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城镇

更新时间:2024-07-17 20:16

汾城镇,隶属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地处襄汾县西南部,东依西贾乡,南连赵康镇,西南临运城市新绛县,西靠乡宁县关王庙乡,北接古城镇,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约18千米。行政区域总面积129.07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1949年,为汾城县第一区。

1954年,分属襄汾县汾城、尉村、西李、膏腴、中黄、高家庄6乡。

1956年,分属汾城、膏腴2乡。

1961年,属汾城公社。

1984年2月,汾城公社改汾城镇。

2001年3月,贾岗乡并入汾城镇。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61年,汾城公社辖北中黄、西中黄、南中黄、程公、张高、尉村、太常、北膏腴、孝村、汾阳岭、定兴、良陌、东坡、汾城、李果、三公16生产大队。

1962年,汾城公社增设高家庄、西圪塔、单家庄、薛庄、东关5生产大队。

1963年,汾城公社增设南关、北关、南膏腴、大有4生产大队。

1972年,汾城公社增设长子头、阜育庄2生产大队,辖27生产大队。

1984年2月,汾城镇辖27村民委员会。

2001年3月,汾城镇增设北贾岗、北贾坊、北西城、南西城、南贾坊、南贾岗、兴平、高庄、辛丰、车口、峪口、吴兴庄12村民委员会,辖39村民委员会。

2011年末,汾城镇辖尉村、三公、太常、西中黄、北中黄、南中黄、南膏腴、北膏腴、大有、北贾岗、北贾坊、北西城、南西城、峪口、南关、东坡、东关、西圪塔、汾阳岭、定兴、单家庄、阜育庄、高家庄、良陌、吴兴庄、南贾坊、南贾岗、兴平、高庄、辛丰、车口、张高、薛庄、城内、北关、李果、程公、长子头、孝村39个村民委员会。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6月,汾城镇辖3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城内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汾城镇地处襄汾县西南部,东依西贾乡,南连赵康镇,西南临运城市新绛县,西靠乡宁县关王庙乡,北接古城镇,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约18千米。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49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2.6千米,行政区域总面积129.0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汾城镇地处姑射山东麓,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分为山地丘陵平原等。主要山脉有吕梁山脉,汾城镇最高峰位于姑射山的堡圪塔,海拔1312米;最低点位于定兴沟,海拔483米。

水文

汾城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主要河道有三官峪1条,从西北至东南流经汾城镇尉村、西中黄、北中黄等村,长3.5千米。

自然资源

汾城镇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铁、石膏、石灰岩等。

2011年末,汾城镇耕地面积10.4万亩,人均1.9亩。

人口

2011年末,汾城镇辖区总人口54512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878人,城镇化率21.8%。总人口中,男性29436人,占54%;女性25076人,占46%。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54485人,占99.95%;有回、布依、土、蒙古、藏、土家、满7个少数民族,共27人,占0.05%。2011年,人口出生率9.52‰,人口死亡率3.96‰,人口自然增长率5.5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32.9人。

2017年末,汾城镇常住人口为56221人。

截至2018年末,汾城镇户籍人口为57675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汾城镇农民人均纯收入7020元。

截至2018年末,汾城镇有工业企业15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9个。

农业

2011年,汾城镇农业总产值1.8亿元,比上年增长9.6%。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汾城镇生产粮食45833吨,其中小麦220007吨,玉米19665.5吨。

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作物、药材、蔬菜等。2011年,汾城镇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600亩,产量400吨,其中花生220吨,油葵180吨;药材种植面积1000亩,产量500吨;蔬菜种植面积6800亩,产量16300吨,主要品种有番茄、黄瓜,其中番茄8000吨,黄瓜2000吨。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兔、家禽为主。2011年,汾城镇生猪饲养量3000头,年末存栏15000头;羊饲养量12000只,年末存栏7000只;牛饲养量10头,年末存栏500头;兔饲养量46万只,年末存栏20.8万只;家禽饲养量48万羽,上市家禽11万羽。

2011年,汾城镇生产肉类1675吨,其中猪肉1125吨,牛肉65吨,羊肉75吨,兔肉300吨,鸡肉110吨;禽蛋38.6吨,鲜奶15吨;畜牧业总产值0.65亿元。

截至2011年末,汾城镇有林地面积1.62万亩,其中防护林1731亩,经济林1450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130万株,林木覆盖率31.66%,活立木蓄积量6.9万立方米。

2011年,汾城镇水果种植面积14000亩,产量25000吨,主要品种有苹果,产量17000吨。

2011年,汾城镇页大中型农业机械104台(辆)。

工业

2011年,汾城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工业增加值占全镇生产总值的57.1%。

2011年,汾城镇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职工110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商业

2011年末,汾城镇有商业网点113个,职工1974人。

2011年,汾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8亿元,比上年增长9.7%;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邮电业

2011年,汾城镇邮政业务收入5.1万元。

2011年,汾城镇电信业务收入1714万元。

交通运输

汾城镇有232省道、330省道过境。县乡级公路3条,总长26千米。

2011年末,汾城镇道路总长度28千米,道路铺装面积11.2万平方米。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汾城镇有幼儿园19所,在园幼儿1821人,专任教师45人;小学11所,在校生2382人,专任教师15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480人专任教师6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99.97%;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2219人专任教师162人;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1所。

科技事业

2011年末,汾城镇有各类科技人才345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968人,经营管理人才183人,技能人才543人,农村实用人才1761人。

文化事业

2011年末,汾城镇各类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个,剧院1个,座位200个,年演出6场次,观众1200人次;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40个。文化行业从业人员526人。举办的文化节有鼓车文化节。

2011年末,汾城镇有中央、省、市、县等54个电视频道在本地落户,有线电视用户9266户,电视综合覆盖率73.1%。

体育事业

2011年末,汾城镇98%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5.5%。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汾城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3个,其中卫生院1所;病床144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64张。专业卫生人员113人,其中执业医师25人,执业助理医师18人,注册护士31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07人、执业(助理)医师0.78人、注册护士0.57人。2011年,汾城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747万人次住院手术634次,出院病人1821人次。

2011年,汾城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7.3%,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30.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

社会保障

2011年,汾城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6户,人数23人,支出7万元,比上年增长60%,月人均253.6元,比上年增长38%。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03户,人数933人,支出145.67万元,月人均129元,比上年增长0.73%;农村五保分散供养58人,支出16.3万元,比上年增长20%;农村医疗救助6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140人,共支出5.7万元,比上年增长35%。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32人,抚恤事业费支出84.92万元,比上年增长28%。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汾城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200千米,投递点340个,乡村通邮率100%;征订报纸1560份、期刊310册。2011年,汾城镇有固定电话用户4400户,移动电话用户26300户。

基础设施

2011年末,汾城镇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13.5千米,生产能力980吨/日,生活用水1769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年人均生活用水14.9吨;排水管道3千米。

2011年末,汾城镇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80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13条,总长度860千米。综合电压合格率98%,供电可靠率96.0%。

园林绿化

2011年末,汾城镇园林绿化面积2.5公顷,其中公共绿地1.2公顷,绿化覆盖率36%。

历史文化

民间艺术

汾城镇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跑鼓车、抬阁、木版年画、米醋酿造技艺、面塑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

尉村跑鼓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平面塑、三盛合米醋酿造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景名胜

汾城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南汾城镇区内。存有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到清末的建筑遗构12处40余座。包括古城墙、县衙大堂、城隍庙、元代戏台、文庙、试院、书院、明伦堂、社稷庙、鼓楼、关帝庙、洪济桥、学前塔、魁星楼等及商铺7处,民居3座。建筑宏伟壮观,时代特征明显,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被国家确定为“历史文化名镇”。

西中黄春秋楼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汾城镇西中黄村。建于清道光戊戌年间(1838年),占地面积91.16平方米。楼高22.43米,分楼基、二楼、三楼三层。二楼砖碹窑洞,内塑关公坐像。门匾刻“威震华夏”,门左右墙壁嵌石刻对联:“精忠洵贯日;大义直参天”。三楼为木架结构,内塑关公卧像。楼正面悬匾“春秋楼”。楼顶盖琉璃瓦,四挑角下垂风铃。

尉村戏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北汾城镇尉村。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建,占地面积1389平方米。坐南朝北,戏台两侧有碹棚式耳房各一,耳房两侧分别为方形钟楼、鼓楼。戏台砖砌台基,面宽3间,进深4椽,单檐前歇山后硬山筒板瓦顶,五檩前廊式构架,后墙明间辟方形窗,两边间设圆形窗。

荣誉称号

2006年,汾城镇被列为全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