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吴松江

更新时间:2024-07-06 20:18

《泛吴松江》是北宋诗人王禹偁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诗人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作品之一。诗人通过委婉的文笔通过对泛舟吴松江上的苇蓬、鹭鸶对窗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无法消遣的孤独和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作品原文

泛吴松江①

苇蓬疏薄漏斜阳,

半日孤吟②未过江。

唯有鹭鸶③知我意④,

时时翘足⑤对船窗。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吴松江:又名吴江,即今流经苏州、上海等地的苏州河

②孤吟:独自吟咏。

③鹭鸶(lù sī):又叫鸬鹚,一种水鸟。

④我意:作者心中所想的心事。

⑤翘足:举足,抬起脚来。

白话译文

太阳西斜,光亮洒落到搭着稀疏的苇蓬的小船里。

我独自吟诗了大半天却还是没有过江。

能够理解我心意的恐怕只有江面上的鹭鸶鸟了。

它们不时地弯起一只脚,静静地单足站在船窗边,似乎在聆听着吟诵。

创作背景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王禹偁第二次遭贬。浮沉的仕宦生活使作者对险恶、黑暗的官场产生了厌恶。诗人怀着“宦途日日与心违,人世纷纷任是非”(《言怀》)的心情来到大自然中,有感于此,写下这首充满孤舟泛江、自得其乐的情趣的诗,以寻求精神安慰。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小诗遣词用字极为平易简淡,状物抒情活泼生动。它出现在“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的宋初,尤为难得,也传达了诗人高洁不俗的精神情趣。

第一、二两句描绘了夕阳西下,余晖斜照,江面上飘着一只搭有苇蓬的小船,“半日”说明小船已经飘荡很久了,坐在船舱里的诗人通过蓬顶透下的日光,也知道天色已晚,时近黄昏。从江面的吟诵声中可以看出,此刻诗人既无意过江又不急于返岸。这吟诵声在这风平浪静、薄雾降临的江面上显得格外清晰。无人欣赏与唱和,是那样的孤寂,从而看出江面只有作者一人一舟。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有声的图画,画面孤寂而冷清。

第三、四两句,写尽诗人孤独之感,那一只只单足翘立、曲颈对窗的鹭鸶,仿佛理解人情、通晓事理。他们静静地伫立着,不时伸头探脑窥视者船舱里的诗人,似乎在聆听诗人吟诵。伴随着诗人泛舟,诗人于是对它们倾诉衷肠。诗人之“意”就是直道而行及“成败观千古,施张在思维”(《滴居感事》)的抱负,“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三黜赋》)的决心,以及“薄宦苦流离,壮年心更衰”(《春日官舍偶题》)的苦闷等,诗人的“意”是复杂的,而这里用“唯有”二字重重勾勒,则他人不知“我意”,不言而喻。愤懑之气、寂寞之心见于言外。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寻味余地。同时鹭鸶便是诗人的知音,所以他逗留船上半日孤吟未过江,他要把所有的“意”向鹭鸶倾诉。“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诗人的这种写法正符合此刻他的心境。后两句通过写鹭鸶对他有情,从而表现他对鹭鸶的喜爱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正反映了人世对他的无情以及孤独的处境,这正是这首诗的“奇趣”之所在。

此诗以动静结合的特点着力渲染写景,人与野禽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使诗意与画意相互生发,趣味隽永,引人无限想遐思,风格朴素而饶有风韵,自然而颇见情趣清新悦目。

名家点评

黑龙江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学院院长江晓林:“全诗虽小然布置得宜,曲折有致,辞近意远。”

作者简介

王禹偁(954—1001),宋代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世代务农。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历任右拾遗翰林学士、知制浩。遇事敢言。曾上《御戎十策》,陈说防御契丹之计。多次以事贬官。宋真宗时,预修《太祖实录》,直书史事,为宰相不满,降知黄州,作《三黜赋》以见志。后迁靳州,病卒。文章学韩愈、柳宗元,通俗畅达。诗歌崇尚杜甫、白居易,风格接近白居易,“连接唐之李杜韩白与宋之欧苏的关键人物,也是形成宋代诗文特色主流之先河”。自编《小畜集》30卷,近人徐规所著《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收集佚诗佚文多。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