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

更新时间:2024-09-19 19:50

河南省,简称“豫”,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郑州,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东接安徽山东,北接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西高东低,由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水面构成;地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截至2023年末,河南省辖17个地级市,21个县级市(含1个省直辖县级市)、82个县、54个市辖区。全省常住人口9815万人。

历史沿革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至迟在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和繁衍。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这里就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到了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晚期,中原进入了石、铜器并用时代,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

夏朝时期,夏朝在中原地区建立。

商朝时期,先后定都于亳(今存郑州市、商丘市、安阳市等说法)、西亳(今洛阳市)、嚣(又称隞,今郑州市)、相(今安阳市)、邢(又称耿,今焦作市;一说为庇,今山东省临沂市)、奄(今山东省曲阜市)、殷(今安阳市)和朝歌(今鹤壁市)等地。

西周,周成王营建都城成周洛邑。

东周,定都洛邑(今洛阳市)。

春秋战国时期,宋国陈国卫国管国郑国许国应国蔡国魏国韩国等诸侯国都城在河南境内。

东汉,刘秀定都洛阳。东汉末期,迁都许昌

曹魏,曹操定都洛阳,末期迁都许昌。

西晋,司马炎定都洛阳。

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均定都安阳。

隋朝,以洛阳为东都,在河南设立河南郡、荥阳郡、陈留郡、梁郡等郡。

唐朝,以洛阳为东都,其间数度迁都洛阳,东都洛阳,是长安之外的另一个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河南境内设立都畿道和河南道。武周,武则天定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

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定都于开封、洛阳。

北宋定都开封,以开封府(今开封市)为东京、以河南府(今洛阳市)为西京、以应天府(今商丘市)为南京。

南宋,赵构定都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市)继承了宋朝皇位,为了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定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

金贞祐二年(1214年),迁都开封,末期迁都商丘。宋、金划淮河而治之后,河南省淮河以南地区属南宋。

元朝,在河南境内设置河南江北行省,开封为省会。

明朝,河南省下辖8个府和1个直隶州。

清朝,基本沿袭了明朝区划。

中华民国时期,民国二年(1913年),设立豫东道豫西道豫北道豫南道,洛阳曾是吴佩孚的基地。民国十五年(1926年),冯玉祥参加北伐战争,进驻河南。民国十七年(1928年),张国焘徐向前等在大别山区开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信阳新县是根据地的首府。民国十九年(1930年)5月,河南省会驻地从开封市移驻商丘市。同年10月6日,河南省会驻地由商丘市迁驻开封市。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中华民国迁都洛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豫东人民建立水东抗日根据地,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彭雪枫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商丘永城为根据地的首府,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根据中央开辟河南经略中原的指示,冀鲁豫军区派兵南下援助水东抗日根据地,开辟水西抗日根据地,和其他部队一起实现控制中原的目标,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2月12日,以水东军分区等为基础组建豫皖苏军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9日,中原军区成立,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河南全境解放。

1949年3月7日,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8月,黄河以北地区成立平原省,省会驻新乡市,河南省保留黄河以南地区。1952年11月,撤销平原省,其行政区域大部分并入河南省。1954年10月,河南省会驻地从开封市迁驻郑州市。

(由于篇幅限制,更多历史内容详见《河南省志》)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3月,河南省辖17个地级市,21个县级市(含1个省直辖县级市)、82个县、54个市辖区,1180个镇、586个乡、692个街道办事处。河南省政府驻郑州市金水区金水东路22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华北平原南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地理坐标:西起东经110°21′,东至东经116°39′,跨经度6°18′,直线距离约580千米;南自北纬31°23′,北到北纬36°22′,跨纬度4°59′,直线距离约550千米。东连山东、安徽,西邻陕西,北与河北、山西相接,南临湖北;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3%。

地质

河南省大地构造跨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给内外生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是研究华北、华南乃至中国地壳演化的重要地区。

河南省地层发育齐全,从太古界到新生界均有出露。以栾川—固始韧性剪切带为界分为华北和秦岭两个地层区,秦岭地层区又以镇平—龟山韧性剪切带分为北秦岭和南秦岭两个地层分区。

河南省有岩体466个,其中酸性岩类占85%,中性岩类10%,余为基性—超基性岩和碱性岩。河南的侵入岩有南、北老,中间新的分布特征。王屋山期前的侵入岩仅分布在华北区,为前造山阶段侵入岩。晋宁期侵入岩分布在华北区及南秦岭区,说明华北、扬子板块体制开始,出现板块俯冲,造山开始。加里东—华力西期花岗岩分布在北、南秦岭区,为俯冲—碰撞造山阶段侵入岩。燕山期花岗岩分布在华北区及南秦岭区的桐柏—大别山一带,为后造山阶段花岗岩。

河南省岩浆喷发活动剧烈,火山岩分布广泛,王屋山期出露面积5300平方千米,加里东期1580平方千米,燕山期330平方千米,喜山期74平方千米,嵩阳期和中条期火山岩已遭受深变质。

地形地貌

河南省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河南省地貌可分五区:

气候特征

河南省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0.5~16.7℃,年均降水量407.7~1295.8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285.7~2292.9小时,全年无霜期201~285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2022年平均气温15.8℃。平均年降水量594.3毫米。平均年日照时数2024.1小时。

根据综合自然区划,河南省可划分为12个自然地区和42个自然区。12个自然地区是:桐柏大别山温热湿润地区、大别山北麓温热湿润地区、南襄盆地温热半湿润地区、伏牛山南侧温暖湿润地区、伏牛山东端温暖地区、嵩山周围温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洛阳西部山地丘陵温和半干旱地区,太行山温凉半干旱地区、秦岭东段温和温凉湿润半温润区、太行山前平原温凉半干旱地区、黄淮平原温暖温和湿润半湿润地区、黄河冲积扇温和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水文

河南省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河南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60条。

土壤

河南省土壤分布特点是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在此线以北的落叶阔叶林植被下,广泛分布着褐土,为暖温带地带性土壤;在此线以南,为北亚热带气候,植被类型系落叶阔叶林中有常绿阔叶林树种,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

自然灾害

河南省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地震、干热风、病虫害、滑坡、崩坝、水土流失等。其中旱、涝两种灾害危害最大,主要发生在7—8月。

1450—1949年的500年间,水旱灾发生的概率为2—3年一遇,大的平均为11—12年一遇,特大的平均为80—100年一遇。其间,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的年份有1553年、1593年、1632年、1761年和1931年。发生特大旱灾的年份有1637—1641年、1876—1878年和1941—1942年。1637—1641年是连续5年的长期干旱,最严重的旱灾发生在1640年,84个县遭灾。

1950—1990年的41年间,年年都有水旱灾害。水旱灾害多年平均受灾面积为2.3万平方千米,成灾面积为1.6万平方千米,分别约占全省耕地的33.4%和22.4%。在水旱灾害多年平均受灾面积中,水灾为1万平方千米,旱灾为1.3万平方千米,旱灾稍大于水灾;在成灾面积中,水灾为0.8万平方千米,旱灾为0.8万平方千米,水旱灾基本相等。其间,水灾面积最大的是1963年,受灾面积达4.4万平方千米,成灾面积达3.8万平方千米,分别占全省耕地的64.3%和54.2%。水灾危害最重的是1975年,洪汝河上游、沙澧河上游发生特大洪水,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1950—1990年间,全省发生春旱35次,夏旱33次,秋旱16次,冬旱13次。其中两季连旱10次,三季连旱3次,四季连旱2次,六季连旱2次(1966年春至1967年夏;1982年春至1983年夏),七季连旱2次(1986年春至1987年秋;1988年春至1989年秋),十季连旱2次(1960年春至1962年夏;1977年春至1979年夏)。旱灾最大的是1988年,受灾面积达5.6万平方千米;成灾面积最大的是1986年,达3.6万平方千米,分别占耕地面积的80.9%和51.3%。旱灾最重的是1961年,由于旱灾加政策失误,对农业生产影响最严重,全省粮食总产降到68.4亿千克,为1958年的54%。

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特别是7月20日郑州市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害共造成河南省150个县(市、区)1478.6万人受灾,因灾死亡失踪398人,其中郑州市380人、占全省95.5%;直接经济损失1200.6亿元,其中郑州市409亿元、占全省34.1%。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河南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境内有1500多条主干河流纵横交错,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93条。河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5亿立方米,常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440立方米。河南省水力资源蕴藏量490.5万千瓦,可供开发量315万千瓦。河南是国家特大型水利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主要受水地以及输水总干渠工程渠首所在地,开通以来河南段常年平均受水量达8.7亿立方米。

河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3.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383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属严重缺水省份。

植物资源

河南省植物兼有南北种类,维管植物有198科、1142属、3979种,占全国维管植物的10%,其中蕨类植物29科、70属、205种及变种多裸子植物10科、28属、74种及变种多被子植物159科、1044属、3670种及变种,其中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63种,省级保护植物64种,它们共同组成了河南的植物区系。

动物资源

河南省已知动物3500多种,其中原生动物51种,多孔动物和腔肠动物6种,扁形动物10种,线形动物23种,环节动物10种,软体动物17种,节肢动物2500余种,鱼类110种,两栖类19种,爬行类37种,鸟类300余种,哺乳类72种,大部分种类有重要经济价值,少部分对农、林业生产和人类健康有很大危害。

河南动物的地理分布成分属古北界和东洋界,按“中国自然区划分类单位”制定的原则,河南动物区划分为2个区、6个省,全省两栖类19种,属东洋界的12种,占总种数的63.1%;古北界7种,占总种数的36.8%。爬行动物37种中,属古北界的5种,占总种数的13.5%;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共有种计8种,占总种数的21.6%;东洋界24种,占总种数的64.9%,哺乳动物72种,除广布种外,属古北界26种,占总种数的52%;东洋界24种,占总种数的48%。济源太行山中国豹通过影像累计辨识个体不少于6只。

截至2024年4月,河南省有鸟类资源493种,占全国鸟类种类的近1/3。

林业资源

2017年,河南省共营造林481.67千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26.28千公顷。年末共有自然保护区30个,面积762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森林公园118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1个。森林覆盖率24.53%。

矿产资源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和矿业大省,矿业产值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前5位。全省已发现的矿种144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10种,已开发利用的矿种93种。优势矿产可归纳为钼、金、铝、银“四大金属矿产”以及天然碱、盐矿、耐火黏土、萤石、珍珠岩、水泥灰岩、石墨“七大非金属矿产”。在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资源中,保有资源储量居首位的有9种,居前3位的有35种,居前5位的有46种,居前10位的有72种。灵宝、栾川、桐柏、叶县分别被命名为“中国金城”“中国钼都”“中国天然碱之都”和“中国岩盐之都”。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已发现的矿种144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10种,已开发利用的矿种93种。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末,河南省常住人口981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701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11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08%,比上年末提高1.01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69.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06‰;死亡人口78.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8.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4‰。

参考资料

民族构成

河南省56个民族成份齐全,少数民族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显著特征。全省少数民族占比较高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满族。全省有3个城市民族区(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开封市顺河回族区、洛阳市瀍河回族区)、21个民族乡(镇),少数民族10万人以上的省辖市4个(南阳、商丘、周口、郑州)。

截止2020年11月,河南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98210038人,占98.8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55481人,呈大分散、小聚居的显著特征。

政治

经济

概况

2023年7月22日,河南省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3132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08亿元,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13189亿元,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15829亿元,增长4.5%。

2023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59132.39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60.15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22175.27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31596.98亿元,增长4.0%。三次产业结构为9.1∶37.5∶53.4。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73元,增长4.4%。

2023年,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同)比上年增长2.1%。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9.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4%,第三产业投资下降0.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6%,民间投资下降3.9%,工业投资增长8.9%,社会领域投资增长8.7%。

2023年,河南省财政总收入6972.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12.05亿元,增长6.2%,其中税收收入2855.13亿元,增长10.2%,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3.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062.55亿元,增长3.9%。

2024年上半年(1-6月),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河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1231.4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9%,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53.0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2293.40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16585.00亿元,增长3.2%。

参考资料

第一产业

河南省耕地面积为1.1亿亩以上,居中国第3位。粮食播种面积在1.6亿亩以上,居中国第2位,其中主要是种植粮食作物,是全国粮食产量超过3000万吨大关的3个省区之一。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大,占粮播面积的54%,产量一直占全国的20%以上,高居全国第一。玉米是仅次于小麦的河南省第2大粮食作物,薯类作物是河南第3大类粮食作物。水稻是河南省的第4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省粮播面积的4%,其产量占总产量的8%。河南是中国大豆的主要产区之一,是中国第2产豆大省。河南是中国主要产棉区之一,棉花总产量居全国第2位,烟叶总产量一直居全国第1,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烟叶生产基地。河南油料作物的生产主要包括花生、油菜籽和芝麻,其播料播种面积和产量列全国各省区第3位。1990年10月,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1993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郑州价格”的产生结束了中国没有粮油批发价格的历史,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市场的“晴雨表”。

河南粮食总产量占到中国的近十分之一,小麦总产量更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多,花生、芝麻产量均居全国第1,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居全国第3。作为中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河南牛、猪、禽饲养量以及禽、蛋、肉、奶产量均居中国前4位。河南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成为全国第1的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第1肉制品大省、第1肉牛大省。中国市场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产自河南。

2023年12月,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河南省粮食播种面积10785.3千公顷,总产量6624.3万吨,单位面积产量6142.0公斤/公顷。

2023年,河南省粮食种植面积10785.2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6.94千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686.07千公顷,增加3.62千公顷;玉米种植面积3864.37千公顷,增加6.85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610.25千公顷,增加17.80千公顷,其中花生种植面积1307.04千公顷,增加19.91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799.40千公顷,增加16.90千公顷。全年全省粮食产量6624.27万吨,比上年减少165.10万吨,减产2.4%。其中,夏粮产量3550.06万吨,减产6.9%;秋粮产量3074.21万吨,增产3.3%。小麦产量3549.73万吨,减产6.9%;玉米产量2365.70万吨,增产4.0%。全年全省油料产量703.04万吨,比上年增产2.8%,其中花生产量638.86万吨,增产3.8%。蔬菜产量7855.78万吨,增产2.6%。食用菌产量189.78万吨,增产2.6%。瓜果产量1502.73万吨,减产0.3%。全年全省猪牛羊禽肉总产量673.20万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猪肉产量465.33万吨,增长7.0%;牛肉产量37.99万吨,增长3.5%;羊肉产量27.30万吨,下降6.0%;禽肉产量142.57万吨,下降7.8%。禽蛋产量441.19万吨,下降3.3%。牛奶产量237.47万吨,增长11.4%。年末生猪存栏4038.97万头,比上年末下降5.2%;全年生猪出栏6102.31万头,比上年增长3.1%。

第二产业

河南工业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省份第1位,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1世纪前10年,河南工业结构以冶金、化学、建材、轻纺、能源等传统行业为主。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手机、盾构机等产品产量跻身世界前列,矿山机械、起重机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汽车工业是河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宇通、少林、日产和海马等“河南制造”的各类车辆奔驰在大街小巷,尤其是宇通客车,已经占据全国大客车行业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中国第一台大型拖拉机、第一台大型球磨机、第一台高速柴油机、第一台液压支架、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第一块浮法玻璃、第一张帘子布、第一辆纯电动客车、第一台隧道盾构机由河南制造。

2023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3.6%;股份制企业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8%;私营企业增长1.1%。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4.0%,制造业增长6.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8%。分重点产业看,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0.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6.8%;传统支柱产业增长1.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0.1%;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0.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5.5%;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1.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4.7%;能源原材料工业增长1.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8.4%;消费品制造业增长0.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1.1%。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8%。年末全省发电装机容量(不含储能)13846.1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5.9%。其中,火电装机容量7401.96万千瓦,增长1.8%;水电装机容量534.90万千瓦,增长21.9%;风电装机容量2177.92万千瓦,增长14.5%;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3731.36万千瓦,增长59.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3171.83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3.1%。其中,清洁可再生电力(水电、风电、光电)发电量521.30亿千瓦时,下降5.0%,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比重为16.4%。

第三产业

2023年,河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004.4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1633.55亿元,增长6.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370.90亿元,增长7.2%。全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7%,饮料类增长0.6%,烟酒类增长8.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0.3%,日用品类下降2.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0.5%,中西药品类增长9.0%,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23.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2.2%,汽车类增长13.4%。全年全省网上零售额4605.3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813.0亿元,增长21.0%。

2023年,河南省货物运输总量28.17亿吨,比上年增长8.9%。货物运输周转量11892.48亿吨公里,增长4.3%。旅客运输总量5.90亿人次,增长119.2%。旅客运输周转量1662.29亿人公里,增长138.4%。机场旅客吞吐量2788.83万人次,增长158.4%。机场货邮吞吐量60.90万吨,下降2.7%。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320.78公里。年末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2108.08万辆,比上年末增长5.6%,其中私人汽车1945.41万辆,增长5.7%。民用轿车保有量1186.07万辆,增长7.2%,其中私人轿车1143.53万辆,增长7.2%。

2023年,河南省邮电业务总量1753.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其中,邮政行业业务总量709.72亿元,增长25.1%;电信业务总量1043.87亿元,增长19.5%。快递业务总量60.46亿件,增长35.8%;快递业务收入425.29亿元,增长28.4%。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581.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0875.3万户,电话普及率115.9部/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13954.4万户。全年新开通5G基站5.3万个;全省5G终端用户总数达到6467.8万户。

截至2023年末,河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0584.89亿元,比年初增加7411.81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0206.75亿元,增加7658.38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3596.66亿元,增加7236.41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3140.94亿元,增加7327.76亿元。年末全省共有上市公司162家。发行股票163只,其中发行A股110只,发行境外股票53只。本年首次发行、再融资募集资金172.73亿元,其中A股发行和再融资募集资金168.50亿元。年末A股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13342.79亿元。全年全省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399.87亿元。其中,财产险617.83亿元,人身险1782.04亿元。赔款支出与给付1004.73亿元。其中,财产险458.63亿元,人身险546.10亿元。

2023年,河南省货物进出口总值8107.88亿元,比上年下降3.8%。其中,出口5279.97亿元,增长2.4%;进口2827.91亿元,下降13.5%。全年全省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新设立企业465个,比上年增长40.9%;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2110.6亿元,增长9.3%。全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44.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2023年,河南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达11844家,同比增长10.9%,净增加1163家。2023年,河南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值3567.6亿元,同比增长2.7%,占比44%、增加2.8个百分点;河南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值2454.7亿元,外贸规模较协定生效前的2021年增长10.7%,增幅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占河南省外贸比重为30.3%,较2021年增加3.3个百分点。2023年,全省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值合计4419.4亿元,占比54.5%。其中,新郑综保区进出口值4072.8亿元,进出口规模在全国综保区中居第1位。全省保税物流中心进出口值67.1亿元,同比增长10.9%。2023年,河南出口机电产品3427.4亿元,同比增长5.3%,占全省出口值的64.9%,其中手机占全省出口值的45.6%;汽车、人发制品和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106.5%、16.8%、8.3%,三者合计拉升全省外贸出口增速3.4个百分点。

2023年,河南省共接待国内游客99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646亿元。年末共有A级旅游景区724家,其中4A级以上旅游景区249家。星级酒店348个,旅行社1486家。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河南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71万所,教育人口2815.22万人,其中,在校生2621.86万人,教职工193.36万人。

2023年,河南省研究生招生35205人,在学研究生99012人,毕业生27533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98.40万人,在校生295.62万人,毕业生83.29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30.63万人,在校生69.74万人,毕业生29.96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含技工学校)招生51.15万人,在校生145.26万人,毕业生48.0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90.06万人,在校生262.27万人,毕业生77.47万人。初中招生168.74万人,在校生508.13万人,毕业生153.67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48.95万人,在校生962.88万人,毕业生169.14万人。特殊教育招生1.01万人,在校生6.83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323.62万人。全年共安排“两免一补”经费151.61亿元,共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876.82万人次。高校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6个,高校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6个。

2023年,河南省共有幼儿园2.26万所,其中普惠性幼儿园1.93万所,占总园数的85.35%。在园(班)幼儿323.62万人,其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288.57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9.17%。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2.46%。幼儿园教职工37.98万人,其中,园长2.30万人;专任教师21.75万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占总数的93.36%。承担学前教育专任教师23.29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93%,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数占总数的86.55%。幼儿园占地面积9.04万亩,校舍建筑面积3346.16万平方米,图书3605.40万册,固定资产中的玩教具资产值69.96亿元。

2023年,河南省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1万所,在校生1471.01万人。共有班数37.39万个,其中,56-65人的大班4848个,占总班数的1.30%;66人及以上的超大班159个,占总班数的0.04%。教职工102.00万人,其中专任教师95.30万人。义务教育巩固率96.30%。小学1.64万所,另有不计校数小学教学点0.89万个。毕业生169.14万人,招生148.95万人,在校生962.88万人(其中,教学点在校生39.60万人)。共有26.82万个班,其中,56-65人的大班3305个,占总班数的1.23%,66人及以上的超大班100个,占总班数的0.04%。承担小学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60.10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00%,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数占总数的99.31%,生师比16.02:1。另有小学校外教师0.48万人。初中4626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257所。毕业生153.67万人,招生168.74万人,在校生508.13万人。共有10.57万个班,其中,56-65人的大班1543个,占总班数的1.46%,66人及以上的超大班59个,占总班数的0.06%。承担初中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36.61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88%,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数占总数的89.34%,生师比13.88:1。另有初中校外教师0.3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寄宿生457.14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31.08%。其中,小学寄宿生145.00万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15.06%;初中寄宿生312.14万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61.43%。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校生92.45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6.28%,其中,小学63.03万人,初中29.42万人,随迁子女入公办学校就读比例93.27%。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66.03万人,占随迁子女总数的71.42%,其中,小学45.03万人,初中20.99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在校生126.13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8.57%,其中,小学78.95万人,初中47.18万人。小学和初中学校占地面积分别为30.82万亩和21.33万亩;校舍建筑面积分别为7562.94万平方米和6862.48万平方米;图书分别为2.12亿册和1.60亿册;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分别为114.69亿元和89.86亿元。

2023年,河南省高中阶段教育学校1741所,招生141.21万人,在校生407.53万人。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90%。普通高中1098所,其中,完全中学138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56所。毕业生77.47万人,招生90.06万人,在校生262.27万人。共有5.16万个班,其中,56-65人的大班1339个,占总班数的2.60%;66人及以上的超大班176个,占总班数的0.34%。承担普通高中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19.31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72%,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数占总数的11.61%,生师比13.58:1。另有普通高中校外教师1073人。学校占地面积12.89万亩,校舍建筑面积4738.13万平方米,图书5126.10万册,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54.68亿元。中等职业学校643所,其中技工学校97所。毕业生48.09万人,招生51.15万人,在校生145.2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36.22%和35.64%。教职工7.5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73万人。学校(不含技校)占地面积5.73万亩,校舍建筑面积2027.25万平方米,图书2538.79万册,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53.00亿元。

2023年,河南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53所,共招收各种形式特殊教育学生1.01万人,在校生6.83万人。教职工0.5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0.4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占地面积2086.05亩,校舍建筑面积65.42万平方米,图书72.52万册。

2023年,河南省共有普通、职业高等学校168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57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1所;高职(专科)学校110所。成人高等学校10所。研究生培养机构27处,其中,科研机构8处。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54%。研究生毕业生2.75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771人),招生3.52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588人),在学研究生9.90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088人)。普通、职业本专科毕业生83.29万人,其中,本专科毕业生分别为35.28万人和48.01万人,本专科毕业生之比为4.2:5.8。招生98.40万人,其中,本专科招生分别为42.95万人和55.45万人,本专科招生之比为4.4:5.6。在校生295.62万人,其中,本专科在校生分别为144.58万人和151.03万人,本专科之比为4.9:5.1。普通、职业高等学校教职工19.6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5.28万人,生师比18.29:1。专任教师中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4.71万人(其中,正高级1.05万人),占总数的30.85%;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9.74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80万人),占总数的63.71%;硕士及以上学位11.17万人(其中,博士学位2.84万人),占总数的73.09%。普通、职业高等学校占地面积23.58万亩;校舍建筑面积8129.90万平方米;图书2.29亿册,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401.16亿元。成人本专科毕业生29.96万人,招生30.63万人,在校生69.74万人。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791人,其中专任教师528人。专任教师中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152人,占总数的35.85%;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215人,占总数的50.71%;硕士及以上学位261人,占总数的54.53%。

2023年,河南省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9万所,在校生总数569.54万人,其中,民办幼儿园1.58万所,在园(班)幼儿186.56万人;民办小学1504所,在校生116.20万人;民办初中806所,在校生74.20万人;民办普通高中514所,在校生76.16万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90所,在校生28.38万人;民办普通、职业高等学校52所(其中,本科学校20所),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87.99万人(其中,普通、职业本科在校生48.62万人),占全省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29.76%。

参考资料

科技事业

截至2023年末,河南省共有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768个,其中国家级95个。省级及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72个,其中国家级50个。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52个,其中国家级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重点实验室251个。省新型研发机构140家。高新技术企业1297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197家。省实验室16家、省中试基地36家、省技术创新中心24家。全年专利授权量达到109957件。截至年末,有效发明专利83127件。全年签订技术合同2.49万份,比上年增长11.2%;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367.42亿元,增长33.4%。年末全省共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6种,计量技术机构328家,通过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3183家,认证机构23家。全年新建计量标准131项,强制检定计量器具689万台件。年末共有天气雷达站16个,自动气象站2852个。地震观测站604个,地震观测测项753个。

河南省科学院是河南省唯一的省属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也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建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将于2022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例为科研单位“量身打造”的创制性立法典范,将推动河南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的融合发展。

201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复河南省依托郑州洛阳新乡3个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中原地区的国家高科技产业中心“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1月,河南省正式获批“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2020年11月,在原河南省超级计算中心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复同意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通过验收并纳入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序列管理,“国家超算郑州中心”正式成为全国第7家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也是河南省首个国家级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2022年3月,河南省谋划建设的首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项目(“中原之光”)开工仪式在郑州市举行,该项目采取郑州大学清华大学合作模式建设,项目总估算达到8.77亿元。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共有计量技术机构322家,检验检测机构3460家,认证机构18家。全年新建计量标准117项,强制检定计量器具580万台件,制修订省地方标准204项。年末共有天气雷达站12个,自动气象站2772个。地震观测站132个,地震观测站网17个。

2022年9月24日,第五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正式开幕。开幕式上,8位院士受聘为“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首席科学家”。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的艺术表演团体154个,文化馆202个,公共图书馆177个。博物馆39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2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25个。有线电视实际用户615.86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7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72%。全年图书出版总印数4.89亿册,期刊出版总印数0.56亿册,报纸出版总印数12.08亿份。年末共有综合档案馆177个,已开放各类档案673.05万卷(件)。

体育事业

2017年,河南省运动员在各类大赛中共取得136枚金牌,世界冠军3个,亚洲冠军15个,全国冠军118个。在第十三届全运会上获得25金、18银、20铜,金牌和奖牌总数为参加历届全运会之最。2019年,河南省郑州市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是全国民族运动会第一次在中部地区举办。2020全年全省运动员共取得全国冠军47个,打破6项全国记录。全年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26.32万人次。年末共有体育场地26.2万个。2021年,河南省运动员共取得51枚金牌,世界冠军3个,全国冠军48个;打破1项世界纪录、1项奥运会纪录,创造1项世界最好成绩。2022年,河南省运动员共取得67枚金牌,世界冠军7个,亚洲冠军3个,全国冠军57个;打破1项全国纪录。

2023年,河南省运动员共取得113枚金牌,世界冠军8个,亚洲冠军11个,全国冠军94个;打破8项世界纪录。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河南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5038个,其中医院2528个,在医院中有公立医院706个,民营医院182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1645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993个,卫生院1998个,村卫生室59447个,诊所1373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717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85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64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69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7.74万张,其中医院57.88万张,卫生院14.40万张。年末卫生技术人员86.59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4.66万人,注册护士38.39万人。按机构分,医院卫生技术人员54.22万人,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0.81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技术人员3.63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1.09万人,妇幼保健院(所、站)卫生技术人员3.79万人。全年总诊疗人次6.84亿人次,总出院人数2291.21万人。其中医院诊疗人次2.58亿人次,出院人数1847.28万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4.06亿人次,出院人数352.90万人。

按照国家部署,河南省自1973年开始,陆续承担向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厄立特里亚三个国家派遣医疗队任务。50年间,河南省向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厄立特里亚和科威特等国家派遣医疗队共64批1302人次,诊治725万多人次,开展各类手术5.5万余次,培养当地医务人员8900余名。帮助受援国家建设医院、中医等学科诊疗中心。河南省援外医疗队中,先后有34个先进集体、700名同志被受援国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表彰。梅庚年、陈雅琴和唐秀荣3名河南援外队员先后牺牲在三个受援国。

社会保障

2020年2月28日,贫困县“清零”。

截至2023年末,河南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78.18万人。其中,参保在职职工1987.70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590.48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433.82万人。其中,参保在职职工997.49万人,参保退休人员436.3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147.8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128.25万人。全年全省发放城市低保金13.12亿元,年末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30.58万人;全年发放农村低保金75.70亿元,年末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275.75万人。年末共保障农村特困人员47.05万人。2023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基本建成28.86万套,新开工34.56万套。

环境保护

2022年,河南省国考河流监测断面中,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或优于Ⅲ类)为81.9%,劣Ⅴ类水体比例为零。全省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66.4%,可吸入颗粒物(PM)平均浓度为79.0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平均浓度为47.7微克/立方米。全年新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新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5个、省级生态县11个。2022年,河南省年平均气温15.8℃。平均年降水量594.3毫米。平均年日照时数2024.1小时。2022年,河南省完成造林面积146.15千公顷。年末共有自然保护区3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森林公园132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3个。

2023年,河南省国家考核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83.0%,无劣Ⅴ类水质断面。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68.0%,PM2.5年均浓度45.3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浓度73.8微克/立方米。全年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省级生态县8个。全省年平均气温15.9℃。平均年降水量985.7毫米。全年全省完成造林面积131.64千公顷。年末共有自然保护区3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森林公园132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3个。

应急管理

2023年,河南省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218起,死亡1130人,比上年分别下降6.4%和1.7%;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078人。

人民生活

2023年6月1日起,河南省婚姻登记实行“跨省通办”,不用返回原籍,可以就地办理。

交通运输

河南省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全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国家综合主体交通网主骨架中“6轴、7廊、8通道”中,有“1轴、1廊、1通道”经过河南。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发展迅速,客货吞吐量分别升至全国第11位、第6位,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国际铁路枢纽地位持续巩固,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大格局基本形成,普铁、高铁形成“双十字”交汇,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高铁站之一,郑州北站作业量居亚洲编组站前列。高速公路“双千工程”加快建设,普通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内河航道升级改造持续推进,路网通达能力和技术等级明显提升。

公路

河南省有105、106、107、207、209、220、310、311、312等国道过境。其中,105国道境内长70千米,全部为二级及以上路面,向东北通往山东省,向东南通往安徽省。106国道境内长507千米,全部为二级及以上路面,向北通往河北省,向南通往山东省、湖北省。107国道境内长589千米,全部为二级及以上路面,向北通往河北省,向南通往湖北省。207国道境内长416千米,其中二级及以上路面390千米,三级路面26千米,向北通往山西省,向南通往湖北省。209国道境内长292千米,其中二级及以上路面107千米,三级路面185千米,向北通往山西省,向南通往湖北省。220国道境内长143千米,全部为二级及以上路面,向东北通往山东省。310国道境内长645千米,全部为二级及以上路面,向东通往安徽省,向西通往陕西省。311国道境内长620千米,其中二级及以上路面486千米,三级路面135千米,向东通往安徽省。312国道境内长557千米,全部为二级及以上路面,向东通往安徽省,向西通往湖北省、陕西省。

【主词条:河南高速公路

国道

截至2020年末,河南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100千米,普通干线公路3.1万千米,农村公路23.2万千米。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009.38千米。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民用汽车保有量1996.6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5.6%,其中私人汽车1840.55万辆,增长6.0%。民用轿车保有量1106.54万辆,增长6.7%,其中私人轿车1067.11万辆,增长7.0%。

铁路

河南省的国家铁路干线有京广线、陇海线、京九线、宁西线、焦柳线、焦新线、新兖线、侯月线等过境,支线有孟宝线、新密线等。有漯阜、汤台、商南、衡潢、新商等地方铁路。其中,京广线境内长549千米,为1级双线电气化铁路,设有安阳、鹤壁、新乡、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等59个火车站,向北通往河北省,向南通往湖北省。陇海线境内长610千米,为1级双线电气化铁路,设商丘、开封、郑州、洛阳、三门峡等72个站,向东通往江苏省,向西通往陕西省。京九线境内长216.1千米,为1级双线铁路,设台前、商丘北、商丘南、淮滨、潢川、光山、新县等13个站,向北通往山东省,向南通往安徽省。宁西线境内长527千米,为单线铁路,设西峡、内乡、镇平、南阳西、南阳东、唐河、桐柏、信阳、罗山、潢川东、商城、固始等54个站,向西通往陕西省,向东通往安徽省。焦柳线境内长451千米,为双线电气化铁路,设月山、沁阳、济源、洛阳北、关林、伊川、汝州、平顶山西、鲁山、南召、南阳、邓州等40个站,向南通往湖北省,向北通往山西省。新焦线境内长78.2千米,为双线电气化铁路,设焦作北、焦作、新乡西、获嘉、修武等12个站,全部在省境内。新兖线境内长114.6千米,为双线电气化铁路,设长垣、封丘、延津、滑县南、新乡东、塔铺、文庄村7个站,西起新乡,向东通往山东省。侯月线境内长61.3千米,为双线电气化铁路,设磨滩、水运村、盘古寺3个站,向北通往山西省。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铁路营业里程6331.70千米,其中高铁2195.52千米。

轨道交通

截至2024年9月,河南省共计有郑州市、洛阳市、许昌市等3座省辖市开通轨道交通,开通轨道交通线路共计13条。

其中,郑州市开通轨道交通线路11条,线网运营里程达到344.83公里;洛阳市开通轨道交通线路2条,线网运营里程达到43.5公里;许昌市开通轨道交通线路1条(郑许线),运营里程33.7公里。

航空

截至2020年末,河南省共有通用机场6个,其中郑州上街机场获颁A1类使用许可证,安阳殷都(航校)、周口西华、新乡唐庄、郑州中牟、安阳永和等机场完成B类备案,安阳林州、郑州登封、洛阳龙门(万安)、驻马店平舆、商丘民权等机场加快建设。

已通航客运机场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洛阳北郊机场南阳姜营机场信阳明港机场安阳红旗渠机场

截至2020年末,河南省共有通用航空运营企业22家、非经营性单位1家,在册航空器75架(其中固定翼飞机29架、直升机40架、超轻型及其他航空器6架),飞行员和机务、航务、空管等专业人员约130人,年通用航空飞行总量达到7万小时,以飞行培训和农林作业为主,以空中游览、航空运动、航拍测绘、应急救援等为辅。

水运

河南省的水路航运主要集中在豫东南和豫中地区的郑州、开封、商丘、许昌、平顶山、漯河、周口、驻马店、信阳、南阳等地市,已初步形成了淮河、唐河、白河、贾鲁河、沙颍河等多条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通道。

截至2020年末,河南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725千米,其中四级航道583千米,占比34%。淮河、沙颍河通江达海航道里程299千米,占比17%。

截至2020年末,河南省建成4个以货运为主周口、信阳、漯河、平顶山港和3个以客运为主洛阳、南阳、许昌港。码头泊位201个,其中,货运码头泊位173个,客运码头泊位28个,港口通过能力5486万吨。“十三五”周口港纳入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中心港区中部作业区8个港池、47个千吨级泊位全部建成运营。建成漯河港中心港区。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累计完成货物运输量7.1亿吨、货物周转量5059.1亿吨千米、旅客运输量1400万人,分别为“十二五”同期的1.6、1.8、1.1倍。累计完成港口吞吐量8028万吨,是“十二五”同期的3.1倍。全省港口吞吐量由2016年的771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3115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42%。

截至2020年末,水路货运量为1.513亿吨,港口吞吐量达到3115万吨(含集装箱8064标箱),船舶保有量5111艘,货运船舶平均吨位约为2300吨,平均运距约727千米。

根据《河南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2022—2035年)》,按照“通江达海、河海联运,干支联动、交旅融合”的思路,根据航道功能、技术标准和对城市及产业的带动作用,将航道划分为骨干航道、支线航道和其他航道,形成“一纵三横九支+其他航道”总体布局,规划航道总里程3670千米。其中,“一纵三横九支”航道1916千米,其他航道1754千米;三级及以上航道1009千米,四级及以下航道2661千米(含旅游航道793千米)。

历史文化

历史渊源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诞生在今河南新郑,中华文明的起源、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形成和统一国家的建立,都与河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5000年中华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200多个皇帝在此执政。

地名由来

河南省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被描述为人牵象之地,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历史名地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后赵、冉魏、前燕、北魏、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正统朝代先后建都或迁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有四个,分别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从夏朝在河南建都起,河南孕育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禹州、长葛、虞城、柘城、济源、汤阴、内黄、温县、鹤壁、淇县、淮阳、新郑、新蔡、遂平、平顶山等古都。

河南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8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5个。

河南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51个。

河南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46个,中国传统村落123处,省级传统村落811处。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黄河在河南省境内流经700多千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河南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源远流长,姓氏文化、汉字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博大精深。

河南是中华神龙的故乡。被称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氏,在周口淮阳“以龙师而龙名”,创造的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中原地区多个部落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五帝之首、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在统一黄河中下游流域各部落族之后,为凝聚各部落族的思想和精神,在郑州新郑也用龙作为新部落族的图腾,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就因此而来。濮阳蚌龙距今6400多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和社会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

黄帝时代商丘虞城人仓颉造字,甲骨文起源于商朝晚期的都城安阳殷墟,驻马店上蔡人李斯“书同文”、制定了规范的书写字体“小篆”,漯河人许慎编写了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规范化的“宋体”产生在北宋的都城开封,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北宋的都城开封。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300个主要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按照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中国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之根在河南,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内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是“百家争鸣”的主阵地,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主流思想均发源于河南。

中国的早期农业文明最早发源于河南。中原早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耕作技术与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的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中原早期发达的农耕文明提供了佐证。炎帝朱襄氏建都陈国都城株野(今商丘柘城胡襄镇),创造了中原早期发达的农业文明。

商人、商品和商业起源于商丘。夏代的商族部落首领商丘人王亥“肇牵车牛远服贾”,用牛车拉着货物到远地去做生意,被奉为商业鼻祖。春秋时期的鹤壁浚县人子贡,不仅能做官而且善于经商致富。商圣的南阳淅川人范蠡,帮助勾践灭吴复国后,悄然归隐到了宋国,把才能用于经商。郑国都城人弦高,在经商途中遇到秦军入侵,以自己十五头牛为代价智退秦军。职业商人诞生于西周的都城洛阳,法规《质誓》诞生于春秋时期的郑国都城郑州新郑,以“城门之征”为代表的最早的关税征收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都城商丘。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伏羲在周口淮阳一带演八卦,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在安阳汤阴羑里城的监狱里写下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易经》。周公旦在西周都城洛阳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祖籍商丘夏邑的孔子在河南境内的各诸侯国讲学论道,传播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名家思想、法家思想、纵横思想等思想等均起源于河南。

中国早期的天文学家阏伯在商丘睢阳观星测辰,建立了中国第一座观星台阏伯台(火神台)。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朝时期的后母戊大方鼎,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东汉焦作卫辉人杜诗发明的“水排”鼓风技术,比欧洲早1000多年。《鹳鱼石斧图陶缸》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国画,已有6000多年历史,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不可移动文物之一。

炎帝和黄帝均为中国中医药的创始人,中医药文化起源并发扬于河南。南阳人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其名著《伤寒杂病论》被誉中医瑰宝,享誉中外。商丘人张从正为金朝四大名医之首。

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尚书》,是经过东周洛阳的史官整理成书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属于河南省境内的作品有100多篇,占总篇目的三分之一以上。鲁迅说过,在秦代可称之为作家的,仅河南上蔡的李斯一人。汉魏时期,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

河南是中国的功夫之乡。郑州登封嵩山少林武术是中华功夫的源头,享誉海内外。焦作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创立的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

方言

河南方言直接继承了古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语法、词汇和语音系统发展演变而成,具有较强的内部一致性。语法中的句法结构在广大县市中表现相当一致,只是词法方面稍有不同。词汇中的基本词,特别是根词大体相同,只是读音有些差别,一部分非基本词的差异较为明显。语音在声调方面除黄河以北有19个县市尚保留古入声外,其余100多个县市均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调类,而且中部、东部和西南部广大地区的调值基本一致,声母、韵母多数相同,不同之处也存在看明显的对应规律。除极少数边远的县、乡说话较为特殊外,其余100来个县市的人们互相交际不致发生困难。由于政区划分、人口迁徙、山河分布、水陆交通,以及邻近省份方言的影响,河南方言内部又形成了许多方言片。黄河以北因有黄河阻隔,与中心区域交往不便,入声尚未消失,形成了独特的北部方言片,淮河以南由于淮河拦截,与中心区域交往较少,而与毗邻的湖北、安徽一些县交往较多,产生了接近于江淮方言的南部方言片;西部因篙山横亘,陕县、灵宝县与中心区域的联系少于与陕西东部的联系,形成了西部方言片,中间广大区域是河南方言的主体,河南方言的特征即靠这个区域的语法、词汇、语音来体现,但其内部仍存在看某些差异。

文物

河南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数量居全国第二,其中世界文化遗产5处(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丝绸之路河南段、大运河河南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70处;国家文物局公布和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3处(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殷墟、郑韩故城等4个挂牌,郑州商代遗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城阳城址、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贾湖遗址、大河村遗址、三杨庄遗址等9个立项)。开放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70处。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21处。

河南省是全国文物大省,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在全省遍布近100座博物馆中,全部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还要多。

截至2022年7月,河南省有可移动文物1773620件(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南省共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各类线索180余万条,其中基本立项22万余条。全省有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皮影戏、太极拳,均为共同申报项目),113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728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7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32名。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河南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8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33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25个。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5个。

民间艺术

河南省的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传统戏剧豫剧宛梆怀梆大平调越调柳子戏大弦戏四平调曲剧太康道情戏南乐目连戏、罗山皮影戏、桐柏皮影戏二夹弦罗卷戏二股弦淮调落腔河洛大鼓河南坠子南阳三弦书大调曲子唢呐艺术板头曲信阳民歌西坪民歌黄河号子、笙管乐超化吹歌、西平大铜器、郏县大铜器、开封盘鼓中州大鼓、佛教音乐大相国寺梵乐、火龙舞小相狮舞、槐店文狮子舞、高跷高抬火轿、兰考麒麟舞、睢县麒麟舞苏家作龙凤灯舞跑帷子官会响锣等,其中豫剧和罗山皮影戏影响深远。

罗山皮影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罗山皮影源自河北深州,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开始在信阳市罗山县繁衍,距今有450多年历史。生、旦、净、丑行当齐全,音乐旋律流畅,唱词、道白雅俗共赏,乐队简约合理的戏剧艺术。

节日

风景名胜

综述

河南省共有云台山、嵩山、王屋山—黛眉山、伏牛山等世界地质公园4个,黄河、嵖岈山等国家地质公园15个,永城芒砀山等省级地质公园17个,南阳独山玉、新乡凤凰山、焦作缝山国家矿山公园3个,南阳恐龙蛋化石群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云台山景区、尧山大佛景区、嵖岈山景区、淇河生态旅游区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681家,其中4A级以上旅游景区215家。星级酒店361个,旅行社1229家。

景区

地方特产

著名人物

古代

现代

荣誉称号

2019年10月15日,交通运输部确定河南省为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

2020年12月25日,河南省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2022年4月,河南省入选2021年交通建设领域拟激励省份名单。

2022年,河南省被列入全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试点名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