的词集注本,被收入《四库全书》,是清代第一部完全意义上的词集注本,成为继朱彝尊词综》之后推崇南宋词方面最有影响的著作。该书在南宋词传播链中,处于承上启下、“扬波传响”的关键一环,包括注本事、注词人、附逸闻、词评、名篇秀句等,独创了一套源于又不同于宋金词集注的注释体例。

《南宋杂事诗》等

从康熙末年到雍正初年,厉鹗在出游吟咏之余,撰写了《南宋院画录》8卷、《秋林琴雅》4卷、《东城杂记》2卷、《湖船录》1卷,并同沈嘉辙、吴焯、陈芝光、符曾、赵昱、赵信一起,共同撰写了《南宋杂事诗》7卷。《南宋杂事诗》以其乡为南宋故都,故捃摭轶闻,每人各为诗百首,而以所引典故注於每首之下。意主纪事,不在修词,故警句颇多,而牵缀填砌之处亦复不少。然采据浩博,所引书几及千种,一字一句,悉有根柢。萃说部之菁华,采词家之腴润。一代故实,巨细兼该,颇为有资於考证,盖不徒以文章论矣。该书采诸书为之注,征引浩博,为考史事者所重。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组织编纂,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的图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权威的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全书出版后,深受学术界和广大读者推许,1994年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杭州厉氏家族主要代表人物厉声教是第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的审定人之一。

《渔光曲》

渔光曲》是1934年由蔡楚生编剧和执导的剧情影片,王人美、韩兰根等主演,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影片代表作之一。该影片由杭州厉氏家族主要代表人物厉麟似等审定并推介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第九名,被誉为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

《一个军人之思想》

一个军人之思想》是德国“国防军之父”汉斯·冯·塞克特将军的代表作之一,由蒋介石授命,杭州厉氏家族主要代表人物厉麟似主持翻译。该书官方中文译本1936年由正中书局首次出版,1940年再版,为中德文化协会丛书。中文版问世后,在国民党军方中广为流传,成为军队建设的重要参考书。

《汉学》杂志

汉学》杂志是杭州厉氏家族主要代表人物厉麟似1921年4月在德国创办的学术期刊,由景星学社出版发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该杂志是首个专门研究汉学的专业学术期刊,内容涵盖易学等中国古代哲学、中医药学、中国文学、金石书画、音乐戏曲等诸多汉学领域,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汉学》后并入卫礼贤所创办的汉学研究刊物《中国》,由卫礼贤担任主编。

《中国电影年鉴1934》

中国电影年鉴1934》是中国第一部电影百科辞典,是“中国最早的电影教育百科”。该书由杭州厉氏家族主要代表人物厉麟似与陈立夫等人一同编纂,1934年由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出版发行。2008年,在《中国电影年鉴(1934)影印版》出版新闻发布暨中国电影史学座谈会上,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对该书评价道:“在体例和架构上,这本书正式确立了电影史论、创作理论、电影管理和电影教育的四个学术研究构架,奠定了中国现代电影研究的学科分类和方向分类,使得中国电影理论的研究在学术上基本成型和梳理清晰;在内容上,它便如了关于我国及各国电影的历史、理论、电影教育的历史以及运用电影实施教育的历史和发展过程的实录,还有当时全国所有制片公司、各大影院、电影从业人员的名录,及1932年至1933年国产片和进口影片的详尽篇目与分类记载:在类别上,它从电影史论、电影政策、电影机构、电影教育等共十个板块对电影进行了分门别类的介绍和论述。这本官修的电影年鉴在内容上并不局限于1934年这一年对于中国电影史实的记载,实际上是当时的一部关于电影的百科辞典。”

《国防论》

国防论》是民国时期一部研究国防理论的著作,由蒋百里与厉麟似合作完成。该书汇聚了蒋百里30年军事著述的精华,1937年由上海大公报社出版后轰动一时。厉麟似是该书隐形的第二作者,书中有不少内容都是厉麟似襄助蒋百里完成的。该书对于当时的国防建设及随后进行的抗日战争具有积极意义。

《厉声教专栏》

厉声教专栏》(Li Shengjiao Column)是《赫芬顿邮报》、《外交家》杂志等西方主流媒体为杭州厉氏家族主要代表人物厉声教开设的个人专栏。据官方资料,这是西方主流媒体首次为中国外交家开设个人专栏。厉声教凭借自身在西方主流社会的影响力与公信力以及地道的英语,积极地向世界说明中国,争取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为国家的外宣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浙江潮》

浙江潮》是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绥之与蒋百里等中国留日学生浙江同乡会成员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在日本东京创办的大型综合性、知识性杂志,是当时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刊物,也是二十世纪初具有较大影响的一份留日学生刊物。

《欧战后日本之军事观》

欧战后日本之军事观》是1926年由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尔康所著,1929年由南京军用图书社出版的一部军事专著。该书最早预言出日本将会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并最早提出若与日本开战将是一场“长期战”和“持久战”。厉尔康早于1916年即开始在《兵事杂志》上发表关于日本军事研究的文章,并于1926年在《兵事杂志》和《欧战后日本之军事观》一书中准确地分析出“日本政府一面缩军,一面却缩短兵役年限以加快训练预备兵,是明显的扩军动作。”他1926年即预言出日本将会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积极建议国民政府提早进行备战准备,并提出若与日本开战,这样的现代战争需要举全国之力,且将是一场“长期战”和“持久战”。关于“持久战”的问题,厉尔康早在1916年就在《兵事杂志》第30期的《论说:吾人于欧战所得之用兵新法》一文中有所论述,并在1926年的《欧战后日本之军事观》一书中有进一步的论述。该书对作者在1925年赴日参观特别大演习的所见所闻进行了分析,不但总结了日本对大战的教训,更对中国军事改革作出建议。全书310页,共十章,包括对日本1925年的军备情况的一般观察,以及关于航空机、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粮秣、被服、军官技术教育、测量事项等方面的见闻等。在结论部分对中国的军事改革提出了十二项建议。对于该书,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7年出版的《民国乎?军国乎?:第二次中日战争前的民国知识军人、军学与军事变革,1914-1937》一书评价道:“厉尔康的《欧战后日本之军事观》不但总结了日本对大战的教训,更对中国军事改革作出建议。厉尔康对总动员体系重要性的论点颇切要害,而且比何遂与端木彰等人又进一步。厉氏的《欧战后日本之军事观》比以往关于大战的论述更为重视社会组织、经济动员和科技发展。在战术上,厉尔康比端木彰再进一步,指出突击队战术的要点并非只是不同支援武器的混合使用,而是小单位以疏开队形在轻机关枪支援下独立作战。虽然民国大部分操典和教范均来自日本,但作为一名民国知识军人的厉尔康并不打算盲目模仿日军的作战方式,甚至对之有所批评。今而观之,厉尔康于1926年即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所作论述在当时无疑具有进步意义。”

《国防与物资》

国防与物资》是1927年由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尔康所著,1929年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一部军事专著。该书是中国较早全面介绍和论述国防与各类重要物资资源军事战略关系的军事著作,比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的《国防论》早10年。蒋百里1927年读完《国防与物资》一书后大为赞叹,并为该书作序推荐。蒋百里在1937年出版的《国防论》一书中很多思想和内容均源于厉尔康1927年的这本《国防与物资》。该书早在1927年就率先提出国防方面的一些重要主张,如该书认为,军器的独立是一个独立国家的基本条件,国家在国防上所用军器物品必须独立,要独立必须先发展重工业,国防上的重工业,最重要的是钢铁、煤、石油,国防重工业之重要性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等。1931年,时任国民政府兵工署副署长的俞大维在看到厉尔康的《国防与物资》一书后对该书进行了仔细的研读,对之十分推崇,和人推荐这本书说,其中提出的理论和主张是“根本办法”,极具重要性,非常值得一读。1933年俞大维出任国民政府兵工署署长。他在抗日战争期间领导兵工企业,为中国军队提供了重要装备支撑,建成了一定规模的兵工生产和研发体系,被誉为中国的“兵工之父”。该书中的军事思想对其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厉尔康所著《国防与物资》、《欧战后日本之军事观》、《民国十四年十月参观日本秋操报告》等军事著作为抗日战争的准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太极拳谱内外功研几录》

太极拳谱内外功研几录》是1959年由杭州厉氏家族成员施承志所著的一部武学专著,被称为“太极拳典籍中的经典”。于右任钱大钧谭祥等人为该书题词作序。施承志在太极拳和武当对剑方面造诣甚深。他早年积极投身中兴国术之事业,1919年将孙氏太极拳及各流派太极拳引入上海,被誉为“上海太极拳之父”。施承志晚年移居台湾后,归隐田园,潜心研习武学,是台湾最负盛名的太极宗师之一。台湾社会名流凡习太极拳者,皆为其徒。施承志晚年将自己对太极拳的习拳感悟笔之于书,写就这部专著。钱大钧评价该书时称:“其内容包罗宏富,对于拳术之源流派别,以及太极拳之妙理与功用,引经据典,叙述綦详,更就其数十年来不断钻研、精益求精之心得一一笔之于书,洵不愧为研几穷理,克彰师承之杰作”。谭祥称:“兹编乃施承志先生以其毕生有得于斯道者,无所秘惜,笔之于书,举以告诸世之人,使人人得以循序渐进,同跻于康疆贞吉之域,岂不伟欤?”赵龙称:“施先生太极拳研几一书,阐明内家之说,深入浅出,使三丰遗著,炯然大明,其造福人类之功,岂浅鲜哉?”

《医药观》

医药观》(月刊)是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绥之于民国三年(1914年)创办的西医药学术杂志,由杭州中华医药公司发行,是浙江最早的西医药学术杂志。

文物遗存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发祥地之一,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校址位于今上海市虹口区大连西路550号(虹口校区)和上海市松江区文翔路1550号(松江校区)。杭州厉氏家族主要代表人物厉麟似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创始人与奠基人之一。

西泠印社

据《中国美术》杂志、《再续印人传》、《杭州日报》等载,光绪三十年(1904年),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良玉吴隐丁仁王福庵叶为铭等创设西泠印社于西湖孤山。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2001年,西泠印社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泠印社社址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路31号。

景星学社

景星学社由杭州厉氏家族主要代表人物厉麟似于1921年在德国创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非政府国际文教组织,也是第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国际学术组织,被周恩来称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面旗帜”、“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典范”,被蔡元培誉为“贯通中西文化之第一名社”。中国台湾地区著名的“景星勋章”即是源于厉麟似与其所创办的景星学社。在国际联盟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下,景星学社1931年由厉麟似迁回中国,社址曾设在南京成贤街43号教育部和玄武区四牌楼2号国立中央大学,由蔡元培担任名誉主席,德、奥、瑞、英、法、美六国驻华公使和国际联盟文化合作组织代表等担任顾问。卫礼贤林语堂陈寅恪徐悲鸿厉绥之陶行知梅兰芳徐志摩厉良玉沈钧儒陈叔通马叙伦黄炎培施承志罗家伦何炳松郑振铎邹韬奋程天放蒋梦麟胡适蒋作宾厉尔康孙科周鲠生傅斯年张大千田汉唐丽玲卫德明蒋复璁梁实秋等国内外很多具有较高声望的学人都曾是景星学社社员。1949年,早已对国民政府的腐败堕落看不下去的厉麟似,拒绝了蒋介石的赴台邀请,在周恩来的挽留下留在了大陆,景星学社也随他一同留在了大陆,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贡献力量。虽然厉麟似曾一度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并得到国际联盟的支持,但其所创办的景星学社既非政府官方机构,也非国际联盟附属文化机构,而是一个非政府国际文教组织。作为厉麟似创办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景星学社在译介日德军事著作、抢救民族文献、开展国民外交并为中国抗战争取更多国际社会的支持等方面均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国联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

国联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是联合国前身国联与南京国民政府联合于1933年6月联合创办的,旨在加强中国与其他国联会员国间在文化、教育上的合作关系的文化组织,为国联所属重要文化机构,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协会会址设在上海市福开森路393号世界社(今上海市霞飞路1836号)。杭州厉氏家族主要代表人物厉麟似是该协会的创始人之一。

中国联合国同志会

中国联合国同志会是联合国的中国分会,于1945年由杭州厉氏家族主要代表人物厉麟似联合朱家骅等人创办。其前身是中国国联同志会。中国国联同志会是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对外组织之一,对中国争取国际舆论生存空间和增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945年联合国成立后,中国国联同志会改称为中国联合国同志会。1949年,该会随国民党政府一起移至台湾。

浙江大学医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是享有较高国际声誉的著名医学院校,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获批国家教育部、卫生计生委首批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项目和人社部首个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项目试点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是1912年由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绥之等人创办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该校是中国人自筹资金创办的最早的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大学医学院校址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866号。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省儿童医院、浙江省儿童保健院)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浙江省立妇幼保健院”,创始人和首任院长为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矞华。2019年5月,医院正式获批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作为儿科学国家重点专科单位,医院承担着全省儿科医疗、科研、教学、儿童保健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任务。医院现设有滨江和湖滨两院区,核定床位1900张,现有职工共240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0人,副高级职称190人。医院学科水平、临床业务能力及综合实力均处于全国儿童医院前列。现儿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儿科重症专业、新生儿专业、小儿消化专业、小儿呼吸专业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近60人次在全国性或国际学术机构担任重要职务。院址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竹竿巷57号(湖滨院区)和滨江区滨盛路3333号(滨江院区)。

中国教育学会

中国教育学会是民国时期全国性民间教育学术团体,于1933年1月由教育界学者精英在上海发起成立。学会成立之时获得了来自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高级教育行政官员的函允加入为发起人,并由杭州厉氏家族主要代表人物厉麟似陶行知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担任学会创会理事。该学会确立以研究及改进教育为宗旨,主要任务为研究教育问题、搜集教育资料、调查教育实况、提倡教育实验、供献教育主张、发刊教育书报、促进教育改革。

中德文化协会

中德文化协会是历史上第一个代表中国官方的对德交流机构,1935年5月由杭州厉氏家族主要代表人物厉麟似联合朱家骅等留德归国著名人士在南京创办。会址设在南京平仓巷41号“德奥瑞同学会”。协会成员包括中德两国政界、军界和文化界的友好人士。协会由时任交通部长朱家骅任理事长,教育部长王世杰、德、奥、瑞三国驻华公使四人任名誉会长,时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厉麟似、德国驻华使馆代表劳德士参事、德国驻沪总领事克利拜、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总顾问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等任理事。而协会的实际主要负责人则是厉麟似等中国官员。该协会主要代表中国政府接待访华的德国团体与专家,开展中德两国官员互访与经贸往来,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中德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协会后迁往台湾,1963年由蒋经国出任协会理事长,1965年更名为“中德文化经济协会”。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是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组织,于1932年7月8日由杭州厉氏家族主要代表人物厉麟似联合蔡元培朱家骅陈立夫等人在南京发起成立,蔡元培任协会主席。1933年,该协会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指定为“罗马国际教育电影协会”的中国分会。该协会的主要活动有:购置和摄制教育影片;推广教育影片;制定影片标准,抵制不良影片;出台关于电影出路的方案;组织电影教学团体;编纂、发行中国电影年鉴和各种出版物;加强国际交流。由于协会实际负责人厉麟似及陈立夫、朱家骅等部分委员的官方背景,所以该协会具有半官方的性质,这使得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统辖力和影响力。此外,作为国际教育电影组织的成员之一,该协会始终与国外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吸收国外最新思想和技术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电影教育的发展。在其13年的存续中,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以积极姿态配合国民政府的电影教化思想,推行教学电影和社会教育电影,其成功实践为国民政府设立电化教育委员会,以建立体系化、规模化、制度化的电影教育模式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另外,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诸多活动无不为国民政府电影教化功能服务,并以时代需要为旨归,以新型民族培育、现代国家建设为鹄的,配合政府开创了宣教电影的模式,对后来的中国电影格局影响深远。

中意文化协会

中意文化协会是杭州厉氏家族主要代表人物厉麟似联合徐悲鸿等学术界著名人士于1935年在南京发起成立的中意文化交流组织。

金石印谱

作为近代金石文化的集大成者和融合皖浙两派的篆刻大师,厉良玉的作品在日本备受推崇。其所作《百寿图》享誉海内外,被世界各地藏家所争相收藏。有毛笔双钩四册《文秘阁》、《种榆仙馆印谱》、《补罗迦室印谱》、《古今印存》等流传于世。

墨迹珍品

故居墓葬

厉杭二公祠

厉杭二公祠与秋雪庵的两浙词人祠堂齐名,祠内供奉厉鹗杭世骏二位乡贤。该祠建于清代,祠内碑文是1932年重建时由马叙伦撰、余绍宋书。现今的祠堂为2007年重新恢复。此祠构筑颇有考究:前面是一台门,门内有天井,正屋都是落地雕花门扇;后面义有一楹小阁楼,面对荷塘,是夏日赏景的好去处。它丰要供人们祭拜先贤和聚会雅集所用,内设书案与文房四宝,可方便文人的交流和题作。

厉良玉故居

厉良玉故居为杭州厉氏家族祖宅,位于杭州横箭道巷(今已不存,惟余原址侧面的直箭道巷是其遗迹)。厉家祖宅分内园,庭园与外园。面积较广的外园,大门正对横箭道巷,西眺可望及吴山中段的紫阳山一带。园中植有巨桑数十本,因此也被称为桑园,中有花地,东部是可供家人自给自足的菜地,最东端是竹园,地近古萧王庙外墙。厉良玉及其夫人的房间分别安置在内庭敬修堂的左右两厢房内,中间是全家人相聚用餐的大堂,上悬镌有“存义堂”三字的大匾。堂后是一个被称为“祖宗堂”的后厅,内奉有以樊榭公厉鹗为高高祖开始排列下来的历代先人的神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杭州沦陷后,厉家祖宅因日军入侵,惨遭烧杀劫掠,历代收藏的名家法帖,绘画珍本,以及汇聚了厉良玉一生心血的金石篆刻作品,全部被洗劫一空,荡然无存。

厉麟似故居

厉麟似的杭州故居在今杭州市上城区直箭道巷。这里是厉麟似出生并度过人生前十余年的地方。据史料载,厉麟似出生在清光绪二十二年杭州西湖左近的横箭道巷,邻近南宋皇家遗址。这一片地当时均为厉家祖宅。横箭道巷与厉家旧宅今日均已不存在,只剩下原址侧面的直箭道巷是厉麟似杭州故居遗迹。新中国成立后,厉家故居大部分土地及房屋被政府几次征用和重新分配,部分划归当时的东南肥皂厂(后发展为东南化工厂)。厉麟似在杭州的故居而今虽已面目全非,但仍尚存一处,即厉麟似之子、著名外交家厉声教所居直箭道巷房屋。

厉麟似的南京故居在今南京市鼓楼区颐和路20号。厉麟似1930年从德国学成归国后进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直至1937年举家迁居上海前,即他事业最辉煌的这七年间,均居住于此。1934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赴美留学前,在赴北京的路上途经南京,曾暂住在这幢二层的洋房里,并与厉麟似夫人、钢琴家唐丽玲共话古典音乐,传为一段美谈佳话。有意思的是,就在厉麟似迁居上海后的第六年,即1943年,正当这位抗日名士在上海与日本人及日伪政府进行殊死抗争时,供职于日伪政府的大汉奸胡兰成恰在这时遭逢祸事,被囚禁在了厉麟似的这幢旧居中。胡兰成因在当年的一次“中日恳谈会”上说错话,差点被“开刀问斩”。

厉麟似的上海故居在今上海市静安区陕西北路23号。厉麟似1937年迁居于此时,这里还属于英美租界,又名公共租界,当时叫作西摩路,今已更名为陕西北路。这里也是很有故事的地方。厉麟似在抗战期间所领导的轰轰烈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就是在这里上演的。在这里,他因拒绝与日本人和日伪政府合作进而妻离子散,险些全家丧命。

厉声教故居

厉声教的杭州故居在今杭州市上城区直箭道巷。

厉尔康故居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卢湾区志》“社会名流旧居”一节,厉尔康的故居之一是上海市茂名南路165弄2号。

施承志故居

据浙江省档案局,施承志的杭州故居位于杭州笕桥航空学校、杭州横箭道巷九号。

历史贡献

外交领域

起草国际公约,维护国家主权

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声教是地位仅次于《联合国宪章》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之一,并参与了英文本的起草与定稿工作。其1973年10月就中国领海宽度问题向周恩来总理的重要建言,获得了周恩来的肯定与支持,使得中国坚持了12海里领海宽度的主张,并最终于1982年以既定12海里领海宽度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署该公约是中国历史上首次通过参与国际法的立法活动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和利益,在中国国际法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对中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本国海洋权益,保证管辖海域得到有效控制和充分开发利用以及解决南海问题等影响深远。中国最终成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主要签字国家之一,周恩来、厉声教等人的努力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维护国家主权,争取中国及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海洋权益,以及对该公约的产生和顺利通过都作出了贡献。

参与周边外交,维护边疆稳定

厉声教代表新中国参与了中缅、中印、中朝、中苏等边界谈判,并在国家官方地图上的国界线标绘、解决大陆边界纠纷与岛屿矛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维护中国边疆稳定,更好地开展周边外交工作作出了贡献,也为继续搞好同邻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缅甸大使助理全程参与了中国与缅甸边境协议的谈判与起草。该协议是中国与邻国第一个领土协议,并成为之后领土谈判和协议的范例。

执笔中央文件,参与外交决策

厉声教的研究成果曾受到毛主席与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他是《波兰领土变迁》、《关于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的归属问题》等大量呈报中央的外交部内部资料的第一执笔人。作为外交部专家,他还曾参与对国际形势和国家外交政策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中央在外交外事决策方面提供对策建议。

推动国联外交,赢取国际支持

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麟似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国联外交的推动者和践行者。他以其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国抗战努力争取了更多国际社会的支持。他有效推进了中国与国联的文化外交,并在国联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中国国联同志会等国联中国分会的创建与运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抗战期间,他以其自身的影响力,在中国国联同志会、中德文化协会等对外组织的职务和长期以来与欧洲各国外交界、新闻界、军政界、学界等欧方人士保持的友好关系,开展对欧国民外交工作,推进对欧宣传,努力为中国人民抗战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沟通中德高层,推进两国关系

厉麟似是沟通中国高层与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桥梁人物,曾担任蒋介石的对德外交顾问,对于德国军事顾问团在中国的存续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的努力下,中德关系得到了发展,双方在文化、经贸、军事、外交方面的关系日益密切,并于1935年5月将两国外交关系由公使级升格为大使级。

文化领域

发展词学理论,独树诗坛一帜

杭州厉氏家族一世祖厉鹗在词方面具有极高造诣,是清代前期第一大词派浙西词派的灵魂人物,也是一位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词学理论家。在他手中,浙西词派的词学理论体系更趋严密,词派建设意识更为自觉,创作内容更加丰富,词艺也更为精湛。他论词既推尊词体,又强调寄托,注重词作的现实意义。他的词学理论既是浙西词派前期代表朱彝尊、汪森等人词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又对浙西词派后期代表吴锡麒、郭唐等人的词学理论有所启发,在词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厉鹗也长于写诗,还是一位著述颇丰的学者,是清代文人集学者与诗人身份合二而一的典型。《清代学者象传》中称其:“为诗精深峭洁,截断众流,于新城(王士祯)、秀水(朱彝尊)外自树一帜。”厉鹗著有《樊榭山房集》、《宋诗纪事》、《辽史拾遗》、《东城杂记》、《南宋杂事诗》等书,其中《南宋杂事诗》一书,采诸书为之注,征引浩博,为考史事者所重。他与查为仁合编的《绝妙好词笺》成为继朱彝尊《词综》之后推崇南宋词方面最有影响的著作。

促进中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

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声教在推动中加文化交流方面贡献良多。中国官方评价称:“厉声教在推动加拿大华侨华人社会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向加拿大主流社会传播中华文化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95年9月,加拿大政府特向厉声教先生颁发奖状,向厉声教先生为中加两国教育文化交流所作之贡献致敬。

厉声教是首位受邀在西方多家知名媒体开设个人专栏,讲述中国故事的中国外交家。他余生一直在为争取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而不懈努力。他凭借自身在西方主流社会的影响力与公信力以及地道的英语,积极地向世界说明中国。

在通过西方知名媒体向世界更好地介绍和说明中国的同时,厉声教还发挥自身外交外事经验丰富,人脉高端广博等优势,致力于文化外交,注重对外民间友好交往,促进了中西方更好地沟通和交流,为提升国家文化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配合整体外交工作大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麟似引进并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的著作及影视作品,同时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到了西方世界。《中国日报》曾撰文评价其称:“厉博士是连接中欧文化的一座桥梁。他在帮助西方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为中国带来了大量西方的进步思想。”厉麟似还分别与蔡元培朱家骅陶行知陈立夫等人一同发起创立了国际联盟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中德文化协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等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对外组织与文教组织,并参与创办了联合国的中国分会——中国联合国同志会。

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良玉是中日文化交流与民间外交的先驱。他对日本近现代印学和书法影响颇深,作品在日本备受推崇。他与日本诸多艺术名家都是好友。河井荃庐长尾甲等日本汉学家都曾从其学习篆刻艺术,并藏有厉良玉的篆刻珍品。他也是近代中国金石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所作百寿图享誉海内外,被世界各地藏家所竞相收藏,对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国家形象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杭州厉氏家族一世祖厉鹗也是一位在日本享有盛誉的中国人,对日本的文学和词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影响了日本的很多文学大家,包括明治词坛两豪高野竹隐森槐南。高野竹隐还效仿厉鹗“以诗论词”,开创了日本词坛的先风。

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声教是当代国学代表人物之一,被凤凰网评价为“当代罕有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融中西文化精髓于一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在外交工作之余,亦曾致力于国学文史等方面的研究,被誉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和“沟通中西文化的使者”。其在国学文史方面造诣颇深,同时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他的作品影响深远,其中《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癸丑年九月怀周总理》、《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观潮有感》、《采桑子·西湖四咏》等被公认为当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其作品和事迹被编入《中国当代诗坛选藏》、《静安文史》、《杭州党史》等典藏文献及大、中、小学教材中,并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俄文、日文等多种语言文字,对于在当下社会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诠释世界名曲,引入经典音乐

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唐丽玲是中国最早享有国际声誉的女钢琴家之一。她是中国早期德奥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民国时期德奥钢琴音乐作品的权威演奏家。她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中国演出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德奥作曲家的经典钢琴作品,是较早将西方经典音乐作品引入中国的演奏家,为推动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之一。其代表作包括《巴赫平均律》、《莫扎特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等。

推进中国电影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作为国民政府时期电影行业的最高行政官员之一,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麟似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最新思想与技术成果,并对中国电影行业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他积极推行教育电影,为国产影片制定标准,抵制不良影片;他大力发展民族电影事业,为拍摄国产优质教育影片积极筹资,举办优良国产影片评选,并首次提出了我国电影的分级制度;他积极推介《渔光曲》、《三个摩登女性》等优质国产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并引入了一批国外的优秀教育影片;他还与陈立夫等人一同编纂发行了中国第一部电影百科辞典——《中国电影年鉴1934》。

推动中国金石印学的传承与发展

尽管厉良玉大部分金石书画作品在战乱中遭到损毁,但国内,尤其是海外仍有少许留存。同时,由其与丁辅之等人共同创办的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的西泠印社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研究印学和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厉良玉的作品及其所参与创办的西泠印社对于中国金石印学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承和发展中华武学与太极文化

杭州厉氏家族成员施承志太极拳和武当对剑方面造诣甚深。他早年积极投身中兴国术之事业,1919年将孙氏太极拳及各流派太极拳引入上海,被誉为“上海太极拳之父”。施承志晚年移居台湾后,归隐田园,潜心研习武学,是台湾最负盛名的太极宗师之一。台湾社会名流凡习太极拳者,皆为其徒。施承志晚年将自己对太极拳的习拳感悟笔之于书,著有《太极拳谱内外功研几录》、《太极拳揣摩记》等武学专著。尤其是《太极拳谱内外功研几录》一书,堪称太极拳典籍中的经典。钱大钧评价《太极拳谱内外功研几录》一书时称:“其内容包罗宏富,对于拳术之源流派别,以及太极拳之妙理与功用,引经据典,叙述綦详,更就其数十年来不断钻研、精益求精之心得一一笔之于书,洵不愧为研几穷理,克彰师承之杰作”。赵龙称:“施先生太极拳研几一书,阐明内家之说,深入浅出,使三丰遗著,炯然大明,其造福人类之功,岂浅鲜哉?”谭祥称:“兹编乃施承志先生以其毕生有得于斯道者,无所秘惜,笔之于书,举以告诸世之人,使人人得以循序渐进,同跻于康疆贞吉之域,岂不伟欤?”

为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建设建言献策

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尔康虽已年逾六旬,但他仍竭尽所能,积极为国家发挥余热。厉尔康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发挥自己曾作为幕僚智囊的优势,1950年9月曾向毛泽东主席上书,提出十项建议,助力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他又将上述建议中关于解放台湾的内容致函曾一同供职于国民政府的李济深龙云,并建议他们号召在台湾的国民党民主人士们回归祖国,为新中国之建设而努力。此外,他还写出了不少如《回忆蒋介石与何成濬》、《从满清的兵制说到禁卫军的消长》和《浙江光复的回忆》等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回忆文章,为后世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教育领域

推动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中欧文化交流

1932年,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麟似代表中国政府赴欧洲考察教育,回国后积极投身教育建设与中欧文教事业的交流与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中欧文化交流。

厉麟似回国后,受到各地教育部门和单位的热情邀请,各处进行演讲,介绍他在考察途中的所见所闻,发表考察感想。他还积极撰写考察报告,建言中国教育改革。他回国后的演讲、报告、撰文,以及随后考察报告书的出版,对当时的教育改革与文化交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初等教育方面,在厉麟似等人的建议下,教育部于1933年3月公布了《小学规程》,规定了小学的办学宗旨和实施方针。

中等教育方面,受以厉麟似等人为主要成员的中国赴欧教育考察团的影响,1933年教育部在《中学法》、《师范学校法》、《职业学校法》的基础上,又相继颁布了《中学规程》、《师范学校规程》、《职业学校规程》、《职业补习学校规程》等。通过这些法规的颁布实施,教育部将普通中学、师范中学和职业中学三种学校分别设立,各司其职,从而形成了中等教育“三足鼎立”的格局。在普通中学的初级和高级阶段取消学分制,实行学时制,在高中阶段取消选修科,加强基础课;将全国中等教育学制统一调整为“三三制”,取消允许地方实行“二四制”或“四二制”的随机规定。此次中等教育学制的调整基本构成了现代中等教育模式。

高等教育方面,厉麟似等人的建议及国联教育考察团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批评与建议受到重视,促成了教育部对中国大学分布集中及科系设置重复问题的解决。1933年6月,教育部通令国立北平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大学合并文法等科,同时还将山西省立法学院、教育学院合并入山西大学,从而拉开了大学合并、系科改革的序幕。1935年4月,国民政府公布学位授予法,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特种学科可设一级或二级。获有硕士学位,在研究院继续研究二年以上,或在高等学校任教三年,经审查合格都可申请授予博士学位。专修科修业二至三年,医学专科于三年课目修毕后,须再实习一年。

以厉麟似等人为主要成员的赴欧教育考察团及其活动也促进了中欧之间的教育交流。中国赴欧洲教育考察团考察欧洲八国,内容甚为广泛,由幼稚园以至大学,由中央教育行政,至地方最小单位之教育行政,由课堂教学以至电影教育、电音教育,无不一一留意。考察团所到之处,受到各国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热情接待,各种教育材料也尽量提供,因此,所得考察材料颇多,主要包括教育法令、教育书报、学生成绩及其他与教育有关的物品,成为可供中国教育界参考的重要资料。欧洲各国政府及教育界人士的热情接待、详细介绍和中国考察团的实地考察,加深了中国对欧洲教育的直观了解和对欧洲文化的认识。同时在考察交流过程中,欧洲各国也增加了对中国教育文化的了解。大量教育资料的获得,也增强了中国对欧洲教育的理性认识与思考。另外,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和中国教育考察团报告书相继出版,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这两份报告书也使中国对外教育文化交流所偏重的美国取向开始向欧洲有所转移,增强了中国同欧洲之间的教育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对外教育文化交流的内涵。

创办高等学府,培养高端人才

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麟似曾拒绝蒋介石的赴台邀请,毅然留在大陆,参与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上海外国语学院的创建,并筹建德语专业,为新中国的外国语教育事业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他还曾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教授德语、教育学、政治学、国际法、法理学等,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端人才。上海“孤岛时期”,任教于暨南大学的厉麟似仍坚守在“孤岛”,为国家努力培养抗日战线上的文化精英。已在教育研究领域负有盛名的厉麟似,当时完全可以转往大后方,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继续他的学术道路,但是为了给国家和民族培养出更多良才,他毅然放弃了学术研究工作,将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培养学生上,并鼓励学生精忠报国,坚决抗日。其妻唐丽玲亦曾任教于国立浙江大学和上海国立音专(现上海音乐学院),为国家培养高等音乐人才。

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绥之于1912年6月1日创办中国第一所由国人自己筹资创办的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医科大学前身),从而开启了中国自办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在现代医学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浙江大学将其尊为“浙医之父”。

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声教为国家的外交和国际法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竭尽心力,培育出了一批高端人才。他甘为人梯,积极提携后进青年。他还曾兼任多所知名学府、智库的客座教授与名誉顾问,将自己平生所学倾囊传授给新一代的有志青年,同时为国家的外交、外宣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其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包括外交实务、国际法、中美关系、跨文化沟通、外交史、国际传播等。此外,他还审定了大量的专业教材与辞书,包括198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世界历史地图》,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许多大型图集、工具书、课本中有关领土与地理的内容。

1928年,杭州厉氏家族成员施承志与时任浙江省民政厅厅长朱家骅一同筹备创办浙江警官学校。施承志与朱家骅通过开办警官学校等措施,强化了警察教育,培养了大批警政干部,使得浙江全省警政面貌为之一变。他们通过开办警官学校、举办在职警官培训等手段,强化警察教育,培养警政人才,整顿和改造原有的警察系统,将警察系统中从民初到军阀混战时期留下的积弊进行了彻底的整顿。浙江警官学校在招收女生(1930年正科第2期)、毕业生集体出国考察(1930年正科第1期)等方面开风气之先。浙江警官学校的创立和其新颖的教学模式,对国民党的警察教育,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浙江省警官学校后与警官高等学校合并,更名为中央警官学校,由蒋介石兼任校长。

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矞华于1951年5月创办浙江省立妇幼保健院(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并任首任院长兼儿内科主任。厉矞华教授不仅坚持门诊和科研,还亲自指导临床教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高端医学人才。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浙江省儿童保健院建立了以厉矞华教授为主的硕士点,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她先后培养了8名研究生,其中5名获得博士学位。1983年,她的一位学生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半年,深切体会到了建立实验室的重要性,厉矞华教授给予了坚决的支持,向浙江省政府申请到了购置仪器的经费,于1986年在浙江省儿童保健院建成了一个初具规模、配备有先进仪器设备的专科实验室。厉矞华教授还利用逐渐开放的国际环境,努力建立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为年轻医生提供更多的进修和交流机会。1985年,她以顾问身份参加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团访问日本静冈县的时候,1988年以儿科专家身份访问日本岐阜市医科大学、京都大学医学院、爱知县医科大学小儿白血病研究所的时候,她都与相关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这些高学历的、有留洋深造经历的年轻医生回国后,成为了科研的主力。厉矞华教授担任浙江省妇幼保健院院长后,大力宣传新法接生,培训旧产婆,培养新式助产士,迅速建立起了一支有效的科学接生队伍。她在浙江率先开展了卡介苗和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接种工作,并培养了大批接种人员,开启了浙江省计划免疫的先河。

医学领域

推动西医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

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绥之是中国的第一代西医。从日本学成归国后,为与外国医院相抗衡,维护中国的医权,他于1911年在杭州创办了国人自办的第一所西医院——浙江病院,专门服务于国人。他还曾创办奉天高等医学堂。他毕生致力于西医临床医学和医学教育工作,为西医在中国的普及和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他医术精湛,治愈了很多疑难重症,在当时享有极高声望,甚至慈禧太后都请厉绥之为其看病。他还曾挽救过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生命,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

开中国西医学研究与传播先河

厉绥之从20世纪初就开始发表医学研究文章,内容涉及疑难杂症的研究、军事医疗、医疗卫生体制、医药卫生政策、医学教育、中外医学交流、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等诸多领域,多数都是当时中国医学界所未曾涉及的重要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还创办了浙江第一本西医药学术杂志——《医药观》,并与留日同学汤尔和等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医药学会,并创办《中华民国医药学会会报》、《新医药》等期刊,积极传播和普及医学知识。他在《民国医学杂志》、《医药杂志》、《医学与药学》、《兵事杂志》、《同仁医学》、《新同德》、《科学医报》、《社会医报》、《上海医药月刊》、《东南医刊》等民国医学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的文章,开中国西医学研究与传播之先河。

开创和发展中国儿科医学事业

1937年,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矞华等专家在陕西西安创建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是西北首创、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儿科医学学科。1951年,厉矞华创办浙江省立妇幼保健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前身),并任首任院长。1972年,浙江省儿童保健院院长厉矞华领衔成立了小儿白血病研究组,并开设白血病专科病房和随访门诊,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儿童白血病治疗中心。建国初期,正担任浙江省妇幼保健院院长的厉矞华将“预防第一”的方针坚持在儿科的第一线。她在大力宣传新法接生的同时,将旧产婆培训成新法接生员,用科学的推广保障当时妇女的生产安全。

中西医结合攻克白血病与脑瘫

70年代初,响应周总理关于“攻克肿瘤”的号召,厉矞华教授瞄准了被人们称之为不治之症的“血癌”——白血病,对其发起了强攻。她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疗法,经过20余年的临床试验,终于获得了喜人的成果,让无数身患白血病的儿童得到了更好的治疗。在步入耄耋之年后,厉矞华教授又萌发出治疗脑瘫患者的想法。于是她带领浙医大附属儿童医院脑瘫防治研究组,活用中医知识,按中医经络穴位进行针灸、按摩、穴位注射辅以功能锻炼等多种治疗手段,让无数儿童得以正常行走,让无数父母听到了迟来已久的一声“爸妈”。

军事领域

参与领导和组织抗日救亡运动

抗战爆发初期,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麟似蔡元培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作为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创始成员,厉麟似与蔡元培等联合全国各大高校校长、教授联合发表长篇声明,揭露日军蓄意毁灭中国教育机关的罪恶暴行,并组织救亡协会下设的国际宣传委员会扩大对外宣传,争取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他也被吸纳到被国民政府当局法定为全市抗日救亡团体的“最高组织”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中。该组织领导和协调上海各个社会组织和救亡团体,开展了大量的抗日后援工作,尤其在“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更是在配合和支援前线作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研究日德著作,助力抗日战争

厉麟似是现代军事理论的“幕后英雄”。他抗战期间翻译了很多日本和德国的军事著作,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包括成为中国抗日军队建设重要参考书的《一个军人之思想》。他还是《国防论》隐形的第二作者。他的研究成果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多数都未署名。他还是文化界抗日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圣雄甘地”。其“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影响了国内外大批的抗日志士。

为争取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尔康赴日本留学、训练近六年,在军中任职后又多次赴日本考察军事,是民国时期日本军事研究方面的顶尖专家。他提前预测出了日本将会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并为备战抗战积极建言献策。其《国防与物资》、《欧战后日本之军事观》、《民国十四年十月参观日本秋操报告》等军事著作为抗日战争的准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厉尔康一直主张坚决抗日,并全程参与了抗日战争

厉尔康早于1916年即开始在《兵事杂志》上发表关于日本军事研究的文章,并于1926年在《兵事杂志》和《欧战后日本之军事观》一书中准确地分析出“日本政府一面缩军,一面却缩短兵役年限以加快训练预备兵,是明显的扩军动作。”他1926年即预言出日本将会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积极建议国民政府提早进行备战准备,并提出若与日本开战,这样的现代战争需要举全国之力,且将是一场“长期战”和“持久战”。

他吸收总结了日本在青少年军事教育、兵役、军事战术、军需工业的动员和民营及军用航空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将之介绍到国内,并指出日本人的弱点是过分迷信“大和魂”三字。

他还强调了要特别关注日本对于化学武器的研究,并建议国民政府仔细研究。他于1928年译著了《毒瓦斯及毒烟》一书。该书是国内较早全面介绍和研究化学武器的著作。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禁用化学武器,但厉尔康直言:“毒瓦斯之威力甚大,且能补火药之不足……欧美列强目今仍借口研究矿坑防毒之法,竭力进行,其居心如何,已昭然若揭。”正如厉尔康所预料,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果然使用了化学武器。

抗战期间,厉尔康曾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军事参议院院长。这期间,军事委员会是中国战时最高领导机构,是事实上的战时政府,而军事参议院则是国民政府最高军事咨议机关。作为幕僚型将领中的佼佼者和研究日本军事问题的顶尖专家,厉尔康为备战抗日战争和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创国防理论,助推军事改革

厉尔康是中国现代国防理论的主要先驱人物。其著作和军事思想影响了蒋百里俞大维阎锡山等一批军政界的有识之士。

厉尔康于1927年完成的《国防与物资》是中国较早全面介绍和论述国防与各类重要物资资源军事战略关系的军事著作。比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的《国防论》早10年。蒋百里1927年读完《国防与物资》一书后大为赞叹,为该书作序推荐。蒋百里在1937年出版的《国防论》一书中很多思想和内容均源于厉尔康1927年的这本《国防与物资》。

而关于“持久战”的问题,厉尔康早在1916年就在《兵事杂志》第30期的《论说:吾人于欧战所得之用兵新法》一文中有所论述,并在1926年的《欧战后日本之军事观》一书中有进一步的论述。

1931年,时任国民政府兵工署副署长的俞大维在看到厉尔康的《国防与物资》一书后对该书进行了仔细的研读,对之十分推崇,和人推荐这本书说其中提出的理论和主张是“根本办法”,极具重要性,非常值得一读。厉尔康通过这本书率先提出了国防方面的一些重要主张,如国家在国防上所用军器物品必须独立,要独立必须先发展重工业,国防上的重工业,最重要的是钢铁、煤、石油,此外还讲到枪械的制造,化工原料的应用,物品规格的统一等。厉尔康曾亲自登门,建议兵工署提早进行兵工方面的备战准备,并向南京国民政府建议设置科学院,先行研究军用物资的发明和制造。1933年俞大维出任国民政府兵工署署长。他在抗日战争期间领导兵工企业,为中国军队提供了重要装备支撑,建成了一定规模的兵工生产和研发体系,被誉为中国的“兵工之父”。厉尔康的军事思想对其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而阎锡山关于国防的主要主张也是源自同班同学厉尔康于1927年所提出的军事思想。

作为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功底的军事专家,厉尔康提出了很多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军事观点,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论述,如对一些军事前沿问题、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用兵法、各兵种的使用以及化学武器等问题的研究。他特别指出,今后的军事战争中不能只恃攻击精神,而是要在国家和社会等层面改革,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战争。厉尔康因此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军事改革方案,并撰写了大量的内部报告。据《民国乎?军国乎?:第二次中日战争前的民国知识军人、军学与军事变革,1914-1937》一书,厉尔康提出的军政令一统,实行征兵制,更新军备和训练,奖励研究,发展工业,兵器生产独立,以及从外国学习最新军事科技等建议,在奉系控制下的东北和国民政府时期均被部分地实现。而据厉尔康建国后在回忆录中称,他提出的一些重要建议并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足够重视,而新中国成立后,他在20余年前提出的关于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主张,在第一个五年规划里就得到了体现。

参与北伐战争,加速革命进程

作为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将领,厉尔康参与了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军阀势力,维护了中国统一,保证了国家独立,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厉尔康1926年曾三次造访直系军阀首领孙传芳,以同学关系力劝其与国民革命军合作,但均未被孙传芳采纳,最后几乎被孙传芳扣押。孙传芳后兵败于国民革命军,自此一蹶不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